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浚之(1868-1953),号响泉,
清代画家、美术家,山东宁津县田家乡(现属
长官镇)曹塘村人,祖籍
即墨区,自明朝初年迁居宁津县。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上“累世耕读”,田产散居于古
鬲津河西岸。1932年,李浚之将榆园图和诗文题记辑成《榆园图题咏》一册出版发行。
人物简介
李浚之先生小传
书香世家
李浚之出身世代书香门第。据《家谱》记载,祖上“累世耕读”,田产散居于古鬲津河西岸。李浚之的祖父
李长庚,字子耆,晚号翁。年轻时乡试屡次不中,后弃学从商四十余载,从此家业振兴,富甲一方。李长庚虽以商兴家,但倡导以德治族,在乡里行善积德,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在地方上威望甚高。李长庚嗜书如命,对族人勤于教诲,一生积累十六册读书摘抄笔记。1915年,编辑成《翁丛钞》两卷出版。
李浚之的父亲李品三,晚号榆园主人,是李长庚的第三个儿子。在当地以孝道出名,为人豪爽洒脱,一生广结天下艺林名士。1920年,李浚之在和庄之南相距一牛鸣地购置百亩田地而建园。因园内有榆树近万棵,故命名为“榆园”。园中建别墅,以环境幽雅而闻名大江南北。李浚之堂兄
李清芬绘制“榆园图”一幅,张权、张检、
王孝禹、
吴昌硕、
翁斌孙、
华世奎、张克家、
张颐、张林鹤、张阿龄、
严范孙、
章钰、王汉辅、
吴重憙、荣庆、蒋式、
赵元礼、谢宗楷、
姜筠、李多节、张瑞荫、张榛、张之节、隋思湛、
王振声、
杨寿枢、蒋方、洪瑞、汪鸾翔、鲍振、
徐宗浩、刘家琛等当时的文人雅士为“榆园图”题写诗文。1932年,李浚之将榆园图和诗文题记辑成《榆园图题咏》一册出版发行。
李浚之兄弟三人,李浚之为李品三的次子。在家庭的熏陶下,兄弟三人秉承祖训,研经读史,修身家齐,嗜金石篆刻,好诗文绘画。
东渡日本
1883年
中法战争爆发,李浚之的
舅父张之洞因主战由山西巡府升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在任期间,张之洞实施“新政”,力推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在推行“新政”用人之际,张之洞也大力培养人才和亲信势力。
1905年(光绪乙巳年)10月,时年三十七岁的李浚之,接受舅父张之洞的派遣,从
天津市出发,在
塘沽区乘日本邮轮东渡扶桑,考察日本工业、商务、教育、律政及社会风俗等洋务,历时五个多月。归国后,李浚之撰写了一篇名为《东隅琐记》的游记,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新政思想。后来,《东隅琐记》(现存民国铅印本)刊印出版,成为了一部重要的研究清末社会变革的文献资料。
《东隅琐记》一书中提出“体育、智育、德育兼而有之”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后来被毛泽东概述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入仕灵丘
张之洞任
山西省巡抚期间,对山西的
洋务运动有很多的设想,但在任只有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只在编练军队、创办山西机器局、创办令德堂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了在山西继续推行“新政”,已升任军机大臣的张之洞,让李浚之出任
灵丘县知县。李浚之在任期间,这位军机大臣的亲外甥受到山西巡抚的格外器重。李浚之尽自己所能,多次给山西巡抚上条陈,建议兴办铁工、兴修水利、育林开发、建造机织、改良工艺、推广物种、奖劝实业、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使
张之洞倡导的“新政”在
山西省得以推行。
1911年10月29日晨,同盟会
起义军攻入山西巡抚衙门,末任山西巡抚
陆钟琦被击毙。
阎锡山就任山西军政府
都督。山西光复,发布起义宣言和讨满檄文。李浚之逃亡回籍。
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原地区官僚体系重新组合,往日的故交达官变身政府要员,欣赏李浚之的才华,屡次邀请李浚之出任政府官员,均被李浚之婉言谢绝。
实业救国
北洋政府成立后,李浚之目睹了落后中国的混乱和惨状,大力支持
张骞提出的“实业救国”主张。举家迁往
天津市,集全家族之财力,在天津开办纱厂,并与张骞合办图书公司。
