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黄猪笼草
猪笼草科猪笼草属植物
杏黄猪笼草(学名:猪笼草属 flava)是苏门答腊岛北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200米的山地森林中。其拉丁名"flava"源自拉丁语中的“黄色”,指的是该植物上位笼和其他营养器官的黄色色彩。
植物学史
杏黄猪笼草在近几年才开始被人工种植和描述的,而且在2004年的时候它还只具有一个非正式的名字“Nepenthes spec. nov. Sumatra”。
2007年7月4日,安德烈亚斯·维斯图巴(Andreas Wistuba)、约阿希姆·那兹(Joachim Nerz)和安德烈亚斯· 弗莱施曼(Andreas Fleischmann)在《艾纳香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地理学杂志(Blumea - Journal of 植物界 Taxonomy and Plant Geography)》上发表了对杏黄猪笼草的正式描述。这个描述是建立在种植植株的基础上,这个植株收集于海拔1800m的地区,而这个植株也被指定为杏黄猪笼草的模式标本,编号为Wistuba cult. Wistuba 100201。现存放于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National Herbarium of the Netherlands)中。他们对杏黄猪笼草的描述如下:“对于‘flava’这个词是在形容其亮黄色的捕虫笼。这种黄色的植物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种藤本植物。”
2009年,斯图尔特·麦克弗森(Stewart McPherson)在《东半球的猪笼草(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上发表了一个更详细的并略加修改的描述。
形态特征
杏黄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可长达6m,宽至3mm,呈圆柱形。节间距可长达14cm。植株以莲座状生长的时间相当短,之后茎立刻发展成攀援茎生长。茎的颜色为绿色至栗色
叶片呈椭圆形或窄倒卵形,可长达9cm,宽至2.5cm。叶片末端通常尖细,基部缩小并包住茎周长的四分之三。在中脉的两侧有3条明显的纵脉。网状脉明显。叶片为黄绿色,中脉可能为红色。笼蔓可长达24cm,为绿色至红色。
地面笼和下位笼呈漏斗形或卵形。它们的体积较小,通常高仅为7cm,宽至4cm。在每一个捕虫笼的前部都有一对宽度不宽于3mm的翼,翼须通常长5mm。翼偶尔缺失。唇为圆柱形,边缘呈波浪状。唇可宽达12mm,唇肋高0.6mm,间距为1mm。内缘有小型的唇齿,最长可有1.5mm。笼口为圆形,略向后拉长,但很少会形成唇颈。笼盖为窄卵形或椭圆形,长约3.5cm,宽约2cm。盖子的下表面没有附属物,但其中线处有许多圆形的蜜腺,直径约0.3mm。在笼盖基部的后方有一条不分叉的笼蔓尾,不长于4mm。与其上位笼不同,它的下位笼的颜色千差万别。下位笼的外表面可能为黄色、橙色、红色甚至是紫色,而内表面可能是浅黄色、浅橙色或白色。下位笼的唇通常较深,通常为深橙色或紫色,偶尔其唇会为奶白色并且上面有红色的条纹。笼盖的颜色接近笼身,上表面通常会有一些栗色的斑点。
上位笼的下三分之二为管状至窄漏斗形,上部为广口漏斗形。上位笼较其下位笼要小,通常高可达6cm,宽至3.5cm。捕虫笼与笼蔓的衔接处是中空的。唇平展,宽15mm,外缘也像下位笼一样成波浪形。唇肋高0.2mm,间距为0.5mm。内缘有小型的唇齿。在每一个捕虫笼的前部都有一对宽度可达4mm的翼。笼盖为卵形至椭圆形,可长达4cm,宽至2.5cm。笼盖下表面偶尔有一个盖龙骨。上位笼的其他方面类似于下位笼。上位笼通常为黄色,偶尔有些个体的唇为红色或有红色的条纹。笼盖的上表面为橙色或红色。
杏黄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可长达15cm。雄性的花序花朵的数目较多,约有15~40朵,而雌性只有15~25朵。雄性植株的花梗长4cm,雌性植株的花梗长8cm。每个小花梗只带一朵花,雄性的长6mm,雌性的长11mm。通常都有苞片,不长于4mm。被片为卵形,长度约3mm,宽约1mm。雄蕊柄长约3mm,直径约1~1.5mm。雌蕊长3~4mm。花序为黄色。
