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
中国浙江省舟山市的佛教名山
普陀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总陆域面积约为41.95平方千米,以佛教名山和海岛风光为主要特色,素有“普陀山海岛”及“南海圣境”之称,是浙江省唯一一处历史圣地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个以佛教和山海兼胜的国家级海岛风景名胜区。
普陀山(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兼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该岛属华夏古陆一部分,深受燕山运动影响,八千多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受海浸影响,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整体上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呈不规则菱形,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最高峰为岛中部的佛顶山,海拔约为291.3米,由佛顶山向四面延伸,高度蜿蜒下降;四周濒海,境辖海域位于杭州湾以东,海水资源丰富,但地表水系不发育;陆地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较差,种类数量均较少;但植被覆盖率较高,至2022年初达73.4%,其中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共计5000余株。普陀山是中国佛教文化及佛教活动的发源地之一,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自唐朝开创观音道场以来,至今已逾千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日韩及东南亚等国佛教“黄金纽带”的重要节点,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集“刹、塔、史、山、海、沙”六大风景要素于一体,包括普陀山海岛洛伽山岛、朱家尖岛和豁沙山、小珞珈山、小山洞三个无人小岛。其中,普陀山岛四周海域环抱,占地面积约为12.52平方千米,南北长约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岸线长约30千米,岛上有普济寺法雨寺多宝塔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被中国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景区。2007年5月8日,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正式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此外,普陀山还曾获得国家级“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中国最美十大海岛、联合国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和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等称号。
命名
“普陀”为“普陀洛迦”(Potalaka)的简称,经文中的“补洛迦”和“普陀洛迦”等都是其梵语的音译,汉语意思为“美丽的小白华(花)”,因此普陀山也有“白华山”之称。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南昌市梅福渡海到此隐居修道炼丹而得名,此名沿袭了千余年,后因佛教经典才改名为“普陀山”。《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云:“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普陀山即音译于此,自秦以来便见诸史册。其它译经也大抵如此,如唐朝实叉难陀译本曰:“于此南方,有山名补但洛迦。”此外,由于中国历史上的首都多建于北方,古代习惯将京都以南的海域称为“南海”,故普陀山又有“南海普陀山”之称。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普陀山海岛洛伽山岛、朱家尖岛东部28.8平方千米和豁沙山、小珞珈山、小山洞三个无人小岛,总陆域面积约为41.95平方千米,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185.2千米)。
普陀山岛是东海海域内舟山群岛的组成部分,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的普陀区,地处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22°21′6”~122°24′9”,北纬29°58′3”~30°02′3”,呈狭长不规则菱形状,南北纵长约8.6千米,东西横宽约3.5千米,岸线长约30千米,面积约为12.52平方千米,东濒东海,东南与白沙乡隔海为邻,南临普沈水道与朱家尖街道隔海相眺,北滨浙江岱山黄大洋岱山县长涂镇隔海相望,东北与东极镇隔黄大洋海水相连,西距舟山本岛约3.7千米,西南距沈家门渔港约6.5千米,最南端观音跳山距朱家尖岛约2.5千米。
气候
普陀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兼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季风明显,雨量充沛。
普陀山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200毫米,年均降水日数约为14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80%,属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6.1℃,日平均最高气温30.5℃,日平均最低气温-3.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约为5.4℃,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约为27.0℃;年均日照时长约为2133.7小时;风随季节转换,秋冬季多偏北风,春夏季多偏南风;一般情况下,在每年9月由偏南风向偏北风转换,4月由偏北风向偏南风转换,10月至次年3月多北到西北风,5月至8月多东到东南风,6月至9月有时会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6级以上,阵风7级以上,大风日以冬季为多;年平均风速约为4.2—5.7米/秒;无霜期较长,约为254天,结冰日数约为18.3天。
地质
普陀山属华夏古陆一部分,深受燕山运动影响,八千多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受海浸影响,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
普陀山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带浙东沿海地带,形成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石构成岩石基础,故其洞穴虽多,却没有一般的溶洞。普陀山全岛几乎全为晚侏罗世火山喷发的流纹质熔结凝花岗岩覆盖,山地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海积地湾内沉积物以本地沙砾质为主,其外则是由长江供给的细粒沉积物,因常年受海潮冲刷、风涛拍击、海生物腐蚀、岩壁抬升、节理崩塌,形成了特有的地质结构。
地形地貌
普陀山整体上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该岛呈不规则菱形,海岸线主要为基岩结合沙滩、泥滩和砾滩,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全岛海拔高于200米的山地只占总面积的2%,其余均为200米以下的丘陵,最高峰为岛中部的佛顶山,海拔约为291.3米,由佛顶山向四面延伸,高度蜿蜒下降,东为青鼓垒山,西为茶山,南为锦屏山,北为伏龙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间,群山连绵起伏。
在第三纪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上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影响下,普陀山形成了山地、海蚀海积阶地、海蚀地、海积地四类地形。在普陀山,坚硬的钾长花岗石组成的山体经过风化侵蚀而崩塌,形成山脊窄狭、崖壁陡峭、孤峰凸起的风景地貌;海蚀、海积阶地则由阶段性断块升降和海水进退而形成,在普陀山至今保存有占全岛总面积90%的完整的五级海蚀阶地和三级海积阶地;海蚀地貌因普陀山海岛周围角处强烈的浪击作用而形成,类型多样,主要有海蚀岸、海蚀台、海蚀洞,岛上的潮音洞梵音洞等众多洞穴正是由于地壳变动使岩层移动错位以及濒海峭壁或岩丛受海浪冲刷侵蚀而形成的;海积地貌则以普陀山岛沿岸的砾石滩、沙滩、泥滩等为主,由于普陀山岛的四周受到水动力差异影响,沉积物分布不同,湾内沉积物主要为本地砂砾质,其外主要由长江供给的细粒沉积物,潮间带堆积则主要由长江供给的粉砂淤泥,发育成宽阔泥滩。现存普陀山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都是与大陆分离后由海洋作用形成的最年轻地貌现象。
水文
普陀山所在地区四周濒海,境辖海域位于杭州湾以东,主岛西侧俗称莲花洋,东侧称浙江岱山黄大洋,海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岛上山低、坡陡、源短,地表水大部分直泻入海,从而导致地表水系不发育;受海岛规模影响,流程短,汇水面积小,多源自丘陵腹地,呈放射状蜿蜒入海;同时受暴雨影响,水位暴涨暴落,易引发山洪等自然灾害。海岸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潮,潮流以往复流为特征,涨潮流向西,落潮流向东,且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海水的潮汐及台风巨浪作用对岛屿海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潮间带地段。海域受杭嘉湖平原低盐水系控制,与外海比较,水温年变化较大,盐度分布偏低,水色色级小。此外,普陀山淡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完全符合旅游风景区的水质要求;普陀山海水水质要素均优于国家风景区二级标准,符合海滨浴场水质条件。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普陀山海岛小山低,同时由于岛上寺院密集,吸引了众多朝山旅游者,因而其陆地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较差,种类数量均较少,主要有赤腹鹰、鸢、水獭亚科、獐、小杓鹬红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1年,普陀区组织专家团队对普陀山兽类、鸟类等生物多样性开展了第一次全面调查,新发现2种昆虫,1种爬行纲,以及11种鸟类,其中苍鹰红嘴相思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在普陀山还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鳞甲目近1—2年的废弃洞穴。此外,该次调查发现的爬行动物棕脊蛇和昆虫散纹盛蛱蝶舟山市新记录。
