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野猪,是猪科猪属动物野猪(Sus scrofa)的一个品种,多是由
雄性野猪和
雌性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us)杂交选育而来,是具有一定野猪特征的类群。特种野猪具野性强、食性杂、适应性强、夜间吃食和喜卧隐藏处等习性特点。
特种野猪是一种通过人工驯化和改良,具有稳定遗传的野猪品种。公
母猪可长期种用繁殖而基因不变。形态有别于家猪,与野猪更为接近,故取名为“特种野猪”。由于没有统一的育种标准,特种野猪在培育过程中因其母本选择的不同,其后代的体貌外形也有所不同,品系之间有一定的差异。特种野猪嘴脸尖长,头呈楔形,成年公猪具粗壮獠牙。
特种野猪是肉用品种。真正意义上的特种野猪肉,野味浓郁、肉质鲜嫩、
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具有“野味”的特色。特种野猪具有野性,属于野生动物范畴。消费者对野生动物产品具有好奇心。尤其是市场同类产品稀缺,物以稀为贵,特种野猪肉在肉类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优势明显。
培育历史
特种野猪是由是
雄性野猪和
雌性家猪杂交选育而来,是一种通过人工驯化和改良,具有稳定遗传的野猪品种。公
母猪可长期种用繁殖而基因不变。形态有别于家猪,与野猪更为接近,故取名为“特种野猪”。
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捕获野猪,而后利用其与散养家猪进行杂交。在南美、
新几内亚岛、
新西兰和
澳大利亚还有其他一些岛屿,都出现了人为的引入野猪与家猪进行杂交的情况。同样是在20世纪早期,在南美,出于狩猎目的,野公猪被引入
乌拉圭,但在20世纪90代,它们却打破界进入到巴西,很快成为一个入侵品种。巴西南部的一个州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允许个人狩猎野生猪和
家猪杂交的议案,但在当时受到了舆论的强烈谴责,直到2005年8月这一议案才被通过。但是由于人们对
野猪肉需求量的增加,到了2008年又有两个州允许狩猎野生猪。
在中国,很早就有农户将自家圈养的家猪在发情期内放养到山里,待家猪与野公猪交配
妊娠后,
母猪会自行回家,产下杂交猪,但并未形成规模。随着人们对野味需求量日益增加,从南到北,形成了多个中小规模的养殖场,并将所饲养的杂交猪称为“特种野猪”。
形态特征
特种野猪头呈楔形,嘴脸尖长。鼻
吻部比
家猪长而有力,两耳直立,有4个脚趾,其中2个脚趾特别发达。特种野猪的毛色比较一致,呈暗褐色或黑色,是一种保护色,适合于野生环境。出生时身上有纵向
栗色较宽的带状条纹,其余被毛为黄褐色或浅灰黄色。35~75日龄时,纵向条纹逐渐消失。体重达到20~25
千克时,被毛转为灰黄褐色或灰褐色的成年毛色(
南方地区也有黑色)。
成年公猪犬齿尖锐发达成獠牙,突出额外,长7~13厘米。耳小且向前上方直立。颈短粗,鬃毛粗长且硬,肌肉发达。肩宽实富有悍威。胸深且宽窄适中、结构坚实。腹线、背腰线条平直,衔接良好。尻部稍倾斜,后躯推进力强,长短适中。尾端多数有上下分叉的尾。臀部倾斜度适宜,蹄壳硬,颜色呈黑色或灰黑色。体长略短,体型略呈正方形或稍偏长。
成年母猪头、耳比公猪大,嘴、脸比公猪短,无獠牙。背腰平直,腹略大,臀部稍圆。乳头6~7对,蹄呈黑色。全身被毛呈黄褐色或棕灰色(
南方地区也有黑色),鬓毛短而稀。
习性特点
野性强
特种野猪含有较高的野猪血统,仍然保持很强的野性。它胆小易惊神经敏感,防御意识比较强烈,跳跃和攀爬能力强。含较高血统的特种野猪发怒时,对人有攻击行为。特种野猪继承了野猪的生活习性,在温暖季节喜欢在泥水中翻滚爬卧。特种野猪公猪性情凶猛,行动敏捷,
母猪性情温顺。
适应性强
特种野猪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极强,既耐寒又耐热,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既可以舍饲也可以放牧,放牧时特种野猪觅食能力比
家猪强。此外,特种野猪有较强抗病力,纯种山林野猪与家猪杂交培育的特种野猪,其体内的抗病基因丰富,因而抗病力比家猪强。
食性
特种野猪可以广泛利用大自然的植物,对食物的选择性小,对青草
食用野菜、藤蔓、野果、谷物、树枝树叶都十分喜爱。对青草、藤蔓等
