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胡同清真寺位于七朝古都开封,地处
顺河回族区,与开封东大寺南北相望。王家胡同清真寺的教民大多来自本坊上维中前街、维中后街、王家胡同、
烧鸡胡同、乐观街等街区。
历史沿革
背景
20世纪30年代,该坊教民原先大都在开封东大寺礼拜,但是很不方便,于是众议在王家胡同内就近建寺。
初建
自民国26年(1937年)始,一些虔诚的穆斯林老社头陈有才、陈士芬、狄进才、丁德义、郑宪章、杜应武、张荣、许长泰、李耀廷等人开始发起建寺。老社头狄进才、郑宪章、狄良臣等人主动承担起四处筹集捐款的事务。穆斯林们开始捐钱建寺。参加修建王家胡同清真寺的老社头有:狄彦臣、狄良臣、孙志荣、闫景顺、郑宪章、穆守信、白吉祥、刘金明、周有顺、陈清元、李进德、
白云峰、
周发祥、曹振生、李珍、刘振兴等。
初建的王家胡同清真寺,计有
礼拜殿5间(带卷棚),是老式起脊房。北讲堂6间,水房两间,首任阿訇是
李文学老阿訇。清真寺创建之时正值
日寇侵华,当时
开封市已经沦陷,穆斯林一面支持抗战,一面保卫清真寺。
修缮重建
1942年(民国31年),通过老社头郑宪章、孙志荣、闫景顺、狄良臣等人的积极努力和多方奔走,成功扩建了王家胡同清真寺,在最初落成的大殿上加盖木楼,重修带楼水房15间,讲堂6间,使一个具有将近3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清真寺矗立于开封城东部。扩建之后的王家胡同清真寺,规模愈显扩大,设备更加齐全。当时,扩建后的清真寺聘请了开封本地的常荣华阿訇为本寺教长。
“文革”期间,时任王家胡同清真寺教长的沙青超阿訇被打成“
右派”,清真寺大殿被辟建为合线厂,水房屋被拆除,就地盖起民房10间。从此清真寺被占用。从1978年起,中央开始逐步落实宗教政策,纠正冤假错案,发还原属于清真寺的房产,并恢复宗教活动。
开封市王家胡同清真寺在开封市内是最早提出恢复清真寺,归还寺产的,同时也是最为曲折,经历最为坎坷的清真寺之一。
1979年,穆斯林们看到了中央落实宗教政策的文件,于是开始提出恢复清真寺,收回清真寺的房产。直至1983年,得到
顺河回族区的同意,清真寺正式开始过正常的宗教生活。是时,寺内建筑已破烂不堪,清真寺南厢房被当时的回中居委会占用。当时清真寺可以将寺内南厢房用于宗教事务,居委会也可以用于社区事务。但这种情形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清真寺遗留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在此期间,清真寺一直没有聘请正式阿訇,由本地的王永祥阿訇、赛敏贤阿訇(赛敏贤阿訇系当时河南阿专年纪最小的学生)领拜。
王家胡同清真寺得到了恢复,寺内的房产也完全归还了清真寺,原先在清真寺内居住的七八户居民,也由清真寺出面与相关单位协商,顺利地完成了搬迁工作。1988年,清真寺四处集资14万元,开始动工重建清真寺。1989年落成,占地800多平方米,新建成的
礼拜殿系阿拉伯式建筑,圆顶猗立,堂皇壮观。大殿内宽敞明净,给人以宁静清心之感,可同时容纳300人礼拜。南北讲堂为二层楼房,可使用的房屋为34间,计600平方米,有学生教室4个,图书阅览室两间。
规模建制
王家胡同清真寺占地800多平方米,礼拜殿可同时容纳300人礼拜。南北讲堂为二层楼房,可使用的房屋为34间,计600平方米,有学生教室4个,图书阅览室两间。
建筑特色
风格特点
新建成的礼拜殿系阿拉伯式建筑,圆顶猗立,堂皇壮观。大殿内宽敞明净,给人以宁静清心之感。
建立学校
