北京牛街(Niujie Street)别名柳河村、冈上村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下辖街道,位于
宣武区中部,东起
菜市口大街,与陶然亭街道毗邻;西至
广安门南街,与
广安门外街道隔河相望;南至南横西街、
枣林前街,与
白纸坊街道接壤;北至广安门大街,与
广安门内街道相连。总面积1.39平方公里。
“牛街”称呼始于
清代。明朝嘉靖年间,这里还是一片枣林,尚未成街,只是人们踩踏出的土路两侧有一些稀疏的房屋。到了清代,人口逐渐密集,形成了街巷,这条街道逐渐繁荣起来。现在,牛街是南北大街,东西向有枣林前街、枣林后街等。
1984年牛街被北京市市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街”的称号。2002年,在市、区政府的推动下,
牛街街道已被拓宽,成为
西城区一条主要大街。其中的牛街礼拜寺是
回族伊斯兰建筑,居北京四大清真寺之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牛街古称柳河村,或柳湖村,因为这一带临近
永定河故道,低处经常积水,水域沿岸植柳成行,犹如一派水乡景色。有句古诗道出这里的风景:“柳湖古寺市南头,芳草间房处处幽。”从前,在柳湖村东北处有一狭长土丘,似城基,又似堤岸,因有这一狭长的高岗,也被叫作“岗儿上村”。据考古专家说,此处可能是古城之遗址。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街道,住上了稠密的居民,经元、明、清历代发展,逐渐成为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回民聚集区。
“牛街”称呼始于
清代。明朝嘉靖年间,这里还是一片枣林,尚未成街,只是人们踩踏出的土路两侧有一些稀疏的房屋。到了清代,人口逐渐密集,形成了街巷,这条街道逐渐繁荣起来。由于这一地区的人们喜种枣树和石榴树,便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一条街称为“枣树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又因回民多经营牛羊肉业,“榴”与“牛”谐音,所以便用“牛街”称呼此街。现在,牛街是南北大街,东西向有
枣林前街、枣林后街等。
历史上的牛街地区处于
唐朝幽州藩镇城之中、
金朝的中都内城以东、元朝时的
元大都南城、明朝时的北京外城、
清代时的北京外右4区(辖35条胡同)、民国时期的
北平市11区(外4区)15保辖区、1950年时的北京市第8区。1954年,牛街地区设牛街、南半截儿胡同、枣林前街3个办事处,其中牛街辖街巷29条;1958年5月,将牛街办事处、南半截儿办事处、枣林前街办事处合并为牛街街道办事处;1960年4月成立牛街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牛街街道革命委员会,1979年恢复牛街街道办事处。20世纪90年代牛街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约1.39平方公里,是
宣武区八个街道办事处之一。2010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市委、市政府决定,原西城区、原宣武区合并设立新的西城区,现在的牛街地区属于西城区管辖。牛街地区设有牛街街道办事处,下辖枫桦社区、法源寺社区、牛街东里社区、春风社区、牛街西里一区社区、牛街西里二区社区、钢院社区、白广路社区、南线阁社区、菜园北里社区等十个社区。
地理位置
北京牛街在
行政区划上属于宣武区牛街街道。它位于宣武区中部,东起
菜市口大街,与陶然亭街道毗邻;西至
广安门南街,与
广安门外街道隔河相望;南至南横西街、
枣林前街,与
白纸坊街道接壤;北至广安门大街,与
广安门内街道相连。总面积1.39平方公里。
方位布局
牛街大街、输入胡同、教子胡同构成的H街区遍布着108家商户,其中包括聚宝源、洪记、年记等人气店铺和网红打卡地,以及牛街清真超市、牛羊肉市场等生活服务业态,人口车流量密集,在
西城区牛街中路18号,还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清真寺,寺庙建在牛街东侧。
人口
北京市西城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牛街街道常住人口为51410人。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牛街地区的人口构成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1990年,牛街总人口为5.2万余人,其中
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1.6%。2004年拆迁改造工程完工后,牛街总人口为8.7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3.75%”,1997—2004年的拆迁改造工程使牛街地区和外部环境之间产生较大的人员流动,牛街由“回族居民高密度居住”山,逐渐变为“回族为主的多民族混居”模式。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该区域统计有18900余户居民,共54300余人,包含回、满、蒙古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为12561人,占牛街人口总数的23.1%,是北京最大的回族聚居区。2010年,北京市
西城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牛街街道少数民族人口占本地区常住人口比重为23.76%,这在全区15个街道和
清河地区中,其少数民族人口占本地区常住人口比重是最高的。
主要景点
北京清真寺,北京最古老的清真寺,牛街清真寺始建年代,尚未有定论。大体有两种观点。
其一为“宋、辽说”,据首都图书馆存《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文总序略》中记载,“
赵光义至道二年,那速鲁定君奉敕建寺于南郊,即吾牛街寺也”,由此得该寺始建于宋太宗至道二年,即辽
统和十四年(996年)。
另一种说法为“元初说”,认为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元初至元年间,约在1264年左右。今牛街礼拜寺内有两座筛海坟,墓石上镌刻着古语法的
阿拉伯语。其中,筛海阿哈默德·布尔塔尼,殁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月;筛海阿里,殁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二月。这两位筛海很可能是牛街清真寺的掌教,先后逝世于此。世界各地的通例,凡有清真寺的地方,必然是穆斯林聚族而居之地。两座筛海墓,不仅是牛街清真寺创建年代的物证,也是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时间的一个旁证。正是有牛街清真寺的两座筛海墓,所以有牛街回民聚居区形成于元初之说。
牛街礼拜寺是一座中阿合璧的建筑,它既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特色,其布局及细节部分又彰显了浓厚的
