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碧》,清
彭遵泗撰,四卷。彭遵泗,字泉,四川丹棱人,
乾隆二年
进士,官翰林
编修。此书记载明末张献忠军在
四川省的活动,起自明崇祯元年,止于
康熙帝二年,对于研究明末民变有一定的价值。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因而所记不尽可信。本书有《借月山房汇钞》和《明清史料记编》等版本。
鲁迅评此书:这是“讲
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
《蜀碧》,是
清代彭遵泗的一部著作,收入《
四库全书》,为早年彭遵泗入京时所作。该书详细地记载了明末张献忠入川事。作者虽然立足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采用仇视农民起义的观点,难免失之偏颇,但它仍不失为研究
明朝末年
四川省社会状况特别是张献忠入川活动最重要、最权威的史料,具有极高的
历史学价值。因而有“磐泉《蜀碧》海内传之”之说。
《蜀碧》共四卷,末有附记及杨展、刘道贞、铁脚板、余飞等传,纪蜀乱始末及一时死节士女。其曰蜀碧者,取
苌弘之血三年化碧意也。内容为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
崇祯崇祯元年,止于
康熙二年。其书大旨以
沈云祚称献逆残蜀,由风俗之恶,故为此书,备书死难者姓名,以雪斯耻。《蜀碧》中所引证的书目几乎收尽了当时记载
张献忠据蜀的所有史料,包括《明史》、《明史纲目》、《
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五种。但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又身处
清代,所记亦不尽可信。而体例冗杂,如载
桐城市二老事,与蜀事无关;又如贼梦梓潼神以宗弟红柬来诸事,亦太涉神怪也。
蜀碧者,哭蜀也。哭蜀者,所以著
杨嗣昌之罪而悯
邵捷春之愚,以吊忠魂烈魄於地下也。蜀之险,甲天下,绝其要塞,虽百万可立挫焉。贼一入寇,
秦良玉扼之,向非赂
陈奇瑜脱去,则贼之亡久矣。嗣昌委贼於蜀,夫人知之而捷春不知也。撤、万之藩篱,守
重庆市之门户,使贼得以出入纵横而无所忌,此其罪在谁哉?故曰哭蜀者,所以著杨嗣昌之罪而悯邵捷春之愚也。献贼之三入蜀也,分道屠戮,流血成川,蜀之受祸极矣。当是时,自绅以至氓庶,尽节者不可胜数;而闺中妇女,或闭户自焚、或骂贼以死者无算也。戎马倥偬,其事不必尽传;传者又莫由表述。笔之於书,使後之君子得以考之,则死者可以无憾。故曰哭蜀者,所以吊忠魂烈魄於地下也。者,余尝论其大略,特未暇详。今余弟磬泉采择成编,颇为详悉,是固余之志也。呜呼!蜀非有深怨积怒於贼也,而残忍若此,天实为之耶?抑人事使然耶?览是集者,必将有叹息泣下而不能已者已。故曰蜀碧者,哭蜀也。乐斋
彭端淑序。
《蜀碧》作者
彭遵泗,1702—1758年,字磐泉,号丹溪生,
丹棱县高桥翠笼山人。
清代诗人、学者,与兄端淑、肇洙齐名,并称“丹棱三彭”。
彭遵泗自幼颖异,孩提时即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7岁时,偶濯手水边,随口吟出“素手濯长渠,扬波混太虚。还将指上沥,惊散水中鱼”。语压同辈,大有力追匠手之势。后在外祖父
夹江县名儒王庭诏的教诲下,博览古今,涉猎甚广。12岁时,与众学童聚玩,有人指扇为题作诗,立就《咏扇上美人吹箫桥边》一首,其结句为:“仙音不肯随风响,恐引刘郎渡石桥”,想象奇绝,语惊四座,人皆异之。
乾隆二年(1737年),
彭遵泗举
进士,入选为
庶吉士,就庶吉馆深造。次年调兵部
主事。乾隆七年(1754)兵部员外郎。乾隆十五年(1750)外放,任
凉州区(治所在今甘肃
武威市)同知,乾隆十七年(1752)转调湖北,署
黄州府(治所在进湖北黄冈)同知,乾隆十九年(1754)再改江防同知。为官颇有政绩。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卓异之才不为世用,自请御职归里。
彭遵泗学问广博淹雅,长于古文,亦工诗。其诗超脱峻拔。生平好著述,但不善整理自己的作品,往往随写随扔,或随手存入书箱中,“冀晚年归里,始考订行世”,不期英年早逝,以至后人在整理时“零章杂沓,墨迹蒙难卒读”(
彭肇洙《丹溪遗编序》)。在众多作品中,仅遗有三部价值极高的作品行世。其中之一就是《蜀碧》。
其二为《
丹棱县志》12卷,为
彭遵泗受丹棱县知县黄云之邀
编修,于临死前年成书,未及刊印。后于
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新任知县李光泗从其子
延庆区处索得手稿,付印成书,为
丹棱县现存最早的县志。其三为《
蜀故》一书,与《丹棱县志》同时编。其时彭遵泗辑录了
四川省古今百业的大量资料,写成后亦未及付印即殁,后由兄端淑、肇洙和子延庆整理成27卷,刻板刊印行世。该书卷浩繁,为研究四川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俗、山川地理、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当于《
通志》之一助也”(
彭肇洙《蜀故序》)。
此外,
彭遵泗比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蜀中烟说》和《丹溪遗编》。《丹溪遗编》,2卷,是彭遵泗的诗集。由于他的诗作多已散佚,所以他去世后,其兄端淑、肇洙和子
延庆区便将其仅存的数十首诗作整理录为《丹溪遗编》2卷。
彭遵泗所著的《蜀中烟说》,则是研究
四川省烟叶发展和
清代前期商品经济的重要文献。该书记载,四川种烟以
成都平原最为集中,
新津区、
郫都区、
合江县等地所产都很有名。蜀中种烟“大约终岁获利过稻田三倍,人争趋焉。”该书还记载说,当时四川已有相当成熟的烟叶加工技术。烟叶可分为“折叶(烟)”、“索叶(烟)”两大类;丝烟加工技术复杂而规范,出产名品“盖露”、“长行”、“姜黄”、“
干丝”等,亦分为加施辅料和原烟两大类;“盖露”、“长行”的品质可与
福建省名品“闽烟”齐名。郫、崇一带的丝烟
加工业最为集中,“城中外,尽作坊”。
鲁迅评此书:这是“讲
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蜀碧》,总可以说是够惨的了。”(《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并在别一处谈及张献忠考秀才事。认为张之屠川,先是因为
李自成占领了
北京市,后是因为
满族军队入主中原,自揣江山没了自己的份,干脆把百姓杀绝。“我坐不成江山,你也别想坐江山。”打的是玉石俱焚的主意,所以死时甚从容。史记:其中箭之后,从创处拔箭细审,曰:“果然大兵也!”“大兵”,指清军。“逃伏积薪下,我兵寻得,曳出缚之。”“我兵”,清兵。肃王“亲加刃于献,杀之。”川人恨献忠入骨,“尸之辕门,士女往之,骨肉糜烂尽。”剖尸“见其心黑如墨。或传其心扁而无肝。”一代枭雄,竟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扼腕。而
张献忠到底不俗,“临诛,犹怒目视其部下之降者。”死后,“埋尸处,丛草如棘,误触之,辄成大。又常有黑虎守坟,嗜人。人皆远之。”黑虎,当是献忠灵魂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