1945年,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由于
日寇侵华以及抗战的缘故,使得
伊斯兰教人才极度匮乏,各地穆斯林有识之士积极志力于培养优秀教职人员的艰巨事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办学热潮。民国31年(1942年),
郭清心阿訇从
甘肃省、
青海省学成归来,接受了王家胡同清真寺的聘请,开始担任王家胡同清真寺教长,以代替其父当时已经名震豫东的郭景福老阿訇。郭清心阿訇与其堂兄郭清魁,以及著名阿訇孙国才、郑国光一齐以清真寺为学校,建立起
河南阿文专修学校(以下简称“河南阿专”)。
清真寺的郭清心阿訇首先联络长他4岁、为人宽厚、擅长讲经的堂兄郭清魁一同筹建河南阿专。当时河南阿专聘请
王静斋阿訇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王阿訇学识渊博,汉译《古兰》为世所重。学校校长是
刘志三阿訇,系
郭清心的岳父。学校董事会由几十名政界、商界、教界的穆斯林社会贤达组成,董事长为狄彦臣,其实校长、董事均系挂名,不负实责。教师主要有郭清魁、郭清心、郑国光、孙国才等人,郑国光是郭清心的妹夫,孙国才后来也是王家胡同寺的阿訇,当时由于建设河南阿专的需要,郭清心阿訇辞去了阿訇职务,由孙国才阿訇继任。
1946年5月,
河南省阿专正式开始招生,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苏生回教文化,造就中阿兼通师资”,生源主要来自河南、
山东省、
安徽省等地。河南的学生主要来自
太康县、
淮阳区、
睢县、
民权县、
封丘县,以及
开封市本地。山东的学生主要来自于
定陶区、
青岛市。学生们除来自于河南、山东两地之外,还有来自于东南地区的,如安徽、
江苏省、
上海市、
浙江省等省市,当时学生人数共计116人(统计可能尚有脱漏)。当时,清真寺门口悬挂“
河南阿文专修学校”、“河南阿文专修学校董事会”二块校牌。学生佩戴学生证、校徽。校徽呈倒三角形,
墨绿色,上印中阿文“河南阿专”。当时开封为国统区,为避免学生遭丁役之患,校门口还悬挂有“国防部布告”,明文规定清真寺禁止驻兵、骚扰。学生们被编入第12保2甲22户。
学生来自西面八方,兼有农民、小商贩及在校学生,年龄在13-30岁之间,均是男生。学生们基本上是自费,公费生仅有安徽籍撒平廉、仝茂森两名学生。学生们每人每年要交600斤小麦作为学费,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很贫困,因此往往是不交或少交麦子。百余名学生住在清真寺内水房屋楼上的宿舍里,每间二炕。冬天,学生就寝后简直无插足之地;夏天,大多两人一席,首枕土块,露宿殿前月台。伙食是一天两餐:一顿
面条,一顿馒头。伙房在大殿北侧,吴中权、刘西芳两人负责起火做饭。六个饭桌,每个饭桌放两盆菜,没有凳子,学生们大多站着或蹲着吃饭,师生同吃大锅饭,不开小灶。
王家胡同寺除提供校址,还将八亩地的菜园子用来种植蔬菜,供学生食用,当时办学条件极差,环境恶劣,百余名学生的衣食住行,全仗社头和热心教门的乡老们操办,他们就是不挂名的学校员工。
开封市的海跃德负担5个哈里发的供养,并和两位开新华楼、汇芳泉澡堂的
郑姓哈志共同担负起学校用煤。
学校办学的经费主要有两个筹措渠道:一是靠本地清真寺和穆斯林的钱物支持,二是靠外出募捐。学校募捐主要由郭清心负责,募捐地点主要在华东沿海城市和
东北地区。两次大的募捐活动分别是
郭清心和
王静斋老阿訇到东北沈阳、
刘志三阿訇到
徐州市、
南京市、
上海市等地积极筹措的。
河南阿专设置的课程主要有:初级
