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尼玛(英文名:pan-chen-blo-bzang-chos-kyi-nyi-ma)(公元1883~1937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西藏塔布人。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正月十五日,在
布达拉宫“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前,举行金瓶掣签仪式,被认定为九世班禅。当天在布达拉宫的日光殿上,九世班禅拜
土登嘉措土登嘉措为师,剃发,取法名为:吉总罗桑曲吉尼玛格勒南结贝桑布,简称曲吉尼玛。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正月初三日,九世班禅在
扎什伦布寺坐床。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由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十三世达赖给九世班禅授了比丘戒。1905年12月返回江孜,在江孜休息两天后返回扎什伦布寺。这次班禅被迫赴印。
1937年11月4日,饮食难进,每食即吐,左肋剧痛,不能安卧,而且日趋严重。12月1日,在玉树大寺甲拉颇章宫内圆寂,享年五十四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1883—1937),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本名仓珠嘉措,法名全称罗桑图丹曲吉尼玛格勒南结贝桑布,简称曲吉尼玛,中国前藏达布地方噶夏村人。刘家驹的《班禅大师全集》说,“寄父名当珍,母名当琼措姆”,“班禅生而母哑”。
八世班禅
丹白旺修去世以后,
扎什伦布寺派出代表多人,寻找转世灵童,结果在
西藏地方找到了三个“灵童”。遵照清朝政府批准择定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正月15日,在
布达拉宫皇帝牌位前面,举行金瓶掣签仪式,从金瓶中用象牙筷子抽出一名,是达布地区的仓珠嘉措的名字,于是就认定为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当天在布达拉宫的日光殿上,九世班禅拜
土登嘉措土登嘉措为师,剃发取法名为吉总罗桑曲吉尼玛格勒南结贝桑布,简称曲吉尼玛。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正月初三日,九世班禅在扎布伦布寺坐床。摄政第穆呼图克图给九世班禅授了沙弥戒。为了祝贺九世班禅坐床,清朝政府特赐白银一万两,由四川总督
刘秉璋由“司库提领”,“派员迅速解往”。九世班禅坐床以后,特派堪布罗布藏荣垫前往北京,向
慈禧和清德宗“谢恩”。
清朝末期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由
土登嘉措在
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给九世班禅授了比丘戒。同年五月初十日,九世班禅由
拉萨市返回
扎什伦布寺。九世班禅从出生到受比丘戒这一时期,正是英
帝国主义者向
西藏自治区地区进行军事侵略时期,也是西藏僧俗人民进行英勇的抗英战争时期。第一次抗英战争发生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当时英国人全部占领了哲孟雄(
锡金王国),已于西藏接壤,西藏方面为了阻止英人入侵,在与哲孟雄接壤的隆吐地方,构筑防线,不准英人逾越。为了表示西藏僧俗人民的抗英决心,光绪十三年(1887年),西藏三大寺、扎什伦布寺、西藏地方政府的七品以上全体官员,向驻藏大臣文硕上了一道公禀,声明“纵有男尽女绝之忧,惟当复仇抵御,永远力阻,别无所思。”当时的驻藏大臣文硕忠于职守,站在
西藏自治区人民一边,全力支持他们的抗英正义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清朝政府执行对外屈服政策,加上
英国的新式武器与
藏军的
