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矗
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
胡锦矗(1929年3月24日-2023年2月16日),四川开江县人,动物学家,大熊猫研究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川省动物学科学术带头人。胡锦矗195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毕业后,进入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任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首任主任。2007年退休后,仍坚持到办公室工作至91岁。胡锦矗被誉为中国的“熊猫教父”、“大熊猫教授”,研究“永巴”的“国宝”,是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第一人,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
1973年,胡锦矗开始从事野外大熊猫研究工作。1974年,胡锦矗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他曾发明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姓方法”和撰写《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胡锦矗还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1987年,国家科委授予胡锦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1年起,胡锦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3年2月16日,胡锦矗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去世,享年94岁。
人物简介
胡锦矗,男,1929年生于四川开江,动物学家,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中国大熊猫研究的标志性和泰斗级 人物,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教授、所长、硕士生导师,1987年国家科委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兼任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动物协会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中国卧龙自然保护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于1983年共同建立)第一任主任,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1974年开始从事野外大熊猫研究工作,对保护大熊猫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一等奖获得者,2007年WWF(WWF)授予胡锦矗教授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自然保护贡献奖”最高荣誉称号。2008年荣获“斯巴鲁野生动物保护奖”,2008年应邀接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大家》栏目专访。2010年12月,荣获2010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2011年,应邀接受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NHK综合频道专访,向客人介绍了大熊猫从发现到走向世界的历程。
迄今已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20多部。荣获国家级奖12项,省部级奖72项,其他荣誉、奖励100多项。1985年开始从事研究生教育,已指导研究生80余人,其中涌现出了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为青藏铁路设计藏羚羊通道的杨奇森、我国海洋哺乳纲研究权威专家杨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年轻的熊猫专家张泽钧秦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熊猫专家雍严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和高级人才,很多已成为当今中国大熊猫等濒危珍稀动物研究和保护领域的权威人士和中坚力量。
人物生平
195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后,进入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今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工作;
1960年代初,四川省编省志,胡锦矗受命参加编写动物篇。为对动物植物地貌地质进行摸底调查,从此开始野外考察;
1964年,接受四川省科研任务,为四川东部动物地理区划提供科学材料,组织人员到全省各个山去采集动植物标本;
1973年前先后从事脊椎动物学教学和研究、长江水产资源研究;
1973年国务院召集四川、陕西省甘肃省三省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决定弄清野生大熊猫的真正数量,于是全国第一次大野外大熊猫调查(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野生大熊猫数量的全面普查)应时而生;
1974年 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省卧龙,组建一支30人左右的 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作为此次调查的队长,他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考察中,他发明了通过对大熊猫粪便比较分析研究确定大熊猫的年纪、种群数量、各种群中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及规律、成长史、发情期等。胡锦矗发明的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 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
1977年,胡锦矗及其带领的“野调队”经过为期四年、徒步9万公里的野外调查结束,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出炉。凭借“胡氏方法”,有史以来第一次调查出中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2400余只);此次调查还第一次查清了 金丝猴属、牛羚等7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根据《报告》反映的情况,国务院批准了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2万公顷扩建为20万公顷,同时直接促成了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寨子、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边等5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至此,大熊猫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拯救工作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大熊猫得到了初步拯救;
1978年,和有关研究人员在卧龙保护区建立世界上首个野生大熊猫观察站(胡锦矗将其命名为“五一棚”,在这里,胡锦矗坚持工作了7年,一边向当地居民灌输大保护熊猫的意识,一边进行野生大熊猫生态观察研究);
1980年,我国首次与 WWF在“五一棚”合作研究保护大熊猫工作,胡担任中方和专家组组长、秦自生担任副组长,联合国动物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乔治·夏勒(George Beals Schaller)博士任外方组长,合作中,无线电遥测技术首次运用于大熊猫研究领域,对野生大熊猫进行定位和有目的的跟踪;
1983年,我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期间,共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胡锦矗担任第一任主任;
1985年,通过与WWF持续5年的合作研究工作,胡锦矗及其领衔的合作研究团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 《卧龙的大熊猫》;
1985年后从事研究生教育,先后三次带领研究生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大熊猫研究项目;