植被
普陀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岛型的典型代表,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以青冈石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集中在佛顶山四周区域;此外,还有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全岛植被可划为10个一级、17个二级和36个三级分类单位,植被面积约为8.648平方千米,是浙江省海岛天然植被、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植被随地形、土壤性质及海潮浸袭程度变化,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四周成环状分布,山坡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沙滩沙丘为兼盐性沙性植物群落;滨海岩壁为海藻群落。
植物
普陀山有维管植物177科1270种和变种或亚种,其中蕨类植物门26科79种,裸子植物8科38种,被子植物门143科1153种,木本植物有91科252属487种。至2022年初,普陀山森林覆盖率达73.4%,其中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共计5000余株。
普陀山由于特殊的海岛环境,存在着具有自身特色的植物种类,如普陀区山佛顶山上的一级古树普陀鹅耳枥,是全世界仅存的唯一一株原生母株,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普陀山还有普陀樟普陀水仙等普陀山的乡土植物,以及朴树台湾蚊母树香樟木桧柏罗汉松红楠枫香树黄连木铁冬青全缘冬青山茶等主要树种;此外,普陀山还存在着大量的古树群落,如台湾蚊母树古树群、罗汉松古树群、枫香古树群和黄连木等古树群。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普陀山是东亚文化圈乃至全世界公认的“观世音朝圣中心”,在观音信仰及观音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拥有深厚的佛教文化,不同于其他三处佛教圣地,佛经中观世音菩萨道场“补陀洛迦”曾是古印度一处真实的地理位置。到14世纪以后,普陀山取代了印度的圣地,被广泛认为就是佛经中的“补陀洛迦”,即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从而迅速成为国际性朝圣地。明代高僧宏觉国师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载:“补怛洛迦山者,则普门大士所显,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自晋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龄,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据此可知,普陀山最迟在晋康太年间(公元280年—289年)已被佛教信众视为了观音菩萨应化圣地。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内有“不肯去观音院”“紫竹林”“观音跳”“二龟听法石”“磐陀石”“观音洞”“梵音洞”“短姑道头”“多宝塔”等诸多观音文化景观及相关传说。在2008年3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将“观音传说”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上的寺院庵堂无论大小,基本上都供奉有观音菩萨的圣像。
历史沿革
秦汉至两晋时期
秦朝设立郡县制,普陀山属于会稽郡的“海中洲”。自炼丹术兴起,普陀山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水质、药材等因素,成为古代方士及“仙人”隐居、炼丹、得道之地,被称作“海上仙山”“蓬莱仙境”。西汉平帝时,儒生梅福因不满王莽擅权、弃官到此隐居,修道炼丹,今留存下梅福庵、炼丹洞等古迹。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中记载:“补怛洛迦山者,则普门大士化迹所显,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自晋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龄,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据此可知,最迟在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至289年),已有佛教信徒将普陀山视作观音大士应化的圣地。东晋时,又有葛洪隐居普陀山著书炼丹,如今普陀山仍然存有葛洪井等古迹。随着观世音信仰在汉魏、两晋时代在中国传播,普陀山观音道场才开始形成。
唐代
唐朝时期,普陀山的历史揭开了新篇章。据传在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普陀山拜潮音洞,礼拜观音时自焚十指,亲眼目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并得到了其授予的七色宝石,随后就有传言说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现身显灵的圣地,这也是有关普陀山佛教最早的传说。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大师高足日僧慧锷第三次入唐寻道求经,参访了许多佛教圣地,朝礼五台山文殊菩萨时,在中台精舍睹见观世音圣像妙相庄严,容貌端雅,于是恳求请归日本供养。慧经明州(今宁波市)乘船回国,经过梅岑山(今普陀山)时,突遇大风大浪不得前行。到了晚上,慧锷梦见一位僧人开口对他说:“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于是,慧锷便将观音像安置于潮音洞侧,尊称其为“不肯去观音”,之后祈祷而去。山上居民张姓目睹此情,舍所居双峰山(今普济寺后山麓)之宅供奉此观音像。至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正式建立了普陀山最早的寺院“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建庙供奉观世音圣像之始,慧锷也因此成为了普陀山的第一代“开山祖师”。
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朝廷保护佛教,并设僧录司统领寺院,在朝廷的扶持和多次敕赐之下,普陀山佛教道场发展迅速。宋干德五年(公元967年),赵匡胤命内侍王贵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奉。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今朝鲜),途遇风涛,舟搁浅,据说这时有金色光现满月相,自普陀山潮音洞升起,舟复安然行驶。王舜封事毕归国后奏知朝廷,宋神宗于是便下诏改建“不肯去观音院”,并赐额“宝陀观音寺”。“宝陀”应是“普陀”“补陀”的谐音。宋神宗所赐“宝陀”寺额无疑是采自补陀洛迦山的传说。后来,宝陀又演变成“普陀”,“梅岑山”之名终于被“普陀山”所取代。
对普陀山佛教文化发展有里程碑意义的是绍兴元年(公元1148年),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真歇清了禅师来山,首创静室于宝陀寺后山,并经郡政府请示朝廷,经朝廷允许,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并将700户居民迁居邻岛,使普陀山成为“清净佛国”。此间,潮音洞等处还常有观音大士灵现的传闻。自此之后,普陀山“观音道场”香火日盛,海内外信众纷至沓来,“三韩、日本扶桑树、阿黎、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风波寇盗,望山归命,即得消散。”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赵扩应主持德韶之请,赐宝陀观音寺圆通殿钱万缗,御书“圆通宝殿”。
元朝时期,朝廷仍然明确表示了对于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承认,尊崇并大力扶持佛教,多次遣使到普陀山供如来佛祖香斋僧,修建佛像和寺塔,并敕封江南释教总统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为“妙慈弘济大师”。在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元朝刚刚建立才不过20来年,朝廷就派遣太监李英来到普陀山进香,修饰佛像,次年,又命朝廷宿卫臣孛罗前来进香,并赐黄金百两。此后,朝廷大臣几乎每年都会来普陀山进香,除了拨币修寺以外,还赐予山、田4000亩(约2.67平方千米)作为普陀山的寺产,极大程度地推进了普陀山道场的建设。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至1368年),普陀山香火更盛,朝拜者渡海不绝,如当时文献中载:“自昔游者,至今为盛,若西域名师,王公贵人,各极精诚。”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盛熙明撰《补陀洛迦山传》四品三附录,为普陀山志编之始。元末时,普陀山的寺院佛塔、亭桥楼阁等都已具相当规模。不少山僧道行高洁且有著述传世,在当时佛教界影响颇大。
明代
明朝时期,帝王崇佛,但由于海寇侵扰,使得普陀山佛教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兴衰。明初,普陀山有殿宇约300余间,佛事兴盛。朱元璋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负责东南沿海防卫的信国公汤和在巡视舟山群岛路过岱山秀山岛的时候,意外碰到了一起“乱民”残余引发的岛民械斗事件,于是他立刻向朝廷报告并奏请朝廷,建议对舟山群岛等实行“清野之策,而墟其地”,即海禁。朝廷采纳了汤和的建议,废除了昌国县的建置,将所有岛民强行迁移到内地,普陀山观音像被迁至宁波市栖心寺(今七塔寺)重建殿宇,以“补陀”名之,普陀区山上仅留了一所铁瓦殿,派一僧一役守奉。然而,海禁的实施却导致之后倭寇、海匪长期窃踞舟山市各岛,同时经常骚扰普陀山,致使普陀山“寺残僧散,荡为荒烟蔓草者百余年”,这是普陀山佛教的第一次衰微。
