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书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
制书是中原地区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形式,最初在周代被称为“誓”,后来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演变为皇帝发布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历史沿革
在中国古代,制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书,经历了多次演变。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国君向臣民发布号令称为“誓”,这个字也写作“制”。到了秦朝,为了区分皇帝与其他人的言论,将“制”字定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用词,形成了专门的制书文体。两汉至隋朝,制书继续被用来颁布某些制度和政策。唐朝初期,制书主要用于发布重要政令,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避讳,制书取代了诏书成为主要的政令发布形式。李显复位后,制书的用途不仅限于颁布制度和政策,还包括重大政令的发布。宋代的制书主要用于任免高级官爵,由翰林学士起草。元代延续了这一传统,而在明清时期,制书的使用范围缩小,主要限于宣布例行的重大礼节性活动。此外,在明清时期,制书一词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官方文书,如诰命、敕命等。
制书辞书
清代称制为制辞,而非制书。制辞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种,而是泛指所有载有天子之言的诏令文书。例如,清朝皇帝在祭祀天地时所发表的誓言,以及在迎娶皇后的大婚典礼上所准备的制辞,都是为了宣示百官。另外,科举考试的金榜,以及皇帝颁发的诰命、敕命中,也都采用了制辞的形式。尽管这些制辞的具体内容和颁行场合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向官员们传达皇帝的意志。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制书辞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