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寨之战是一次著名伏击战,1865年(清同治四年)四月
捻军在山东曹州(今
菏泽市)高楼寨歼灭
僧格林沁部,双方主要指挥官是
张宗禹,僧格林沁。
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长期活动在安徽、
河南省、
山东省、
江苏省、湖北等省的捻党纷纷起义。至1855年秋,豫皖边的捻军首领齐集
亳州市的雉河集会盟,公推
张乐行为盟主,决定建立五旗军制,推举了各色旗的总首领:黄旗张乐行自兼,白旗
龚得树,红旗侯士维,黑旗
苏天福,蓝旗
韩奇峰。会后,发布文告,痛斥清政府地方官吏视民如仇,起义目的是“救我残黎,除奸诛暴,以减公愤”,并宣布军纪和行军作战条例。从此,
捻军在
淮河南北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有力地支援了南部太平天国的革命。
但是,由于捻军组织不严密,缺少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在和清朝正规军队的作战中多次失利,力量受到很大削弱。
张乐行等著名领袖相继牺牲,捻军的根据地雉河集也于1863年失守,只有
任化邦、
张宗禹等人率部突出清军重围,继续和清军周旋。
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国
赖文光赖文光、
淮王邱远才两部
太平军二三千人,于鄂北地区与张宗禹、任化邦等部
捻军二三万人汇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军、捻军也陆续前往集中。接着,他们在豫、鄂边境进行合并和改编,组成了一支集中统一的新捻军,张宗禹,任化邦共推赖文光为最高领袖。赖文光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和封号,张宗禹为梁王,任化邦为鲁王,李允为
魏王,牛宏升为荆王,
张禹爵为幼沃王。
军队沿用捻军编制,仍以
中华民国国旗区分,下分大旗、小旗。军事上根据捻军骑兵较多和北方地势平坦等特点,决定易步为骑,加强部队的机动能力。
张宗禹、赖文光等选择邓州西南的唐坡,挖壕筑垒,部署兵力。12日,僧军分左、中、右三路发动进攻。捻军首先打败敌右路步队,然后从侧后抄袭敌人的中、左两路,大败僧军。
1865年1月28日,捻军经
汝阳县(今汝阳)返回鲁山,
僧格林沁又一路追到。
捻军诱敌过滍水(今沙河),然后回军猛击,并以马队从后抄袭。僧军大恐,营总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率部先逃。捻军乘势奋勇杀敌,先后毙敌
翼长恒龄、营总保青、副都统
舒伦保、营总常顺等多人。僧格林沁在总兵陈国瑞援救下,才幸免于死。
僧格林沁经
邓州市、鲁山两次大败之后,气急败坏,将首先败退的富克精阿、精色
布库处决,借以镇慑所部,他决心猛追捻军,报仇雪耻。
鲁山县获胜后,
捻军经
叶县北走
襄城县、禹州,复经
长葛市,
新郑市,转入
尉氏县境。1865年2月11日,尾随捻军的僧军到达尉氏县城,捻军已南下
鄢陵县。僧军先头部队3000人孤军冒进,追至陵县北阎寨坡。捻军探明追兵单薄,便以少数部队诱敌,大队回马力战,将其击溃。2月中下旬,捻军由
临颍县、
郾城区南下,攻西平,围
汝阳县,
僧格林沁只得于3月5日亲督马队南下。捻军见僧军追来,便挥军南下,进攻信阳州城南关。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僧格林沁尾随捻军之后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行程数千里,所部被拖得精疲力竭,“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辄上马逐贼”(《捻军》四,第85页)。清廷曾告诫他不能一意跟追,但刚愎自用的
僧格林沁,一意孤行,仍穷追不舍。
1864年(清同治三年)
冬至翌年春,
捻军在
赖文光赖文光、梁王
张宗禹等率领下,在
邓州市、
鲁山县、
鄢陵县等地,多次击败“围剿”的清军。清钦差大臣、
科尔沁区亲王僧格林沁率马步万余跟踪穷追,企图将捻军一举扑灭。捻军则避实击虚,在豫、鲁、苏三省交界地区盘旋打圈,来回奔驰数千里,拖得清军精疲力竭。
1865年5月初,捻军数万再次进入
山东省,在
郓城县、
范县一带汇集当地起义武装后,驰抵
菏泽市西北的高楼寨(今高庄集)地区。这一带地处
黄河南岸,附近河堰纵横,柳林密布,
捻军决定在此设伏,以逸待劳,歼灭追敌。5月17日,
僧格林沁率军追至,扎营于菏泽西面的
解元集,次日拂晓督军向高楼寨进逼。捻军小部队遇敌后且战且走,示弱诱敌。僧格林沁不知是计,分兵三路进击:以
翼长诺林丕勒等马队、总兵
陈国瑞等步队为西路;翼长常星阿等马队为中路;翼长成保等马队、总兵
郭宝昌步队为东路;僧格林沁在后督队。中午,清军进入设伏地域,捻军伏兵突起,马、步并进,亦分三路向敌突击。西路捻军与清军短兵相接,战时许,稍却。此时中路捻军已将常星阿马队击败,随即转兵西向,配合西路捻军夹击清军。清军不支,纷纷溃败。东路清军这时也被
捻军击败。
僧格林沁见败局已定,遂收集马、步残兵,退入高楼寨南的郝胡同(一作葭密寨),负隅顽抗。不久,捻军大队赶到,将清军团团围住,并在四周挖掘长壕,防其逃窜。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部突围,遭捻军截击,死伤惨重,僧格林沁虽冲出长壕,但已身负重伤,在
菏泽市西北的吴家店(今吴庄)被捻军战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