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
清代诗人、诗论家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区,四川遂宁人,名相张鹏翮玄孙。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曾出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等官职。嘉庆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 。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市寓所,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
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是清代性灵派重要诗人。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著有《船山诗草》及《船山诗草补遗》共26卷,创作书画作品数千幅,时有“青莲再世” “少陵复出” “家无船山字,枉为读书人;家无王夫之画,不算书香门”之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1764年6月26日),张问陶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其父张顾鉴时任馆陶县知县兼署冠县事。张问陶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府、汉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其父张顾鉴升任云南开化知府,好景不长,不久顾鉴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受此影响,张家家产赔累尽,住房也为豪吏所夺,全家生活陷入困境。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三月,张问陶由湖北汉阳出发,北上京师。至京师,与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周兴岱(号东屏,时任赞善官)之长女周氏结婚。次年四月初一日,岳祖父周煌病卒于京师。八月,问陶与妻周氏一家(周兴岱率全家扶周煌灵柩归蜀)出京师,西归故乡四川省。回乡期间,写下《 过浣花溪同田桥作》 《初归遂宁作》《岁寒三益》等诗作。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问陶与兄长同赴成都市参加四川乡试,乡试未中。接着妻子周氏于十月病故于涪州,年仅二十四。问陶于功名淹滞之际,又赋孤鸾之恨。此间,因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号西)爱慕其文才,将其女林韵徵(名颀,号佩环)许配给他。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九月,问陶在成都入赞林家。问陶兄张问安、弟张问莱、嫂陈慧殊、弟妇杨古雪均是诗人,其家里因此出现了中国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张问陶和林颀被誉为“中原地区古代十大知音夫妻” 之一 。
官场生涯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张问陶从成都市出发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春,张问陶西四川省,十一月,再次赴京师,与兄亥白同行。五十五年(1790年),张问陶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此期间其诗作颇多,在翰林同年中,石韫玉洪亮吉等名士与张问陶结交,对他的诗非常佩服。 称其才 “ 为长安第一 ” 。五十八年(1793年)四月,张问陶被授翰林院检讨。是时,问陶诗书画名日盛,广交海内外书画名流,先后与孙星衍桂馥罗聘杨芳灿等乾嘉时期书画名家,均有交往题赠。