有机化合物消化率比家猪高。尤其是对含
纤维素较高的粗饲料,利用能力比家猪要强。特种野猪一次性采食量少,只有家猪的1/3。采食行为表现为:早晨和中午采食量少,傍晚采食量大,有夜间采食的习惯。为促进育肥野猪生长,特种野猪夜间应加喂一次。
适宜环境
特种野猪对红色有强烈的刺激行为,喜欢在隐藏的墙角睡卧,尤其喜欢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睡觉。特种野猪胆小,对人有惧怕行为,因此生长繁育需要安静环境。此外,特种野猪对低温的耐受力较强,特别是
妊娠和哺育期的
母猪,在低于0℃的环境下仍能
健康生产、哺乳,能适应中国的大部分气候,但对潮湿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因此不宜在低洼潮湿场地饲养。
饲养用途
真正意义上的特种野猪肉,野味浓郁、肉质鲜嫩、
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具有“野味”的特色。后腿肌肉丰满,脂肪含量只有家猪的50%。特种野猪肉香味很浓味道鲜美、无纯种野猪肉的腥臊味,已不再像纯种猪野猪肉那样粗糙、干燥,猪肉已经变得细腻多汁、香味浓郁。特种野猪肉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亚油酸含量比一般家猪肉高2.5倍,含有较高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用野猪肉加工成的野猪
火腿肠畅销全球市场,分割下来的野猪其他肉体部分可进行真空包装,加工成野猪风味腊肉条、野猪肉
腊肠。
中国对特种野猪的养殖具有一定的饲养优势。特种野猪保留野猪与
家猪的优点,并克服了纯种野猪体形小产肉率低、生长慢、
母猪季节性发情的缺点。
中原地区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种野猪养殖对技术要求低,饲养技术容易掌握,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与荒山、河滩、干果园、林地等进行放牧养殖,可压低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同时,特种野猪同类产品稀缺,市场优势明显,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
繁育
繁殖周期
种公猪的初配年龄为12~14个月,体重应大于65
千克。每天配种一次为宜,最多不超过二次,连续配种4~5天要休息1天。母猪初配年龄10~14月龄,体重65千克以上。经产
母猪仔猪断奶后5~7天发情配种,青年母猪在配种前15天开始要进行短期优饲催情。一个发情期内交配2次,第一次在母猪出现发情征兆24小时,肯接受公猪爬跨时;第二次交配在第一次交配后18~24小时。发情周期多在18~24天,发情期持续3~5天,怀孕期116天,
妊娠母猪实行单圈饲养。
引种
种公猪
背毛光亮,嘴筒狭长,肩宽,胸深,背腰平直,尻部稍倾斜,四肢结实,体质健壮;
睾丸发育良好,大小一致,无单睾、
隐睾、
阴囊症等遗传疾患。
种猪场可根据生产需求选择不同野猪血统含量的种猪。通常,商品育肥猪的养殖场应选择含野猪血统75%的种公猪。此血统的种猪个头更大,利于配种,其后代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更高,猪肉的品质也好。
种公猪应选择外形背毛光亮,嘴筒狭长,肩宽,胸深,背腰平直,尻部稍倾斜,四肢结实,体质健壮;睾丸发育良好,大小一致,无单睾、隐睾、阴囊症等遗传疾患。同时,两眼有神,反应敏捷,性格活泼好斗,有明显的
雄性表现。
种母猪
结构匀称,膘情适中,四肢结实、有力;阴户大小适中,发育正常,乳头6对以上,排列整齐、均匀,无瞎乳头、翻乳头、副乳头等无效乳头。
种母猪要选择含野猪血统低于50%的母猪,野猪血统含量超过50%的母猪会具有较强野性且性格暴躁,在哺育期不好管理,
仔猪哺育率低并且发情不明显。引进种母猪应选择地方优良猪种或人工培育猪种与野猪杂交的后代,这种杂交猪的后代母性好,产仔率高,所生产的子代猪肉品质好。此外,应选择性情温顺老实的
母猪。
配种
特种野猪繁殖采取自然交配,以夜间交配为主,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纯种野猪为公本,则将发情母猪赶入公猪舍1~2天,等再过1~8天后观察母猪是否再有发情,如无发情,说明已配上;二是以特种野猪为公本,则将公猪赶入发情母猪圈交配,第一次配种后间隔6~8小时再复配一次,可提高受胎率。