弓箭刀矛和火枪的相差悬殊,隆吐防线被英军攻占。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抗英战争。
在第一次抗英战争中达赖方面和班禅方面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达赖方面是由三大寺出面,班禅方面是由
扎什伦布寺带头出面。开赴前线的藏军中,也有班禅管辖地区的民兵。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元月4日,英军攻占春丕,6日攻占帕里。4月11日英军进抵江孜,在此双方又发生激烈的战斗,江孜堡垒被毁,藏军损失很大,英军也死伤不少。这就是
西藏自治区历史上著名的江孜保卫战。8月初英军攻占
拉萨市。
土登嘉措在英军抵拉萨的前夕,为了避免被英军俘获,被迫出走,经过
青海省,到了外蒙古。对此,驻藏大臣向清朝政府的奏摺中“弹劾”十三世达赖“平日跋扈妄为,临事潜逃无踪,请革达赖喇嘛的名号”。清朝政府回电:“著即将达赖喇嘛名号暂行革去,并着班禅额尔德尼暂摄”。
然而,九世班禅是有政治远见、顾全大局的。他考虑到十三世达赖离藏期间,由他代理达赖的职权,只会增加他们之间的隔阂,对
西藏自治区内部的团结是很不利的。因此,九世班禅接到驻藏大臣的通知后,以“后藏为紧急之区,地方公事须人料理,且后藏距
江孜县仅二日程,英人出没靡常,尤宜严密防范,若分身前往前藏,恐有顾此失彼之虞。”没有接受要他前去代理达赖职务的要求。
大英帝国主义者担心
土登嘉措逃亡蒙古之后会与
俄罗斯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影响其在
印度的殖民统治,于是想要在达赖回藏之前争取班禅的支持。
锡金王国政务官惠德(J.C.White)认为,为了让九世班禅更坚定地站在
英国一侧,最好的方式就是邀请他造访印度。在江孜留驻的鄂康诺大佐(W.F.O'Connor)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9月22日,率英军50余人到达
桑珠孜区,并拜访九世班禅。九世班禅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鄂康诺。在接见中,鄂康诺提出让九世班禅赴印度。班禅当即回称:我往印度不难,但须禀陈钦宪,奏知大皇帝殊批照准,方可起程,否则难以从命”。鄂康诺认为没有必要事先征求朝廷的意见,而英国会保证他的安全。并且以英军要占日喀则和
扎什伦布寺为由进行威胁。在此情况下,九世班禅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10月12日接受邀请,同意离日喀则去
印度。离开前,驻藏大臣虽然竭力劝班禅不要离开日喀则,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于是清政府外务部“电达驻印钦使及印督等,班禅来印赴会则可,若逼令干预藏事,即令班禅亲自画押,盖用印信,均作为废纸”,迫使印度总督敏托勋爵(Lord Minto)确保不与班禅商谈任何政治条约,并使惠德等人放弃将英国贸易代表从江孜移驻日喀则的打算。九世班禅到印度加尔各答后见
英国太子时,鄂康诺要班禅跪拜,“班禅未从,当称我只在大皇帝前跪拜,其余不行。仍行执手常礼。”
在加尔各答,班禅乘坐着御赐的轿子出行。在拜访菩提伽耶等佛教圣地后,九世班禅一行1905年12月返回
江孜县,在江孜休息两天后返回
扎什伦布寺,受到清政府官员的隆重欢迎。这次班禅赴印,未做丝毫有损中国主权的事情,英国扩大在高原影响力的企图失败了。1906年,印度总督敏托罢免惠德,并派遣新任
锡金王国政务官查尔斯·贝尔(Charles Bell)拜访日喀则,象征着英印政府拉拢班禅政策的终结。
1909年(清
宣统元年)4月15日,
土登嘉措又自塔尔寺启程,八月初八日到达
西藏自治区北方的重镇那曲(黑河)。九世班禅从扎什伦布寺远道前来那曲,欢迎达赖回藏。与此同时,
川军入藏,对此达赖不满,遂与驻藏大臣发生尖锐矛盾。按理讲,驻藏大臣要求清朝政府派官兵入藏,清朝政府也予以批准,是正当的,因为西藏是大清帝国的领土,迭遭英帝的侵略,为了保卫边疆,巩固国防,中央政府有权也应该派遣军队进驻西藏。但是,在1910年“川军前队抵
拉萨市,
联豫(驻藏大臣)派
卫队迎之。卫队归途开枪,击毙巡警一名,
大昭寺之济仲大喇嘛于琉璃桥畔饮弹而亡,卫队又向
布达拉宫开枪乱击,僧众亦有带伤者,一时全城震动,人心不安,达赖恐遭危险,即挈其左右逃往