经营数年后,由于时局混乱,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纱厂不得不停止经营。
1921年,李浚之结束了在天津的生意,全家迁往北京。
课读子女
来到北京后,李浚之一家居住在宣武门外的广安胡同南街,堂号“墨耕园”。随李浚之一起进京的还有表弟
李鹤筹(名瑞龄,字鹤筹,号枕湖)。初到北京,一边从事金石字画鉴赏活动,一边课读子女书画技艺。表弟李鹤筹、爱子李树智(字小泉,号晴湖)在李浚之的引荐下,拜金北楼(名
金绍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为师,攻绘画艺术,二人最终成就当代绘画名家。期间,为了提高李树智的绘画修养,带李树智游历九省十一山,遍访名人,写下了《名山游记》,并出版了《墨耕园课画杂忆》(1928年出版)一册。
在李浚之的引荐下,女儿
李树萱十四岁(1927年)加入由周养庵、金城主办的中国画研究会。二十二岁(1935年)进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习画八年,师从
黄宾虹、张大千。李树萱在京华美专第一期毕业后,由黄宾虹推荐任华北居士林佛像绘画讲师。成为当代佛像中国绘画大师。
1914年2月4日,中华民国政府为了保护故宫文物,成立了古物陈列所。作为美术界泰斗的李浚之被聘为故宫顾问。
恋石成癖
李浚之一生酷爱金石。早在1897年就编撰《津西堂初选印券》二册。该书将
李亨之家藏古印及部分明代印家作品选辑而成。初册五十页(外题序七页)录印九十九方;二册五十页录印九十九方,每页一印,所录有古官私印及
文彭、何雪渔等印品。书前有
吴浔源、
李清芬及李濬之序,后有李浚之自述《集古印缘小叙》一则。
1916年,李浚之将
清代著名学者
纪昀所藏《阅薇草堂砚谱》拓本付诸印刷出版。现存《
阅微草堂砚谱》石印本前有
徐世昌作序,介绍砚谱原稿由来及出版过程:“范孙侍郎遣其子智怡札投余附河间纪文达公《阅微草堂砚谱》拓本一册,为文达裔孙堪谨所藏孤本,将与宁津李浚之商付石印而嘱序于余。”
1934年,李浚之同陈少室一同整理复刻《汉三十二将绣像印谱》(即《云台像印汇辑》),李浚之为此书作序、跋各一则。书内人物绣像由李浚之的女儿
李树萱按照
清代张士葆作的《云台三十二将图》摹绘。
博学好古
孔子删定《
诗经》后传给了
卜商,子夏传给了
曾申,曾申传
李悝,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
荀子,荀卿传给
毛亨。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
焚书坑儒”。毛亨携带家眷从鲁地北上,居于
武垣县(今河间市,当初属
赵国的北部),隐姓埋名。
刘盈撤销了“挟书律”,毛亨重新整理《诗经训传》,并亲口传授给
毛苌。
西汉刘德刘德遍求天下“善”书,得之即刻工整誊抄,然后“留其真”,将抄本加金帛还给书主,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赶到刘德这里。刘德慕毛之名“礼聘再三”,请毛苌出山,封毛苌为博士,并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
日华宫(今
泊头市西严铺),北面
君子馆村建招贤馆,命毛苌在此讲经,传授弟子。今河间诗经村西北面三里处的君子馆村,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就是毛苌当初讲经的地方,人们一直尊称那个地方为“君子馆”。据《
畿辅通志》引文《肃宁县采访册》:“县治东南十里,有武垣郡城。邑优贡生苗学植,博学好古,
毛亨词,得砖一枚,上刻‘君子’二字,古茂闲雅,
汉隶体也。”
此君子砖后被
刘位坦收藏。李浚之爱石成癖,不惜举全家之财力,经多年才从刘位坦处购得“君子”馆砖。自此,李浚之全家由宣南“墨耕园”迁居绳子库(原
西城区小石作胡同),改堂号为“君子馆砖馆”。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
1933年,李浚之将各地名士为河间君子馆汉砖题写的诗文集成一册,编辑出版了《君子留真谱》。由
刘春霖题写书名,书内收录了杨钟义、苗学植、
祁寯藻、何熙绩、
何绍基、
张穆、
黄爵滋、胡焯、
端木国瑚、
曾国藩、
高继珩、
莫友芝、杨息柯、王树等歌诵汉君子馆及君子砖的诗文。
爱国异服
1937年,
日本侵略者在
北平市的
卢沟桥悍然发动