所以成熟的营养器官都无毛被,在一些发育中的部分会有易脱落的毛被。发芽中的茎带有红褐色的毛被,长约0.2~0.5mm。发育中的捕虫笼和笼蔓末端上有茂密的红棕色毛被,长约0.5~1mm。花序上有淡黄色至褐色的毛被,长度约0.5~1mm。在被片上有茂密的弯曲的红棕色毛被,长约0.2m。雌蕊上有红褐色的茂密毛被,长约0.5~1mm。
生态学
杏黄猪笼草仅存在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巴里桑山区(Barisan Mountains)的一座山上。因为保护的原因,具体的位置尚未公布。它分布于海拔1800~2200m的地区。
杏黄猪笼草的原生地为由杜鹃属杜鹃花属)和薄子属(Leptospermum)植物为主构成的高地山林。那里的树木高度很少超过4~5m。它通常扎根于森林开阔地的地面上。杏黄猪笼草与迈克猪笼草(N. mikei)、卵形猪笼草(N. ovata)、菱茎猪笼草(N. rhombicaulis)和显目猪笼草(N. spectabilis)生存于同一个地区。现已发现了杏黄猪笼草与卵形猪笼草(N. ovata)和菱茎猪笼草(N. rhombicaulis)之间的自然杂交种。
现唯一所知的杏黄猪笼草的原生地并不在国家公园的范围内。尽管它在当地的数量并不少,但斯图尔特·麦克弗森(Stewart McPherson)仍认为杏黄猪笼草可能会受到盗采导致的过度采集的威胁。正如广受收藏家欢迎的马兜铃猪笼草(N. aristolochioides)就因为过度的采集导致其在野外的数量大大的减少。
食虫性
杏黄猪笼草捕虫笼产生的消化液黏度极高。由于上位笼常因风而摇晃,所以其捕虫笼的内表面也沾满了黏稠的消化液。已观察到会有一些飞虫被黏在捕虫笼内壁上,之后再落入消化液中被消化掉。这使得杏黄猪笼草的捕虫笼既可以以笼状的陷阱捕捉猎物,又可以以粘性极大的捕虫笼内壁黏住过往的飞虫。但实际上并不只有杏黄猪笼草具有这样的特征,与杏黄猪笼草之间存在着近缘关系的无刺猪笼草(N. inermis)也能产生这样高粘度的消化液。
相关物种
杏黄猪笼草被认为与无刺猪笼草(N. inermis)和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间存在着近缘关系。但因为它们不存在于一个地区但,所以杏黄猪笼草不能与之形成自然杂交种。
杏黄猪笼草的捕虫笼的形态与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很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杏黄猪笼草的上位笼较小,并且唇很窄,表现出明显的唇肋,外缘呈波浪状。此外,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的上位笼并不像杏黄猪笼草那样通体全黄。
无刺猪笼草(N. inermis)相比,它会快速的从莲座状植株过度到攀援性植株(节间距突然增大)。此外,它们的幼苗上的捕虫笼看起来很相似。而无刺猪笼草(N. inermis)的上位笼的唇缺失,同时其笼盖的下表面也没有明显的蜜腺。
一些学者认为其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位于无刺猪笼草(N. inermis)和贾桂琳猪笼草(N. jacquelineae)之间。
有一些猪笼草也会产生与杏黄猪笼草类似的上位笼,如艾玛猪笼草(N. eymae)、马桶猪笼草(jamban)、彼得潘猪笼草(N. pitopangii)、塔蓝山猪笼草(N. talangensis)和细猪笼草(N. tenuis)。而杏黄猪笼草与这些猪笼草的区别在于:杏黄猪笼草的上位笼完全为黄色,它的唇较宽,且外缘为波浪状,内缘有细小的唇齿。笼盖为窄圆形或椭圆形,无附属物(可能存在一个小凸起)。此外,相对于艾玛猪笼草(N. eymae)这类大型的猪笼草来说,杏黄猪笼草体型较小。
自然杂交种
现已发现了杏黄猪笼草与卵形猪笼草(N. ovata)和菱茎猪笼草(N. rhombicaulis)之间的自然杂交种。而大部分发现的自然都是幼年的莲座状植株。虽然迈克猪笼草(N. mikei)与杏黄猪笼草生长于同意区域,但尚未发现它们之间的自然杂交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生态学
食虫性
相关物种
自然杂交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