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pitopangii)是
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的罗瑞林都国家公园(Lore Lindu National Park)特有的
热带食虫植物。现仅发现了一株彼得潘猪笼草,通过对周围山脉的寻找也没有发现分布有彼得潘猪笼草。彼得潘猪笼草表现出与
无毛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
植物学史
2006年9月,
英国兽医学乔纳森·纽曼(Jonathan Newman)在对罗瑞林都国家公园的一次观鸟考察中首次发现了彼得潘猪笼草。纽曼是在试图靠近一种
夜鹰(Eurostopodus diabolicus)之中,偶然碰到彼得潘猪笼草的,最初他认为其为
艾玛猪笼草(N. eymae)。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将考察得到的成果公布在网上,而这类群引起了
植物学家的注意。之后Alfindra Primaldhi在没有看到纽曼的报告下,独立发现了彼得潘猪笼草,并于2008年1月,将更多彼得潘猪笼草原生地的照片放到了网上。
2007年7月,
斯图尔特·麦克弗森和格雷格·伯克观察了该植株,并确定是一个未知物种。2008年,斯图尔特·麦克弗森与李乾再次去往考察,进一步观察植株的形态特征,为其正式描述做准备。在实地考察期间,斯图尔特攀爬了模式产地附近的三座山,但都没有发现其他的分布地。
彼得潘猪笼草的第一次详细描述出现于斯图尔特·麦克弗森2009年5月出版的《旧大陆的猪笼草》第二册中。彼得潘猪笼草的正式描述发表于2009年10月的《
新加坡园艺公报》(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中。2007年5月30日由Rahmadanil Pitopang在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的罗瑞林都国家公园采集的编号为“RP 2054”的标本被指定为模式标本。其存放于塔都拉科大学(Tadulako University)的植物标本馆(herbariumCelebense,CEB)中。标本的收集人是该标本馆的馆长,最初也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物种的。
由于彼得潘猪笼草极其罕见,在正式描述中并没有透露其模式产地。
形态特征
唯一已知的彼得潘猪笼草是一株巨大的
雄性植株,期具有大量的侧枝,可长达2米。所有的侧枝都发自同一个地下茎。茎为
栗色至紫色,具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
彼得潘猪笼草的叶片无柄,呈线形至
披针形,可长达15.6厘米,宽至3.4厘米。叶片的末端为急尖或钝尖,基部浑圆,包住茎部约周长的一半。叶片呈绿色,中脉和笼蔓为绿色至红色。
在
斯图尔特·麦克弗森的实地考察中仅发现了4个彼得潘猪笼草的下位笼,因此,关于彼得潘猪笼草下位笼的描述是基于一个非常小的样本量得出的。彼得潘猪笼草的下位笼为卵形,下半部略微膨大,上半部呈圆柱形,具不明显的笼肩。其体型都非常小,高仅可达6厘米,宽尽可达3厘米。下位笼的腹面具一对可宽达6毫米的笼翼,其翼须可长达4毫米。唇为圆柱形,可宽达5毫米。唇肋可高约0.5毫米,间距可达0.8毫米,唇齿可长达1.5毫米。笼盖为椭圆形,无附属物,可长达3.4厘米,宽至3厘米。笼蔓尾未知。
彼得潘猪笼草的上位笼较下位笼更短,高仅可为4.5厘米,宽仅可为3.7厘米。笼口下部略微收缩,使其呈现出特殊的膨大状。上位笼的笼翼退化为一对隆起。唇为圆柱形,宽可达3毫米。唇肋高可达0.3毫米,间距可达0.45毫米。唇齿完全消失。上位笼的内表面,消化腺会在消化液水位线附近形成一个明显的黑点带,其他部位的蜜腺为黄色,远没有这么突出。彼得潘猪笼草不会像
无刺猪笼草(N. inermis)那样,形成高黏度的消化液。笼盖可长达2.9厘米,宽至2.8厘米,无附属物。笼盖基部后方的笼蔓尾可长达1.5毫米。
彼得潘猪笼草的花序为
总状花序,可长达37厘米,直径可达2.5厘米。总
花梗可长达18厘米,花序轴可长达20厘米。每个花梗带一朵花,其长约7至9厘米,下部的花梗有时会具有丝状的苞片,其长约0.5毫米。花被片为椭圆形,长约2毫米。
雄蕊柄长约2.5至3毫米。
雌性花序和果实未知。
彼得潘猪笼草发育中的捕虫笼和笼蔓的下部具有银
褐色的毛被,其可长达0.5毫米。其余部位无毛被。
生态关系
仅有一株彼得潘猪笼草存在于中
苏拉威西省罗瑞林都国家公园的一个偏僻地区,该处的森林被砍伐过的。森林的恢复想必会妨碍苗期植株的生长,所有有人建议在森林恢复前,以飘散的种子进行定植。
斯图尔特·麦克弗森还认为在
中苏拉威西省的其他的地方“非常有可能”发现彼得潘猪笼草未知的分布。
彼得潘猪笼草存在于海拔约1800米的中低海拔山地森林中。唯一已知的植株生长于高大的
灌木丛下,虽然其茎上常出现花序,但仍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彼得潘猪笼草一般的原生地。彼得潘猪笼草与大猪笼草(N. maxima)和
毛盖猪笼草(N. tentaculata)很相似。尚未发现彼得潘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尽管其生长于
国家公园中,但对于仅已知一棵植株的彼得潘猪笼草来说,它的未来是不安全的。2008年,
斯图尔特·麦克弗森回到其模式产地,他发现该植株因植物采集者的大量采集,其尺寸已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相关物种
彼得潘猪笼草与也是苏拉威西特有的高地物种
无毛猪笼草(N.glabrata)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但无毛猪笼草并不存在于彼得潘猪笼草的原生地附近。它们的茎、叶片和下位笼都非常的相似,但它们的上位笼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所以并不容易混淆。无毛猪笼草的上位笼比彼得潘猪笼草的更细长,且具有发达的笼翼。
彼得潘猪笼草上位笼的乍看起来与
艾玛猪笼草(N. eymae)、
杏黄猪笼草(N. flava)、
无刺猪笼草(N. inermis)、
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
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
细猪笼草(N. tenuis)和一些大猪笼草的变型较为的相似。但可从它们的叶片、下位笼的形状及笼盖的大小和形状,有无附属物而将其与彼得潘猪笼草区分开来。
尽管已知的彼得潘猪笼草仅存在一株,但该类群并没有被认为是起源于自然杂交种的。因为彼得潘猪笼草与
无毛猪笼草距其模式产地最近的
种群之间的距离都在50公里以上,所以彼得潘猪笼草不太可能是起源于无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而在苏拉威西能长出类似上位笼的
猪笼草仅有
艾玛猪笼草和大猪笼草的一些变型。但所有关于这些物种的自然杂交种,其叶片都带柄,且下位笼的笼盖为三角形并具有附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