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名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原籍
安徽省歙县,出生于
浙江省金华市。现代中国画家,
中原地区近现代美术史上开派巨匠,二十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名家之一,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及“北齐南黄”之誉。
黄宾虹自幼酷爱绘画,师从倪逸甫、陈春帆等学习绘画艺术。1911年至1927年,他在上海
神州国光社、
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上海时报社等机构从事编撰述工作。1928年,他转向美术创作与教学,组织成立了烂漫社,担任中国文艺学院院长,新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以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等教职。
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担任
中国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选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3月25日,黄宾虹在
杭州市病逝,享年92岁。
黄宾虹擅长山水、花卉并重视写生,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形成“黑、密、厚、重”的画风。他利用“五笔七墨”的创作手法,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许多理论见解为后世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基础,出版有多种画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等。1953年,黄宾虹被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称号。他开创了“浑厚华滋”的现代审美境界,在中国书画理论和创作技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国近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生平
金华求学
1865年1月27日,黄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商贾之家,祖籍安徽省歙县西乡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以祖居地有滨虹亭而号滨虹,后改为宾虹。少年时家境较为富裕,6岁时,父亲设家塾请名儒教授黄宾虹,从《
字汇》《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到四书五经,黄宾虹接受了完整的传统教育,并打下了扎实的
文言文和诗词基础。他在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悟性和天赋,经常临摹家藏的
沈廷瑞山水画册,后来跟随画家倪逸甫学习绘画和篆刻,倪逸甫传授的“作画当如作字法,应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教诲,被黄宾虹终身铭记,成为他一生的创作主张。11岁时,黄宾虹已能刻邓石如印谱十多方。13岁回
歙县应童子试,却榜上无名;18岁跟随
金华市名家陈春帆学画,并游金华、义乌、
永康市等名胜,开始写生绘景。
歙县学艺
1884年,黄宾虹回到歙县紫阳书院,随国学名家汪仲伊学习经史,同时收集新安文献、乡邦掌故,研习明代画家
董其昌、明末清初
石涛和新安画派技法。1886年,黄宾虹参加县试,补贡生。此后游学往来于歙县、
安庆市、
芜湖市、
南京市和
扬州市之间,历览新安江及大江南北山水,积累大量写生素材。
1889年,父亲经商失败,全家从金华迁回歙县
潭渡村。同年,黄宾虹师从于汪仲伊,并习弹琴、击剑之术,并与汪律本合作创作绢本作品《梅竹图》。1892年,黄宾虹放弃科举考试,立志专心从事书画创作。1895年,
康有为发动“
公车上书”,要求清王朝变法,挽救民族危机,黄宾虹致函表示支持,并在
歙县秘密参加反清活动。1904年,黄宾虹前往芜湖安徽公学任教,此后,歙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新安中学堂"成立,黄宾虹受聘教授国文。1906年,他加入同盟会,与人创办“黄社”,宣传革命,筹集活动经费,因私铸铜币被告发,于1907年避往
上海市。
上海岁月
抵沪后,黄宾虹经朋友介绍认识了
柳亚子、
邓实等人,加入“国学保存会”,并担任旗下主办的《
国粹学报》《国粹从书》刊物编辑,与人合编《美术丛书》,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的工作。
1909年11月,黄宾虹参加由陈去病、
高旭、
柳亚子等人在
