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盆地
周大新创作的长篇小说
《走出盆地》是周大新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完成于1988年,后来这部作品发表在《小说界》杂志,并于1990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2007年8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走出盆地》以一个来自南阳市的农村女孩邹艾在部队医疗系统奋斗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女性,在追求个人梦想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错过的爱情以及膨胀的野心,从而思考奋斗的价值和需要付出的代价。该小说反应出民风民俗的善良淳朴,并展现了丰厚的民俗意蕴和女性人物形象的具体写照。
该小说于1996年被改编为同名传记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播出。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农村女孩邹艾出生在一个畸形的家庭,爷爷抽鸦片导致无法生育,大爷爷的儿子为了这一脉的香火而“一门双承”,娶了邹艾娘和她大娘,后来被工作队的女队长注意到他爹有两个老婆,要求只能选一个,爷爷奶奶又嫌弃邹艾是女孩,于是邹艾从小便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贫穷,邹艾到初中便辍学,因会刺绣的缘故,在一次绣“忠”活动中得到县里嘉奖,在秦一可的帮助下成为妇女队长,更是与陈开怀相爱,然而秦一可却挟恩图报强占了邹艾,并导致邹艾怀孕,还遗弃她,邹艾在陈德昭的帮助下隐秘堕胎并随他学习医术,在一次医术比赛中邹艾获得第一名后,她选择参军并进入部队医院,在部队医院邹艾认识了副司令的儿子巩厚,之后与他结婚,后来家庭遭遇变故,公公巩固去世,丈夫自杀,邹艾和女儿又回到了她出发的地方。已经成年的女儿茵茵又像20年前的邹艾一样,以青春躁动的心编织其“走出盆地”地梦想,邹艾也重新开始拓展了自己的事业,向放贷的牛经济借钱开了自己的诊所,在一次报纸报道了邹艾的诊所后引起了县长的注意,邹艾乘机贷款将诊所升级为了医院,寻访民间高人来医院坐诊,在医院步入正轨后又办起了药厂,但在买原材料阿胶时候被骗买了假货,导致病人中毒瘫痪,陈开怀为了邹艾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替邹艾坐牢。
作品目录
注: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80年代的小说中,农村青年逃离土地,进入城市,取得城市户口,是他们“人生”梦寐以求的事情。招工、招兵和读书则是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周大新的人生轨迹亦是如此,在成为作家的路上,曾经试图逃离的故乡却成为了其小说创作的“宝库”,使这些对“故乡”爱恨交加的孩子们恣意地汲取营养,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周大新的南阳盆地等皆是如此。而从村出来的作家们第一个小说创作高潮的到来也往往与其小说创作中的寻找故乡、回归故乡、书写故乡密切相联。
作品灵感
周大新的小说“寻乡”,在其开始创作军事题材小说之时就有零星闪现,但更明晰的呈现还是在1986年之后。《汉家女》在故乡因“不想在家拾柴、烧锅、挖地了”,便以“非礼”迫使接兵干部答应了她入伍的请求,后来在军队成为了一名护士。《小诊所》中,岑子已然复员回乡,与人在故乡合办起了小诊所。1988年其创作《豫西南有个小盆地》系列小说之时,已经有意识地对其故乡南阳进行小说“寻乡”了。1990年,周大新创作了《走出盆地》,其主人公邹艾“在地—逃离—回归”的人生轨迹则更加清晰。《走出盆地》可谓对《汉家女》《小诊所》和《豫西南有个小盆地》系列小说乃至其之前所有小说创作的总结和升华,建立起了周大新的“南阳盆地”乡土文学王国,标志着其小说“寻乡”的完成。
人物介绍
邹艾
邹艾生长在一个畸形的农村家庭,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绣“忠”字使她成了妇女大队长。大队革委会主任秦一可帮助了她却又野蛮地占有了她。在老医生陈德昭的帮助下,她成了一个农村医生,之后参军成了部队医院的卫生员,勤奋的她完成了从卫生员、护士、医生的职务升迁,与巩厚结婚,成了巩副司令员的儿媳妇。但后来家庭巨变,被部队复员,只好带着女儿茵茵回到故乡。
陈德昭
陈德昭爱着邹艾的娘,一直帮助着邹艾一家,在邹艾被秦一可被遗弃之后,收留了邹艾并传授了她医术,在邹艾参军后遇到医学问题时候,他又派陈开怀到部队协助邹艾,但他因知道邹艾的遭遇而选择阻碍她与儿子陈开怀结婚。
秦一可
革委会的主任,帮助邹艾成为妇女大队长,然而却又挟恩图报的强行占有了邹艾,在邹艾怀孕要求秦一可娶她时候,他选择了拒绝,后被陈开怀在夜色中用石头砸断了腿。
注: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走出盆地》写的就是“一个女人的生活和精神简介”,整部小说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也在于对邹艾等女性形象的出色描绘。更为称奇的是,在周大新笔下,出生于圆形盆地中的农家女性已成为一个带有地域民俗色彩及文化意味的形象群体。小说着力表现了盆地人心理深处巨犬的历史情性,即在一个又一个怪圈里作恶性的机械循环。
作品的标题《走出盆地》,叙述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某种目的或原因将走出“盆地”,到外面的世界去谋生创事业的暗示。具体在作品里面就是表现主人公邹艾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天大地大,机会也许更多,机会更重要”的走出意识。“走出”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柱,也是她的最终目的。全篇情节都将围绕这一“行为符号”进行。