1970年代中期,岷山地区缺苞箭竹大面积开花,有人主张将大熊猫迁往湖北神农架,胡锦矗经过详细考证,写出《大熊猫东迁宜慎重》科考报告并被国家科委采纳,避免了不必要的大熊猫迁徙;
1980年代,宝兴盐井汪家沟,胡锦矗忍着恶臭解剖一只死亡的大熊猫尸体,从中取出了2336条蛔虫,大熊猫研究史上有了第一个关于蛔虫病的详细记录;
200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员来到四川省,就大熊猫栖息地申请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进行考察,胡锦矗作为随行唯一一位动物专家,他近乎完美的介绍,为“申遗”成功增添了一块很重的砝码。
2019年11月12日下午,在第六届四川省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被授予“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主要成果
科研成果:胡锦矗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第一把交椅”。他牵头开展了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撰写了《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建立了世界上首个野生大熊猫生态观察站,荣获国家级奖12项,省部级奖72项,其他荣誉、奖励100多项。
学术成果:胡锦矗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卧龙的大熊猫》,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20多部。
教育成果:胡锦矗从教60多年,培养了上千名学生、105名研究生。此外,为四川省林业厅、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都动物园等单位培养了骨干人才达200余人次。
社会成果:他在国内开展多项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调查结果直接促成了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边、小寨子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大熊猫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得到了有效拯救。
代表著作
《卧龙的大熊猫》,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
《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生态生物学研究》、
《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二卷哺乳纲)、
《大熊猫的风采》、
《九万里熊猫故乡考察记》、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哺乳纲学》、
《熊猫史话》等。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胡锦矗的祖籍是秭归县,祖辈因“湖广填四川”而入川。胡家是最后一拨移民,到胡锦矗父亲胡文彬一代,胡家迁到开江城外八庙集镇上。胡文彬头脑灵光,攒钱开了一家酿酒小作坊,又用酿酒的副产品米酒养了10多头猪,还把猪粪收集起来当肥料销售,一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
幼时
因为家里有了余钱,胡锦矗从小就告别农村孩子放牛养猪的命运,背起书包上学堂。但胡锦矗并非从小就是听话的乖娃娃,他生性淘气,一听老师讲课就犯困,逃学、留堂是家常便饭,上树掏鸟窝、下田捉泥鳅精神十足。
胡锦矗小时候曾爬到很高的树上去逮小斑鸠,学母斑鸠的样子,将油菜籽和米汤含在口中,让小斑鸠在他口中啄食。后来,在大学的生物学课堂上,他才知道“鸠鸽类哺雏就是这样的”。由于过于顽皮,盛怒的胡文彬差点让他退学做生意,好在堂兄胡锦万劝阻。
学习
胡锦矗在开江县城读初中。在这里,他遇到平生第一位良师,这所学校的校长、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曾孟九。曾孟九后来到万县中学担任训导主任,追寻着曾校长的脚步,胡锦矗初中毕业后,也到了万县中学读高中。也是在曾孟九的教导下,他萌发了教育报国的理想,决心做一个像曾孟九那样胸怀家国的好老师。
生活习惯
多年来,胡锦矗坚持洗冷水浴,每天早上6点起床,打打太极拳,然后去上班,晚上10点泡脚,10点30分休息。
人生信条
流比前人更多的汗水,走比前人更苦的道路,放弃一般人难以放弃的舒适,敢冒一般人不敢冒的风险。
社会职务
人物评价
胡锦矗是中国当代大熊猫研究的先驱者和权威专家、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熊猫教父”。——西华师范大学
他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第一把交椅”。自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一直坚持授课到84岁高龄,培养研究生上百名,为中国动物学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此外,为四川省林业厅、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都动物园等单位培养了骨干人才达200余人次,为服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青年报评
胡锦矗先生一生心系祖国绿水青山、扎根西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倾尽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治学之严谨、知识之渊博、育人之悉心、为人之清正、待人之和蔼,是人们永远学习的榜样。——黄燕评(时任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学系副主任、胡锦矗先生的助手)
胡锦矗先生一生坚守三尺讲台,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关爱学生,潜心学术;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西华师范大学“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诠释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精神,是西华师范大学师生的模范榜样和精神丰碑。——陈涛评(时任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胡锦矗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学术大道上的追逐与梦想,将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崭新高度,为中国大熊猫及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保护事业作出了奠基性重大贡献。魏辅文评(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锦矗先生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开拓者。王鸿加评(时任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
胡锦矗不仅受到施白南的学术熏陶,也传承了施白南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在弟子们眼中,胡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菜也炒得好,堪称川菜大厨。——四川在线评
“弟子们来自天南地北,周末与节假日,最欢乐的去处就是胡老师的家。胡老师亲自下厨做一桌子美味,那葱烧鲫鱼凉拌鸡块水煮肉片,简直是天下美味。”——谭楷评(作家)
恩师对弟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带学生野外调查,走到哪就在哪吃,无论是蝼蛄科钻桌的鸡毛小店,还是苍蝇乱飞的场镇饭馆,一坐下来,他就从挎包里掏出一个药瓶,里面装着医生夫人为他准备的乙醇小棉球。他分发给大家擦拭碗筷消毒,生怕学生的肠胃遭受病菌侵害。——张跃光评(时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长)
2021年,中国野生大熊猫数量已达1864只。吸取当年教训,中国在培养大熊猫主食竹以及竹种造林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竹子开花的威胁日益降低。可以说,研究、保护、拯救大熊猫,以胡锦矗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功不可没。——四川在线
人物逝世
2023年2月16日晚11点,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胡锦矗去世,享年94岁。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主要成果
代表著作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幼时
学习
生活习惯
人生信条
社会职务
人物评价
人物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