嘉庆二年(1797年)春,王夫之因父于上年十二月卒于故里,只身奔丧归蜀,眷属留京。九月,船山区遂宁市;十一月,葬父于故 乡两河口(今四川蓬溪县金桥镇翰林村两河口)张姓祖。 爱新觉罗·颙琰元年至三年刻《船山诗草》三卷、《二集》六卷,日本内阁文库收藏。五年(1800年)八月,分校秋闱,得桐城姚元之、庆云崔旭天津市梅成栋三门生。世称“张门三才子”。十年(1805年)九月,张问陶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十四年(1809年)春,张问陶担任会试同考官。七月,改任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
嘉庆十五年(1810年)七月,张问陶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初八赴济南发郡城莱州市向大吏面呈莱州灾情,请发放仓谷,赈济饥民。九、十月至莱州属县,府试各县文童。 张问陶任莱州知府,勤政爱民,廉洁持正,断案如神,是继狄仁杰包拯宋慈之后的第四位中国历史断案名家,有“大清神断”之誉。
晚年生活
张问陶洁身自爱,不事趋奉,“与上官姓龃龉,郁郁不自得”,仅一年,爱新觉罗·颙琰十七年(1812年)三月,张问陶便因病辞官。临行前他心系莱州歉收,便将自己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四月,张问陶到苏州市时,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他的寓所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附近,邻白居易祠,遂名为“乐天天随邻屋”。在此期间,与好友吟诗作画,留下不少诗画书作,还于虎丘寓所与潘奕隽吴慈鹤等举苏轼纪念祭。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张问陶因久患久疟,不食数日,医治无效,至初四日申时(公历4月23日),病逝于苏州虎丘山塘街寓所,享年51岁。
张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家人无力扶其灵柩回乡,在好友査小山(有圻)资助下,遵照石韫玉之意,寄殡于苏州市西南三十公里太湖之滨光福镇玄墓山。次年,得到鲍勋茂等生前好友资助,张问陶才得以归葬故乡四川遂宁两河口张姓祖茔。
人物关系
家族成员
资料来源:
文友门生
张问陶天才踔历,名满宇内,交游甚广。据统计,张问陶诗歌中涉及的人物多达800余人,凡活跃在乾嘉诗坛的诗家,多与船山区有交往。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张问陶一生写诗5000余首,删存3000余首。有《船山诗草》二十卷、《船山诗草补遗》六卷传世。2002年6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张船山研究会把《船山诗草全注》列入重要科研课题,注释《船山诗草》。经过5年工作, 《船山诗草全注》完成,并补充了船山佚诗近百首,全书180万字,全四册,2010年由巴蜀书社出版。该书成镜深、胡传淮主持编注,是目前最为完备的张问陶诗歌注释本。
注:仅收录张问陶部分诗书画作,更多可参考资料《张问陶书画年谱》
作品特色
诗歌
对于诗歌创作,张问陶主张抒写性情,强调独创,反对摹拟。诗作多描写日常生活。作品较好的是一些纪游、写景、题画之作,如《嘉定舟中》《泸州》《瞿塘峡》《题李墨庄前辈归槎图》等。亦间有反映白莲教起义和清军腐朽的作品,如《出栈宿宝鸡市题壁十八首》《乡愁五首》《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其诗风清新自然,以七绝最胜,但有一部分诗篇情调沉郁。张问陶没有论诗专著与文章,但其《船山诗草》却收有数十首论诗诗,其诗学观与袁枚性灵说笙相应,又不乏独到之见。张问陶的诗学观点由于表达形式的限制,比较粗略,远不及袁枚《随园诗话》周全。不过,张问陶亦有其独具的个性、思想,因此与袁枚又有差异,实为对袁枚性灵说不足或弊端的补救,从而使性灵说有所发展。这是张问陶诗论的新贡献。 
张问陶论诗一再标举“性灵”,可见其主性灵之旨。如“性灵偶向诗中写”“传神难得性灵诗”“同无青白眼,各有性灵诗”“笔墨有性灵”等等;其强调创作者必须具备真情实感,有真性情要抒发。因为“有情”才能写出真诗,所谓“热肠涌出性情诗”(《赠徐泰征》)是情与诗因果关系的生动说明。其次,他指出表现真性情是诗的本质,“自磨碎墨写天真”(《代启答毕秋帆先生并上近诗一卷》),“不写性灵斗机巧,从此诗人贱于草”,所谓“天真”、“性灵”,皆指“诗缘情”(陆机《文赋》)。另外,就“情”本身而言,袁枚强调其真,尤重“情所最先,莫如男女”,与理相离,亦有忽视情之美与善的弊病。张问陶主情,既重视其真,亦兼顾其真与善,故云“古人怀抱有真美”,“恶诗尽有真情境,忍与风花一例删”(《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
