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河,古河名,全长138公里。位于
福建省,发源于
南靖县和平和。据《
英国东印度公司航海记》记载,1622年,荷兰东印公司的远征船队由澎湖、
六鳌镇、
浯屿进入
厦门港,其后又逆
九龙江而上与沿岸的
漳州月港等地进行通商。在
荷兰船长记录其船队其间活动的航海日记中,多次出现了漳州河的字样。
自由贸易和海洋自由的思想始于阿姆斯特丹。翻开世界航运史,16至17世纪荷兰的海运,把世界上的财富都集中到了阿姆斯特丹,使其在17世纪初成为一个世界贸易、海运和金融的中心。
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更加促进了阿姆斯特丹的迅速发展,1594年,9名商人组成了“为了遥远的土地公司”,并于1596年首次把由3艘船组成的船队派到了爪哇,以公司组织的形式进行东印度远征。1602年,由阿姆斯特丹、
鹿特丹、泽兰、
代尔夫特等6个城市的议会出资组建组成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有限责任的新体系来排解远征船队出资者的风险。
而在此前的漳州河口,海上民间贸易已经相当活跃。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葡萄牙远征
商船沿“
地理大发现”开辟的东西新航路远航东方,第一次来到中国闽粤沿海,与来自漳州河沿岸的中国商人悄悄在
厦门市港外的屿进行交易,其后更在厦门设立公行开展贸易,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以漳州河沿岸为主的海上民间贸易不断发展,迫使明政府与时俱进,于1567年开放了海禁,将位于漳州河江海汇合处的
漳州月港定为对外通商港口,开放洋市,一时商贾之集,梯航万里,漳州河的
航运和贸易走向鼎盛,纳入了世界贸易的体系。
清代郑成功集团割据闽南,采用以商养兵、通洋裕国的政策,垄断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漳州河再次有过历史性的昌盛。日后虽经历了清政府“迁海”废地及通商口岸内移
厦门市的变迁,直到三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漳州河沿岸的码头都还在同航。漳州港桥、城区
内河的浦头港、湘桥的九十九湾等曾经都是著名的港口;位于漳州河上游的平和航运社曾经拥有100多条大船,远近闻名。
虽然《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一书中在叙述闽南于1635年间开教时并未提到传教士是否由漳州河一路西进,如今漳州河沿岸依然保留着的码头与教堂相邻的景象,让我们想起
林语堂当年的文章:漳州河水路能到达的地方,就有传教士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