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出生于
湖南省长沙市河西至善村5号。1963年9月入新湖南报子弟小学。文革发生后,在家以文史书籍自娱,自是养成阅读古书习惯。1971年春入
衡阳市第9中学,其时正值“资本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因而得以从容读书,并坚持读各类文史书籍,且迭获作文、
俄语竞赛全校第一。1975年春下放
衡南县农村。1977年参加高考,欲考文科以扬长避短,以“文革”初度,寒风犹劲,家中长辈心有余悸,是以改考理科。虽过重点线30分,终因录取时数学分数誊抄失误,未被录入
重点大学而进入
湖南中医药大学。从1979年起,坚持到
湖南师范大学听
周秉钧等先生为汉语史研究生开设的课程。1982年底获医学士学位,1983年初到长沙北区医院工作。
其间协助
钟叔河先生编《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有
张德彝《随使英俄记》等)。1984年8月到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工作,从事学报《
学习与实践》的文史编辑工作及近代史研究,发表了《湖南近现代政治、军事人才群崛起探原》(人大资料全文转载)等5篇论文。1986年整理出版了《积微居友朋书札》。1988年评为助理研究员(讲师);同年考入
武汉大学,师从著名
古文字学家
夏渌先生,攻读古文字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次年任讲师。1993年初,到
北京大学进修,师从著名语言学家
郭锡良教授学习汉语史;同年考取郭先生的博士(在职)。1995年通过开题报告,开始撰写博士论文《
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1998年通过论文答辩,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副教授;并于6月(法国足球世界杯期间)赴
巴黎参加国际古汉语研讨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论殷墟甲骨刻辞中不存在连词“则”》。近年来,主攻方向为汉语语法史及
古文字学,代表性著作为2003年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此书2004年被评为
广东省优秀图书
二等奖。目前参与的课题较多,主要有国家社科项目《戴震与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古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等。学术兼职有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专职、
南开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等。所著《
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一书2005年荣获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