张问陶于性灵特别强调“我性灵终是我”,这是同袁枚性灵说推重“作诗不可以无我”一样张扬个性、崇尚创作的独创性。为此张问陶宣称:“自吐胸中所欲言,那从得失争千古”(《题方铁船工部元诗兼呈吴谷人祭酒》)意谓诗人应该独抒性灵,自出机杼,诗中有人。他极力反对缺乏个性、因袭他人的“诗中无我”的乾嘉诗坛中拟古者,为此张问陶讥云:“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矛头指向沈德潜厉鹗这些规唐模宋者,并认为依傍门户是不会出人头地的。与模拟者相反,性灵派皆主创造,以表现自己的真情与个性,张问陶亦云:“土饭尘羹忽崭新,犹人字字不犹人”,所谓“斩新”就是诗人所推崇的创造精神,只有做到“不犹人”,才能写出“我”之“性灵”,自成一家。 
书法
张问陶书法笔意沉郁而又空灵,骨力蕴含笔画之中,笔墨抒情趣味十足。观其书风,有着跌宕起伏,笔断意连而又沉着厚重的风格。 早期书法特点是“师法古人,注重形体,端庄凝重”。张问陶在早期学习书法时受到了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孟頫这五位书家作品的影响。中期书法特点是“转益多师,沉着痛快,奇正相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表现出褚遂良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人的书法特点,可以说这四位书家的书风是构成张问陶中期书法特点的主要原因。其晚期书法特点是“率真平淡,生气盎然,陶冶性灵,意象万千”。其在晚期学习书法时主要是受到了徐渭王铎等人的影响。通过对徐渭、王铎等人的学习,张问陶的书法趋于成熟,渐入妙境。晚期的书法自由驰骋,信手拈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突破了“馆阁体”的樊篱,展现出张问陶自己的书法风格。
绘画
问陶的绘画集明四大画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之技艺精华,其画,近似徐青藤(徐渭),不经意处,皆有天然,尤善画猿、马、鹰、鸟等,“袖猴”画技艺尤精,为此曾自号“蜀山老猿”。其将继承传统与创造革新相结合,进行创新。继承了明代林良沈周徐渭陈淳等皇家的写意技法,但他是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在师古人的态度上,他学习古法而不死守古法,敢于摆脱传统的束缚,突破程式,自立门户,抒发个性,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笔墨苍劲生动,清新高雅。他把生活、把实际的物象当作创作源泉;他崇尚自然,重视写生。提倡作画既要从真实物象的美的感受出发,又必须把自然形态提炼加工。他既重视古人的成就,有所取法,又反对生吞活剥和机械地摹仿。既富有创造性,又能继承和发扬传统。  
张问陶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写意为主,以写神为重。他的绘画不仅是状物,更着重抒怀,强调神韵。立意新颖,构图追求用虚,以虚求实,删繁就简,布局开朗空疏。喜用简笔,有的作品减至无可再减,仍然神完意足。如四川博物院所藏《梅花图册》,画面简洁,以尺幅之纸,展示大的境界。用简炼的笔墨,表现深的意境,即所谓“少少许胜多多许”。《梅花图册》借物言情,用有个性的带感情的笔墨,去塑造有个性感情的形象。问陶笔下的梅花,既“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着重传神,去表现有个性的“性情”。此图梅的枝干挺拔伟岸,斑驳的皮,刚劲浑厚,“簇簇冰叶日中花”含苞怒放,表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一枝一花,均出刚烈之气,把客观物象与充沛的感情,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堪称问陶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张问陶绘画题材丰富,立意不同凡响。张问陶的绘画,题材涉及山水、花鸟、人物、鸟兽等领域,然而不论何种题材,立意均不同凡响,富有生趣。他最擅画梅、兰、竹、菊、松、石、水培水仙等,笔墨爽利劲拔,艺术形象生动优美。梅兰、竹、菊等题材,在中国绘画传统习惯上,不但要求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神态,而且往往以它们来象征高洁、坚贞、正直等品格。问陶之所以爱画这类题材,也就是他自己的思想寄托,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于景物以艺术生命,赋予梅、兰、竹、菊以新的内容和意境。以物喻情,使所描绘的对象人格化,充满个性,加之诗、书、画的有机配合,从而给人面目一新的深切感受。 
