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齐家
朴齐家
朴齐家(1750年11月5日—1805年4月25日),字次修、在先,号楚亭、苇杭道人,晚年号贞,朝鲜实学北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人,与李德、柳得恭、李书九并称为朝鲜“四家诗人”。
人物生平
朴齐家出身于朝鲜汉阳两班贵族家庭的庶族。他15岁时就因善诗、书画而闻名,19岁时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楚亭集》。他与李德懋、柳得恭、李书九被誉为“四家诗人”。他们的诗由柳得恭的叔父柳琴编成《韩客巾衍集》(又称《四家诗集》),并在他随朝鲜使团入清时传到燕京。清代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清朝著名文学家李调元为“四家诗”撰书评,并把他们的诗介绍给当时《四库全书》分校官,文坛名士潘庭筠。两人对“四家诗人”的作品作了评价,并以《笺注四家诗》为书名出版。朴齐家为此深受鼓舞,一直希望能到北京亲自与清朝文人交流。
1778年3月,朴齐家如愿以偿,出访北京拜访了李调元和潘庭筠。之后,他又于1790年5月、10月和1801年三次随朝鲜使团出使北京,先后与诸多清朝文人结下深厚友谊。年近八旬的礼部尚书《四库全书》总编纂官、清代实学家纪昀还亲自去朝鲜馆回访朴齐家,并在朴齐家回国后,用绢写下“偶然相见即相亲,别后匆匆又几春;例履常迎天下士,吟诗最忆海东人”的诗句,托使臣捎给正祖转交朴齐家。在朴齐家四次出访期间,他结识了100多名清朝名士,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他对清朝车、船、田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他访问北京期间,正值清朝实事求是的考证学风靡之时,这使原本就对程朱理学持怀疑态度的朴齐家更加开阔了眼界,发展了北学理论。1801年,在朴齐家最后一次出访北京时,他携带了自己的诗集《贞蕤稿略》。该诗集后被收录于吴省兰主编的清代畅销书《艺海珠尘》中。
1801年(李玜元年),老论派以安东金氏为靠山,以禁止天主教为名,残酷镇压南人派,史称“辛酉邪狱”。朴齐家以其亲家尹行恁凶书案同党的罪名,被发配到图们江边的钟诚。1801年,正祖妃下令释放朴齐家,他才得以归还故里。
思想主张
朴齐家的思想主张以经世济民为目标,他认为民生问题不解决,道德就无法存在。他主张学习清朝先进文化和器物以“利用厚生”,使朝鲜摆脱贫困,是“北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工商业发展论、海外通商论,主张吸收清代先进技术,优先学习中国造车之法,由此来促进货物的流通。他认为财货不能很好流通,就会加剧各区域之间物价的差异,由此使消费生活恶化,不利于发展生产。为了解决物品流通问题,他主张将商人在四民中的比例扩大到十分之三。他还强调奢侈并不只是恶习,在促进消费和生产方面都有很大作用。此外,他还认为朝鲜又小又穷,只靠发展国内商业无法发展经济,所以主张通过海路与中国乃至更多国家通商,建议如果中国船只漂流到朝鲜,就利用这个机会学习中国造船技术,以便实现海外通商。
在社会思想方面,他提出改革身份制度、科举制度和门阀制度。他批评朝鲜的科举考试很难发掘出真正的人才,认为科举制也要学习中国来加以改革。他还批评朝鲜两班游手好闲,主张允许两班从事工商业,从而减轻游手好闲之弊,并促进经济发展。
主要作品
朴齐家一生著述丰富,撰有《贞蕤阁诗集》(4卷)、《贞蕤阁文集》(5卷)、《北学议》《进疏本北学议》等,以及收录他与中国中国学者往来书函的《苎集》。这些著作全部被收录于《楚亭全书》。
人物关系
朴齐家的夫人是李舜臣五世孙李观祥之女,生有三子朴长、朴长廩、朴长。他与清代诗人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其中与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号王夫之)交游甚密。
轶事典故
朴齐家曾利用李祘向百官求言的机会,向正祖提出他的上述改革构想,甚至还提出了聘请在中国钦天监任职的西洋人来朝鲜传授先进技术这种破天荒的建议。不过他人微言轻,加上与此同时重臣金履素明确提出严禁引进西洋人及其书籍,所以他的建议根本不可能得到采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思想主张
主要作品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