阿拉伯语、《古兰经》诵读、“亥提”(《古兰经》选集)、“岁里夫”(词法)、“拜亚尼”(修辞学)、“伟嘎业”(教法学)、“客俩目”(
认主学)、汉语和
英语。学校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分别将学生编入低、中、高级班,低年级学课程的一、二、三部分,高年级学四、五部分,中年级介于两者之间。学校按照西北经堂教育模式授课,每天晨礼毕上第一堂课,约两个多小时;晌礼后进行第二次讲授,约1个多小时,谓之“接经”。白天其他时间,学生各自背诵温习。宵礼后,学生向老师转叙白天的上课内容,谓之“回经”。郭清魁教低、中年级,
郭清心教高年级,孙国才教
阿拉伯语,郑国光教教法。他们之间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分工,可互相替代。汉语、
英语为自选修课。山东定陶郭海涵老师任汉语老师,英语教师是聘请当时国立
河南大学的郭海腾老师担任。汉语、英语一般为高年级学生所学。学校缺桌少凳,学生往往捧着经本,盘坐在礼拜殿上大课。学生多、老师少,除上课外,亦采取高年级教低年级,进步者帮后进者的方法。学校每两个月考试一次,成绩优秀者,张榜公布,发给奖品。对“回经”不好、考试成绩差或违犯教规校规者,除了批评教育之外,有时还要体罚,如打手心、顶板凳等。每天的五时拜,每周五的主麻聚礼,非重病、外出等特殊情况,不得缺席。“莱麦丹月”必须封斋。礼拜封斋是穆斯林必修功课,对学生来说,更须身体力行,不能马虎。教师们均不拿薪水,全是义务。途经开封王家胡同清真寺的阿訇、学者,也常被邀请,前来客串授课讲经,如著名的
庞士谦阿訇,就曾应邀来校授课。
王家胡同清真寺武术人才辈出,老社头狄彦臣、狄良臣兄弟俩曾在清真寺东面设立武场,以强身健体,广交朋友为目的。而在清真寺西面
烧鸡胡同内有丁全福、丁全义兄弟设立的武场,丁氏兄弟也经常来王家胡同清真寺礼拜,当时民国政府曾授予丁全福“武术大力士”的称号,当时就是名震中原的人物。一次,狄彦臣和狄良臣兄弟曾与丁氏兄弟比武,并一举获胜,让丁氏兄弟输得心服口服,狄氏兄弟的武术遂扬名豫东。河南阿专的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跟老社头狄彦臣、狄良臣习拳练武,因而阿专出来的学生,大多会打几趟拳,踢几趟腿,舞枪弄棒。
从1946年6月开学到1948年9月,阿专在
开封市办了两年又三个月。时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解放军逐步由北向南推进,中原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于是,
河南省的各类学校为逃避战火而纷纷南迁,河南阿专也不例外。最初,河南阿专先转移至
嘉兴市,后因
郭清心阿訇担任太康东寺教长、郭清魁阿訇担任太康北寺教长的缘故,河南阿专曾一度转移至河南太康,但河南阿专最终还是移至浙江嘉兴。在浙江嘉兴,广大
回族同胞多是河南人,对阿专印象较深,并且浙江嘉兴毗邻
上海市,经济条件较好,有住房,能安置学生。郭清心、郭清魁带领80多名学生,先后分三批抵达嘉兴,其余的学生或提前毕业,或因家庭羁绊,不能随校南下。
河南阿专在嘉兴维持一年又两个月,除了嘉兴清真寺阿訇、社头、乡老们大力支持之外,上海穆斯林也伸出援手、鼎力相助,刘召力、沙惠恩、
马人斌等多次为阿专募捐出力。在
