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菩萨
中国佛教神话人物
锁骨菩萨是一位以以色欲为诱缘,将众生引向觉悟和禅定的佛教人物形象,最早出自唐朝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中,她是一位年龄大约二十四五、肤白貌美颇有姿色的延州妇人。日本的《太平广记》中引用了《续玄怪录》卷五关于延州妇人的描述。
锁骨菩萨起源于《延州妇人》的故事,她的传说流传广泛,从时间上看,从唐代开始,到宋朝元朝、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著作中均有描述。现存经籍中,《太平广记》卷一百一保存了《续玄怪录》中的描述。
在民俗信仰中,锁骨菩萨是以欲止欲的化身,她幻化为妇人,引领凡夫俗子化“情欲”为“觉悟”。在当代,长篇小说《无风之树》中的角色暖玉,其形象是锁骨菩萨的经典代表。
形象释义
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一文中的“锁骨”指“钩结如锁状”的全身之骨。在佛经中,“锁骨”常被认为是佛身三十二相或八十种好之一。“锁骨菩萨”在佛教内则指那罗延(Nārayana)。那罗延在被佛教吸收前,属于为婆罗门教,是印度教中的一位神祇。在佛教文献中,那罗延以其力量之大而闻名。《佛本行集经》卷十九提到他“勇健多力,如那罗延,无有怨敌,能降伏彼”。《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那罗延”条:“那罗延,梵语欲界天名。此天多力,身缘金色,八臂;金翅雀王,手持斗轮及种种器杖,每与阿修罗王战争也。”
形象来源
锁骨菩萨起源于中唐时期开始流行的佛教故事,最早出现在中唐时期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的故事中,随着故事的流传,锁骨菩萨逐渐从一个中原地区自创的佛教大圣演变成了佛教史著作中的真菩萨。简而言之,锁骨菩萨是中国版的印度菩萨。
锁骨菩萨,在佛经中并无直接对应,实属中土自创之菩萨名号,其渊源大概有二:
一为“菩萨锁骨”,即菩萨有锁骨。据《长阿含经·大本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有三十二异相,其中第八相即“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
二为《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亦有“金锁骨大日如来”形象:
自有众生乐观如来诸骨支节。龙相结其间密致者。自有众生乐观如来钩锁骨卷舒自在不相妨碍。
钩锁骨。蟠龙结间。如是中间出诸金光。此一一光从一节出入一节间。如是和合成一大光。如金摩尼。
人物形象
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中描述:“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 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丧具为之葬焉。 以其无家,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形象演变
中唐时期
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中的锁骨菩萨,形象为“昔延州有妇 人 ,白皙颇有姿貌 。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该时期的锁骨菩萨并没有“以欲止欲”的内容,而只有“菩萨喜舍”的精神。
宋朝时期
宋代之后,“锁骨菩萨”的化身由“延州妇人”逐渐 演化为陕右金沙滩的“马郎妇”。
南宋开始,“锁骨菩萨”形象有了较大变化。例如,《佛祖统纪》中的“锁骨菩萨”已经由妓女身份的“延州妇人”逐渐演化为以修习佛经为择偶条件,在依礼完婚时突然死去, “须臾坏烂”的“马郎妇”了。锁骨菩萨的故事出现一淫一贞两个版本。
淫版
北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十三上《马郎妇》为代表,该本版与《延州妇人》情节、主题相类,都是菩萨以肉身度化众生,只是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元素,明确了地点(金沙滩)和身份(马郎妇),主角仍是锁骨菩萨化身,而且改前之“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为“贤女”,增添交结果“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显示出由玄怪构想向佛教点化故事靠拢的痕迹。该时期的“锁骨菩萨”依然是一位妇人。
贞版
