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仪壹,号乐斋,是
清代官员和文学家,出生于四川
丹棱县。他与
李调元、
张问陶一起被誉为“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就显示出文才,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在丹棱的紫云寺与兄弟彭端洪、
彭肇洙、
彭遵泗一起读书。他于
雍正四年(1726年)考中
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他先后担任
吏部主事、本部
员外郎和郎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还充当了顺天乡试的考官。彭端淑的作品包括《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粤西纪草》和《曹植以下八家诗选》等,他的散文作品《为学一首示子侄》也很有名。他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去世。
少时勤学
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末怀远将军,
清代为
简阳市(今四川简阳市)判官。以军功勇著,授
四川省都督事(都督佥事是正二品)。彭端淑的8位
叔父,多为
举人、知县。他从小聪敏颖异,常受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诲,与兄端洪、弟肇洙、遵泗等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过山,得学识渊博的父亲彭珣(xún)亲授。还得益于其外祖父、
进士出身的
夹江县名儒王庭诏的教益,长进不小。及入县学,再得
合江县进士、蜀中制义(八股文)匠手
董新策点拨,学业立就。
为官勤政
雍正四年(1726),彭端淑乡试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与孪生弟弟
彭肇洙同榜登进士第,授
吏部主事。
乾隆十年(1745)升
吏部员外郎,旋迁文选司(负责人事任免)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充任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广东肇罗道署察使。
彭端淑待民宽厚,为官一意为民,常以“清慎”自励。每出巡议事察访,必轻衣减从,“随行不过一二人”,并明令所经各州县一律禁止迎接款待,违者严惩,深得“吏民称歌”。彭端淑断案明决果断,对民间诉讼的误断,无不一一更正,使民相安。初到粤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不一月,全部案结,吏民无不惊佩。又督修省城书院,延请名师月课,亲为指授,士风甫振。彭端淑旬月之间便弄清了肇罗道所属州县陈积老案三千余件,由是声威大振,朝廷大吏“深相倚重”。彭端淑在
广东省做官约六七年光景,这是他一生仕途生活中最为显赫的时期。
隐退讲学
彭端淑在为官期间,虽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而当时的清王朝虽已进入极为兴盛的
乾隆时代,经济文化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兴旺景象,但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了起来。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荣下面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官场中的明争暗斗,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内心逐渐滋生了一种愤懑和惆怅之情,消极避世的隐退思想也逐渐地发展了起来。
乾隆二十六年(1761),彭端淑随船督粤西粮运,船行在
南海中,不慎失足坠水,虽被搭救脱险,但他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他感叹:“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此时的彭端淑已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有了充分认识,决意隐退,遂借口此事,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今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走上了课士育贤的道路。
锦江书院是
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由
四川省按察使刘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遗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学府。学员选自省内秀才以上人员,学员学费、生活费由清政府拨给该院的学田供给,在院学生有两百人左右的规模。彭端淑在该院任主讲、院长20年。
文学成就
彭端淑的主要成就在其文学方面,其诗歌和散体
文言文及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的影响都非常大。他与
李调元、
张问陶以文名鼎立蜀中,被誉为
清代“蜀中三才子”。彭端淑早年曾醉心制义(也称制艺),其制义亦技压蜀中,是继韩琢庵、
董新策后唯一能“发虑经旨”的制义大家。甫入京,即以制义名噪京师,深得
蔡寅斗、胡稚威、沈适芳等的推崇,谓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但制义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学道路上的发展,直到50岁他才挣脱束缚,“诗学魏、文学左史”,文风为之大变。特别是他辞官后,主动与人民接近,充分了解了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更以无比忧愤的心情,力擎巨笔,写出了一首首含蓄沉凝、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彭端淑后期的作品,题材极为广泛,或忧国忧民,如“忧旱几经旬,农夫心独苦”(《七月十六日》);或愤世嫉俗,如“……深山夜月一声啼,天地有春留不得。今古世事如苍狗,王侯蚁蝼同枯朽,……胡为岁岁啼不住?似含孤愤争自诉!”(《杜鹃行》);或抚时感事,如“骨肉难无故,同怀七剩三。”“何时重聚首,一解忧心愤”(《忆弟》)。
彭端淑与其弟
彭肇洙、
彭遵泗在当时都以文才知名,时称“三彭”。其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其现存作品有《白鹤堂文集》四卷、《雪夜诗谈》二卷、《粤西纪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诗选》若干卷、《蜀名家诗抄》二卷以及《晚年诗稿》、《