印度。”(见朱绣著《
西藏六十年大事记》)因
土登嘉措出逃印度,驻藏大臣联豫紧追不舍,于是达赖由亚东,逃到了印度
大吉岭,受到
英国官员的“热诚接待”。对此清朝政府又根据驻藏大臣的建议,宣布“革除”达赖名号,并要另找灵童代替,引起很大震动。但清政府不愿收回成命,只令驻藏大臣
联豫派人前去印度,设法劝说十三世达赖回来。
直到1912年(民国元年)
袁世凯发表恢复十三世达赖名号的命令。同时,也加封了九世班禅,加封令是1913年(民国二年)颁发的,全文是:“大总统令,据
克珠杰·格勒巴桑布称,久仰中邦,实沾德喜。凡在我属汉边官军民等,借饷筹食,无微不至等语。该额尔德尼实赞共和,效忠民国,维持藏事,备著勤劳。本大总统实深嘉慰。应即加封致忠阐化名号,以彰民国优待忠勤,尊崇黄教之意。此令”。
民初时期
九世班禅接到加封命令后,向袁世凯写信表示感谢:“癸丑年,番三月二十五日,陆委员兴祺专人至招,蒙大总统加封致忠阐化名号,谨在扎什伦布寺内,恭设香案,敬叩领跪谢。致忠阐化班禅额尔德尼谨呈”。
1912年,
土登嘉措从
大吉岭回藏以后,达赖与班禅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其原因是:1915年,达赖在日喀则设立了基宗(相当于内地的行政专员公署),任命僧官罗桑敦主、俗官木霞二人为基宗(后藏总官)。基宗的职权很大,他们除管辖达赖在后藏的所有宗溪之外,也管辖班禅所属四个宗和所有溪卡,这就侵犯了班禅的固有地位和职权。在设立了基宗之后,即向班禅辖区的百姓征收与摊派军粮税款和乌拉。这样就使班禅与达赖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1916年班禅写信给达赖,指出基宗干涉寺政不当,并要求会晤,解决问题,达赖复信拒绝。
到了1919年春,达赖同意班禅去拉萨会晤,但无结果。这样,一直到了1923年,班禅命令
扎什伦布寺的几个负责官员前往
拉萨市,这几个官员到拉萨后,未经审问,即被投入监狱。当班禅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是大祸临头的先兆,如不逃走,势将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立即决定,向内地出走。但他怕日喀则基发觉,作了必要安排。
1923年11月15日夜,九世班禅领侍从15人,向北出走,无人知晓。三日之后,即11月18日晚,九世班禅的苏本堪布罗桑坚赞等100余人乘月色逃出,追赶班禅,疾行五日夜,才会合一起,直向藏北羌塘前进。由那里越
唐古拉山脉,即入
青海省境内。
1924年农历5月4日到达
兰州市,
甘肃省督军
陆洪涛率领官员、军队数千人在兰州郊外迎接。班禅经过的街道皆用黄布铺路,扎了彩色牌坊,“备极庄严”。
北洋政府大总统
曹锟特派李乃芬为“迎护专员”,率
卫队百人由北京前来兰州欢迎。从此,九世班禅在国内各地流浪了整整十四年之久。
抗战爆发
1937年,当九世班禅回藏受阻以后,仍将行辕设在青海
玉树市大寺的甲拉颇章时,当时日军已侵占了北京、
天津市、
上海市等大城市,抗战形势日趋严重,班禅即从玉树捐献三万元,购公债二万元,并动员行辕全体同仁踊跃捐款,汇集前方,慰劳抗战将士及救济伤兵与难民。并在玉树寺诵经祈祷抗战早日胜利。同年11月4日,九世班禅饮食难进,每食即吐,左肋剧育,不能安卧,而且日趋严重。到12月1日,在玉树大寺甲拉颇章宫内圆寂,享年五十四岁。1941年2月4日,九世班禅灵柩运到后藏,在
扎什伦布寺建
佛塔供养。
人物评价
九世班禅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九世班禅不仅佛学造诣极深,而且政治上也很成熟。早期他与
土登嘉措共同领导了抗英斗争,晚年又积极从事抗日斗争,可说是一位勇敢的反对
帝国主义的战士。至于他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维护,更是始终一贯,坚持到死,在西藏宗教上层人物中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九世班禅尼曲吉尼玛,是
西藏自治区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反帝爱国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