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合肥物质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大型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位于安徽省
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于2001年成立,
刘建国任院长。
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正式成立。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成立,专注于智能机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82年3月,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致力于固体物理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2003年5月8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10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一步扩展,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及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2014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申请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启动机构改革。2023年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
淮南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建设新能源先进制造基地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由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组成。现有职工约2700名。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约3100名。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
遥感、激光与光电子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先进核能、生物物理、转化医学、先进诊疗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慧农业技术等,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已经建成并运行了“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稳态强
磁场实验装置”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十三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中科院奖励3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Nature-Index2018综合指数位列中国国科研机构第13位,中国综合排名第64位。
历史沿革
1965年,6516工程正式启动。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第三机械工业部将原国防部第六码究院第30所等科研单位的建设用地划归
中国科学院,用于筹建研究所。这一工程标志着合肥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开端,为后续多个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70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正式成立。该研究所的建立,为中国光学和精密机械领域的科研提供了重要支持,成为
合肥市物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早期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在合肥的科研布局进一步扩大。同年9月,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成立,专注于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为中国
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成立,专注于智能机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一研究所的成立促进了我国在智能机械领域的技术进步。
1982年3月,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致力于固体物理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为中国科学院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2001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合肥分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整合为一个法人单位。这一整合提升了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协同创新。2003年5月8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同年6月17日,
中国科学院正式行文批准取消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四个法人单位资格,成立一个新的法人代表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新的研究院成立后,研究所成为研究院下属的非法人科研单位,合肥分院正式撤消,相关职能转交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04年4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取消法人地位,并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一步增强了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和管理集中度。2005年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的立项过程,通过一系列会议和评审,最终确定了项目的科学目标和建设方案。同年12月合肥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这一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强磁场研究的集中化和专业化。2008年4月,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成立,作为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内设机构。该中心专注于强磁场科学的前沿研究,是
中国科学院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一步扩展,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及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体现了科研院所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的多学科布局。2011年9月,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成立,作为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内设机构,专注于核能安全领域的研究,支持国家核能产业的发展。2014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申请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该中心于2016年完成筹建。在此基础上,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积极推动安徽省、中国科学院联合申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于2017年正式获批,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启动机构改革,调整学科布局,将下设的10个研究单元调整为7个,以更好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同年,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该院在健康和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022年8月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了45.22万高斯(即45.2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同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科学岛召开。2023年2月18日,
淮南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建设新能源先进制造基地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赠送
泰国核技术研究所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TT-1于2023年1月运抵泰国,5月开始试运行,7月25日启动仪式25日在泰国中部
那空那育府举行,标志着这台中泰合作的
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式开始运行。
机构设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位于
蜀山区科学岛,面积2.65平方公里。由安光所、
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组成。与地方政府共建了6个成果转化平台。现有职工约2700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约3100名。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
组织机构
机构设施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能源林研究中心(合肥)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仿生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光子器件与材料省级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通用光学辐射定标与表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型
薄膜太阳能电池重点实验室。
科研设备设施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计量与检测中心有,合肥研究院分析测试实验室、三个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四个CNAS国家认证实验室、三个CMA认证实验室等业务部门。拥有战略能源关键技术平台、量子科学研究平台、功能材料性能表征平台、
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研究平台、物质与生命交叉研究平台,具有材料测试、仪器制造、医药检测、地质矿产、环境监测与检测等仪器设备584台套,总值约10.8亿元。
大科学装置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设计研制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EAST,中文名为“东方超环”。EAST由实验“Experimental”、先进“Advanced”、超导“Superconducting”、托卡马克“Tokamak”四个单词首字母拼写而成,即“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同时具有“东方”的含意。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omprehensive Research Facility for Fusion Technology)是我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中优先部署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地点为安徽省