直到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郑和七下西洋,改变了朝廷对海洋的态度,普陀山也一度开始放宽禁令,一些僧侣悄悄回到了普陀山,开始修建被毁坏的寺院,连当时江南释教总裁祖芳道联禅师也于永乐年初在普陀山修复殿宇,弘扬禅宗,从而带动“四方缁素,纷纷上山”,观世音圣像也重新得到了供奉。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住山僧淡斋在潮音洞侧建方丈殿,重兴宝陀寺。河南王、鲁王等纷纷捐资兴建殿宇,普陀山香火渐盛。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朝廷要员还赐琉璃瓦,来普陀山建造新殿宇,普陀山开始逐渐变得兴旺起来。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台山僧真松来山,得礼部大学士支持,筹划修复寺宇。真松“演译律仪,大倡宗风”,并得一些朝中官宦资助。
直到明朝朱翊钧万历年间,普陀山“观音道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旺盛时期。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僧真表入山筹图兴建佛殿,重振道场,并协助大智禅师创建海潮庵(今法雨寺)。而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十四年(公元1586年)、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神宗朱钧先后6次差遣内宫宦官到普陀进香,赐金6000余两,钦赐藏经1350多函,御赐金佛4尊、玉带一条、裹经绣包袱678件,钦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护国永寿镇海禅寺”御匾两块。“镇海禅寺”即为如今的法雨寺。从此,普陀山迎来了其第一次中兴,史称“万历中兴”,普陀区山佛教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清代
清朝初期,由于舟山群岛是南明抗清的根据地之一,多次大战在舟山爆发,普陀山再一次经受了战火的摧残。康熙帝元年(公元1662年),被郑成功赶出中国台湾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流窜至中国大陆各沿海进行抢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五月,两艘荷兰“红夷”强登普陀山,他们手执短枪利斧,击杀耕牛,捣毁佛像,将历代御赐的金佛、银钵、玉环等抢劫一空,“两寺及山中静室皆然,无一免者。”由是“僧藏尽空,宝地残毁”。康熙八年(公元1669),普陀山还遭到了海寇的突击,寺多毁坏。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在消灭了南明抗清的最后一支武装之后,深受海洋之苦的朝廷决定沿袭明朝政府当年的措施,再次实行海禁,徙僧迁民,普陀山上香火中断,“殿宇残毁,如洪武时”。后来随着天下太平,康熙及时修改了自己的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弛海禁,僧众归山。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接受大臣建议,决定展复舟山市,重设县治,取“风波永定”之义,赐名“定海区”,为避同名,又改原宁波市的定海县为“镇海县”。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批准了定海总兵黄大来的奏章,拨款重建普陀区(今普济寺)、镇海(今法雨寺)两寺。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杭州市,又赐努继续扩建这两大寺,并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普济群灵”额,改名为“普济禅寺”,赐护国镇海禅寺“天花法雨”额,更名为“法雨禅寺”。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又将御制碑文先后分赐法雨、普济两寺。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朝廷又赐金“重建前后二寺殿宇”。十二年(公元1734年),复赐前后二寺御制碑文各一道。从此,普济、法雨两寺成为了如今的形制、格局和规模。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又于佛顶山扩建原慧济庵为寺。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又大加建造,形成了现在的慧济寺格局。于是以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为中心的寺庵体系,次第完成,到了上世纪30年代,普陀山大发展臻于全盛。全岛除三大禅寺外,还有庵院八十八,茅蓬一百二十八,分布于山岛的每一个角落,僧尼多达数千。寺院遍布全山,香火终年不绝,一些殿亭楼阁,至今保存完好。清末,由于火轮通航,朝山香客及旅游者日益增多,不少庵院相继扩建或翻新,大量官绅居士发心捐资修建寺塔道场及山上香道等。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普陀山佛教会”成立。此间,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寓居法雨寺38年,宏扬净土法门。西藏自治区九世班禅大师等共60余人来朝拜普陀山,并升堂说法,设千僧斋供众。佛事逐年兴旺。抗战前夕,普陀区山成为江浙一带商绅避难处。抗战期间,普陀山有100多名青年僧侣奔赴抗日前线进行救护伤员工作,山上举行大型佛事超度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抗战结束后,普陀山佛事逐年兴旺,香客游人渐增。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政府新置普陀县(今普陀区),普陀山自此便开始隶属于普陀县,也就是如今的普陀区。此时,普陀山中的寺庙、文物和古迹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然而,到了“文革”的“十年动乱”期间,普陀山又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万余尊佛像被砸,不计其数的文物古迹被销毁,寺院被破坏,僧众遣散,佛事全部停顿。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普陀山的佛教事业才开始复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1979年,普陀山开始重新落实宗教政策。同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各地信徒自发涌进普济寺大圆通殿,就地插香礼拜;农历六月十九日香期,香客游人激增,举行了“文革”后的第一次观音香会。期间,国家拨巨款抢修了法雨寺等寺院。1980年,普陀山佛教协会正式恢复,会长为释妙善。海内外许多高僧及信众、佛教团体纷纷慕名前来朝拜,捐资修复普陀山观音道场。随着宗教政策的实施和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山主要的寺院及风景区开始逐渐修复。1983年,普陀山被列为了全国重点风景保护区。
文化交流
普陀山曾是明州港通往高丽的唯一通道,日本、渤海、占城等国商船亦多在此停留,宋元时期“数百国雄商钜舶,繇此取道放洋,凡遇风波寇盗,望山归命,即得销散”。在众多国家中,日本前来普陀山朝拜的历史最长,次数最多。自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第三次入唐归经普陀山,留下“不肯去观音”开始,日本前来朝拜的知名僧人和游客就从未断过,且与日俱增。日本佛教徒认为普陀山是日本观音的中原地区故乡。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普陀山宝陀观音寺住持一山一宁禅师以外交使节身份持诏东渡日本,在日本广弘佛法,日本国王还授予其“国师”称号。此次出使日本不仅重修了孛儿只斤·忽必烈两次派兵征讨日本后紧张的中日关系,还开创了日本禅宗“一山派”。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47年),日本国遣明正使彦周良、副使钧云二人到普陀山附近的岙山度过了十个月。
普陀山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且和三韩及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之间也有文化交往。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僧来谒潮音洞;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朝廷遣使为高句丽国王治病,归经普陀山时遇风涛,望山作礼遂风平浪静;明天启年六年(公元1626年),来自迦尸国的梵僧到普陀区礼佛,在佛顶山造塔供奉佛舍利;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佛门弟子也纷纷来普陀山朝拜观世音,并送来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精品。与此同时,普陀山的许多名僧也纷纷出国游访,传播华夏文化,弘扬佛法。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普济寺主持广通先后两次出国弘法,足迹遍及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及南洋诸岛;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太虚和尚赴英、法、德、荷兰比利时、美国等地宣讲佛学;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寿治和尚出游越南,翌年赴柬埔寨,后赴美创光明禅寺。普陀山和外界的交往不仅弘扬了佛法,而且推动了观世音信仰的传播。到了21世纪,各国来普陀山朝拜观音的信徒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多以团体形式来山朝圣,而以个人的名义抵山礼拜观音的游客也在不断增加。
方位布局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普陀山海岛洛伽山岛、朱家尖岛东部28.8平方千米和豁沙山、小珞珈山、小山洞三个无人小岛,总陆域面积约为41.95平方千米,生态景观丰富,兼具山海之胜,既拥有融寺庙、庵堂、古塔、古洞、石刻、遗迹于一体的佛教人文景观资源,又拥有融山景、海景、石景、沙景、礁景、林景于一体的自然景观资源。
普陀山建筑的总体布局受地形、地貌的基底影响,并充分考虑到了自然气候的影响。为尽量避免冬季北方南下强冷空气、夏季台风、热带气旋等灾害的影响,普陀山岛上的建筑多集中在东部和南部,而西部及北部则少有人家。