文学思想
张问陶诗学渊源比较庞杂,其在精神上倾向于李白浪漫主义苏轼的豪放,而在言行上更近于杜甫的积极入世。晚年时期,其又继承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他杂取各家之所长,儒道诸家兼容并用,在各家基础上有所继承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诗学体系。 。
创作早期
张问陶认为,诗歌应该表达诗人自身的真性情, “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古人书”。尽管张问陶诗歌不乏李白诗歌的韵味,但其狂态的表现相对含蓄。由于张问陶怀有心系国家的强烈使命感,虽然其心中向往更为博大的胸襟气势,但与刚任职时的责任感形成了一种激烈的内心冲突,所以他早期的诗篇缺少李白诗歌包含万象、恢宏非凡的气势,更多地还是集中表现忧患意识、进取精神。
创作中期
1796年,张问陶任职期间,白莲教起义,张问陶亲眼目睹了战祸给百姓带来的破坏。张问陶忧时伤事,开始逐渐将目光转向现实和下层社会,这段时期沉郁的时事诗和犀利的政治诗较多,抒发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类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使张问陶对杜甫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因此,他将“学杜”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借鉴杜甫的诗篇,继承了杜诗善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甚至以杜诗为蓝本。和杜诗一样,张问陶也写了很多具有现实性和悲愤感的诗篇,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感情寄寓于诗歌之中,用诗歌特有的艺术技巧表现诸多社会内容,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这些都继承了杜甫积极入世、关心民生的思想。
创作晚期
1812 年,张问陶辞官隐居,此时的张问陶雄心不再,好友洪亮吉获罪流放更是使其对官场心灰意冷。辞官后,张问陶生活困窘,有时甚至靠亲友救济生活,但这段时期他享受到了真正惬意的生活。 《暮春即事》中写道: “已避名场避酒场,中年始觉爱 春光。”张问陶这种隐逸的思想正是对陶渊明思想的继承。在陶渊明的影响下,张问陶中年时期创作了大量厌倦功名、倾慕隐逸的诗篇,《忆家园》《春水》等都表现出其寄情山水田园的归隐之心,彰显隐居之趣。
影响与评价
主要影响
政治
张问陶赴莱州市途中,看到莱州府所辖二州(胶州市、平度州)五县(莱州市、潍县高密市即墨区昌邑市)均遭受严重旱涝灾害,千村万落一片萧条凄惨景象,人民流离失所。张问陶刚到莱州府十几天,就大量办理遗留案件。张问陶进宫面见时,爱新觉罗·颙琰告诉他莱州府“民刁默化难”,意思是要他以严刑峻法以治之。但张问陶并不主张以严法治理百姓。 在经济上,张问陶积极投入财政,时刻关注民生,及时赈灾。当莱州府所属七邑中,平度州、昌邑、高密、潍县、胶州五州县遭水灾时,张问陶访察民隐,采取措施,对百姓减免粮赋,又向上宪陈情,请求发放仓谷,以赈济饥民。莱州府秋收复前,省上救济粮谷又迟迟没有借拨下来,张问陶带头捐谷七百石,分布七城,熬粥施赈,暂解饥民燃眉之苦。 
在政治上,张问陶遵循吏道,肃清冤假错案,以法律为准绳,扭正贪污风气,不徇私情,不畏豪强,刚正不阿。张问陶在处理疑难要案时,往往避开含糊不清、最容易造假的口供,直接放眼全局,从案件本身入手。莱州府民陶文凤乘其弟文麟外出时企图抢占其弟媳丁氏,被丁氏戳死。县官因为双方口供争执不下而不能决断,张问陶悉心研审,终于全部得到了真相:丁氏杀死陶文凤系为了阻止陶文凤的侵犯而杀人,于是判丁氏无罪。昌邑县举人陶尔昌,向典史唐如松贿赂二百两银子,害死帮工蒋成,占据其妻邢姓。张船山调齐全案卷宗,一一审问,最后惩办了豪绅陶尔昌、贪官唐如松、知县陈星五,为人民出了一口气。即墨县的富家子屈培秋杀人后,用二百两银子买贫民王小山顶替凶手。张问陶为百姓伸张正义,判处屈培秋死刑,王小山从宽免责,大快人心,堪称明断。 
