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刘宝存,男,北京人,1956年11月出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推广研究员,植物营养与环境专家,中共党员;1975年参加工作,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9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北京农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北方农科院土肥所所长工作会会长,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学用科学先进个人和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1986年调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至今。
人物经历
参加工作30余年,在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应用,特别是在硫肥研究与应用和京郊土壤资源与环境研究、新型肥料产业化开发等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绘制了首张京郊平原地区土壤有效硫状况图,首次提出京郊土壤硫素丰缺指标及缺硫面积。早于国内同行率先提出研究农村面源污染并取得国家环保总局项目支持,在北京延庆建立了我国北方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主持研制成功控释尿素,完成了该系列肥料的小试、中试和规模生产;建成我国第一家新型缓/控释肥料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将缓控释技术与速效技术科学配伍,研发出系列作物专用控释肥组合及其系列复合肥料,完成了从30天至200天不同养分释放期的新型肥料系列产品,行销北京、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西省等多个省市,并有部分产品出口美国、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首次在国内将控释肥大面积应用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使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10-30个百分点并可以改变传统的施肥模式,在多种作物上能实现一次性施肥,在减少化肥投入的同时确保不减产,并可改善农产品品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减轻了因过量施用肥料带来的环境问题,被称为21世纪肥料领域中的一次革命。
现在主持承担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新型肥料产业化科技保障建设”及国家环保总局“北方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化学氮素对旱作系统非点源污染的贡献及其释放机制”等项目。
科研成果
该同志参加工作30余年,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资源与环境、作物栽培方面的研发工作。
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0项:
1、参加“周口店镇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开发与建设”项目,获北京市星火科技一等奖
2、参加“区域农业综合开发”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主持“山前平原缺水区粮食增产的综合技术研究”课题,获北京市星火科技三等奖
4、参加国家计委项目“含稀土尿素复混肥的加工工艺及肥效的研究推广”,获北京市星火科技二等奖。
5、主持“京郊粮田土壤硫素状况、硫肥肥效及补硫技术研究”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6、参加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顺义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7、参加“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8、参加“树脂包衣尿素研究与示范”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9、主持“新型肥料研制与产业化”“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0、主持“新型长效可控缓释肥的研制、应用于推广”项目获得北京市政府推广一等奖。共发表论文39篇,其中第一作者的21篇,核心刊物12篇,著作两部,译著一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科研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