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1592年 - 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县(今
洛阳市孟津区)人,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
王铎出身寒微,自幼学习刻苦,13岁开始临习王羲之《圣教序》帖,3年便能字字逼肖,18岁入院学画。直到明天启二年(1622年)王铎考中进士,才踏上仕途,先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
编修、
少詹事,并兼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等职,但王铎时常为百姓疾苦而呼号,直率进言,导致触犯圣怒,同时家人也相继离世,王铎于明
崇祯十一年(1638年)请辞结束了政治生涯。北京沦陷后,王铎因救过
弘光帝,于1645年被弘光帝任为
东阁大学士、次辅之职。同年,清军攻入南京,王铎同众明臣开城降清,授任
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
顺治帝九年(1652年)王铎于家中病逝,终年61岁,谥号文安。
王铎精于诗文书画,其中书法成就最高,一生坚持习帖从未中断,以纵横捭阖、沉雄恣肆的行草书名闻朝野,与董其昌有“南董北王”之称,同倪元璐、黄道周一起被称作大明王朝的“三株树”,著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等传世作品,被世人誉为“神笔王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铎出生于河南孟津的普通小地主家庭,家境贫寒,王家祖辈以耕读传家,王铎幼承庭训,5岁入学,一目十行,13岁开始临习
王羲之《圣教序》帖,3年便能背临法帖,字字逼肖。后跟随舅父读书学习,还喜好骑马、击剑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王铎入读书,18岁时到山西蒲州(今
永济县)河东书院就学,开始习画。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以禀膳
生员身份参加乡试不中,后在1616年,北方爆发大饥荒,王铎家面临断顿的窘迫,恰好此时曾任大司寇的孟津人乔鹤皋返乡于西烟寺任教,王铎得到其器重,乔鹤皋令其他弟子受学于王铎,王铎因而有了经济来源,得以度过荒年。1619年,王铎受邀为吴应举父母作《明隐君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表》。
初入政坛
明天启元年(1621年),30岁的王铎在开封乡试中举,并于次年在殿试中名列三甲第58名,赐同进士出身。之后,王铎被选入翰林院任
庶吉士,初涉政坛,便在当时朝堂的“东林党”和“阉党”政治斗争中,表明倾向于“东林党”的立场。明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王铎受翰林院检讨。是春,王铎返里。四月,舅陈具茨卒,时王铎在榻旁。明天启六年(1626年),“阉党”首领
魏忠贤想要修《
三朝要典》,身为翰林院检讨的王铎不与其为伍,毅然辞去编纂工作。后经
文华殿,为侍从之官。
明天启七年(1627年),任
福建省考试官。次年,王铎在北京充“
皇陵陪祀”职,并升翰林院侍讲职。明崇祯五年(1632年),奉旨出使山西潞安府,封潞安六合王,返行孟津时,发生河决,百姓死伤无数,王铎作五言律组诗14首述其事。
调职南京
明崇祯八年(1635年),王铎时任右庶子,但因与
大学士温体仁政见不合,自请调任掌南京翰林院事,王铎乘舟沿黄河东下,途中路遇农民军,且战且走,仓皇逃脱。在南京期间,王铎游历了普德寺、
燕子矶等地,作《为芝老先生书献之帖》《临兰亭序》《行书五言诗》等。
请辞归乡
明崇祯十年(1637年),温体仁致仕,王铎被召回北京,任少詹事,并于次年晋升詹事,同时还担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经筵讲官、教习馆员等职务。任职期间,因上疏弹劾
杨嗣昌,规谏
崇祯勿于围剿农民起义时加派剿军饷给百姓,两次得罪于崇祯帝,触犯圣怒,以至遭遇政治失意。后来,清兵大举入关侵犯,京师戒严,王铎被派守京城大明门,抗敌过程中,其幼女、次女相继夭卒,心力交的王铎两次上书请求离职,结束了政治生涯,返回故乡孟津。
回归朝堂
然而由于当时时局动荡,朝廷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王铎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回北京,任翰林院学士职。次年,王铎又被任为南京
礼部尚书,赴任途中,家人受农民起义围困,王铎率家丁25骑救出,之后父母相继亡故,王铎未到任即漂泊于中原、江南诸地。其中在1642年,王铎流落于河南怀州(今河南沁阳)时,受到张抱一款待,为答谢其知遇之恩,创作了《赠张抱一行书卷》《赠张抱一草书卷》。1643年,王铎于
江苏省同故友
袁枢相聚,作《层峦丛树图跋》《雪景竹石图》。
弃明降清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
起义军攻克北京,
崇祯自缢,后由
弘光帝朱由崧于南京称帝,史称
南明。
南明
弘光元年(1645年),王铎因曾在农民起义军追杀福王时有救护之功,被升任为
东阁大学士、次辅,后又加太子少保、晋少傅,但此时的朝廷由