合肥市,建设周期为5年8个月。项目法人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参建单位为
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teady High Magnetic Field Facility,简称SHMFF)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SHMFF法人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单位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项任务依托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完成。SHMFF于2008年5月19日获批开工,2010年10月28日转入“边建设、边运行”模式,2017年9月27日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
人才培养
人员规模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现有职工2700余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多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00多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00多人。 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3100余名。
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按照中国科学院统一部署,2014年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归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根据归口实施方案,决定成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以下简称“科学岛分院”),科学岛分院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指导下,全面负责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
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三种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普通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硕博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含硕博连读、直接攻博,下同)。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3年,最短学习年限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4年,最短学习年限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其中,直博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6年,最短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
人才交流
2024年3月,
安徽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办法发布。同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淮北师范大学2024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复试实施细则发布。6月26日,“知行合一·逐梦芯光”2024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科学岛)学术交流暨双选对接会在翡翠湖校区举办。9月1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人才交流座谈会;9月12日,固体所举办第25届研究生会换届大会。
合作交流
院地合作
截至2020年12月,合肥研究院积极发挥分院职能,联系、推动中科院所属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在安徽省、
河南省的转移转化。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创改”“双创”等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环境监测与治理、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以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工研院、中科院河南中心等院地合作平台为依托和抓手,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入融合,集聚科技资源,增强科技服务发展能力,为推动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扎实的贡献。“十三五”以来,合肥研究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技术合同865项,合同额6.38亿元;通过许可实施、直接转让实现成果转化12项,合同额2855万元;共有98项成果作价4.6亿元入股设立了45家
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奖励3.21亿元。合肥研究院是安徽省第一家试点股权激励的单位,也是安徽省目前完成股权激励企业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截至2018年底,合肥研究院直接持股企业达60家,涉及新材料、
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电子信息等领域,注册资本总额20.62亿元。
国际合作
截至2020年12月,合肥研究院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为宗旨,围绕整体科研布局与规划,以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大气环境三大领域为重点,兼顾环境、健康、信息等其他领域的优势学科方向,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稳抓国际话语权,加快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在相关科研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合作交流活跃:年均出访约600余人次,出访目的以开展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为主,出访国别以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科技发达国家为主。年均来访约550余人次,来访专家国别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为主,来访目的以开展合作研究、举行学术报告为主。年均举办各类各级国际学术会议约10场。 主要合作平台及方式:成立多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签署多项长期合作协议,开展以参加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实验、人员互访、搭建研究平台、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的国际合作工作。
科研方向
合肥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激光与光电子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先进核能、生物物理、转化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慧农业技术等。中科院组织的国际评估结果是:合肥研究院在磁约束核聚变、大气环境光学、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卫星遥感遥测等方面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部分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方阵,在其培养的现代农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医学物理等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研平台
合肥研究院现有民口科研平台31个,包括两个国家级平台,29个省部级平台。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伏与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能源林研究中心(合肥)、磁约束核聚变安徽省实验室、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
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环境毒理与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仿生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光子器件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极端条件凝聚态物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医学物理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高场磁共振成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特种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医用光学诊疗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驾驶技术及应用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友好高效化肥农药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纳米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生物医学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获得荣誉
2014年,合肥研究院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申请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该中心于2016年以“优秀”成绩完成筹建。在此基础上,合肥研究院积极推动安徽省、中科院联合申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于2017年正式获批,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
中国科学院共建,合肥研究院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
“十三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中科院奖励3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
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团队被
安徽省总工会公示为2021年“中国工人先锋号”预选单位。
2021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团队入选中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集体名单公示。
2021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团队被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21年中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磁场与环境生物学创新团队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候选名单。
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团队被评为2022年安徽省先进集体。