普陀山的佛教建筑规模大,年代远,数量多,全山共有3大寺、88禅院和128茅蓬,在建造寺庙格局时也都有精细布局,主要包括普济寺、法雨寺慧济禅寺三大寺庙群及其周边区域,可按总体布局分为前山区、中山区以及佛顶山三大区块。前山区,俗称前寺景区,即普济寺区块,以普济寺为中心,是普陀山的主要道场,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位于普陀山的灵鹫峰南麓,其中建筑面积约为11000平方米,围绕四周有宏筏禅院、息耒禅院、文昌阁、天华堂、积善堂、三圣堂、报本堂、承恩堂、百子堂、莲花庵、盘陀庵、普慧庵;中山区,又称后寺景区,在普陀山光熙峰南下方、锦屏山西侧,也即法雨寺区块,以法雨寺为核心,围绕其周围主要有双泉禅院、大乘禅院、雨花院、鹤鸣庵、逸云庵、悦岭庵、提庵、旃檀庵、杨枝庵、长生庵、长乐庵;佛顶山寺景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占地面积约为1.33万平方米,即慧济禅寺区块,以慧济寺为主寺,建筑群面积庞大。由于佛顶山山顶平地有限,物资供应不便,因此没有发展更多建筑,其曾经的下院及所属庵堂大多建在山下。
除了上述三大寺庙群之外,普陀山还有一系列分布在其它区域的重要景点,例如,宝陀讲寺位于普陀山北部的“宝陀讲寺景区”,普门万佛宝塔在其西边;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禅林等景点位于普陀山南端的“紫竹林景区”,并自北向南分布;隐秀讲院位于普陀山南偏西端、“紫竹林景区”西边的“南天门景区”;观音古洞位于普陀山西南部、“南天门景区”北边的“西天风景区”;梵音洞位于普陀山东部的“梵音洞景区”,善财古洞在其西边;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则位于海印池东南侧,多宝塔院内,与普济寺毗邻。
重要景点
普济寺
普济寺,又称前寺,为全普陀山供奉观音的主刹,前身是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始建的“不肯去观音院”,位于普陀山东麓灵峰下,面朝梵山,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是普陀山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初建于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为“宝陀观音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建,并赐名为“普济禅寺”,沿用至今。普济禅寺鼎盛时期住僧千人。宋代以来,真歇清了、大川普济、一宁、孚中怀信、潮音通旭、了余珍道以及妙善心慈等高僧相继驻锡该寺。整个寺庙修筑在山势较为宽阔、平坦的地带,因所处的区位优越,是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中较早开发的区域。普济寺保存有宋代以来经书、佛像、圣旨、龙袍、玉印以及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馈赠的珍贵文物,现收藏于普陀山佛教博物馆。其客堂前悬挂青铜大云板重2000余斤,系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住持潮音募铸。新中国成立后,普济寺于1964年被列为舟山市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于1983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寺院之一。多年来,佛协对普济寺各殿宇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整修。
普济寺的总体环境可分为寺外山水空间和寺内庭院空间两部分。寺外山水空间以海印池为中心,周围亭桥古塔环抱。海印池面积约1万平方米,池上有3座桥,中为平桥,北接普济寺正门,南接御碑亭,桥中有一座八角水亭,东为永寿桥,西为瑶池桥。普济寺内建筑面积约1.5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依山而建,渐次升高,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六进并左右对称手法,从南至北建有正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内坛和两侧的普贤殿、文殊菩萨殿、地藏殿、普门殿、钟鼓楼以及堂、客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其中,普济寺的前殿(正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是其主要的朝拜部分。
寺正山门又称万寿御碑亭,中竖康熙“御制补陀罗迦山普济禅寺碑”,东侧竖明万历二十七年御制“再赐藏经碑”,西侧竖雍正九年“特旨修建南海普陀山普济、法雨二寺碑”。天王殿的殿内有四大天王、弥勒佛、韦陀像,均为1984年重塑;过天王殿两侧为钟楼和鼓楼,其中,钟楼上还悬挂着铸于清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公元1807年)、重7000余斤大铜钟。圆通宝殿为普济寺主殿,单层重檐歇山顶,有“活大殿”之称,可以容纳数千人都不觉得拥挤,该殿内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座像,中顶挂康熙三十八年御赐“普济群灵”匾,两边为观音三十二应身像,门内西侧为关公立像,东侧则是韦驮立像。
法雨寺
法雨寺,又称后寺,为普陀山第二大寺,也是普陀山上规格最高的寺院,位于千步沙北端西侧的光熙峰山脚下,依山建寺,分群递升,背倚锦屏山,面临千步沙,坐北朝南,一面临水,三面环山,距普济寺约2.8千米。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总占地面积约为3340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3845平方米,现寺宇庞大,有殿宇380余间,依山就势,沿中轴线自前向后分布,从天王殿、玉佛殿、九龙宝殿、大雄宝殿到方丈殿,分群递升。此外,寺内的龙风柏、古银杏等珍贵古木,以及二十四孝图、云龙游海天等石刻栏板,都是普陀山的独有之物。1990年,法雨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法雨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雨寺基宽200米,深235米,在其入口处为一“海天佛国”石牌坊,东边有3间天后阁,阁下为法雨寺山门,山门共有三个门洞,东、西、南方分别通往寺外山林、法雨寺内和寺前香道。法雨寺院内古木成荫,如今新建有高2米、宽12.5米、有9条浮雕盘龙的“九龙壁”。法雨寺中间的天王殿建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入门后,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均为双层重檐。拾级而上有一建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的玉佛殿,雍正年间改名御碑殿,如今该殿内供奉着1989年从北京永乐宫请来的高1.6米的玉佛。法雨寺的圆通宝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盖黄琉璃瓦,殿中供奉高6.6米的毗卢观音座像,两边还有善财、龙女,后壁则是大型彩塑海岛观音群像,两边有十八罗汉像,此外,殿外石栏上还有明代石刻的“二十四孝图”。法雨寺的大雄宝殿中则供奉着合称“三世佛”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以及消灾延寿药师佛,同时,大雄宝殿的东配殿供有“西方三圣”,西配殿则供关帝。法雨寺还有一藏经阁,以前是印光法师的僧舍,如今已是“印光法师纪念堂”。
慧济寺
慧济禅寺,位于普陀山最高处佛顶山上,因此又称佛顶山寺,是普陀山第三大寺院,同时也是三大寺中规制最小的一个,其创建于明朝初年,全寺占地约1.3万平方米,因山制宜,具有浙东园林建筑风格,布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与左右厢房相拥。此外,慧济寺的西南侧有世界珍稀树种、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普陀鹅耳枥树,寺后坡下还有一种仅见于浙江省的珍稀树种新姜木子。
进入山门后,有一天王殿,该殿内供奉有四天王、弥勒佛、韦驮像,均为1984年重塑,对面照壁则镌有“南无观世音菩萨”。大雄宝殿是慧济禅寺主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为僧能积创,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毁于火灾,僧源法、源顺等募资重建,僧静山募盖黄瓦。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阿难陀摩诃迦叶;后面供“西方三圣”;两旁左杨技观音、千手观音,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两边靠壁“二十诸天”像,系1983年重塑。大殿右侧祖堂,内塑圆慧祖师像;壁间嵌有“历代佛祖像碑”,镌释迦佛、摩诃迦叶、阿难尊者、商那和修尊者、优婆多尊者、提多迦尊者等34位半身像;楼上大悲楼供千手观世音座像。西为观音宝殿,中供香樟木雕贴金重光观音座像;两边壁间嵌历代名家绘观音宝像碑。东侧为藏经楼,楼下法堂;由此向东则是方丈殿。大殿西侧为玉皇楼,楼下为客堂,东侧则是地藏楼,用作僧舍,此外,还有禅堂、云水堂、下斋堂、上斋堂等殿宇。东南边庭院内则建有钟楼以及汉白玉荷花池,荷花池中架设有建于1992年的白玉曲桥。
宝陀讲寺
宝陀讲寺位于普陀山东北龙头山麓,坐落在虎沙庐干庵旧址,为普陀山佛教协会于1999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建造,并于2011年农历四月初八建成开光,由于其建筑规模与普济寺法雨寺慧济禅寺不相上下,故又被称为普陀山第四大寺。该寺面朝普陀洋,背依龙头山,左傍后岙田园,右有天竺山,依山起势,层层递进,总占地面积约5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30000余平方米,由前照壁、牌坊、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普门讲堂、天池石窟、大宝楼阁、戒坛殿、方丈殿、东西厢楼、斋堂、接待厅、宾客楼等单体建筑组成。中轴线主体建筑多采用北方明清宫廷式建筑风格,东西两侧建筑则采用南方古建筑风格。
宝陀讲寺前琉璃照壁仿北京北海公园样式,上镶“福聚海无量”五字。广场中间三门四柱的京式牌坊,七色斗拱,黄龙盘绕,匾额“万国潮音”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院内钟鼓楼两楼对称。第二重天王殿供奉弥勒、韦驮、四大天王、八大神将。第三重圆通宝殿,仿北京太和殿建造。殿外三台汉白玉栏杆环绕,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壁画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翼供奉观音三十二应身,背面为海岛观音群塑。第四重为普门讲堂,可容纳800人听经。第五重天池四大石窟,参照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群像精雕,中间为阿弥陀佛座像,两旁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两边还有四大天王立像,顶有仙女飞天起舞像。第六重大宝楼阁,底层为智者大师纪念堂,二层奉兜率内院天冠弥勒,三层奉弥勒成佛像,环奉玉质弥勒小像,共567尊。普门讲堂东侧为方丈院,西北建有圆顿戒坛,为僧众受戒之所。