南宋释志盘《佛祖统纪》卷四一“(唐)李纯元和四年”目下“马郎妇”故事为代表。此故事与前之故事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彻底颠覆了锁骨菩萨人尽可夫的形象。故事中的妇人以婚姻为饵诱导世俗诵读佛经,启示人们起心向善,皈依佛门,勉强算是以色设缘,但相比前两位锁骨菩萨或“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或“施一切人淫”,点化手段全然不同。而且,此妇名义上嫁给了马氏子,但“客未散而妇死。须臾坏烂”,不仅保持了清白之身,同时还教示了佛家的“不净观”,符合中土世俗对菩萨的期待与想象。该版本后,“锁骨菩萨”的身份从一位妇人彻底转变为菩萨。
元朝至民国时期
元朝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元末杂剧《观世音菩萨鱼篮记》、明代南戏《观音鱼篮记》和杂剧《锁骨菩萨》、清代宫廷戏《大悲 救难》和《大士显灵》、民国杂剧《马郎妇坐化金沙滩》等,均对锁骨菩萨的故事进行改写,但“锁骨菩萨”作为一个以色欲为诱缘,将众生引向觉悟和解脱的佛教 人物形象始终未曾改变。
相关著作
唐宋时期
天宝中期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唐朝的《法苑珠林》。宋朝的官修文言文小说集《太平广记》;北宋时期叶廷珪的《海录碎事》卷十三上《马郎妇》;南宋时期释志盘的《佛祖统纪》卷四一;祖《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宗晓《法华经显应录》。
元明时期
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宝洲的《释氏稽古略》;元末杂剧《观世音菩萨鱼篮记》。明朝梅鼎祚的笔记体小说集《青泥莲花记》;明朝的宋濂在《鱼篮观音画像赞》序引《观音感应传》;明朝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的第二十九卷》。
清至民国时期
清朝宫廷戏《大悲救难》和《大士显灵》。
民俗信仰
在民俗信仰中,锁骨菩萨是以欲止欲的化身,她幻化为妇人,引领凡夫俗子进入佛智之中,让“情色”转化为“觉悟”。
价值影响
“锁骨菩萨”故事流传甚广,从中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开始,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改编。人们在《延州妇人》的故事发生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为锁骨菩萨建造了一座塔,此塔高44米,是一座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据爱新觉罗·颙琰本《延安府志》卷八记载:“延安市(即今延安市)县城东南一百八十步有宝塔山……山顶 古塔九级,唐建。”
衍生形象
当代作家李锐1994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小说中暖玉的形象借鉴至《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中“锁骨菩萨”的形象。暖玉与在《续玄怪录》中的化身——“延州妇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其一,暖玉和“延州妇人”都是年轻貌美、独在异乡的“孤女”。“白皙颇有姿貌”的“延州妇人”不知来自何方,“孤行城市”;而令《无风之树》中所有男性皆神魂颠倒的“暖玉”是和家人逃荒来到矮人坪的。为了报答矮人坪的救命之恩,暖玉嫁给了一位村民,告别亲人后,暖玉和“延州妇人”一样,成了一个无亲无故、无依无靠的“孤女”。
其二,在世人眼中,暖玉和“延州妇人”都是对男子“一无所却”的“淫纵女子”。苦根儿来到矮人坪后,很快发现暖玉和村子里所有的光棍都保持着一种“秘密”关系,暖玉的乖张与放浪被矮人坪的男人们保护在一张结实而隐秘的大网之中。
其三,暖玉和“延州妇人”都具有“平等待人”的可贵品质。“延州妇人”对城中男子“一无所却”,暖玉对村里的老少光棍也不厚此薄彼。
宋朝之后,锁骨菩萨的淫版形象逐渐失去发展空间,“妓女菩萨”模式的故事约在宋元时期流入日本,融入日本后衍生出了《古事谈》、《十训抄》之第三《性空上人见现身普贤菩萨事》和第十《神崎君咏歌往生极乐事》以及《撰集抄》之第六《性空上人の事付室女》等类似故事形象。
故事争议
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延州妇人》中的故事主要情节有三个要素。第一,有一个人尽可夫的女子。第二,女子死后有僧人出现,告诉大家女子乃锁骨菩萨化身。第三,开墓后发现女子骸骨果然为锁骨。“延州妇人”是否有本事已不可考,但故事发生地延州(今陕西延安)却留下了一个证据:如今的延安宝塔。延安宝塔即岭山寺塔,位于延安城东南嘉岭山上。据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八载: “县城东南一百八十步的嘉岭山,……山顶古塔九级,唐建。”由此可见,延安宝塔始建时即州人 为妇人起的锁骨菩萨舍利塔。
目录
概述
形象释义
形象来源
人物形象
形象演变
中唐时期
宋朝时期
淫版
贞版
元朝至民国时期
相关著作
唐宋时期
元明时期
清至民国时期
民俗信仰
价值影响
衍生形象
故事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