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密(1625~1701)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费经虞子。奉父流寓
泰州市,其父于经学,尽传父业,工诗文,究心兵农礼乐等学,以教授、卖文为生,当道拟举鸿博,荐修《明史》,皆为辞。费密守志穷理,讲学著述,在文学、
历史学、经学、医学、教育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费密与
遂宁市吕潜、
达川区唐甄合称“
清代蜀中三杰”。后代学者评论说:“蜀中自
杨慎外,唯密著作最富,论说精辟,对后世颇有影响”。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费密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嘉为四川
大竹县训导,父经虞为云南昆明知县。他六岁从师读书,好学穷理,深得长辈的赞赏。
二十岁时,
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到
成都市。他只身去
昆明市探望父亲,途中被少数民族掳劫,幸为父亲赎回,受到镇守
嘉定区名将将
杨展任用。后来杨展被投降张献忠的武弟子所杀,费密也曾被俘。1652年,费密回故乡新繁,见祖传房屋已成灰烬,遂北行到陕西县定居。在
勉县,他谢绝了当地总兵官和重金聘用,而专心研究医学。1657年,他又携家到
扬州市。当时海内名流
钱谦益、
屈大均、
万斯同、朱彝尊、
孔尚任等都与他交往密切。为了不断增长学识,他于1673年徒步数千里专程到
卫辉市苏门山问学于儒学名士
孙奇逢,得其真传。次年春他又到
浙江省与思想家
吕留良切磋学问。费密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至老死,葬于扬州野田村。
主要成就
学术
费密以汉儒为宗,力倡实学,反对
宋儒空虚疏狂的积习,对其抹煞汉唐诸儒的功绩表示异议。费密肯定汉唐诸儒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对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进行深刻的批判,在开创
清代学风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继
杨慎之后为中华和巴蜀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题材广泛,法度谨严,清初蜀中谈诗者,首推费氏为大家。费密与
遂宁市吕潜、
达川区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他的《朝天峡》一诗深受当时著名学者兼诗人
王士祯的赞赏,称其中|“大江流
汉江,孤艇接残春”两句为“十字堪千古”。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所圈阅唐、宋、明朝人歌咏
四川省的一些诗词中,就有费密的《朝天峡》。费密之子锡琮、锡也都以诗文著名于世,锡琮有诗集《白鹤楼稿》,锡璜有《掣鲸堂诗集》和《贯道堂文集》。
故乡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先贤。
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
新繁镇知县马裕霖在新繁城南建
敬侯祠,1922年,新繁
知事刘咸煊将费公祠移建于东湖,扩大规模,更名“四费祠”,以纪念费氏四代六位乡贤。
个人作品
诗作
史籍记载
费密,字此度,新繁人。父经虞,明云南
昆明县知县。密年十四,父病,医言尝粪甘苦,可知生死,密尝而苦,父病果起。未几,流贼
张献忠犯蜀,密上书巡按
御史刘之勃,陈战守策,不省。已而全蜀皆陷,密辗转穷山中,会有人传其父滇中消息,闻之痛哭,遂去家入滇。经历蛮峒中,奉父自滇归蜀。至
西昌市卫,为凹者蛮所得,父赂蛮人,始脱归。明将
杨展闻密名,遣使致聘,密乃说展曰:“贼乱数年,民且无食,今非屯田,无以救蜀民,且兵不能自立。”展纳其言,命子总兵官璟偕密屯田於荣经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之杨村,以次举其法,行诸州县。后展为
袁韬、武大定所杀,密与璟整师为复仇计,尝与贼战,躬自擐甲,左手为刃所伤。时璟营於
峨眉山市,裨将有与花溪民殴争者,言“花溪居民下石击吾营,势且反”以怒璟。璟欲引兵诛之,密力争曰:“花溪,吾民也。方与贼战而杀吾民,彼变从贼,是益贼也。”璟乃止,全活数百家。后密还成都省墓,至
新津区,为武大定兵所掠。知密尝参展军事,欲杀之,以计得免。密叹曰:“既不能报国,又不能庇亲及身,不如舍而他去!”遂奉父由
成都市北行入秦,溯
汉江,下吴、越,流寓
泰州市,老焉。
经虞邃於经学,尝著毛诗广义、雅论诸书,以汉儒注说为宗。密尽传父业,又博证学士大夫,与
王复礼、
毛奇龄、
阎若璩交,密一足跛,后往苏门
孙奇逢,称弟子。工诗、
文言文,俯仰取给於授徒、卖文,人咸重其品,悲其遇。州守为之除徭役,杜门三十年,著书甚多。密谓宋人以周、程接孔、孟,尽黜二千馀年儒者为未闻道,乃上稽古经、正史,旁及群书,作中传正纪百二十卷,序儒者授受源流,自
卜商始。又作
弘道书十卷、古今笃论四卷、中旨定录四卷、中旨辨录四卷、中旨申感四卷,皆申明弘道书之旨。又有尚书说、周官注论、二南偶说、中庸大学驳议、四礼补篇、史记笺、古史正、历代贡举合议、费氏家训及诗文集。卒,年七十七。子锡琮、锡璜,世其学。
费密,字此度,成都人。少遭流寇,窜身西域,后溯
汉江,下淮南,居江都野田庄。授徒卖文以自活。跛一足,以“大江流日夜,孤艇接残春”句见知于文简,称之为“跛道士”。晚年往
苏州市谒孙钟元,称弟子,辑有《宏道书圣门旧章》及自著诗文若干卷。子锡琮、锡璜,皆能文。
人物评价
后世评论
后代学者评论说:“蜀中自杨以来庵外,唯密著作最富,论说精辟,对后世颇有影响”。
梁启超认为其“于破坏方面,不能如习斋(
颜元,
清代思想家,号习辈之彻辈于建设方面,不能如亭林(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号亭林)之健实;又没弟子以张其笔,遗书亦湮晦罕传”,所以,“这样精悍的思想家三百年来几乎没人知道”。
胡适在1921年先后发表了《记费密的学说——读费氏遗书〈弘道书〉》《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这两篇文章,对费密的思想、地位、作用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在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界里,有两个很可代表时代的人物,而三百年来很少人知道和表彰”,这就是“费经虞和他的儿子费密”。胡适称其为“学界代表人物”。
人物争议
定居扬州边州辩
边费密最终定居在哪里,一直有误传。《
辞海》费密条下的解释是:“流寓
泰州市”;《扬州历代诗词》中也作同样的介绍。可是,《
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记载:“费家花园本费密故宅,草屋三四间,与艺花人同居。自费密移家入城,是地遂为蓄养文鱼之院。”同书卷十又载:“费密,字此度,成都人。少遭流寇,窜身西域,后溯
汉江,下淮南,居江都野田庄,授徒卖文以自活。跛一足,自称跛道人。以‘大江流日夜,孤艇接残春’句见知于文简(注:
王士祯)。”
李斗是
乾隆时人,与费密在世的年代相近,他和费密的孙子费轩同住
扬州市,都是社会名流,记载应真实可信。
鉴别真假,最牢靠的是实物,江都丁沟野田村至今保存着费密故居,这所文保单位,足以证实费密长期定居在扬州。也许,盛传的“泰州说”是有缘由的。王士《
池北偶谈》说:“(费密)常寓
泰州市,泰州守知其贤,为除徭役。”因野田村离泰州不远,一时被误认属泰州管辖,是很可能的。扬州地方史志中,有关于“流寓”费密的传记,确凿证明,他定居扬州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