艺术手法
《走出盆地》这部小说,展现了周大新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手法。他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把南阳盆地描绘成传统与变革、封闭与开放、前进与停滞的矛盾冲突的汇集地。通过文学形式,他艺术地记录下了他的父老乡亲的生活与心灵的历程,展现了农民为挣脱命运束缚和心灵梏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这部小说也反映出中原地区乡村、中国和人类的命运,蕴含着作者对这一社会命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在具体创作上,周大新巧妙地按照小说中人物的人生发展历程将小说分为一步、二步、三步,同时穿插了三个中国神话,这种叙事手法有效地调节了故事的节奏,不仅在意义上形成了呼应,而且深化了文本的内涵。此外,周大新在小说中站在一个走出盆地的盆地人的角度,以冷峻的态度审视着“走出盆地”这一现象,表达了他对盆地落后封闭的原因和“走出盆地”的困惑、焦躁与不安。这种情感式的却又是理性的表述,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和情感。总的来说,《走出盆地》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周大新在文学创作上的匠心独运,他通过对人物、情节、结构的精心设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但又充满希望和努力的南阳盆地,展现了农民的生活与心灵历程,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作品解析
周大新用饱含感情的大笔写出来的以农村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多以豫西南盆地作为背景,以豫西南农民作为主角,写出了自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发生的变革,农村人际关系发生的变化,也写出了农民心态行为的变异和思想观念的嬗变,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独到见解。周大新的农村题材小说,既散发着清新与芳香,更蕴含着苦涩与沉重,读来特别给人以思考。周大新在小说中含蓄地提出了自己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欧洲的田园化已经失败,中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当走自己独特的道路;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忧思: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市场的强力冲击,农村美好的人际关系开始逐渐变异,农民纯真的心灵世界开始逐渐扭曲,然而,周大新并没有就此而否定新农村建设,更没有由此而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小说的结尾,正义战胜了邪恶,美好的未来在眼前闪现,这正是周大新对新农村建设寄予的最美好的祝愿。
作品影响
小说被誉为长篇版的《人生》,1996年被改编为同名传记电视剧,由郑方南导演,周大新、郑方南编剧,任华、栾汝新、万丽伟、于飞 、王安丽等人主演,在中国大陆播出,影响了一代人。
作品评价
作品中渗透着作者主体的理性思考,显现出作者作为一个盆地人为"走出盆地" 这一社会命题寻求出路时所产生的困惑、焦躁与不安。" 走出盆地" 本是存在于南阳市这块土地上的一个社会现象,它反映了特定于这个地方的人们的心理意识和文化倾向。(四川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
《走出盆地》小说中的确弥漫着不可断绝的“还乡”气息。而周大新就是那个“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备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反本。因为他在异乡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的游子。也即,周大新的“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走出盆地》中播撒着游子在故乡大地“寻找幸福”的美丽忧愁。走得出的盆地,走不出的乡愁。周大新用小说铭记着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从乡土中国向都市中国转型时期中国人的隐秘情感心理,慰藉和安顿着那些离乡游子“何处是归途”的动荡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大新用小说实现着离乡游子们的精神“还乡”,履行着“诗人的天职”,他将和陶渊明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鲁迅沈从文萧红等古今中外的伟大“还乡”作家们一起走在同一道路上。(文艺报)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作品灵感
人物介绍
邹艾
陈德昭
秦一可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艺术手法
作品解析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