普门万佛宝塔
普门万佛宝塔坐落于后山合兴村,为普陀山佛教协会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于2002年正式开工建造,并于2007年6月竣工,其建筑群包括万佛佛塔、塔院和附属用房、牌坊等。万佛宝塔为八角楼阁重檐式,总高约为70米,对角长28米,为清代官式仿古木塔,塔刹高10米,由黄金制作而成。宝塔四周为汉白玉栏杆,塔前台阶365级,下面有一座高9.9米、宽11.5米的三门四柱汉白玉牌坊。后面塔院为仿古北京四合院,于2011年5月10日举行开光典礼,内设有接待大厅,其余为生活用房。
普门万佛宝塔一至二层间有夹层琉璃彩绘铜装饰,宝塔内供奉10种化身观音像。佛塔第一层为1547尊毗卢观音像,第二层为1176尊水月观音像,第三层为1176尊自在观音像,第四层为1127尊圆光观音像,第五层为1127尊甘露观音像,第六层为937尊净瓶观音像,第七层为805尊听潮观音像,第八层为805尊合掌观音像,第九层为630尊岩户观音像,第十层为625尊如意观音像。各层又有1尊主尊观音,共计1万尊。其中第九层为银制像,主像为金质玉观音,一至四层主尊为连幅铜景泰蓝壁画。
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始,于1980年为纪念慧锷等人请观音像事迹而建,位于潮音洞西侧,紫竹林景区中心,潮音洞、大士桥、澹澹亭、紫竹林庵、抗倭石刻等在其周围环列。2002年,普陀山佛协又将其殿宇改建为唐式结构,有三间正殿,供奉唐式“不肯去观世音”座像。殿之西侧建“中日友好三十三观音长廊”,长廊内排列仿造日本33座观音寺院石雕主尊立像。东下潮音古洞,洞脚插海,洞两崖高约10米,纵深30余米。洞壁镌“潮音洞”三字。
南海观音禅林
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禅林,位于普陀山之东南龙湾岗巅,1994年舟山市政府确定南海观音建设由普陀山佛教协会负责,至1997年10月30日建成开光,其建筑雕塑风格为中国传统形式,左有西方净苑、紫竹禅林,右为南天门、短姑圣迹,乃“八吉祥六殊胜地”。
南海观音禅林有一座巨大的观世音铜像,基本采用飘海观音形象,已成为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也是现代金铜造像的代表作,以及普陀山观音信仰及观音文化的显性表现。南海观音立像处,正好是当年慧锷留“不肯去观音”的龙湾岗墩。铜像高18米,莲座高2米,净高20米,底座双层大厅,与铜像合一,台基高13米,总高33米;像身采用96块仿金铜精密焊接铸造而成,溶入佛面黄金6500克,重达70余吨。莲座下为两层方形殿堂,外墙用灰白色细磨花岗石包饰,正面和两侧紫铜拱门精雕各色花卉图案。
南海观音像前的礼佛广场坐落于山顶,面朝东海,面积约为5000余平方米,四周环置照壁、牌坊、碑刻和廊坊;礼佛广场三面围以灰白色细磨花岗岩栏杆,广场前有两重台基。殿堂底层功德厅内的大圆柱有观音、文殊菩萨、梵王、舞乐飞天等铜雕;大厅两边还饰有“蓝公护法”“飞沙填岙”等4幅巨型黄杨木雕;南墙饰“朝阳涌日”“莲池夜月”两幅巨型彩玉浮雕;北墙壁间镌捐建善信姓名。
隐秀讲院
隐秀讲院,原名隐秀庵,与白华、海岸、净土、磐陀、梅福诸庵并称“前山六大房”,位于白华山西南麓雨华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515平方米,其内设有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明万历末,督造内官张随为表彰山僧如秀禅师徒性昙监造普陀禅寺辛劳,许建庵院修净于此,题额“隐秀”。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本庵养源寂童禅师出任普陀寺住持,徒孙普授率广、广盛、续昌等集资重建;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迁僧内陆,庵宇荒废;二十三年驰禁,普授率徒广君等回山重兴故土,改建大悲阁于正殿之后,规制胜昔;同治年间,毁于火,僧宝树、隆障远赴福建募化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僧悟修、道明等居之;1994年,普陀山佛协收回重建;1997年,拆除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厢房、宿舍及附属用房计112间,于2000年竣工。
隐秀讲院面朝雨花岙,周围植被茂密,罗汉松、黄檀木、樟树、朴树等古树成林,建筑掩映在丛林之中,殿宇楼阁构筑精致,有“佛教精品寺院”之称。天王殿供奉仿清雍和宫韦驮、弥勒佛四天王像。大雄宝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法身)、卢舍那佛(报身)、释迦牟尼佛(应身),合称“三身佛”,两边为仿宋十二圆觉菩萨像,后为仿明水月观音壁画。藏经楼贮有《乾隆大藏经》、巨幅唐卡等藏品。
观音古洞
观音古洞,位于梅岑山西麓陡坡间,于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沿路上山即为磐陀石。明万历年间,始有僧在此结茅,称“古梅岑”。观音洞的立面为寺院围墙上开口,面向洞口是一块上下相连的巨大石柱,围绕柱四周可以环绕,礼拜须自左侧进入,右绕一圈后从右侧而出。这是由于在早期佛教中,围绕佛陀右绕意味着礼敬。中柱面向洞口一侧有石刻观音相,并摆放香案,洞内北端石壁上亦有石刻圣像,洞内壁面也保持山石肌理。洞巅累石间古木嵌生,并有高僧寿冶于1997年所书的“大士重现”等梵文摩崖石刻。观音洞上方为一巨石,此处山岗可远眺莲花洋,巨石旁建有极乐亭,游人可在此驻足休息,举目远眺。由极乐亭通往观音洞是一段狭窄的山林香道。
从如今观音洞庵和观世音洞的关系来看,观音洞为附属于寺院的洞穴。该寺院现有殿宇80间,建筑面积约为2828.6平方米。受到地形的限制,寺院主要殿堂面向西北,前部与观音洞、斋堂、房形成中心合院,观音洞面向西南,圆通宝殿和斋堂的中轴线为寺院的主要轴线,观音洞和寮房则构成了次要轴线。观音洞庵的建筑形式为曲尺式,全庵殿宇依山而建,上下台基三层,错落有致。庵院头山门内甬道壁为照壁,镌“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东侧圆通宝殿,双檐垂直相连,中供泥塑贴金天冠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两边“二十四圆通”菩萨座像。后殿为念佛堂中供“西方三圣”立像。西侧为斋堂、香积厨;南边缘崖建楼房一排,用作寮房和客房。
梵音古洞
梵音古洞,原名梵音洞庵,与潮音古洞合称“两洞潮声”,为普陀十二景之一,地处普陀山的最东端,位于青鼓垒东尽处,上建有瞻圣阁。洞壁高80余米,宽仅2至4米,两壁陡峭,相峙如门,中嵌一巨石,洞内变幻莫测,相传为大士现身处。梵音古洞于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入山门后,有一回廊和折形甬道。山门内甬道间照壁镌“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甬道墙垣对称布置花坛。殿台两重,筑有雕栏石阶。第一重东西厢楼各6间,用作僧寮、客房和库房。西楼后有罗汉堂3间,内供奉木雕贴金罗汉立像500尊。第二重观音宝殿3间,供奉泥塑贴金鳌鱼观世音立像。梵音洞庵主殿入口题写“梵音嘹亮”,大殿东南隅濒海即为梵音古洞。崖间有“梵音洞”三字石刻。
善财古洞
善财古洞,位于岛东青鼓垒西北麓。据民国《普陀区洛迦新志》等记载,善财古洞原为茅篷,建于清康熙,民国初尚存,新中国成立后毁坏。篷侧洞内琢有一尊高1.2米古佛,因洞外藤萝遍布,佛像尚存。1980年,信徒们发现此像居然完好无损,以为神奇,焚香供奉,成为自发祈持场所。198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将善财洞划归普陀山佛协管理使用。1988年,佛协在原茅篷基址建庵。
三间观音宝殿建于善财洞东侧,中供香樟木雕贴金柳瓶观世音立像,两旁为善财及龙女立像;西侧供送子观音立像;两边排列镜框53帧,内木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大殿东侧厢房用作库房僧寮。善财洞庵围绕善财洞,依山势呈曲尺式。善财洞位于善财洞庵西侧,与大殿一墙之隔,洞形酷似龙首,洞口为龙嘴,洞内一凸起岩石如龙舌,洞顶两石耸起似龙角,杏黄围墙蜿蜒起伏如龙体;洞高4米,宽4.5米,纵深1.5米;洞穴东侧靠墙,洞口中间有一块巨石将洞口分为两部分,但这块石头与洞顶不相接;洞内壁,原有阿弥陀佛像,两旁新塑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佛像前突起一岩,状如案桌。洞内石座题刻为当代一位香港居士所立,左右分别另有小香台和菩萨像。善财洞外,当代所建的石栏杆引导香客从右侧进入、左侧出洞。善财洞后又有一环绕石洞的曲折空间,自然分布有古山茶朴树等珍稀树种。此外,善财洞庵西北临陡崖松柏起伏,鹰出没,因此善财洞也被称为“老鹰窝”。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位于海印池东南侧,多宝塔院内,与普济寺毗邻,其前身为设在悦岭庵的普陀山文物馆。普陀山佛教博物馆于2007年9月20日开始主体工程施工,至2009年完成主体工程验收,2010年完成内部装修及配套附属项目和新馆文物布展设计等工作,最终于2011年11月25日开馆。新馆为仿宋建筑,分上下两层,总高约10.8米,宽约46米,进深约45.2米,建筑面积约为3477平方米。
该馆主要承担收藏、保护与展示功能,共计收藏了1200余件佛教文物,包括各类金、玉、铜质佛像,名人书画、各类经藏等,分展7个展厅,其中底层有3个展厅,上层有4个展厅,中间为前后2个集散厅。前厅正中壁框内供奉一尊净高1.58米、厚35厘米、重800余公斤的十八臂翡翠观世音,采用整块白绿色翡翠雕成,观音18只手皆各持宝器。
第一展厅为“普陀山佛教历史厅”,位于入门大厅左侧,展出文物共计51件。第二展厅为“普陀山佛教法器展厅”,位于底层大厅后面,展出文物共计55件。第三展厅为“普陀山文物精品厅”,位于底层大厅右侧,展出文物共计38件。第四展厅为“普陀山佛像精品展厅”,位于上层楼梯左侧,展出佛、菩萨像共计44尊。第五展厅为“普陀山历代书法精品厅”,位于上层大厅后左侧,展出书法精品共计33件。第六展厅为“普陀山历代佛像画精品厅”,位于上层大厅右侧,展出佛像画精品共计22件。第七展厅为“普陀山历代绘画精品厅”,位于上层大厅左侧,展出绘画精品共计33件。
其他看点
普陀十二景
普陀山有“普陀十二景”,分别为“千步金沙”“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朝阳涌日”“海岸碑坊”“宝塔闻钟”“海上卧佛”“华顶云涛”。
观音像
在普陀山,有专门供奉杨枝观音的地方,即“杨枝禅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普陀山杨枝庵。杨枝庵供奉的杨枝观音,其实是一块有“普陀三宝”之一之称的“杨枝观世音碑”。此外,在舟山市的地域文化中,观音还有另外一个名号,那就是紫竹观音,因在紫竹林中讲道的传说而得名。而在正宗的典籍中,普陀山供奉的观音,法号叫做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进入新时代后,在普陀山龙湾岗上建造起了一座观音大佛,标志着南海观音宝相的正式确立。普陀山除了供奉杨枝观音、紫竹观音、南海观音外,还供奉有圣观音、毗卢观音、海岛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等10余种观音像。其中,圣观音像是普陀山所供奉的观音的标准型宝相;毗卢观音像供奉在普济寺大圆通殿;法雨寺大雄宝殿主佛后的壁塑就是海岛观音像;千手观音像在普陀山文物馆、法雨寺御碑殿、梵音洞瞻圣阁、紫竹林大悲殿、洛伽山圆通禅院等均有供奉;普陀山文物馆还藏有十一面观音像雕塑;数珠手观音像收藏于普陀山文物馆;普济寺大圆通殿主像后壁画即为水月观音,此外,香云亭庵大殿主供水月观音像;紫竹林庵原供奉白衣观音像;梵音洞庵主供鳌鱼观音立像。