七七事变,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浚之义愤填。自此,盘发着汉服,以此表达一个士族知识分子的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李浚之面对满目疮的祖国和生活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人民,满腔愤慨,满怀愁情。这一阶段,李浚之先生托物言志,通过咏兰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热爱祖国之情:
老叶丛逼步寒,
依然不改寸心丹。
谩言晚近无知己,
上结离骚古代欢。
千古长存爱国思。
短巷摹门无剥啄,
楚风闲拟补亡诗。
后来,这些诗被女儿
李树萱抄录下来,命名《兰痴梦呓集(1937-1943)》。
自树风标
李浚之出身书香世家,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广结天下名士;长期从事书画鉴赏,过手历代名人字画无数……这些都为他进行书画美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浚之经四十余年之积累,历二十五年之心血,寻师访友,广事搜集,四易其稿,终于辑成《
清画家诗史》。全书正续两集,30万字。书中辑录了
清代2000多名画家小传及题画诗4000余首。1930年,李浚之出资雕刻成木板十行书版七百一十一块,付诸印刷成书,其用费300两黄金,全靠出卖家藏书画。封面书名由清代最后一个状元
刘春霖题写,书前由
杨钟羲、
王树枏作序。李浚之在《清画家诗史》书前用北堂陈诗图、
太行山载诗图、晋垣缮诗图、山村啮诗图、津西订诗图、同好饷诗图、津门借诗图、旧雨证诗图、行脚采诗图、宣南校诗图十幅绘画作品记述了在颠沛流离的命运中如何编辑成书的艰辛历程。
启功在1983年《
清画家诗史》一书的再版题序中道:“响泉先生特立独行,表率近世艺林数十年。昔曾求教,诲示拳拳。所著画家诗史,以人存诗,以诗存画,权衡精密,寄托乃弥。于张浦山、秦谊芬著述之外,别开蹊径,自树风标。论六德于三百年间者。不读此书,不足为知人,又何有于论世、论艺乎?”
《清画家诗史》是一部记载
清代书画美术名人的巨著,卷浩繁,内容宏富,考证严密,刻板上乘,印制精良,是当代研究清代美术史和书画作品鉴赏的重要依据。因此,李浚之被业内人士赞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太史公”。
晚年遗恨
李浚之不但精于鉴赏,还富于收藏,收藏古人名迹甚富。在绳子库“君子馆砖馆”(北京
西城区小石作胡同)内,置金石、文物、书画收藏室七间。
1947年,因雇员酒后不慎失火,大火持续一夜,七间房屋连同一生金石、文物、藏画均系烧毁。
《
清画家诗史》出版后,李浚之不遗余力地整理出《唐画家诗史》、《宋画家诗史》、《元画家诗史》、《明画家诗史》,但因财力有限,未能雕版。这些书稿也在这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令李浚之遗憾终身。所幸,《
清画家诗史》木刻书版由于藏于书局,才逃过一劫。
文化根本
中国历史朝代虽不断更迭,但中国文化却从未中断,这其中士族文化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仁政的推行、社会的教化与安定等方面。李浚之作为清末民初士族文化的代表者在儒家文化传承方面也颇有成就。1930年,李浚之在琉璃厂旧书摊上,发现一部由明代
赵南星撰写的《
学庸正说》。书中有不知名人士进行眉批和详解。李浚之如获至宝,反复研读,并于1932年整理出版了《学庸正说详节》三卷:收大学正说详节一卷、中庸正说详节二卷。
另外,李浚之为了在家族内倡导儒家传统,1936年撰写了《李氏世泽图徵》一书。
马相伯为其题写书名,吴敬修、
夏孙桐、
俞陛云、
邵章、杨钟义题写章节首页。书中图谱由女儿
李树萱绘制。此书在1947年大火中仅留部分残片。
文化精英
全国解放后,李浚之受聘为
故宫博物院顾问,致力于故宫
书画鉴定,为中华民族美术文化的整理、发掘和保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53年,李浚之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1981年,李浚之入选《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2005年被收录在《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为了纪念这位清末实业救国倡导和实践者、美术史学家、美术鉴赏家、书画家,1996年经
山东省宁津县党委决定,建立“李浚之纪念馆”,对其生平进行详细介绍和主要作品展示。
四世玄外孙韩罡 谨识
2011年6月8日第十三稿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