科研成果
成果奖励
截至2021年6月,在“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中科院奖励3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
论文
2008-2017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5685篇,较上一年度增加了832篇,被引用次数79319次,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5983次,被引用篇数在中国科研机构排名第3位。
截至2022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专利授权数403,获得2022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研究机构排名第3名。2022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研究机构,排序第1名(论文被引用7765篇,引用127151次)。
专利专著
截至2021年7月,在“十三五”期间,申请发明专利1956项,授权专利1281项,比“十二五”分别增长57.95%和66.04%,发明专利数位居全院科研机构前列。2019、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安徽省科研机构第一位。其中“一种中子能谱精准调控技术及装置”(ZL201810349397.3 )获安徽省2020年发明专利银奖、“一种基于过渡区域的蒙特卡罗与确定论耦合粒子输运方法”(ZL 201610782485.3 )获中国第21届
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基于紧凑性超导回旋加速器质子治疗系统”(ZL201710948544 .4 )获安徽省2020年发明专利金奖、“质子治疗装置”(ZL 201730527939.8 )获安徽省2020年唯一外观设计金奖。
学术期刊
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各科研机构编辑出版、对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分别是安光所主办的《
量子电子学报》、等离子体所主办的《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英文版)、智能所主办的《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国际信息获取学报(英文版)》。2024年1月,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联合开展首届安徽省科技期刊“十佳”系列评选活动。经过期刊出版单位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质量审读、结果公示等环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获得“十佳科技期刊”称号 。胡长进被评为“十佳主编”,李芬和王晓梅被评为“十佳编辑”。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89年创刊,本刊发表与此有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和进展,旨在推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刊面向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主办单位:
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
《
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1999年创刊,是我国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目前唯一被SCI和EI同时收录的英文
学术期刊。近几年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安徽省社会科学奖和安徽省优秀期刊等奖项。
《量子电子学报》
《量子电子学报》1984年创刊,是
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和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宗旨是致力于报导和反映我国量子电子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中最新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有创见的专题综述教和教学研究,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发展我国的量子电子学事业服务。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以及相关研究所和公司的科研工作者、工程师。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6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大气光学和环境光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重点栏目为进展与综述、大气光学、环境光学、环境光谱学、
遥感、海洋光学、空间光学等。
科研成果
2024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创造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
2024年9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离子束中心
黄青研究员课题组在
灵芝酸新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灵芝酸A(GAA)可以靶向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由此影响癌症
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RSC Advances上。
2024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
高晓明研究员团队在光声光谱多组分温室气体探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多声腔光声光谱的多组分温室气体同时探测》为题发表在国际TOP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
2024年8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王辉研究员课题组与健康所钱俊超研究员课题组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构建出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光响应性铁掺杂碳基
纳米酶(FDCN),用于近红外二区(NIR-II)光热增强的化学动力学治疗。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u0026 Interfaces。
2024年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
高晓明研究员团队在实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叠光谱智能抗扰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神经网络的混叠光谱解耦算法用于中红外多组分气体的精确传感》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Sensors 上。
2024年7月17日,
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肿瘤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
小细胞癌化疗耐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和验证,发现PCDHB4基因的高表达与接受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较差的生存率密切相关。
2024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
黄青研究员团队利用一种便携式脉冲空气等离子体射流(PP-CAPJ)处理指甲中
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揭示其产生冲击波杀灭指甲中红色毛癣菌的新机制。
2024年4月24日,科学岛团队在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
陆轻铀课题组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取得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新进展。
2024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部热控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在
碳化钨纳米粉体的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解决了液相法制备粉体材料
游离碳含量较高的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 上。
2024年4月22日,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在铜基过渡金属合金的形成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第一性原理和团簇展开方法系统地研究了20种铜基过渡金属合金的形成能以及
铜Au合金的
基态结构。
2024年4月18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用户
清华大学于浦教授团队,通过关联
氧化物的原子精度操控,创新设计和制备出一种全新氧化物材料Ca3Co3O8。
文化传统
院徽
图案由伸向三维空间的电子轨道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英文缩写(CASHIPS)与船状弧形线条组成。相互交织的轨道蕴含着科学研究海纳百川,相互融合的特征;电子围绕轨道运行,既表征物质科学研究的内涵,也象征着不同学科的凝聚和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图案以开放的理念,运用不同粗细线条的组合,形成了具有纵深感的空间感。寓意为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巨大的包容性和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整体图案形如一艘承载着科技使命的中国学术之船(CASHIPS)正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研究院院徽主色调为与中国科学院院徽相同的标准蓝色。
文化活动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1-12-23
首页.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9-23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8-25
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9-22
成果奖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2-12-26
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3-09
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9-22
人才队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事处.2024-09-22
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事处.2024-09-23
新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9-23
主要科研方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9-22
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9-23
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9-22
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9-23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