苏州市发起成立的中国近代文学学术团体“南社”,成为“南社”最早的成员之一。他接受
康有为邀请,主编《国是报》,希望把报纸办得更有时代气息,但在办报理念上却与康有为相左,故不久离职,《国是报》也昙花一现。1912年至1925年,黄宾虹一直担任《神州日报》编辑和美术主任,兼任《真相画报》编辑。他负责出版《美术丛书》,在书籍搜集、
善本甄别、资料归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丛书分四集共40辑,包括书画、雕刻
摹印、瓷铜
玉石、文艺、杂志等5类257部,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刘海粟称其以美术“为后学提供了津梁”。
1920年,黄宾虹创作作品《设色山水》。从1921年起,黄宾虹在好友陈叔通举荐下,进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美术部主任。后来任职有正书局,编辑刊印《中国名画集》,组建中国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3年7月,黄宾虹创作作品《题画寿佩忍先生五十》。1928年,黄宾虹与张大千、
张善子、
俞剑华、熊赓昌、陈刚书等组织成立了烂漫社,被推为社长,并出版《烂漫社画集》;同年,应广西教育厅邀请,黄宾虹经
香港特别行政区赴
桂林市讲学、游览,作《八桂豪游图》长卷;1929年,黄宾虹担任中国文艺学院院长,兼任新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主编《神州大观续编》;1932年,黄宾虹应邀前往
四川省游览、写生、讲学,途中创作画稿千余幅,皆成为日后创作的素材资源。
1931年,黄宾虹参与组建了“中国画会”,成为全国性的艺术法团,黄宾虹曾任执监委员,编辑出版《国画月刊》,意图振兴中国画学;他与
王济远、吴梦非、
诸闻韵等发起创立书画研究组织"百川书画会",会名取"学艺虽经纬万端,其归则一,如百川分流,同归于海"之意;1934年10月,其参加百川书画会在上海湖社举行的第一届书画展览会。1935年,黄宾虹任上海博物馆理事,再次应邀赴广西南宁讲学,经
香港特别行政区返上海,在香港座谈画法,其笔录编成《黄宾虹画语录》。
伏居京城
1936年,黄宾虹被
北京故宫博物院聘为古物鉴定委员,为故宫鉴定书画,并受聘于北平古物研究室导师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此时他的山水画融化古人与造化,风格独创且鲜明。1937年4月,黄宾虹任全国美术研究学会临时理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拒绝北平伪文物研究会推荐的美术馆馆长职务,除正常授课外,谢绝一切应酬活动,闭门伏案,专心于读书作画与研究著述。这段时期,正是他著作最丰、作画最多的时期。抗战胜利后,1946年黄宾虹复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杭州任教
1948年,黄宾虹接受邀请举家南迁,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在欢迎大会上,85岁高龄的黄宾虹讲授养生之道,认为最好的养生方法即为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第一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审察委员、
中国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1952年秋至1953年夏,黄宾虹因患
白内障双目视力急剧下降,读书和写作只能借助放大镜。在这段半
失明的时间里,他仍摸索作画,日不间断,凭借八十年来的书法功力和笔墨基础,用墨抽象、黑重,形成"浑厚华滋"的风格面貌,把自己创作的山水画带入一个新的境界。1953年,黄宾虹担任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绘画研究所所长(今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选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称号。同年,黄宾虹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4年,黄宾虹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同年当选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7月,黄宾虹当选为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逝世
1955年3月25日凌晨,黄宾虹在杭州第一人民医院病逝。在公祭会上,家人遵照遗愿将黄宾虹收藏的书籍文物与自作书画全部捐献给
浙江省博物馆。将作品及所藏书籍文物等全部捐献给国家,包括自作书画5000多件,收藏古今书画1000余件,古印近900方,铜、瓷、玉等各类文物近500件,碑帖藏书近2000种,文稿、信札等计一万多件。
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
