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魁杨梅
杨梅科杨梅属植物
东魁杨梅是世界上果型最大的杨梅(资料时间截至2020年),有乒乓杨梅、杨梅之皇的美誉。东魁杨梅由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吴耕民定名,1979年12月,“东魁杨梅”的名字首次正式出现在浙江农业大学编写的《果树栽培学各论》中。
东魁杨梅原产于黄岩区江口街道东岙村,20世纪50年代东魁杨梅的人工繁殖和培育就开始了。到20世纪80年代,东魁杨梅得到了大面积推广。1981年至1983年,台州地区育苗超过10万株,其他周边地区也多有引种。1983年6月29日,“东大杨梅”正式定名为“东魁杨梅”。“东" ,既有取杨梅原产地东岙村,更包涵东方的蕴意。至于“魁" ,则理解为“大"。这样,“东魁杨梅”就可理解为东方最大的杨梅。
东魁杨梅成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其果形大如乒乓球,平均纵横径(直径)为3.66-3.73厘米,单果重22-25克,最大的果重为50克。每500克东魁杨梅一般只有20颗,最少12颗,平均肉柱长1.15厘米,肉厚、味浓、汁多,可食率为94.8%。东魁杨梅成熟期不易落果,采收时间长达10-15天,较耐贮运,果实鲜食和制罐兼优。东魁杨梅树势强健,树冠高大,呈圆头形,丰产性强,一般5-6年开始结果,10年进人盛果期,株产一般50-100千克,甚至可达200千克以上。同时,东魁杨梅适应性广,栽培管理容易,较耐寒,耐贫瘠,是较好的经济作物。
物种简介
东魁杨梅发源于黄岩区,其母树在浙江黄岩为实生树,距今已有180余年,70年代由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定名为东魁杨梅取"东方之魁"之意,素有"杨梅王"之称。
"东魁杨梅"是世界上杨梅科最大果形的杨梅。
为了使"东魁杨梅"这个知识产权获得保护。
1980年开始黄岩县林特局与江口乡东岙村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前期用铁丝网水泥桩围树,保护东魁杨梅母树枝条不被人偷。由于营养系繁殖枝条保护难,因而当地政府转向植株保护及原产地证明商标保护。
1988年,黄岩县特产局拨款400元支持东岙村保护东魁母树。
2005年12月台州市黄岩区政府在东魁杨梅母树边上立碑纪念。
2010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形态特征
果实7月初开始成熟。90年代被江西省峡江县引进,峡江县的峡江杨梅东魁杨梅成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其果形大如乒乓球,平均纵横径(直径)为3.66cm-3.73cm,单果重22-25g,最大的果重为50g,每500g东魁杨梅一般只有20颗,最少12颗,平均肉柱长1.15cm,肉厚、味浓、汁多,可食率为94.8%。成熟期不易落果,采收时间长达10-15天,较耐贮运,果实鲜食和制罐兼优。它的16株嫁接后代的树龄也过了100年,1979年浙农大在编写《果树栽培学概论》时把它定名为“东魁”,并单独列为一个品种。
该品种树势强健,树冠高大,呈园头形,枝繁叶茂,叶色浓绿,叶背脉纹明显,丰产性强,一般5-6年开始结果,10年进入盛果期,株产一般50-100kg,高的达200kg以上,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栽培管理容易,较耐寒,在砾石山地上,栽培管理粗放,仍能连年丰产,投资少(每亩山地只需200元),无风险,加之东魁杨梅市场需求量大(还能远销东南亚),价格高(每年当地价格25元/kg左右,比普通杨梅贵5倍),因此,栽培东魁杨梅一举多得,对开发山区资源,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增加山区经济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分布范围
