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公路
印度利多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
中印公路(英文名:China-Assam Road),又称“康印公路”“滇印公路”“史迪威公路”,是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修筑的中国至印度的国际通道。
中印公路从印度利多出发,经密支那后分为南北线:南线经八莫腊戍,从畹町镇进入中国,与滇缅公路相连;北线越过伊洛瓦底江,经腾冲市龙陵县与滇缅公路相接。从1942年11月印度利多开工起计算,至1945年1月通车,全长1730公里的中印公路(不含昆明市至重庆段),用时两年零三个月。1945年,通过中印公路,第一批从印度出发的国际援华物资送到重庆市蒋介石便宣布将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史迪威公路的大部分路段处于废弃状态。2004年,史迪威公路开始重修,重修的史迪威公路全长约1724公里,起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穿越缅甸,终点为中国昆明。在印度境内的长度为61公里,在缅甸境内长为1031公里,中国境内长632公里。史迪威公路中国境内路段已经于2007年4月建成通车。
中印公路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但是战略通道,更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见证,是国际友人及支持中国抗战的人士进入中国的重要途径,是中国进行艰苦抗战和不屈意志的标志之一。
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J.W.史迪威是当时反法西斯同盟中缅印战区美国军队中将司令)。这条公路,由印度利多经缅甸密支那云南省边境町的路段,称“利多公路”。
日军袭击珍珠港以后,加紧入侵东南亚。至1942年5月,已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和云南西部,切断了中国与同盟国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同盟国运往中国的作战物资,只能经喜马拉雅山脉空运,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决定尽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军对中国陆路的战略封锁。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北非战局。
这条公路全长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长770千米,路线经过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由美军工程兵部队配属中国国民党军队两个独立工兵团,并在当地民工协助下构筑。昆明市畹町镇段长960千米,路线基本上循沿原来的滇缅公路,由中国战时运输管理局滇缅公路工务局组织改建和抢修,美国军队派出工程兵筑路机械部队配合。整个中印公路工程先后分别从两端开始。从1942年11月于利多动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线通车,历时2年零3个月。筑路工程浩大,作业条件恶劣,要不断克服崇山峻岭、江河峡谷、高草丛林、沼泽泥泞、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难。在有些路段(如修复惠通大桥),筑路人员不得不在日军航空兵、炮兵轰击的条件下作业。为了及早使公路通车,他们还抢修了自中国保山至缅甸密支那的急造军路作为支线。中印公路建成以后,同盟国与中国之间恢复了陆上交通联系,作战物资得以通过公路运往中国内地。后来随着太平洋战争战局的发展,日军被逐出缅甸,中印公路逐渐失去了战略价值。
中印公路,即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东北铁路终点站雷多镇,中经缅北和滇西,东至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公路于1945年初通车,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
为抗击日军对中国的入侵与封锁,中国战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美国人约瑟夫·史迪威领导兴建了从云南保山经腾冲市入缅甸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史迪威公路”。当时,它是中国联系外界的为数不多的“输血管”之一,大批战略物资由此运入中国,它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二战”后,虽然“史迪威公路”一些路段和桥梁损毁,但中缅印之间沿此路进行的民间贸易从未间断。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沿路三国正在对史迪威公路进行重建,但目的不再与硝烟有关,而是沿路国家的经济发展。
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1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同年,云南省与印度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显示,滇印贸易商品多为初级产品,云南出口印度的主要是磷矿石白磷、铅锭、锌锭,其中黄磷及磷酸制品占出口额的50%以上;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是铁砂矿、氧化铝、铬铁砂等。虽然滇印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但双方资源、商品和技术结构互补性强,贸易发展前景广阔已成为双方经贸界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修建一条连接中印两国间"跨国通道"成为发展贸易合作的迫切需要。"史迪威公路"一经修复开通,将可成为中国走向南亚国家最便捷、最有经济吸引力的陆路大通道:从云南保山的边境出发,到达印度东北部铁路网相连接的重镇--雷多,仅有500多公里的路程,从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长路程仅为1220公里。
历史背景
修建起因
这条路名字的来历,不得不提一个美国的将军——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自美国军事学院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6年10月12日病逝。
史迪威公路,就是中印公路。它始于印度雷多,经密支那后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经八莫、南坎,至畹町与滇缅公路相连;北线越过伊洛瓦底江,经腾冲、龙陵与滇缅公路相接。因而它是由959.2公里的滇缅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密雷公路组合而成,全长1800多公里。因为它起于雷多,所以美国人又叫它“雷多公路”;又因为这条路是中美工兵合作开路,又叫“华美路”;再因修此路是为了打破日军封锁,并最终会师东京,所以也称“到东京之路”。
1942年5月滇缅公路中断后,为了打破中国被封锁的局面,约瑟夫·史迪威提出从印度雷多修筑公路至缅甸密支那,并接通滇缅公路,全长700英里;同时,架设一条从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这个计划最终获得了批准。
修建历程
公路鲜血铸成 1942年4月28日,云南省紧急成立了“协修中印公路募工处”,出动总数为10万的滇西民工前往中印公路工地,加上已先期到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就地招募的民工,这支筑路大军已达12万多人。同时印度方面也出动了7万多人赶修印度境内的道路。
主要作用
1945年1月24日,中印公路通车。据不完全统计,中印公路从动工到通车共牺牲3万多人(不含前方作战阵亡将士),因而中印公路是一条浸泡着鲜血的道路!抗日功不可没 中印公路通车半年,共运进汽车1万多辆,军用物资5万多吨,有力地支持了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的战役。1945年10月,全部军用物资运完。鉴于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于是这条花两年时间在原始森林中修筑的公路仅用了半年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中印公路被冷落在缅北的高山莽林之中。中印公路通车后,中印输油管也随之接通,石油源源输送至中国战场。油管从加尔各答起,经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镇至昆明,全长3000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据统计,中印油管自1945年6月输油至11月停止输油,7个月共输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10万多吨。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运作时间并不长,但对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功不可没。
现状
中印公路在中国境内为320国道,起点在云南昆明市,分为1945年建的旧中印公路(即为史迪威公路)及1946年建的新中印公路(腾密公路),旧中印公路前段昆明到缅甸木姐跟滇缅公路共线,后而转往密支那往印度雷多,全长2125公里(中国内为850公里,国外为1275公里)网络上常写的1220公里为缅甸木姐到印度雷多的距离,新中印公路为1946年完工,昆明至保山跟滇缅公路同线,而后由保山转往腾冲直线开往密支那再往印度雷多,又称腾密公路,全长约295公里(中国境内约180公里,境外约115公里)。
前景
如果中缅印三国重新开通“中印公路”后,云南省直达印度陆路从昆明市出发仅为1220公里。“我们希望通过缅甸北部与印度东北部加强联系,加快这一区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保山市市长段跃庆接受采访时说,“给予我们信心的是现在中印关系、中缅关系都得到了良好改善,云南省巧遇实施走向南亚战略等发展机遇,而滇西特别是腾冲市在全面启动国际大通道建设工程中,‘桥头堡’地位必将凸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云南省分会副秘书长谭云表示:“云南企业在对印度销售产品方面比较积极,但目前,云南对印出口的产品结构单一,现在云南产品占印度市场份额较大的只是化工产品,仅仅局限于云南的铜出口到印度,云南从印度进口铁矿石。我们了解到,印度的农产品、机械、生活日用品等产品市场潜力也很大。”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背景
修建起因
修建历程
主要作用
现状
前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