伊斯兰教文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街礼拜寺正门前有一长四十米、高五米灰色大
影壁,寺正面有五个门,平日里只开南门,只有在重大节日场合或特殊情况下才会开启望月楼下的正门。望月楼、窑殿、礼拜大殿、宣礼楼、水房、讲堂、教室、阿訇宿舍及展室等。牛街礼拜寺原来主要为男性穆斯林礼拜之所,2005年原位于寿刘胡同的
清真女寺迁入礼拜寺后,牛街礼拜寺内部便分成了男寺和女寺,女寺和男寺的建筑格局大体相似,主要有礼拜大殿、水房、接待室、卫生间等。除此之外,礼拜寺内还有望月楼、南北讲堂、南北碑亭、七间房、阿訇宿舍、食堂、教室、展室等。
文化特色
主要节日
圣纪节
圣纪节主要是纪念穆罕默德,阿訇通过讲解卧尔兹让广大穆斯林了解和学习穆罕默德的高贵品质和品德,学习他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并将他的精神运用到社会实践和生活中,无形中圣纪节就起到了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穆斯林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逐渐达到人生的完美境地,对穆斯林个人来说是有益的,这种坚定信念的品格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是有益的。
开斋节
开斋节是
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穆斯林们封斋一个月后,会在这天庆祝斋功胜利完成。这一天,穆斯林们要沐浴更衣,聚在附近清真寺做礼拜,听教长讲经布道,悼念先人。家家户户准备好杏干、杏仁、
油香、油炸果子、瓜果糖茶等招待客人,青年则相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所以一般
回族群众称之为“大尔德”“忠孝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群众称之为“大尔德”。“尔德”意为节日,而古尔邦节则意为献牲。一般在
开斋节过后七十天左右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
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
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饮食文化
牛街清真饮食文化是
阿拉伯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表现出这种新的文化形式的强大生命力,在中外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不断吸收、接纳、融合了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把以外来成分为主的饮食文化
土著化,变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从而使民族文化得以升华。它极大地丰富了
华族饮食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牛街上还有着众多的特色小吃,如老北京的
江米年糕、
驴打滚、冰豆汁儿、洪记牛肉包子、马记电烤串、聚宝源爆肚儿等。
江米年糕
江米年糕的吃法多种多样,像是年糕加热后蘸
白糖吃,也可以把大块的白年糕或年糕坨切片,过油一炸,再蘸着糖吃。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源于满洲。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
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相关活动
开发与保护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与《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规定,西城历史街区发展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发展”,牛街历史街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继续保留传统居住功能,保留宗教、商业等
公共服务功能,适度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展览与休闲旅游职能,突出街区特色,保护街区历史文化氛围。
特色历史街区包括城市的自然地理、气候文化等多种因素。街区历史文化氛围要通过街区风貌、商业业态、建筑立面进行外在表现,只有采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多种类元素表现商业空间,才能在其中寻找到历史文化认同感与
归属感,寻找到历史街区文化性格特征。牛街区域内的主要道路有3条:主街西侧东西走向的牛街四条,主街东侧东西走向的输入胡同,以及两街中部南北走向的牛街主街。如上所述,在街区历史文化保护中,牛街四条与输入胡同,无论是沿街小品、商业业态还是住宅立面,其所突出的装饰
纹样与屋顶造型,都体现了一定的回族文化特色。相比较而言,主街布局需要调整与改进的方面较多:南段以住区为主,沿街分布有旅馆、酒店、电脑维修店等现代商业店铺,北段以住区与回民小学为主,沿街布局有多家百年老店与特色风味小吃,如白记
年糕、伊宝荷叶
甑糕等。北侧街区布置则较为统一,沿街建筑使用了伊斯兰式的植物与动物图案作为装饰元素。
牛街市民文化休闲中心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2023年,北京市发改委批复牛街市民文化休闲中心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为这条古街增添一处服务百姓的“综合体”,项目位于
西城区原牛街危改西片区,总
建筑面积3337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839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4986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市民文化休闲中心、温馨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驿站、多功能服务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便民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地下车库等,同步实施室外配套工程。
相关荣誉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牛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4年牛街被市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街”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