马士英专权,弘光帝也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愿望,王铎多次上疏放还山林,都被驳回。之后,南京城被清兵攻破,弘光帝与马士英先后出奔,留下王铎守备南京城,对南明政权深感失望的王铎没有选择抵抗,同
礼部尚书钱谦益开城门率众明臣冒雨投降于清军,此间,王铎备受当地百姓责骂凌辱,还被南京民众抓住,群殴至须发尽秃。
晚年经历
仕清之后,王铎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被召进北京,授任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并充当《明史》副
编修。后又于
顺治六年(1649年)被授任
礼部左侍郎,《太宗文皇帝实录》副编修,并晋为太子少保。清顺治八年(1651年),王铎奉旨祭告
华山、峨眉,归途之中染上重疾。投降清王朝的王铎作为贰臣,内心愧疚痛苦,不愿为清积极谋事,终日寄情书法,沉浸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创作出《
拟山园帖》《西山紫翠图》等大量传世作品,同时晚年的王铎郁郁寡欢,有病不医,甚至自责与忏悔到了自残的地步。
清顺治九年(1652年)3月,王铎被授予
礼部尚书职,在故乡养病,3月18日,王铎于家中病逝,终年61岁,逝后被清廷追封为太保,谥号文安。
主要作品
王铎一生著有大量传世作品,包含书法、诗歌、笔记、赋文、疏文、史评、碑记以及各种题材的政论、文学作品等数十种类型。以下仅收录部分作品。
书法作品
诗文作品
绘画作品
书籍作品
文艺思想
王铎身处明代晚期,思想文化开始由传统儒学向近代思想转变,同时朝廷政治黑暗,封建经济高度发达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精神境界受到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提出了粗、野、奇、怪等反传统的、叛逆及激进的文艺思想和美学观,“粗”指笔画粗重、墨气淋漓,“野”指勇破陈规,不优柔寡断,“奇”指奇崛摇荡,连绵纵贯,“怪”指以险取势,突破常规,而这种雄浑奇诡、激情四溢的美学思想被学者称之为“魔鬼美学”。
创作特点
书法创作特点
王铎书法取法二王而创作,风格出于二王而超越二王,同时兼学汉、三国、唐、宋等历代诸名家法帖,创造出雄强沉郁、跌宕起伏、严谨而又浪漫的书法风格,其书法重势尚意,通过粗细、润燥对比强烈,给人造成惊奇的视觉效果。在笔法上行气自然、苍郁雄浑,将浑厚与爽利互相融合;章法丰富多变,刚柔相济,疏密有度;结体上求险,通过正欹、聚散、伸缩等组合,大开大合而富于动感;墨法上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开创“涨墨法”,笔画自然,所作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丰富了传统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展了传统书法美学内涵和视觉效果;幅式上多是巨幅立轴和长卷巨制,气势雄浑博大,元气淋漓。
绘画创作特点
王铎善画山水和梅兰竹石,并将书法的用笔引入绘画,章法布局巧妙,注重笔墨之法,兼取南北两宗的笔墨色彩,其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立意高远,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王铎认为绘画要体现大自然的神奇之力,反对山水画体现浅薄的内容,厌恶用短浅的眼光进行绘画,其山水画主宗
五代十国荆浩、
关仝的北方山水画派系,丘壑高峻,气势雄伟,画法则多取自
董源、
巨然的南方山水画派系,以水墨晕染为主,山川丰实蔚然,富有自然生意。
诗文创作特点
王铎博学好古,诗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风深沉蕴蓄,感情抑扬曲折,并继承七子,崇仰高格,意境雄阔壮伟,兼融百家之长,尤其尊崇唐代诗人
杜甫,主张诗不仅要存史,更要忧国民。其创作复古矜博,狂怪险绝而又朴实自然,追求奇崛的美学好尚,喜用古书奇难生僻、诘曲聱牙的字词,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刻画事物,具有关心时局、民生疾苦的
现实主义精神和阔大高远的诗歌境界。
人物关系
成就与影响
艺术成就
王铎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其中又以书法成就最高,名闻朝野,但在
乾隆,清廷查毁了王铎的书刊,并将其列入《
贰臣传》,以至对王铎的认识和评价大都是品行鄙劣,大节有亏,书法艺术也被鄙弃、屏蔽。直到20世纪初,
日本书法家
村上三岛发现王铎书法,并大力推荐,王铎在日本声誉鹊起,并被日本书家作出“后王(王铎)胜前王(
王羲之)”的评价,同时日本还衍生出一个称为"明清调"的书法派别。之后,
中原地区国内开始从新正视、评价王铎,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书法成就也得到了世人肯定。
书法上,王铎与
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擅长楷行草隶各体,行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视,王铎的行草书作品大体上分为临古和创作两类,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其墨迹传世较多,又以《
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最为有名,王铎与