接产
临产前3天还要彻底清扫和冲洗圈舍,并消毒。待水泥地面干后铺上垫草,饮水槽加足清水,备好产仔箱(或冬、春季节备好保暖箱)。并有专人值班看护,以防母野猪、
仔猪发生意外。当母野猪
妊娠114天左右,开始衔草排尿频繁,排类地点不规则,阴部红肿,呼吸频率加快,呼唤时母野猪不再站起等征象,说明即将产仔。多数母野猪在垫草上侧卧努责后将仔猪产下。特种野猪产仔后腿和臀部先出,母野猪一旦产完仔猪即站起,并开始泌奶。如一窝产得过多而
母猪奶头不够可以分批喂奶或给临近产仔的母猪寄养。一般不会发生母猪产后缺奶现象。
杂交模式
利用母猪杂交优势
即野猪作为父本,同地方品种(黑色)、培育品种及引进品种的母猪杂交。不同杂交模式后代各具特点。野猪与地方品种猪杂交后代产仔率高,母性好,
仔猪成活率高,耐粗饲,肉质最好,但生长速度慢,
瘦肉率低;野猪与与培育品种猪杂交的后代生产性能和猪肉品质介于野猪和地方品种猪、引进品种猪的杂交后代之间;野猪与与引进品种猪杂交后代后代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利用率高。但
母猪产仔数低,护仔能力差,肉质差。
利用公猪杂交优势
即野杜杂交公猪(纯种野猪和
杜洛克猪的杂交品种)作为父本,同野猪与地方品种、培育品种猪的F1代杂交,或是野杜杂交公猪为父本同野杜母猪杂交。野杜与野猪和地方品种杂交的后代母猪抗粗饲,产仔多,生长速度比地方品种快,猪肉品质好,但后代生长速度比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和野猪杂交后代慢;野杜杂交公猪与野猪和培育品种杂交的后代生长速度快,但猪肉品质及口感比地方品种猪差;野杜与野杜杂交的后代
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但
母猪个体大,饲料消耗大且产仔率低,哺育能力差,肉质口感差。
血统界定
繁殖母猪的野猪血统必须保持在25%以上,商品肉用野猪的野猪血统必须保持在50%以上,低于以上两项的不能称之为特种野猪。特种野母猪的野猪血统一般保持在37.5%~50%,特种野猪的公野猪血统一般都保持在75%~87.5%,野猪血统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特种野猪的生产管理,野猪血统过低,猪肉品质得不到保证;野猪血统过高,生长速度过慢,同时不利于日常生产的饲喂、管理和配种。
饲养管理
猪舍建设
特种野猪的猪舍应选在高燥、背风、向阳的地方。地势高燥有利于排水,保持圈舍干燥和环境卫生,背风可以避免贼风侵袭,有利于防冻保暖,向阳有利充分利用阳光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猪舍应分为公猪舍、
母猪舍、产房、保育舍和育肥舍。要求猪舍干燥、通风、采光良好冬暖夏凉,舍内空气新鲜。
饲喂管理
特种野猪的日粮由精料和青粗料组成。应根据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配制饲料。
种公猪配种旺季饲料中要添加
胡萝卜等,有条件可喂
鸡蛋。青年母猪在配种前要进行短期催情,围产期母猪产前改喂哺乳期饲料以增加其营养,膘如若膘情不佳,可提高蛋白饲料的供给,供给饲料要稳定,每日可添加南瓜、
甜菜、胡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哺乳
仔猪早期开食,维持诱食料一周左右,再逐渐改喂仔猪料。
育肥
到四个月左右,特种野猪长到40
千克,可进入生长育肥阶段。此时改喂生长育肥料,要多注意加强“野养”,突出“野性”这一特性。为了让特种野猪的肉质好,要适当控制生长速度,除了要多一些粗饲料外,饲喂次数也要改为一天两次。特种野猪耐粗饲,日粮中粗纤维成分要加大。为了减轻相互间咬斗,在食后最好投给幼嫩树枝及
食用野菜茎叶根等。
出栏与运输
当特种野猪长到80~90千克时,就可出售了。特种野猪不同于
家猪,在进行异地运输时,要防止应激反应,因特种野猪野性强,在运输过程中易撞击笼子,造成自杀,可注射神经镇静药。特种野猪耐寒不耐热,因此在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
疾病防治
