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传说是
舟山市古代地方民间传说之一,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
观世音大慈大悲的善性和救苦救难的德行,在我国民间得到广泛信奉,并且早已传播到了
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普陀山凭借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及旖旎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香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些文化和现实的背景,是观音传说列入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实基础。
“观音传说”之普遍,这与当地观音信仰之广泛分不开的,早在宋宝庆《昌国县志》中,就有“梅岑山(今普陀山)观音宝陀寺”的记载。宋乾道《四明图经》即有“日僧
慧锷送观音”的记载,《不肯去观音》的传说从此一直流传至今,且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元代
西域僧
盛熙明著《普陀洛迦山传》,更记有《善财一十八参观自在》、《观世音三十二现身随类说法》、《唐大中梵僧潮音洞前十指亲睹大土观身说法》等灵异传说。明清以来的《
普陀山志》记述的观音灵异传说更多,民国十二年编的《普陀洛迦新志》专论“灵异门”,记录各类观音灵异传说68则。除了古志书记载以外,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
南海观音全传》一书流传民间,民国初年又有《观音得道》
话本传世于民间。在
古典小说《
西游记》、《
封神演义》等名著中都有观音传奇形形象的记载据佛教传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生、
出家、得道,称为三大香会,每一个日子都有一个故事。因此说,千百年来,
观世音作为一个佛法无边的大菩萨,一直在
舟山市民间被人广泛地传颂着,信奉着。而且这种传颂、信奉己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国界,成为一种“劝人为善、爱好和平”的观音文化现象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是
梵语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
唐朝避
李世民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
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
转轮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
接引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
观世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
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传说中,
普陀山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日,朝山进香者不远千里纷纷而来。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这儿广泛流传。
普陀山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并成为
观世音信仰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而逐渐特别是观音的信仰号称大半个
亚洲的信仰。在国际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观音,在佛教徒中绝大多数是观音的信徒。保护和挖掘观音文化,弘扬佛教文化的积极内涵,对于我们传承历史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都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同时了是人们的期盼。
在我们构建
和谐世界的今天,应充分发挥观音文化及观音信仰这一文化瑰宝的特殊作用造福众生。因为,观音文化属于
普陀山,也属于中华民族,更以至属于世界的人类文明。
观音传说在沟通海峡两岸同胞情谊、传播华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美学、考古学、历史学、
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观音传说的独特意义,表现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所共同传诵。千百年来,从
唐朝的诗人王维和画家
吴道子、
阎立本,宋代的诗人
陆游,元代的
赵孟頫,明代的书画家
董其昌,
清代的学者
全祖望等,以不同形式对观音进行歌咏和描绘,形成大量的价值独特的文化创作的以观音为题材的诗篇数以千计。
2008年以来,
普陀山风景管委会每年投入500多万元经费,对观音传说和三大香会节的持续传承进行专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