碑传集》、《
国朝文录》、《小方壶斋舆地丛书》、《
广东通志》等。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即出于本书。
文学思想
彭端淑的文学思想比较复杂。他鄙夷那些“宴饮登临,往来赠答”之作,极力推崇
陶渊明(陶渊明)“屏迹躬耕,托意诗酒”和
杜甫“抚时感事、爱国忧君”(《与友人论陶杜诗》)的作品。指出杜甫入川后的作品所以能振奋人心,是与他贬官后的陇蜀之行的经历相联系的。“少陵入蜀后,数岁且频移”、“不缘经胜处,焉得发奇思”(《题杜工部入蜀后诗》),又进一步肯定“公倘不来蜀,胸襟何由阔。蜀中得公诗,山川为增色”(《题杜工部草堂》)。他这些观点重视了客观事物和外界环境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指出贤者为诸并非“其初意欲为如是之诗”,而是其思想感情受客观环境的感染,是感情喷发而成。从而得出了“志动而为情,情发而为言” (《与友人论陶杜诗书》)的结论。这个观点对于文学产生的根源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彭端淑曾醉心制义和
文言文,受先代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别是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加之“崇实黜浮”的先辈遗训谆谆在耳,这些又决定了他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无法走出
唯心主义的泥潭。
彭端淑曾说,“作文之道有三:曰学、曰识、曰才”,“才”即作者的文学才能。彭端淑指出:“才有大小,授于天而不可强加者也”,“才固授于天者也”(《文论》)。他认为
司马迁、
韩愈之所以能“网罗古今,洞悉情事”,是因为“天实授以绝人之才”(《文论》)。这些观点片面肯定作者的个人才能,忽略了作者的主观努力,与“有德者必有言”(
程颐《语录》)的程朱理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出了其
世界观中的局限性。
桃李天下
彭端淑一生很注意对人才的培养,造士甚多。为考官时,对才识俱佳之士,亲自考核,极力提拔,不拘一格地量才录用。
清代名臣、《
四库全书》总篡官
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
执教锦江书院后,其门下更是人才辈出,
李调元、张、钟文韫(yùn)等皆为其学生。彭端淑把他一生中的最后约二十年时间,全部贡献给了
四川省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戊戌草·寒食》一诗中有明确的记载:“锦江栖迟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这对他讲席书院的时间和心境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十一岁的彭端淑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今天
眉山市彭山区尚有彭端淑的坟台遗址。
名文详介
在
清代丹棱彭氏诸兄弟中,彭端淑是最著名的,但他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他写的著名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可以说就是他踏实勤学的心得感悟。(《为学》选自《
白鹤堂集》)
为学寓意
《为学一首示子侄》,说
四川省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
南海(指佛教圣地
普陀山,属
舟山市群岛)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从而工苦力学。彭端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他对“聪与敏”、“昏与庸”这些先天条件的看法。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此文收录于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简称《为学》 。
为学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
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蜀汉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
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变得也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的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
曾子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省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
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
水瓶座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
四川省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字词
1、资:天资,天分。之:助词。
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3、屏:同“摒”,除去、排除。
5、鄙:边远的地方。
7、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
8、钵:和尚用的饭碗。
9、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
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11、自败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诗作集粹
游中岩
上岩欲倚天,下岩欲拔地。中岩尤突兀,横插两崖际。
溪泉直复,流韵幽以。苍藤仗老树,近绿将日蔽。
咳唾有猿惊,拍手观鱼戏。钟度杳冥,断续出烟寺。
山奇赤亦古,径僻罕人至。吾慕苏公,千载见遗字。
赤壁市走龙蛇,不随风雨替。探奇兴不穷,访古性所嗜。
回首觅归途,谷口白云闭。
灞陵道中
日久行无色,马隤气不骄。秋风清
渭河,衰草
渭源灞陵桥。
客路惊寒近,乡山入梦遥。不堪回首计,发白已萧萧。
赠僧
有僧远自蜀中至,赤足蓬头向我鸣。
欲刻韦驮镇佛寺,为求巧匠到京城。
一瓶一钵随缘募,万水千山背负行。
志士苦行能若此,人间何事尚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