理论著作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
历史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治学与治艺并重,很多理论见解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方向和基础。在60岁之前,黄宾虹的主要精力放在金石学、画史、画学等研究领域。在金石文字研究上,他涉猎的门类广泛,以六国文字为核心,涵盖甲骨、古陶、古玺、封泥等文字,积累了丰富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从研究方法看,他将文献与考古有机结合,通过二重证据法和比较法,使学术理论研究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古玺用于新陶器之文字》一文中,他通过比较古陶文字和古玺文字,得出古陶文字不仅可以验证玺印,而且可用来考察书法源流,开创了20世纪古陶文研究的新领域。在画史画学研究上,早年的黄宾虹师法新安画派的画风,钟情于
宏仁;到了
上海市之后,他坚持从传统中国画的内部寻找动力,以抵御西方绘画的冲击,主编的《美术丛书》收录100余种古代文献,编著了《中国画史馨香录》《古画微》,研究成果达数百万字,力求通过追本溯源来探究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规律。他提出了“道咸画学
中兴”的观点,认为清朝道咸年间金石书法入画是画学复兴的重要因素,将金石书法与绘画画法融会贯通。在西方美术
历史学观研究上,《新画训》是他的代表作,他对中西美术作一番比较,求同存异,进而研究共通之处。黄宾虹致力于重振民族文化,并且把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意识体现在了他的著述之中。在艺术思想的理解上,晚年黄宾虹对艺术的理解已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所著的《国画之民学》是其民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把君学和民学进行对比,认为重精神的民学才能成就中国文化史,民学和内美的画学思想是黄宾虹作为大家的理论标志。
国画作品
黄宾虹毕生用笔不辍,作品浩瀚,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仅逝世后捐赠的自作书画即有5000多件。潘天寿很崇敬黄宾虹,称其“毕生所得画稿不下万纸,且学养渊博,著述宏富”。黄宾虹遍览中国山水,运用八十余年的传统笔墨功力,以及艺术沉淀以及游历感悟,开创了“浑厚华滋”的现代审美境界,在中国书画的理论和技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国近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特点
黄宾虹擅长山水、花卉并重视写生。他的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岁至70岁以师造化为主,画风逐渐趋于写实;70岁以后,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用笔与用墨上。黄宾虹认为,国画精神全关笔墨,笔墨是
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和技术关键,他穷其一生研究用笔用墨的方法规律,从笔墨中找到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途径。
灵活的用笔。黄宾虹重视山水画艺术创作中的笔墨关系,“笔”处于主要地位,“墨”次之。用笔能够突显主题,然后通过用墨的手法,将作品中的相关个体融成一体,从而提升艺术创作的价值,更好彰显艺术创作的风格。他主张把笔墨升华为笔墨精神,即由笔墨展示的“纯全内美”,构成了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的核心。在笔墨意蕴的体现上,他将传统笔法应用于实践并加以拓展,总结创造为平、留、圆、重、变的“五笔”。“五笔法”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理论系统,其中,“平”指笔力,如锥画沙,起止笔要用力平均,笔笔送到,不宜太平;“圆”指笔意,如折钗股,用笔圆转,一勾一勒,既成方圆,不生圭角;“留”指笔姿,如屋漏痕,积点成线,下笔不可太快;“重”指笔势,如高山坠石,既要表现力感,又要举重若轻;“变”指笔趣,如四时迭运,既有原则,又不拘法理。黄宾虹将这五种笔法相互关联,在晚年的作品中都有体现。要采用书法用笔的方法进行圆转,用画笔勾勒时应游刃有余,还要做好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衔接,呈现出自然纯任的创作特点。黄宾虹的笔法以及山水画的创作方式与他所追求的艺术相同,进而达到落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
独特的用墨。黄宾虹在借鉴
北宋郭熙《