物产
普陀山的物产主要包括普陀佛茶普陀水仙、南瓜、马铃薯全粉、红米、石花菜、紫竹石、活海贝等特产,单刺鲀科日本鲭鲷鱼等主捕鱼类,以及佛珠、观音菩萨像、心灯、摆件、挂件等佛教用品。
普陀佛茶
普陀山佛茶为浙江省舟山市特产,属绿茶品种,又名普陀山云雾茶、凤尾茶,产于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记载,是中国古茶品种之一,于清代光绪年间被列为贡品。过去普陀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最初由当地山僧栽培制作,用以供佛和敬客,所以叫做“佛茶”,是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统一体。普陀佛茶仿江苏省碧螺春之形,其外形紧细,卷曲呈螺状形,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茶香浓郁,茶汤味道清醇。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普陀山莲花茶,因产自普陀山的莲花池而得名。此外,据古籍记载,普陀佛茶不仅有清心提神之功能,而且可以治病。《普陀山志》云:雨前采制的佛茶,用当地泉水冲饮,可治肺痈、血痢。普陀区当地政府先后组建了普陀茶叶协会、佛茶文化研究会,还注册了普陀佛茶的原产地证明商标,通过实施普陀佛茶名牌战略,推动了当地茶叶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佛茶表演队伍,加深对普陀山佛茶历史的专题研究,开发普陀山佛茶的宗教文化。1915年,普陀佛茶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银牌;1999年至2001年,普陀佛茶连续三届获“国际名茶”金奖。2010年,普陀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了“佛茶之乡”荣誉称号。2011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普陀佛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普陀水仙
普陀水仙,又称“观音水仙”,是舟山市的市花,原野生于舟山群岛岛屿上的鳞茎花卉,为石蒜科水仙属中国水仙花的一个品种,“香、色、姿、韵”四绝皆备,与漳州水仙、崇明水仙齐名,并列为中国最佳的三大水仙品种。普陀水仙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被人们用在春节期间迎宾待客,以象征“吉祥如意,节日快乐”,古人誉之为“劲节之花”以寓其“坚毅、刚强”的品质。普陀水仙虽然花球不大,但花繁香浓,香气持久,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抗病性,易盆栽,也可水养,不论在庭园、花坛、花丛、岩隙水边、室内瓶插皆很适宜,花期较长,一般在元旦至春节前后。花的品种分单瓣、重瓣两种,单瓣者又称“金盏银台”,重瓣者为“玉玲珑”,并有全黄色和全白色花朵的稀有品种。
文化活动
普陀山有许多独具普陀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文化节、观音香会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莲花洋休闲节”等节庆活动,以及晨钟暮鼓、讲经说法、传戒受戒等佛教活动。此外,在每年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普陀山还会举办各类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活动。在上述这些文化活动中,观世音文化节及观世音香会节因其独特且鲜明的观音信仰及观音文化属性而最具有代表性。
观音文化节
观音文化节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游节,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在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佛教协会、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舟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由普陀山和普陀山管理委员会主办,佛教协会的有关单位和企业共同合作,首次于2003年11月16日举办,之后每年举办一届,是普陀山挖掘观音文化内涵,同时保护观音文化遗产而进行的探索。这一佛教旅游节庆活动以“自在人生,慈悲情怀”的观世音文化为基础和主题,以弘扬普陀山观音文化、提升名山文化品位为目标,通过与佛教文化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各地的观音门生、佛教信徒、游客等共聚普陀山,亲身参与和体验形式多样的佛教旅游活动,还收获了大量文化名人带来的音像资料、墨宝文章以及“观音文化论坛”的学术交流论文。经过几届之后,观音文化节中的“千人斋会”“点亮心灯”“弘法演说”等活动已经形成了文化品牌。此外,以“海藏普陀区,佛博天下”为主题的普陀山国际佛教用品博览会是观世音文化节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
观音香会节
普陀山在一年内分别有三个观音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日和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为“普陀山三大香会期”,在三大香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游客与信士云集于此,从事法事活动及各种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从普济寺到佛顶山,从法雨寺到香云山径,信徒香客通宵达旦礼膜参拜,并前往各寺院庵堂敬香礼佛。普陀山各大寺院在此期间也彻夜诵经,做上供、拜佛等法事活动。普陀山观世音香会的主要活动包括“上供”“请经”“诵经”“坐山”“拜山”“大悲忏”“水陆法会”“观音圣诞法会”等,这些活动已经融入到了普陀山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
“普陀山之春”旅游节
“普陀山之春”旅游节于每年阳春三月举办,该旅游节响应“中华文化游”的号召,以“生态景区,人文体验,游客互动,百姓同乐”为宗旨,使游客感受普陀山传统“佛国”宗教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能体验普陀山音乐晚会、普陀山庙会、普陀山国际艺术展、普陀山世界青年林种植活动、普陀山国际马拉松赛、普陀山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旅游开发
192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明令公布普陀山为全省规划名胜区之一,标志着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普陀山的开发,同时也标志着探索阶段的结束,普陀山的开发阶段正式开始。该阶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普陀山旅游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开始,主要标志为普陀山游客数量迅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作为舟山的新兴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普陀山作为舟山旅游的地标性景区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当普陀山成为1982年中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后,来普陀山的游客数量开始逐年递增。此后,普陀山又于2007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正式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来山览胜观光、调查考察、度假休养者与日俱增,游客的增长速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1年6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成立之后,普陀山更是成为了舟山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窗口,其旅游业由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配套设施建设
普陀山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游客数量的增长上,更体现在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的配套产业、设施的发展中。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普陀山管理局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1995年至2009年的15年来,普陀山投入资金5亿余元,先后改善了供水供电、邮电通讯、道路、停车场、环卫设施等一批与景区经济、旅游环境、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还完成了景点游步道建设、游客中心建设、游客公共休息设施等旅游设施建设以及普陀山影剧院等文化工程建设等。普陀山在景区内外交通方面,于1992年建成环岛公路,形成全山公路网,各景点交通四通八达;在住宿方面,建设有普陀山大酒店、宝陀饭店、息耒小庄等中、高档宾馆及招待所,此外还有农家乐、个体客栈、寺庵等,总共230余处住宿处。避暑、度假、疗养、考察、交流、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等项目也成为了普陀山旅游的新项目。此外,随着2010年宁波舟山大桥正式通车,舟山进入大桥经济时代,更加便捷的交通带动了普陀山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
