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口村
湖北天门市黄潭镇下辖村
天门市黄潭镇罗口村,位于天门市河南岸。东距黄潭5公里,西距渔薪4公里,南距汪场4公里。罗口集镇有百余年历史,人口共有83户,282人。其中居民13户,33人。
基本概况
湖北省天门市黄潭镇罗口村开始建在罗口沟东,有数家小店,后来又迁建于罗口沟西,依河岸建成街区。因此沟又是广纳大、小罗家台周围之来水,故名罗口沟,集镇取名为“罗口”。
解放前,罗口属南乡。解放初属罗彭乡。1953年属新生乡,1958年属黄潭公社新生管理区3大队,1975年为新生公社罗口大队,1984年为罗口乡罗口村。撤区建镇后,一直是罗口办事外机关驻地,也是罗口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
罗口集镇在罗口村第5村村民小组,共有83户,282人。其中居民13户,33人,有耕地面积139亩,主产棉花。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重要的南北通道,生意兴隆。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军在罗口街西一公里处的堤湾设据据点,修堡、挖战壕,战难又起,罗口生意萧条。当时只有店铺20余家,均为旧式瓦房,街道铺石板,宽不过2米。解放后,这里设有供销、食品站、信用社、联诊所和棉花采购组,罗口集市日趋繁荣。特别是1994年以来,罗口村委会扩建街道,将顺河东西向的旧街拓宽至8米,延长至83长米,又把南北向的一条街延长至130米。街道为沥青路面。两侧店铺多为砖混结构的平房和楼房,整个街区呈曲尺形,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罗口有1个砖瓦场,1个泥预制品厂和10多家个体作坊。龙嘴砖瓦厂,工人70余名。2000年销售砖瓦金额40余万元,上交利税3万余元。罗口村水泥预制品厂,工人30名,生产各种规格的水泥预制品,销往竟陵、渔薪、江场等地,年产值40万元,有个体榨坊3家、粮食加工厂2家,主要加工面粉、面条和稻米。每家年收入达万元。还有3家摩托车、自行车修理站和5家豆腐坊
罗口村有农田3650亩,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改单一种植为多种经营,2000年种蔬菜600亩,建大棚130个,面积90亩。主要种植辣椒、茄子、黄瓜、莴苣,年产达2400吨,除供应本地外,还外销荆门市等地。罗口8组村民邹延书,有蔬菜大棚面积1.4亩,早春蔬菜收入亩平5000元,延秋蔬菜收入亩平2000元。村民邹年香搞立体养殖,鱼塘中华绒螯蟹,堤埂栽果树,面积2亩,植树200株,2000年产鲜果1万余公斤。
罗口商业兴旺。1994年罗口村委会顺河街道两侧,建起两个小型营业棚,能容纳30多户摆摊经营。集镇上现有肉安、小百货、鱼行、蔬菜、水果、生资及修理、理发等小摊点37家。从业人员74人。
罗口西至渔薪,南至汪场,东到黄潭、竟陵郡,均为沥青路面,向北有渡船到天门县河。建有长1000米长的沥青公路,与荷沙路相连,此处设有客运车辆点。
罗口有联诊所1家,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医护人员15人设中、西、内、外、妇、儿等科室。
1993年.罗口村委会筹资16万元,将罗口小学迁至街南,按“普九”达标的要求,重新建设校园。学校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46平方米,有教学楼,办公室及教工宿舍。有教师16人,学生400人。先后一个学生获国家级数学竞赛1等奖,两名获省级奖。罗口村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成绩突出,曾被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宣传部、团省委授予“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先进集体”。罗口村被誉为“状元之村”,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有283人,其中罗口街上的就有45人。
罗口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建立过罗彭乡苏维埃政府。
杨国才,罗口村人,土地革命进入伍,后参加长征,解放后曾任长航局党副书记,1994年病故。
杨存国,罗口村人,上海船舶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论著有《拖船的急牵稳性》、《五节航速放艇等效试题》、《海洋救助拖船设计》等,分别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1947年1月29日(古历丁亥年正月初七),中航公司G47型第145号飞机,执行上海市重庆市飞行任务途中,因机械故障,坠于今罗口村8组稻田中,26人遇难,唯一幼儿幸存。事发后数日,有两架小型飞机,先后降落于此处理善后事宜。来观者愈万人,成为当时最轰动性新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9亩(其中:田34亩,地45亩),人均耕地1.5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3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58亩,主要种植桐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0亩;荒山荒地100亩,其他面积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无)路灯。全村已全部通电,主要水源饮用地下水。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3.5公里,距离最近的渔薪集贸市场6公里。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4亩,有效灌溉率为43%。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红砖楼房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有1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40%;畜牧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4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3头,肉牛8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20%;第二、三产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工资性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47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人(占劳动力的19%),在省内务工0人,到省外务工4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7%。该村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说全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安龙堡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5公里,距离中学31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人,其中小学生4人,中学生2人。
该村有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13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有固定资产3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9人,党员中男党员9人。共有团员19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难以销售。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发展种植业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经济状况
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特色产业
文化教育
村务公开
基层组织
发展重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