林泉高致》的基础上,创新用墨手法,提出新论,分为“七墨”,即泼、淡、破、积、焦、浓、宿等,采用墨色变化的方式,突出其创作的用墨价值。他在实践中总结,善用积墨、渍墨、破墨、泼墨、铺水及宿墨等技法,其中以破墨法使用最为精到。此外,通过独特的勾勒技巧和方法,让山水画中的每座山和每块石头的特征都体现出来。此外,点墨或者点色是黄宾虹山水画创作的奇妙之处,根据全局画面出发的理念,实现笔墨之间的交错使用,进而呈现出像“纸上跳舞”的创作方式,提升了山水画的韵味价值。他提倡宋代绘画的淋漓尽致,墨饱笔酣,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自己“黑密厚重”和“浑厚华滋”的艺术之风。这种繁体风貌为人们所看重,其作品繁到不能再繁,在极其繁复的画面上,却使人感到处处见笔,笔笔有情 ,将艺术探求的全过程,通过笔墨在画面上留下痕迹。
代表作品
《松柏列屏》:黄宾虹早期作品,创作于1919年,146.7cm×39.9cm,现藏于
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以擦手法,突出高远构图,远山淡出,体现了他对传统题材、传统笔墨技法的熟练把握。画面静寂,无人间烟火气息,是典型的
北宋董源、明朝
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宗”一系画风。
《青城坐雨图》:1933年早春,黄宾虹游览
青城山时突遇暴雨,他索性坐在山石上,观察山林在雨中的景致,回来即用浓墨重彩刻画了那场别致的雨景,作《青城坐雨图》。《青城坐雨图》是黄宾虹通过对画史研究参悟出来的独特画法,成为经典之作,现藏
浙江省博物馆。他运用积墨法,表现出山水淋漓的感觉,虽然是纯写生而成,着墨较少,但以淡
花青翡翠融合淡墨,画出了雨淋淋的感觉,雨景生动。
《
黄山汤口》:黄宾虹于1955年创作的山水巨作,长约171 厘米,宽约96厘米。他用一贯的“”浑厚华滋“”笔调,以古朴苍劲的笔法描绘了
黄山胜地的风景,是黄宾虹晚年倾力之作。2017年6月19日,《黄山汤口》以3.45亿元被拍卖成交,创下画家本人最高
价格拍卖纪录。
书法作品
黄宾虹的书法内涵丰富,他主张先书法史论,再书法实践;先提高眼力、丰富见闻,再着手临池。他说:“学书必先探其源流,继须洞悉古今之书法理论,然后细究用笔用墨之法。必如此,临池之功,始见浑厚。”黄宾虹重视绘画对书法的借鉴作用,认为书画本自一源,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先善书,他大胆借鉴绘画线条和用墨的丰富性,将古文字渗入篆书与行草书创作之中,晚年甚至把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也渗透进去,丰富了作品的字法与内涵。
主要成就
黄宾虹在长期创作过程中,思考以“内美”为核心的中国画论,并成为同时代研究最持久、最彻底的学者。他以中国传统画论的“气韵”、“神似”、“虚”为基点,吸纳西方“不齐弧三角”的现代审美观,建立了“画重内美”艺术观。在此基础上,他重塑“五笔”“七墨”的中国画笔墨基本框架,同时对笔墨法进行开拓演绎,既缔造了黄宾虹“浑厚华滋”的山水画,也为中国画笔墨法领域增添了新的资源,丰富了现代画学,具有首创色彩和现代价值。他注重实地写生,历时经年,走遍中国名山大川,写实景时,来不及仔细描绘,体味到“虚中之实”,形成一种“无虚不实,无实不虚”且迥异于前人的独特个人风格。黄宾虹在金石学领域也取得不凡成就,他曾收藏的古玺印之多,为中国之最,提出将金石精神融入书画理念,在三代古文字研究以及印学与美术学的联通上取得成果。
人物评价
李可染在《谈艺术实践中的苦功》一文中评价道:“黄宾虹先生晚年为了表现祖国山川的浓厚华茂,多么辛勤不倦地在墨法上用了大功夫。他把传统的破墨积墨法,反复试探,穷追到底,一张画能画七八遍至十数遍,结果使画面葱葱郁郁,气象蓬勃,丰厚之极,而又不失于空灵,一扫明清部分文人画单薄凋疏之风,提高了山水画的表现力,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可贵的遗产。黄先生为了实现理想,一生坚持磨炼、百折不挠的精神,实与白石老人一样。”
潘天寿称赞黄宾虹:“先生独特之风格,岂偶然哉?然有时或为雄奇,或为苍莽,或为闲静秀逸,或为淡荡空灵,或为江河之注江海,或为云霞之耀空,或为万马之奔腾,或为异军之突起,千态万状,又非笔墨布置等所能概括之矣。孟轲云,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吾于先生之画学有焉。”
傅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他的概括与综合的智力极强。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最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
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赖少其在评价黄宾虹时说:“黄宾虹先生也自称‘学人’,还自称‘要做小学生’。他年过九十,德高望重,如此谦虚,这是对我们后辈的勉励,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仃在《全面开展对黄宾虹的研究》一文中指出:“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是中国画精华的代表人物,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对这样一份宝贵的遗产,如果不继承,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和时代没有尽到责任。”