东魁杨梅发源地为黄岩区江口街道东岙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地人特意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实验,取得很大成功。1980年,东魁杨梅得到推广。1981年至1983年,单东岙大队就育苗达83000株之多,台州市各地育苗超过10万株。另外,杭州市诸暨市丽水市文成县等地也纷纷引种。此后,东魁杨梅越来越受到果农的青睐。
栽培方法
定植
秋冬季都可种植,以2月下旬至3月中旬栽植最佳。种植穴长宽均为80厘米左右、深60厘米左右,每穴施堆肥50-100公斤或家禽畜禽粪30公斤,或菜饼、豆饼5公斤,每亩种植30-35株。定植后做好定干工作,即在主干上25-30厘米处饱满芽以上剪短。
施肥
幼树施肥。9-10月间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进口复合肥100-150克;到第二年6月、第三年1月各施肥1次,用量逐年适当增加;从第四年开始,树冠初步形成后,采用结果树的施肥方法。结果树施肥。一年中施3次肥,第一次花前肥,在2月开花前施;第二次为壮果肥,在硬核期结束、果实开始迅速肥大时施;第三次为采后肥,在7月上中旬果实采后施。株产量50公斤以上的树,每株全年施饼肥2-3公斤或厩肥50公斤左右。同时要注意果树产果大小年,大年花前施肥,小年施肥要待果大豆大时才施。采用盘穴状(幼树)和环沟状施肥(成年树)。
整形修剪
东魁杨梅自然树形是圆头形或扁圆形。定植后在主干高60-70厘米处短截并选主干上生长壮实,分布均匀的3-4个芽为主枝,各主枝间距保持在15-20厘米,开张角度45-60度,努力培养成"一干三主枝"的变则主干型。树冠形成后要有效控制秋梢和晚秋梢的生长。树冠长到2米以上高时要压顶,使其保持在3米左右。过长枝要摘心和断枝,密集、细弱和过旺分枝要适当疏删。进入结果期,总的要求树冠上、下、内、外枝条分布均匀,通风透光。
冬剪在12月底进行为最佳,有利于枝组的更新和提高抗病能力。一般采用“平剪梢”的办法。此法简便易行,剪后枝条分布均匀,易形成新的结果枝组。必须剪除病虫枝、下垂枝、交叉枝和衰弱枝,以改善枝间通风透光条件,使树冠形成伞形或平面状。
病虫害防治
杨梅的病虫害相对其他果树来讲较少,根据观察,主要是避债蛾,但到尚不构成危害。
采摘
杨梅一般6月上旬~7月上下成熟,果实成熟后极易腐烂和落果,要及时采摘。并注意轻采、轻放、轻挑,同时进行果实分级。采收时间以清晨或傍晚为宜,下雨或雨后初晴,不宜采收,否则果实水分多,容易腐烂。同时果实采摘后进入冷库预冷,然后进行包装。
修剪要点
东魁杨梅喜光性强,修剪不合理会形成结果部位外移。因此修剪时除应轻剪缓放、多留枝及枝组,并采用单轴延伸外,还应“落头开心”,提高树冠上部光照量;通过开张角度和疏除外围直立枝、竞争枝、徒长枝等枝条,增大侧射光透冠程度,提高光的利用率。
改造枝组结构
东魁杨梅应推广小冠疏层技术,使结果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基部,树冠中下部结果量占株产总量的2/3左右。对上强下弱树,通过促进下部、控制上部生长等手段加以改造,保持上部枝组的角度大于下部枝组的角度,以控制或缓和上部枝的长势,使树体趋向上小下大。一般基部枝开角要求基角在60度以上,腰角60度左右,梢角为80度。对于上强下弱现象严重的树体可将上部枝拉平,并加大对上部枝的回缩,减少上部枝量。上部要多留花芽枝,通过结果削弱枝条长势,而下部枝应少留花芽,减少结果,待树势恢复后,再促使大量结果。
控制结果部位外移
东魁杨梅喜光性强,修剪不合理会形成结果部位外移。通过对临时枝的短截和对单轴枝组的回缩修剪,以增加树冠内膛的结果枝,提高产量和品质。
控制枝量,合理结果
东魁杨梅萌发率高,成枝力强,幼树期为了增强光合作用,去枝量往往较少。但进入结果期后,就会出现枝量过多现象,导致树姿失常,光照不足,结果率下降。因此在要求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1000~1500千克的情况下,每亩枝量应控制在3000~3500条,保证每千克果有一定数量的叶片制造和供给养分,对多余的枝条应及时回缩疏除。冬剪技术需有效进行,才可提高结果量。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物种简介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栽培方法
定植
施肥
整形修剪
病虫害防治
采摘
修剪要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