除了交通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发展之外,普陀山以产业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也在快速增强。普陀山始终把“旅游文化先行”的思想贯穿在景区总体规划中,注重利用观世音香会活动、朝圣旅游产品、《普陀山观音文化》等书籍资料、佛教论坛等媒介,弘扬佛教文化。随着2006年世界佛教论坛、2016年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在舟山市召开,无论是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普陀山佛教文化,还是普陀山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海岛旅游文化,都奠定了普陀山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普陀山历年来定期举办观世音香会节,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朝拜,巩固了普陀山“文化名山”的地位。除传统的观音香会节和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节之外,普陀山还策划并举办了“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普陀山之春”杯网络小姐大赛、“莲花洋休闲节”等新型旅游活动。此外,普陀山还通过佛教景点景观建设,加强山中寺庙、佛塔等的兴建,斥巨资修复、开放和新建了许多古刹名庵和游览景点,以增加普陀山的“佛土”氛围。而在海岛旅游开发方面,普陀山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资源,开辟了百步沙千步沙、朝阳洞、潮音洞、心字石、一叶扁舟石、炼丹洞、观音古洞等部分海岛旅游景点和娱乐项目,并利用其海鲜资源和海岛民俗风情,建设了海滨浴场,并开辟了一系列海洋旅游娱乐项目。
保护
生态环境整治
随着普陀山“佛教圣地”知名度的提升,其游客接待量逐年大幅增加,这对景区的环境承载力造成了挑战,例如在百步沙、千步沙沿岸的栈道旁,发现较多被游客践踏的痕迹,同时植被也遭到了破坏;普济寺、法雨寺附近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垃圾漂浮,影响景观;西天景区路途可见白色垃圾等。此外,还有众多外来人口涌入普陀山从事旅游业,这些人不当的经营行为也对普陀山风景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为此,普陀山开始重视景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倡导绿色旅游观,开展生态景区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期间,普陀山在防火、沙景管理、空气、水质量管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植被保护、园林绿化建设等环境卫生保护与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实效,推进了景区生态化建设的步伐。尤其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自2002年开始,普陀山风景区即加大绿化投入,采取更新造林、退耕还林、种植林木、引进名贵花木、新建草坪等措施,使得普陀山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均达到80%以上。在2008年5月,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更好地保护普陀山风景区提供了依据。
2020年左右,普陀山—朱家尖管理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建立“普陀山森林生态站”,围绕海岛森林特殊需求和风景名胜区景观建设需要,开展退化松林生态恢复、林相改造、植被优化等恢复生态学应用研究;管委会还成立了保护专项工作组,推进普陀山古树名木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普陀山珍稀植物保护基地建设,对濒危植物采用制定抢救方案、划出栖息地、建立保护区等实行保护,对珍稀植物实行移苗育种、春秋播种等方式实行繁育,至2022年,已设置了8万平方米的古树自然群落保护区,建成了3个普陀鹅耳枥回归林,复壮古树200余株,培育珍稀植物4000余株;管委会还立足日照、气候和环境条件,运用人工生态演替和植物季相变化,开展山林“彩化”、植被修复和沿海间伐抚育,至2022年,年均计划实施山林“彩化”100亩(约6.67万平方米)。
文物保护
普陀山十分重视文物保护,至2020年已有普济寺法雨寺多宝塔、洛迦山灯塔等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普陀山文化景观、短姑道头、潮音洞梵文摩崖石刻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寺于1964年被列为舟山市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于1983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寺院之一,之后的多年来,佛协对普济寺各殿宇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整修。
法雨寺自1983年起,由普陀山佛协全面修复,重塑了佛像,并大修九龙宝殿;同年,中国国务院60号文件列法雨寺为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开放寺院之一。1990年,法雨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法雨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慧济禅寺于1979年10月由普陀山佛协接管,同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开始全面修复;1983年,中国国务院60号文件将慧济寺列为汉族地区142座重点寺院之一;198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将慧济寺划归普陀山佛协管理和保护。
此外,普陀山紫竹林景区的“观音跳”,西天景区的“观音洞”,以及普陀山“梵音洞”“短姑道头”等均于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化
观音文化
观世音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又称“观世音”“观自在”“观音自在”等,俗称“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有三十二化身,是大乘佛教中诸佛菩萨大慈悲心的体现。佛教经典《华严经》注释:“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据佛典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大日如来。又因其大慈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观音菩萨结缘四海,原本是男性,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女性,具有慈眉善目的“圣母”形象以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悲心肠,怜悯一切,救济苦危,普渡众生”的慈航普济精神。众生不论善恶,也不分贵贱,只要心诚,恳切礼念观世音菩萨,她便重形六道,寻声救苦,无不有求必应。这种“礼念救度法门”是观音法门中最为重要和普及的一种,与其他法门相比,既无理论的高深,也无方法的繁琐,而纯以信仰为基础,从而直接沟通众生与菩萨之间的感与应,故能普及于广大信众,使观音菩萨成为一个世人皆知的“施无畏者”,也正因如此,观音信仰在东方世界中有“半个亚洲的信仰”之说。
作品
山志
普陀山至2020年共存有10部山志,其中7部为1949年前编订的文言文典籍,3部为现代白话文出版的志书。龟兹盛熙明在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所作的《补陀洛迦山传》是普陀山第一部山志,共七品,其中,前四品主要讲述观音缘起、普陀山景观、感应、兴建等内容,第五品附录讲述南五台、天竺三寺观世音圣地,第六品则为王勃所作的《观音大士赞》,第七品为名贤诗咏。在此之后,明屠隆《补陀洛伽山志》六卷(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周应宾万历《重修普陀山志》六卷(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清裘琏《南海普陀山志》十五卷(康熙)、清许琰《重修南海普陀山志》二十卷(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秦耀曾《重修南海普陀山志》二十卷(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民国王亨彦《普陀洛迦新志》十二卷(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等普陀山文言文山志典籍依次发表。而现代出版的三部普陀山白话文山志分别为方长生主编的《普陀山志》(公元1995年)、王连胜主编的《普陀洛迦山志》(公元1999年)以及张坚主编的《普陀山志》(公元2015年)。
游记
在晚清到民国期间,随着普陀山的开埠和旅游业的兴起,出现了外国人撰写的普陀山游记以及中国本土的游记和旅游手册。外国人的普陀山游记主要包括英国皇家海军舰长阿尔弗雷德·哈洛兰(Alfred Laurence Halloran)中国航海日记(公元1856年)中对普陀山的记录和绘画、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Richthofen)的旅行日记《舟山群岛》(公元1868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花甲记忆》(公元1897年)中的普陀山行记、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普陀山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公元1911年)、英国学者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佛教徒的中国》(公元1913年)中对普陀山的记录、日本禅僧来马琢道《苏浙访谈录》(公元1913年)关于普陀山和洛迦山的段落、西本愿寺法主大谷光瑞《放浪漫记》(公元1916年)中的普陀山文段等;中国本土出现的游记和旅游手册则有汪仲阁《普陀游记》(写本,公元1908年)、丁传商《旅行普陀山记》(写本,公元1914年)、蒋维乔《甲寅普陀纪游》(写本,公元1914年)、天风《普陀游记》(写本,公元1914年)、孙中山《游普陀山志奇》(公元1917年)、《班禅东来记》(公元1926年)中曲吉尼玛游普陀山的详细安排和照片、胡去非《普陀山指南》(公元1926年)、罗其三《普陀游记》(公元1929年)、民国期刊《声友月刊》普陀专号(公元1929年)、裘珠如《普陀名胜集》(公元1930年)、尘空法师《朝礼普陀山记》(公元1948年)、王人路《普陀游记》(公元1948年)等。
诗文
