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
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少将
刘峰,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少将军衔。1963年12月1日出生,山东省阳谷县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工学博士学位。
刘峰同志多年从事航空救生专业科研工作,组织、参加并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为我国航空救生装备技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其研究成果在我国军用飞机上推广应用数千架次。多次参加重大6.24飞行事故的检查,发现了重大故障隐患,为保障飞行安全做出了贡献;创造性地完成了航空救生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领衔国家重点专项“国家空中紧急运输服务基地”建设工程。
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共十六大代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七大代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发明创业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空军工程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武器装备评审委员会评委、全军武器装备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委、空军飞行安全技术顾问;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泰山学者。
个人概况
刘峰同志多年从事航空救生专业科研工作。主要贡献:一是组织、参加并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为我国航空救生装备的技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二是其研究成果在我国军用飞机上推广应用数千架次,装备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成功营救数十名飞行员,取得了重大军事和经济效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贡献;三是多次参加重大6.24飞行事故的检查,发现了重大故障隐患,为保障飞行安全做出了贡献;四是在中美撞机事件中飞行员王伟弹射跳伞牺牲后,他提出了建立我国航空救生体系的建议,并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被纳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该工程是我国首次对航空救生体系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刘峰同志为我国航空救生体系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五是领衔国家重点专项“国家空中紧急运输服务基地”建设工程。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共十六大代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七大代表。
获“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发明创业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空军工程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武器装备评审委员会评委、全军武器装备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委、空军飞行安全技术顾问、泰山学者。
参加院士遴选
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于4月25日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560人,刘峰在列。
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候选人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全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从560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173位,刘峰在列。
研究项目
研制救生系统
航空救生技术是飞机上最为复杂的协同体系之一,世界航空大国对发展航空救生技术高度重视。美国1983年将飞行器的乘员安全救生技术确定为对未来军用飞机产生重大影响的17项关键技术之一。我国也将防护救生系统列为重点军用航空机载设备发展项目之一。
攻克了多项火箭弹射救生关键技术,解决了危及飞行安全的重大问题。研究“0—0”火箭弹射救生系统,即飞机在零高度、零速度状态下的救生系统。在该状态下实现安全弹射救生,要求舱盖抛离弹射通道时间短,座椅启动快,弹射轨迹高,弹射中姿态良好,稳定伞、救生伞、人椅不能发生缠绕,人椅分离和救生伞完全充气等,技术难度非常大。经过100多次综合试验,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其火箭弹射座椅的“0—0”性能、防掉盖技术、抛离机体形式、余度可靠性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制高原救生装备
中国青藏高原的平均平均海拔为四千米以上,面积达二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主要特点是:大气压力比平原地区低得多;气温受太阳光幅射的影响非常明显,故日温差大;气候寒冷,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明显低。此外,气候干燥,紫外线辐射强等也很突出。从搜索营救能力来看,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人体活动能力降低,地面搜索营救活动困难。高原救生技术是比较复杂的。高海拔区的地理、气象环境不仅对遇险飞行员的生存有着独特的影响,而且高原空气稀薄,飞行员如果乘平原伞降落到高原的时候,降落速度就会超出人体耐受极限每秒6米,很容易受伤。拉萨机场平均海拔是3580米,在这个高度用平原伞进行救生,飞行员肯定要受伤。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扩大降落伞的伞衣面积,但扩大伞衣面积后带来另一个问题,在高速条件下救生,开伞瞬间,开伞动载会使飞行员脊柱受伤。
航空救生系统包括弹射座椅、伞系统、个体防护装备、供氧系统和救生物品等。它不仅要满足现代飞机日益提高的战术技术性能要求,而且还必须符合人体生理和耐限的规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典型的人-机-环系统工程。
高级工程师刘峰完成的“某型飞机高原救生装备”课题,成功解决了长期制约我空军某型飞机高原作战、训练的主要难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创建航空救生体系
面对国际、国内军事发展实力,刘峰敏锐地认识到: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飞行员面临的不仅是怎样安全地离开失事飞机,关键是跳伞后如何在复杂条件下生存、求救;而地面部队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快捷安全地确定飞行员的准确位置、实施营救。刘峰提出建立我军航空救生体系的建议及设计方案,经正式立项后,他带领科研团队经过6年多的刻苦攻关,创造性地完成了航空救生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该工程系统研究了我国航空救生组织体系建设方案,组建了航空搜救部队,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航空救生组织体系的空白;研制了固定翼搜索引导飞机、搜救直升机、指挥消防车等大型搜救装备,填补了我国航空搜救装备的空白,构成了我国的搜索营救装备体系;对数千架战斗机救生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技术跨越,使我国数千架飞机弹射救生装备性能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现役救生装备水平;研制了多项飞行员防护装具,总体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刘峰同志为我国航空救生体系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央军委给刘峰记一等功
建设航空救援体系
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自然灾害外,我国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亦时有发生。这些时间和地域上离散分布的灾难给应急救援带来了很大困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制约因素。航空应急救援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
航空应急救援主要担负八类任务:空中侦查探测、空中指挥调度、空中消防灭火、空中紧急输送、空中搜寻救助、空中特殊吊载、空中应急通讯以及国际救援。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航空救援建设。美国在1956年就颁布《全国搜索救援计划》,将军、地双方的搜救工作联系起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航空救生的发展,国家已立项开展专项研究。
领衔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空中紧急运输服务基地”建设工程,研制了搜救直升机、指挥消防车等大型搜救装备,构成了我国的搜索营救装备体系。
航空救生专家刘峰依靠自主创新,完成了国家空中紧急运输救援体系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录
概述
个人概况
参加院士遴选
研究项目
研制救生系统
研制高原救生装备
创建航空救生体系
建设航空救援体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