究其判案,乃与包拯狄仁杰被民间誉为中原地区“三大神判 ”,被爱新觉罗·弘历赐扁御封为“大清神断”。最具权威的《古代判词选》《张船山判》(《清朝十大名吏判牍》)分别录其4篇和40篇 ,为不同时期司法审判所标榜和推崇。《古代判词选》是研究 中国古代判词最具代表性著述之一,共录选历代内容、文辞最优者30篇。其中张船山《拒奸杀人之妙判》《兄弟互殴之妙判》《贪赃枉法之妙判》《顶凶卖命之妙判》4篇位列其中,亦是古代判词中用词精简、依据充分、逻辑缜密、法理相融、便于执行的典范和传世经典之作。而《张船山判牍》更是民国时期编撰的重要审判史料之一,对后世影响巨大。也是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司法审判实践中的重要参照之一。由此可见,张船山判案时的眼力、心力以及所付诸的司法实践早在史上就是独 树一 帜、绝无仅有的。
诗歌
张问陶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晚清诗人易顺鼎有神童的名号,自谓为张船山后身。南社诗人柳亚子,有诗云:“猛忆王夫之诗句好:白莲都为美人开。”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讲述了张船山在山东省任主考的故事;《海上花列传》 中写不少人照张船山诗意做诗;张恨水在小说《春明外史》里,让杨杏园步和了张问陶的八首七律《梅花》诗,引得人们纷纷寻找《船山诗草》来读。可见,其诗影响之大。 
船山诗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四海骚人,靡不倾仰”。在国外也影响巨大,“朝鲜使人求其诗,至比之鸡林纸价。”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十八日,韩国文学家朴齐家(1750-1805)在罗聘(扬州八怪之一)寓所见到船山诗一卷,爱不释手,并投诗船山云:“曾闻世有文昌在,更道人间草圣传。珍重鸡林高纸价,新诗愿购若干篇。” 诗中将张船山类比为文昌,可见评价之高。王夫之和云:“性灵偶向诗中写,名字宁防海外传。从此不防焚剩草,郁陵岛上有遗篇。” 船山从弟张问彤(1768-1832)在《秋怀船山》一诗中亦云:“狂得时人骂,诗从外国知。” 可见,在乾嘉时期船山诗已流播海外了。
日本嘉永元年(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和刻本《张船山诗草》(线装本),共七册,此为日本所见的早期船山诗刻本,和纸刻印精美,带藏书印。日 本诗坛领袖森春涛将张船山、陈碧城、郭麐的绝句选编成《清三家绝句》,1878年刊刻,小 野湖山《序》曰:“春涛森翁所选三家绝句,三家为谁?曰张王夫之,曰陈碧城,曰郭频伽,皆近世巨匠 ” 。
书法
张问陶的书法风格从他那个年代起,影响了众多的书家。他们中有被誉为清代第一的何绍基以及独创“包体”的包弼臣,还有赵熙颜楷谢无量、陈楚帆等。带有个人明显标签的书法风格使张问陶的书法流传至今,这也是吸引二百年来对张问陶书法有着浓厚兴趣的热爱者和研究者的原因所在。二百年来,对张问陶的书法艺术做出过描述的专家、学者有:法式善、蒋宝龄、葛金烺李浚之窦镇孙桐生、李玉芬、张复旦翁同龢杨守敬贺良朴等,他们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了对张问陶的书法的肯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著名书家杨守敬的阐述,他在《学书迩言》中云:“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王夫之、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颜师古而无不合于古”。再者,大书家于右任、郭沫若、张大千也曾经书张问陶诗作馈赠友人。因此,张问陶的书法不仅影响了书法研究者,同时也影响了热爱书法的其它学科的研究者。此外,张问陶的书法也曾流传到了国外。乾隆六十年正月十八日,朴齐家罗聘处得船山近作一卷并携之归国。因争相传抄而一时“朝鲜纸贵”,让船山先生的艺术价重鸡林。
绘画
张船山对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等均有深入研究,功力深厚,无所不能,是个全能型集写意、水墨、工笔于一身的画家,在整体、造型、气韵、细腻、灵动等方面已为当时独树一帜,尤其在构图气韵方面与世俗有所不同,往往异峰凸显,独出新意,别开生面,通古达今,曾得爱新觉罗·弘历选诏养心殿,不愧为一代绘画圣手。一 是以性灵派诗歌构筑画面。船山先生绘画水平称绝于世,并以其独有的判牍之心纵横于方寸之间,在立意、构图、技法、寓意、抒情、诗作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风貌、气质和意韵。乾嘉时期,还以猿猴画名噪一时。张大千、溥心畬等所绘猿猴图无论在构图、造型、点境,还是肢体动作、表达方式等方面,无不受其影响。