特种野猪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强,患普通病较少,但对猪瘟和口蹄疫的易感性不能掉以轻心,为此要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各类传染病的预防免疫工作。门口设消毒池和人员消毒设施,经常更换消毒药液。对猪舍、运动场定期彻底消毒一次,并根据本场实际和周围疫情,制定合理的
免疫程序。确认无疾病后方可合群饲养,并定期驱虫。不过,虽然其抗病能力比
家猪强,但规模化饲养和人工驯化过程中,极受到家猪各种传染病如猪瘟、口蹄疫等的传染,尤其在仔野猪的生长期,肠道类疾病如
仔猪黄痢病、
仔猪白痢等是影响野特种猪成活的主要因素。
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表现为高温、减食,病猪眼常有脓性分泌物,步态失调。病猪身体多处可见出血点,黏膜发。猪瘟目前是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世界范围内尚无特效药治疗发现病猪后立即实行无害化处理,不允许治疗。
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
口蹄疫病毒引起
古偶蹄兽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极快,发病率很高。该病的特征主要是病猪的口腔黏膜、蹄部、鼻部和
乳房皮肤出现水泡以及溃烂,人也可感染。若出现疫情马上隔离、封锁、报告并迅速隔离,严格消毒,同时隔离病猪对症治疗。用药剂溶液充分洗涤、消毒患处后,并紧急用疫苗接种。
黄痢病是一种
仔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感染溶血性
大肠杆菌所引起。该病主要症状是出生1~7天的仔猪拉黄色屎便,多见于1~3日。对仔猪黄痢的治疗应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液等综合措施。
仔猪白痢病也是由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
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传染源是带菌
母猪,
病原菌随其粪便污染环境,仔猪因吮乳及到处乱舔咬而感染。白痢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低。一般消毒药均易将大肠杆菌杀死。
产业
20世纪90年代初,驯养野猪并利用其与
家猪杂交生产特种野猪技术传入中国。1998年,中国已经开始驯养野猪并进行杂交繁育,同时带动特种野猪生产发展。先后建起铜仁武陵农牧、玉屏泉源、松桃世富豪、印江高老庄等多家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场。2009年,贵州康正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
松桃苗族自治县征地8公顷,建设中国西南最大的特种野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常年存栏能繁母猪800头,是年特种野猪存栏达4100头。至2011年,全区有特利野猪养殖场174个(户),存栏特种野猪2.1万头,出栏3.99万头。
野猪商品化养殖是一个新兴的热门项目,截止到2021年,中国全国每年供应市场的商品野猪大约在200万头左右。而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大国,年消费
家猪量在4.8亿头,所以即使按家猪销量的1/10计算,年需求野猪也在4800万头,缺口巨大。由于野猪形成了一定的消费市场,在上海、
广州市、
深圳市等地区,人们需求野味量大,
野猪肉常常是有价无货,因此野猪养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原地区南方地区素有乳猪消费的习俗,特别是港澳和
广东省等发达地区,更有广阔的市场。如果用野猪和南方早熟地方品种猪杂交生产乳猪,既能增加
瘦肉率、提高猪肉风味、改善猪肉品质,也能拓宽特种野猪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脱贫致富的养殖项目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特点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