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彝志
清代水西热卧土目摩史所著的古籍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额》,是一部重要的彝文古籍,彝族先民认为“啥额”即清浊气的不断运动,产生了一对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哎哺”,在“哎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万物。这是彝族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观点,顾名《哎哺啥额》。该书共37万余字,400多个标题,主要反映了古代彝族对宇宙和人类万物起源的认识和彝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因此,《西南彝志》也被称为彝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西南彝志》的作者系水西热卧土目摩史,他在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平水西之后,至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之前收集了彝族各家之系自古流下来的许多彝文文史篇章,经修定整编成这部历史文献。《西南彝志》彝文原本,目前仅存一部,共三大卷,为贵州省大方县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陈朝光家祖传,后在毕节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劝说下,于1956年捐献。原书现存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为一级文物。汉语译本于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出版。
图书简介
《西南彝志》的作者在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平水西之后,至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之前收集了彝族各家之系自古流下来的许多彝文文史篇章,经修定整编纂成这部历史文献。
《西南彝志》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人类起源的认识,认为天地人的产生都是清浊二气分化演变的结果;记述了人类经历了人兽不分以及男不知娶、女不知嫁、知母不知父的历史时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原始人群的一幅幅生活实况的图景;记述了彝族先民对季节气候的认识和彝族的历法;记述了彝族从希慕遮到笃慕的三十一世和笃慕之后“六祖”以下的各主要家支世系,各家支间的互相关系,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及彝族的分布状况。同时,记述了古代彝族的狩猎、耕牧、手工业的经济情况,以及宗教、哲学思想等,较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古代彝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壮况。
基于这本书的历史价值,要想深入的了解彝族古代社会历史情况,就必须研究《西南彝志》。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了这本书的内容。
核心理论
彝族先民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也是全书的核心理论——清浊二气发展变化产生哎哺,哎哺产生万物。彝族先民认为,由于啥额自身不断变化,产生哎哺,哎哺不断变化,形成天地,产生万物。如本书第一卷第一篇中:“上古天未产,哎哺未生时,清浊气先生”;第二篇记载:“上古天未产,地还未生时,先有苍天哎,先有大地哺,哎聚牢成天成为天的根,哺聚固成地,成为地的蒂。”从这里可以看出,彝族先民认为天地万物是有物质构成的,这种物质就是哎哺。折射出其历史唯物观的迹象。在《天地形成时的景况》等篇章中叙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客观的描述了人类由漫长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的发展轨迹。说是人兽同居,后来发明了火,驱散了野兽,知道熟食。开始人类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妇女给众人治病,率领众人进行生产活动。后来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战争,出现了奴隶等等。在《天地》《风》《雨》《云》《雷电》《雾霭》《日月出没》等篇章中论证了自然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其作用;在《论风》篇中记载:“风属于灵气,充满了大地,生命非它不可,充满了中央,风管一切。逢春季的风,是万物的风;逢夏季的风,是万物茂盛的风;逢秋季的风,是收获的风;逢冬季的风,是是收藏的风。”又如在《论日月出没》中记载:“日为太阳,形成阳气,初一始照明。月为太阴,形成阴气,十五月圆满。日月运行,不停的旋转。”这些记载和论证不仅仅是彝族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而且还是彝族先民对哲学的思考,体现其伟大的智慧。彝族先民认为万物是有五行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论五行的根源》中记载:“凡万物万类,都源于五行,同属于五行,受五行制约”还记载了天干地支、十二属相都源于“五行”。彝族先民很早就对天地万物本源奥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思考,是远古时代彝族先民对大自然进行艰苦抗争的反映。
彝族先民民族的形成、发展、迁徙的过程。从哎生希慕遮,哺生希堵左开始,延续了360代世系,到笃慕之世的洪水泛滥时期。笃慕在洪水泛滥之后,由蜀入滇,迁居在乌蒙山区腹地的东川区(今云南省会泽县境)乐尼白。笃慕俄有六子,分别发展成为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氏族,即所谓的六祖时期。以乌蒙山为中心地带,向四方分别发展,成为遍布今滇东北、滇中、滇南、滇西、黔西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川西南、川南、以及广西隆林等地彝族之祖。在各自历史进程中,记载了各自的迁徙发展、盛衰兴替、民族风情以及尼能、洗替、洗显等远古世系、传说。“六祖”即笃慕俄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武部慕雅苦、乍部慕雅且、糯部慕雅热、恒部慕雅卧、布部慕克克、默部慕齐齐。他们的各世系主要迁徙到了今天的滇、黔、川、桂四省区。书的第五、六、七、八、九、十卷中对六祖及其各个支系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乍氏史》《武氏源流》《武史拾遗》《糯氏世系》《糯的迁徙》《恒乌蒙》等等专门的篇章进行详细的叙述,《糯氏世系》中记载:“武史讲完了,讲六祖中的糯史。糯祖幕雅热。一世慕雅热,二世热雅武,三世武雅委,四世委阿那,五世那布舵……”。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这一族的世系,而且可以看出是父子联名的方式。对研究彝族先民族源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且对各支系的家族世系、分布情况(疆界)进行了专门的记载。如《勿阿世系》详细记载了勿阿鼐创建基业的过程,他一方面严格按照彝族传统习俗、严肃的按时祭祀祖灵,声望提高,建立了慕卧勾政权,人称贤明的君长。勿阿鼐(音译)是慕齐齐的十九代后裔毕额勿的儿子。
不少章节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历算、语言、文字、风俗、医药、冶炼、兵器制造、生活用具制造、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各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记载了一族先民的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第七卷中记载了一组特别注重舅甥关系和母系亲缘关系(这一特别的文化现象极有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观念的折射);彝族先民好酒,很早就掌握了酿酒技术;祖先崇源远流长,认为祖灵也有一个固定的住处,因此很重视灵房的修建。第七卷第十篇中详细记载了阿默昵家修建灵房的情况。记载了彝族崇拜龙,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这些传说也成了摩们讲文论史的重要题材。关于医学方面的记载也很丰富,如第四卷第十八篇《论人的气血》:“人体的气,连通七窍,和肠胃间,清气三条路,第一条路,经过心脏,第二条路经过喉咽,直通七窍,第三条路,经肝肺,连通肾脏。浊气三条路,第一条路,经过尾根,越过头顶,直达鼻下,第二条路,经过肩,直通脑髓。”论及人体气血的运行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彝族先民对医学的研究及其对疾病的重视。书中明确记载了彝族先民那时已经掌握了冶炼铜、铁的技术;第三卷中记载“发现有铜铁矿,烈火炼三次,制出了兵器,杀刀有五类,煮锅有三种。”《西南彝志》是至今仍保留的最著名的老彝文文献,不仅记载了彝族先民宇宙及天地万物的哲学观,彝族的产生,发展,迁徙的历史过程;其中还涉及了古代彝族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彝族最古最全的一部百科全书,对研究彝族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核心理论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