嘉兴市,学生们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在上海散发的募捐书中称:河南阿专的学生正在“嗷嗷待哺”,日子之艰难可见一斑。到后期,社会环境已不许外出募捐,学校经济来源枯竭,迫不得已,学校给学生们发放了路费,分批遣返学生。不少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情深意长,依依不舍,不愿离去。之前回去的学生有的回家住几天,又折回嘉兴,希望学校形势好转,再进行学习。1949年12月,
河南阿文专修学校经过风风雨雨三个多
春秋,最终在浙江嘉兴解散。
河南省阿专的创办,在河南、
山东省、
安徽省、
浙江省、
上海市等省市有一定影响,当时就“名盛一时”。广大穆斯林十分支持,各地保送的学生应接不暇。三年多的学习,给学生们打下了良好的宗教根基。河南阿专以后担任清真寺阿訇、教长的有
孙宝琳、
钱培德、韩道真、
王西超、李金岭、
李保云、丁存志、白廉、赛敏贤、刘关连、孙良仁、穆士林、方国安、白永亮、张振兴、郭宝真、杨希舜、郭海民、姚文忠、李金凯、沙义良、郭宝信、王宝舟、戴清平、马西银等等。河南阿专还向北京中国伊斯兰协会经学院输送了两名学生,他们是沙义良和郭宝信。
随着河南阿专的南迁,以及1954年
河南省省会迁至
郑州市的影响,开封王家胡同清真寺也由原先的兴盛,转而为低迷发展。当时众多世代在清真寺周围居住的教民,开始迁往
西安市和郑州,这时在清真寺内常行教门的人屈指可数。河南阿专南迁之后,任王家胡同清真寺教长的是张文祥阿訇。
清真寺一直秉承“积极办学,培养教门人才”的宗旨,在清真寺重建落成之后,“恢复阿文学校、再次办学培养人才”的设想被提上议事日程。恢复阿校的筹组工作于1995年展开,清真寺内组成了筹建小组,首次参预筹建的成员有:白三哈志、
白瑞祥、刘树同、马玉明、杜松民、杜老黑、郭宝信、盖俊生、刘志明、周士禄、赛敏贤、赛英贤、郑国光、杨树林、尚友、盖志强、刘志亮等。1996年,清真寺要恢复阿文学校的请求得到了
顺河回族区的批准,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王家胡同清真寺远赴
西安市、
西宁市招聘老师、招收学生。最终得到西宁东关大寺的支持,最终选中了年轻有为的韩国信阿訇作为王家胡同清真寺(恢复)阿文学校的老师,韩老师诵读《古兰》是出了名的,得到了著名的
黄万钧阿訇和潘家修阿訇的一致好评。当时
绵阳市的穆勇胜阿訇作为王家胡同清真寺的教长也担任阿校的教师,焦作圪店阿文学校派来苏祥增老师作为
阿拉伯语老师,本地的郭宝信阿訇、郭宝光,刘世同、马玉明、金辉等担任恢复阿校的老师。
恢复阿校最初打算先办一期,学制三年,主要给学生们开设《古兰经》诵读与讲解、圣训、教法、阿拉伯史地、伊斯兰教史、
回族史、现代阿拉伯语、汉语,以及
英语、武术等课程。学生主要是由焦作圪垱店阿校送来的,近30人,并且有男生也有女生。学生们早上晨礼过后基本上不休息,马上投入到早操、早读之中,早读两节课一直上到早上7:40,吃早饭的时间只有20分钟,紧接着就是上午紧张的四节课,一直上到中午11:40,中午吃过午饭学生们又开始晌礼,下午从2:10开始上课,一连四节课,最后一节是在礼和昏礼之间。晚上宵礼之后学生们还要加上一个小时的晚自习,熄灯是在晚上10:30。可见学习之忙碌。
1998年,恢复阿校正在办学兴旺之时,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教课老师突然离去,造成学生无法正常学习,清真寺也构想了诸多补救办法,但都为时已晚。最终,王家胡同清真寺(恢复)阿文学校在持续办学近两年之后停办。
寺内阿訇
王家胡同清真寺建立之初阿訇系李文学,现任阿訇海军伟(2009年)。
地理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