普陀山从建山以来一直都得到名人学士的青睐,吸引了众多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到此游历,有关普陀山的诗文,不下数千。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一王勃所撰的《观音大士赞》是最早出现描写普陀山观音大士的诗词,写有:“遥望洛迦之山,稽首聊申歌赞,南海海深幽绝处,碧嵯峨天皇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其中的“洛迦山”指的便是如今的普陀山,从此诗也可以看出普陀山当时已被视为观音菩萨应化圣地。到了宋朝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宁波市县令时,曾到过普陀山,有《游洛迦山》诗:“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游普陀区,成《海山》一诗:“补落迦山访旧游,庵摩勒果隘中原地区。秋涛无际明人眼,更作津亭半日留。”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留有《游普陀》诗文。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精通佛学,留有诗文《清净境亭铭》。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屠隆来到普陀区,游览后作《补陀观音大士颂》并序,讲述了普陀山观音大士的身世由来和得道传说。明代著名画家、“吴中四杰”之一的文徵明写有一首《普陀山留题》:“寒日晶晶晓海声,中庭映雪一宵晴。墙西老梅太骨立,窗里幽人殊眼明。想见渔蓑无限好,怪来诗画不胜情。江南转瞬相将望,会看门前春潮生。”到了近代,康有为游山作《游普陀题》,柳亚子游山作《游普陀》,郁达夫游山作《游普陀作》,赵朴初游山作《谒金门》。孙中山于晚清民初游览普陀山时,留下《普陀山志奇》一文。中原地区现代作家、“文化大家”郭沫若有《访普陀》之作:“破浪乘风到普陀,舟山群岛半千荷。英雄气魄天同舞,战士情怀海伴歌。水上长城超万里,地中番薯十斤多。桂花香里芙蓉好,岂许狂鹰敢入罗。”
石刻
普陀山的梵文摩崖石刻大致可以分为礼佛宏法、赞景颂物和地名记事三类,自明、清至现代已达到160余条,主要包括明万历总兵候继高题“普陀山海岛”“磐陀石”,晚明时期书画家董其昌所书“入禅定”“盘陀庵”等题字,普济寺后无畏石上的由浙江海道副使刘所题的“海天春晓”,短姑道头岩石上散见清至民国初期题刻“佛”“乐土”“同登觉岸”“慈航普渡”“道义同皈”“佛放光明”以及“短姑古迹”等10余条石刻,民国初期书画家王震题刻的位于千步沙东北角岩石上的“听潮”和“望海”两石刻。除此之外,普陀山的梵文摩崖石刻还有很多,不一而足。普陀山摩崖石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绝大多数题刻文字均为楷体,包括行楷。
音乐
普陀山有许多体现观世音文化的音乐,这些音乐也是观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与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修行目的、用于佛门内部的佛教法事音乐,主要包括佛教仪典(如观音诞辰、传戒仪式等)、朝暮课诵、道场忏法(如“水陆法会”“瑜伽焰口施食”等)中所用的音乐,属中国古典音乐;另一类是用于民间的民间佛乐或民间佛曲,是为了满足信众需要以及弘法的目的而形成的,其与各地民俗音乐融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普陀山地方特色。
影视
普陀山首部观音题材电影《不肯去观音》于2013年7月26日在中国国内上映,由孙祖平、周开龙编剧,李鑫导演,斯琴高娃主演,该电影围绕佛教文化展开,引用并改编了日僧慧锷请观音像回日本,途经普陀山时遇风浪而不得前行的历史事件及相关传说,通过讲述天宝时期普陀山秘色瓷艺人余秀捡到的一个女婴“莲妹”长大成人后,帮助慧锷重得因风浪而落入海中的秘色瓷观音像,之后又化为手持莲花的白衣观音的奇幻故事,从带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及传说的角度,向观众介绍了普陀山开山及成为观音道场的由来。除了电影《不肯去观音》之外,跟普陀山相关的影视作品中还有一部名为《心中观世音》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宣扬和谐理念”为目的,主要讲述了普陀山的由来、中华民族的观音信仰以及观音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相关人物
慧锷法师
日僧慧锷,世寿不详,其本身就是一位行解相应的高僧,被尊为普陀山佛教开山祖师,在普陀山还有一个用于纪念他的“慧锷大师纪念堂”。据日本《元亨释书》卷十六载,释慧锷“禀性坚固,涉远不倦”,不远万里三次入中土唐朝参学求法,在日本开创佛教禅宗,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真歇清了禅师
真歇清了,为中国佛教曹洞宗第十世法裔,同时也是普陀山佛教禅宗初祖,改普陀山佛教律宗为禅宗,著有《华严无尽灯记》,融华严宗思想入禅宗,又著有《净土集》,推崇净土念佛法门。据载他“生有慧根,自幼见佛则喜”,“宗说皆通,戒德峻洁”,当时的禅林俊秀纷纷跟从他修学。
一山一宁禅师
一山一宁,为宋末元初时期的普陀山高僧,因德行高洁而被敕封为“妙慈弘济大师”,并于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奉诏送国书,东渡日本,受到日本朝野僧俗人等欢迎。一山一宁禅师凭借其学识渊博,在日本广弘佛法二十年,还开创了“二十四派日本禅学”之一的“一山派禅学”,在此期间恢复了元初因两国争战而中断的中日邦交。他持戒精严,以致朝野敬重,仰慕其德而来求学瞻礼者络绎不绝。一山一宁禅师圆寂后,日皇为其哀悼,谥“国师”并亲题其像,赞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
重要事件
1982年,普陀山被中国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景区。
2004年6月,普陀山被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评为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
2007年5月,普陀山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正式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普陀山植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普陀山-朱家尖管理委员会官网.2023-05-18
地理气候.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官网.2023-05-18
佛国朝圣.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普陀佛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2023-05-18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普济禅寺.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海天佛国普陀山.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2023-06-06
法雨禅寺.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慧济禅寺.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宝陀讲寺.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普门万佛宝塔.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南海观音禅林.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隐秀讲院.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观音古洞.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梵音古洞.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善财古洞.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千步金沙.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莲洋午渡.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短姑圣迹.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梅湾春晓.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磐陀夕照.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莲池夜月.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法华灵洞.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朝阳涌日.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海岸碑坊.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宝塔闻钟.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海上卧佛.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华顶云涛.普陀山佛教网.2023-05-18
普陀佛茶.定海档案史志网.2023-05-18
普陀水仙.新农村商网.2023-05-18
普陀水仙.定海档案史志网.2023-05-18
关于批准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2023-05-18
目录
概述
命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气候
地质
地形地貌
水文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植被
植物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历史沿革
秦汉至两晋时期
唐代
宋元时期
明代
清代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交流
方位布局
重要景点
普济寺
法雨寺
慧济寺
宝陀讲寺
普门万佛宝塔
不肯去观音院
南海观音禅林
隐秀讲院
观音古洞
梵音古洞
善财古洞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
其他看点
普陀十二景
观音像
物产
普陀佛茶
普陀水仙
文化活动
观音文化节
观音香会节
“普陀山之春”旅游节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旅游开发
配套设施建设
文化产业发展
保护
生态环境整治
文物保护
相关文化
观音文化
作品
山志
游记
诗文
石刻
音乐
影视
相关人物
慧锷法师
真歇清了禅师
一山一宁禅师
重要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