人物评价
清代
袁枚在《答张船山太史书》中云:“以执事倚天拔地之才, 亦是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洪亮吉称船山之才“为长安第 一”,“仙和仲并庶几,若说今人已无偶。”袁枚对洪亮吉说:“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可见诗坛盟主袁枚对王夫之的称誉。
著名学者吴锡麒云:“余在都下,与张船山侍御为莫逆交。读其诗,如龙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骇。”《寄张船山》云:“大集为必传之作,魁奇排,横绝古今。”说明船山诗大气雄放,刚健有力。
石韫玉《船山以诗见遗,奉答 四绝》有云:“醉中骑马长安市,错被人呼李谪仙”;“冰雪聪明铁石心,诗名远播到鸡林。”吴嵩梁《香苏山馆全集·诗话》云: “(张船山)七律尤妙,述怀叙事,沉透能到十分,吐属生新,音节悲壮。忽如猛将阵,忽如高士参禅,忽如舞女簪花,忽如仙人吹笛,别有一番悟境;五律亦多名句可采。”表明船山诗风多姿多彩,七言律绝,佳句络绎。
诗人朱文治清代最早以诗歌来论述王夫之的人。他在《书船山纪年诗后》云:“满纸飞腾墨彩新,谁知作者性情真?寻常字也饶生气,忠孝诗难索解人。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评价船山之诗具有气势,富有创新性,以性情真实著称,语言饶有生气,内容多忧国忧民,寄意遥深,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袁枚尽管名气大,但赶不上写作态度严谨、长于表现时事的张船山。
陈文述《挽船山太守》 云:“十年洛阳市问骚坛,第一才人压建安。自有诗名齐李杜,即论文望亦苏韩。”宋之睿《跋张王夫之先生 \u003c 宝鸡题壁 \u003e 十八首诗后》云:“眼底早轻程不识,毫端直接李白。生逢盛代诗无祸,价重鸡林句远传。”王祖昌《题张船山》云:“从今国史添清 议,工部千秋有替人。”均表明船山诗近乎杜甫,是受杜甫影响极深之诗人。
张维屏《听松庐诗话》和李元度《张船山先生事略》认为船山诗“: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宝鸡题壁》“指陈军事,得老杜《诸将》之遗”,因而“传诵殆遍”。说明船山提倡独创,是一位独立的大家,其诗歌自问世以来便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谓船山区:“为诗专主性灵,独出新意,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近体超妙清新,雅近义山;古体奔放奇横,颇近太白县。卓然为本期一大名家,不止冠冕蜀汉也。” 认为船山主性灵而重独创,源于李白,风格超妙沉雄,越义山而近杜甫
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杨守敬曾言:“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
近当代
戴吉双:固李白苏轼、虞伯生、杨慎之后一人也,诚蜀中亦大家矣。(《四川儒林文苑传》) 
襟霞阁:其所著判牍批词,均斐然成章,为后世称诵。盖循吏而兼儒林也。(《张船山判牍》)
徐世昌:船山弱冠工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有清二百余年,蜀中诗人无出其右者。(《清诗汇·诗话》) 
钱锺书在《谈艺录》中云:“袁、蒋、赵三家齐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类,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 当代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也力主将乾隆三大家中之蒋士铨换为张问陶。
古代文学研究家刘扬忠先生云:“张船山不单是谯蜀诗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国诗人之冠。”
学者王英志先生在《性灵派研究》一书中将袁枚赵翼、张问陶列为乾嘉诗坛“性灵派”三大家,并云:“纵观整个乾嘉时期性灵 派众多诗人,可与袁赵鼎足而立为性灵派三大家者,唯有张姓。”
李朝正:乾嘉年间的性灵派在中原地区拥有诗人之众,是过往的许多诗派无法比拟的,而巴蜀诗人恰恰是通过张问陶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带领一批诗人,影响着一批诗人。因而,活跃在诗坛,齐集在张问陶周围的蜀中诗人都崇尚性灵,形成了众星拱月、群星灿烂之势,迎来清代巴蜀诗歌中最为壮观的黄金时代。  