倪元璐、
黄道周并称“三株树”,提倡取法高古,开展了复兴书坛的活动,扫去明末书坛因循守旧之气,开创了明末清初大写意书风格局,是明末清初在
草书上最具成就的书家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同时,王铎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一生写诗约三万首,但大多遗失旅途或焚于战火,存世约六千首,一百多万字。明末派别纷争之际,王铎提出性情为本,求变、求创,扫除俗陈,力返风雅,在明末诗坛被推为“四大家”之首,在
清代诗坛与
薛所蕴、
刘正宗合称为“京师三大家”,对明清之际
中原地区诗人具有引领作用,是明清之际中州诗坛的宗匠,有明末清初“诗史”之称。
而在绘画上,王铎在仕清之前以兰草、竹石为主,仕清之后则常作山水,但直到2006年由
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铎绘画珍品》后其画作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王铎绘画以笔入画,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取史上各家流派之长,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并以实践批驳了
董其昌划分南北宗画法的宗派理论,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影响
王铎是明末清初时期最为突出,对当今书坛,尤其是
日本书坛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清朝时期,王铎的书法作品在日本煎茶会的书画鉴赏中就很受重视,民国年间,其作品在日本古董拍卖会中大量交易,日本当代书家
村上三岛、古谷苍韵、木村知石等都深受其影响,同时王铎的书风还曾传到邻国朝鲜。而在中国的书法展览中还形成了以王铎书风为基调的
河南省地方性书风,其超长的巨制在展厅中令人瞩目,深受年轻人追遂,效法他“拓而为大”的创作方法,学习其豪荡不羁的个性以及雄奇浩大的气势,其提出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拓展了书法的审美场域和格局。
轶事典故
才压江南
传说,王铎作
江南大主考时,得江南人盛大迎接,但见王铎轿前有大旗两杆,分别写有"十载寒窗读书苦"和"奉母命不出难题",众人见轿内是位年轻书生,认为其学问不深,只知道个"子曰学而时习之"。然而,考试时试题正是“子曰学而时习之”,并且连考7场,皆是这个题目,令众考生叫苦不迭。发榜之后,在众举子拜师之际,王铎以考试题目作文章7篇,篇篇锦绣,字字玑玉,才惊四座,因而有了“才压江南”的名声。
神笔王铎
相传,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令其书写一幅“天下太平”的匾额。当次楷书巨匾挂于堂上时,被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正待众人发问之时,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饱蘸浓墨,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博得一片喝彩,受到皇帝赞道,从此“神笔王铎”名扬天下。
后世纪念
王铎墓
王铎墓位于
河南省偃师区山化乡
石家庄村南,其墓地南端,有一,后因修建
陇海铁路,墓冢被废,墓碑被移至村里,同时还尚存一对巨大的石马。
王铎故居
王铎故居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
会盟镇老城村,又名拟山园,总占地面积180余亩,1998年孟津县原貌修复重建,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园林,陈列有王铎书法手迹、碑刻、拓片等,是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故居内还成立了洛阳王铎书画院。
书法展览
2022年7月8日,
河南博物院主办的“风阵马,笔力扛鼎——王铎书法艺术展”开展,展览遴选了涵盖王铎的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和传世拓本,总共约80件(套)展品。
2019年6月29日,江苏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开幕,以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前后界线,从所藏古代书法作品中遴选出明末清初数十件精品,其中就包含王铎的书法真迹。
相关作品
人物评价
启功评价,王铎用笔就像大将用兵,继承了
王羲之雄强的特点,笔力雄壮,从明末以来五百年来没有能与他相比之人。
康有为评价,王铎用笔圆润厚重,线条骨力强劲,书写节奏变化大,有鼓舞、振奋之意味,乃明之后劲。
沙孟海评价,王铎一生仿二王法帖,天分极高,功力深厚,得其真传,矫正赵孟、
董其昌末流之失,在明季可谓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
马之骏评价,在嘉庆、乾隆之后,王铎可谓是诗道的盟主,六义功臣以此生心,无害于政。
吕维祺评价,王铎的诗七言可以与
杜甫同步,
长律可以与‘大历十才子’相提并论。
参考资料
《清史稿》.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