2015年4月15日,光明网刊登文章《解读黄宾虹》,赞扬黄宾虹“其学术理想和艺术创造始终强调民族文脉之‘内美’,不仅是‘画之大者’,更是‘学之大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逐渐复兴,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和民族精神愈发显现出跨时代的文化高峰意义。”
人物轶事
“白宾虹”与“黑宾虹”
黄宾虹早期的作画技法多半临摹古人,大量使用披麻皴,线条沉稳,笔笔分明,且能看出根源,因画面构图疏淡清逸,谓之“白宾虹”。多年走遍名山大川之后,浑厚华滋是他追求的美学境界,也成为他的画面风格。在黄宾虹看来,中国山水画并不需要太多颜色,“黑”是中国画的主要风格,由积墨而成,一般积三遍墨即“死”,但黄宾虹能积十遍还看得到纸纹,后来画坛上有人戏称他为“黑宾虹”,艺术风格也在领悟自然和锤炼笔墨的基础上,开始了由“白宾虹”向“黑宾虹”的转变。
“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能为世所知”
黄宾虹按照自己对
中国画的独特理解,笔墨逐渐开始变为黑而密的积墨,走上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尽管他的用笔用墨在晚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但是当时作品并不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艺术上仍然无人认可。黄宾虹弥留之际,曾对身边的亲人说过“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能为世所知”。随着
中原地区艺术品市场中黄宾虹绘画作品的拍卖纪录不断被刷新,当年那句话得到了验证。
相关研究
王中秀长期从事黄宾虹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他先后编辑出版了黄宾虹的画集、文集和年谱,如《
黄宾虹文集》《
黄宾虹年谱》《黄宾虹谈艺书信集》《
黄宾虹画传》《
虹庐画谈》等著作,被学术界所认知。王中秀经过多年考证与研究认为,黄宾虹坚持“内美”的美术史观,即“轻外(美)重内(美)”,“内美”是核心,“五笔”“七墨”是框架,两者构成黄宾虹重整中国画学的大结构。
后世纪念
黄宾虹艺术馆
黄宾虹艺术馆位于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于2014年6月开馆。艺术馆分上下两层,共800多平方米,狭长形展厅,恒温恒湿的
展柜依次排开,存列有黄宾虹家人捐赠的书画作品及各类收藏。1955年,黄宾虹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自作书画作品,所藏古今书画,古印,铜、瓷、玉文物,碑帖、文稿、信札等计一万多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黄宾虹纪念馆
1987年,位于歙县
郑村镇潭渡村的
黄宾虹故居经修对外开放,在黄宾虹亲属捐赠其晚年所作山水立轴一幅、两封手札及部分生前使用的生活、绘画工具等基础上,成立歙县黄宾虹纪念馆,2009年被国家列为免费对外开放单位。2012年新馆移址
徽城镇,故居保留所有陈列。该馆设“黄宾虹艺术生平展”,展品由展板、实物、历史照片和电子播放屏等组成,展示黄宾虹一生的艺术经历。
黄宾虹故居
黄宾虹故居位于
浙江省金华市婺州古城内八咏街,是一栋清末民初典型的民居建筑。建筑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为
坐北朝南、依山面江、白墙灰瓦的四合院;建筑整体分布为:门厅玄关、天井、厅堂、后天井及东西六间厢房,故居辟为“画之大者”“厚浑华滋”“学术传承”“内力内美”四个展厅,记录了黄宾虹的艺术人生。
黄宾虹纪念室
1988年3月25日,由
沙孟海题额的“黄宾虹纪念室”复建工程竣工,恢复对外开放。纪念室位于杭州栖霞岭31号,一座中西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二层小楼,包括陈列室、资料室、接待室等。该纪念室原为黄宾虹居住过的地方,于1956年3月被辟为“黄宾虹先生纪念室”,1963年改为“故居”,1987年又恢复建设“纪念室”。1990年1月18日,在黄宾虹纪念室前举行黄宾虹雕像揭幕仪式,雕像由浙江省博物馆美工杨伯祥创作,安放在黄宾虹居室前。
特种邮票
1996年4月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黄宾虹作品选》特种邮票1套6枚,分别为《书法》《山水》《青城山中坐雨》《西泠远望》《设色山水》《点染写花》等六幅代表作品。邮票设计者
王虎鸣、阎炳武以白色衬底,饰以细线框,“中国邮政”和邮票名称均采用黑色宋体字,面值为金色,突出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为原作营造雅致而大气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