杨世明:乾嘉时期是清代巴蜀文学最繁荣的时期。这一阶段最辉煌的一页,是产生了大诗人张问陶。从汉代以来,巴蜀出产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洵苏轼苏辙虞集杨慎、张问陶这十大文学家,迄今为止,几乎任何中国文学史,都要对上述十人的文学成就作出介绍。”(《巴蜀文学史》) 
后世纪念
张问陶是清四川潼川府遂宁县人,因故乡城西有船山,乃以“船山”为号,诗文题签每以“船山张问陶”相接,今天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遂宁市船山区即为纪念张问陶而命名。
纪念场馆
问陶园
问陶园位于遂宁市蓬溪县赤城镇,由当地政府为纪念张问陶而修建。 
张问陶故居
张问陶故居位于遂宁市船山区小东街御书楼。民国时遭火灾被焚毁。今于船山区海琪古镇重修。 
船山先生张问陶墓
张船山墓位于遂宁遂宁两河口(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金桥镇翰林村二社两河口唐家湾月亮坪金子土内)祖茔。1959年被掘毁,2014年8月修复。周、林两夫人亦葬于两河口张姓祖茔。 
纪念会议
200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四川省遂宁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赴会专家近百人,收到论文50余篇。会后,由胡传淮负责编辑成《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出版。 
2014年11月20日,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张问陶诞辰25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各地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45篇。专家们就张问陶的思想、诗论、诗歌、书法、交游、师承、影响、家族、故里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思考和建议。 
纪念组织
张船山研究会
2002年6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 “张船山研究会”,聘请中国对清诗和张问陶研究有素的专家为顾问或研究员,协同合作,推进张问陶研究。研究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出版了《船山诗草全注》《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张问陶诗歌菁华录》等著述。 
船山诗词学会
船山诗词学会,遂宁市文学团体,以弘扬问陶诗风、光大遂宁文脉为宗旨。定期出版社刊《船山诗词》。 
问陶诗社
问陶诗社,遂宁市蓬溪县文学团体,以弘扬问陶诗风、光大先贤文脉为宗旨。现有会员100余人。定期出版社刊《问陶新韵》。 
纪念专著
20世纪80年代后,张问陶研究逐渐引起学界重视。研究论文、专著大量涌现。据粗略统计,截至2010年,学术界发表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参考资料来源:
相关作品
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二·张问陶附传》
《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张问陶传》
《国朝诗人徵略·卷五十一》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四十四》
《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四·张船山先生事略》
《国朝全蜀诗钞·卷二十三·张问陶》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官场生涯
晚年生活
人物关系
家族成员
文友门生
主要作品
作品特色
诗歌
书法
绘画
文学思想
创作早期
创作中期
创作晚期
影响与评价
主要影响
政治
诗歌
书法
绘画
人物评价
清代
近当代
后世纪念
纪念场馆
问陶园
张问陶故居
船山先生张问陶墓
纪念会议
纪念组织
张船山研究会
船山诗词学会
问陶诗社
纪念专著
相关作品
史料索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