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报》是中共三边地区委员会机关报,1942年在
定边县创刊。8开油印,5日刊,后改为4开单面石印。主要是地方新闻,有少量时事消息及文艺性稿件。主要发行于定边、盐池、
靖边县、吴旗、
安边镇等县。发行量开始只有几百份,最多时达到2000份。1949年秋定边收复后,《三边报》返回定边。随即
宁夏回族自治区解放,报社全体人员赴宁夏参加报业接管工作,《三边报》停刊。
报纸简介
《三边报》是中共三边地区委员会机关报,1942年在定边创刊。8开油印,5日刊,后改为4开单面石印。主要发行于
定边县、盐池、靖边、吴旗、安边等县。发行量开始只有几百份,最多时达到2000份。
《三边报》先后任社长或主编的有:
李季、张源、叶××、马汉卿、冯刘山。
《三边报》的内容,主要是地方新闻,有少量时事消息及文艺性稿件。诗人李季的长诗《
王贵与李香香》最早在《三边报》发表连载。
1947年
中国国民党军队占领定边县城,《三边报》随地委机关撤出定边进入游击区,改为不定期油印。1947年底,转移至吴旗镇,相对稳定下来,在吴旗镇磨坊里恢复4开单面石印出版,周刊。1949年秋
定边县收复后,《三边报》返回定边。随即
宁夏回族自治区解放,报社全体人员赴宁夏参加报业接管工作,《三边报》停刊。
创办历史
1936年夏,彭德怀率领
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开创了三边革命根据地, 1941年夏三边分委(1942年12月改称三边地委)决定创办《三边报》。报纸创刊后,得到分区党委的重视,并请毛泽东主席题写了报头。报纸从创刊开始,就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对党的方针政策做通俗宣传和讲解;同时从地方实际出发,宣传党在地方的任务和措施,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介绍农、牧民勤劳致富的经验紧密地结合起来。基层干部以《三边报》为依据,结合各地区总结的经验向群众作了大量宣传。如:通过对
靖边县的植树
防沙、拉沙开水田的报道,对
定边县的
山洪漫地和破除迷信的模范村的报道,对
盐池县牧羊模范的表彰,对
吴起县二流子
刘生海的转变报道等,在全分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个向劳动模范学校、向劳动模范看齐和追赶先进的群众运动蔚然成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干部和群众关系十分密切,常常吃住、劳动在一起,分区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的好作风,影响和推动着基层干部,大家以深入农村为荣,以联系群众交朋友为乐,干部爱护群众,群众欢迎干部,真是亲如一家。《三边报》对此作了报道,如报道地委书记高峰和专员罗成德访问劳动英雄,罗专员亲自担盐等也给以报道,鼓舞了人心。
《三边报》还发表了著名诗人
艾青、著名画家
古元深入盐田和农村写出的通俗读物和作品。诗人
李季的一些作品还印成了单行本发到农村,成为群众欢迎的读物。
三边地区的盐是边区的重要物资资源,不仅供应整个边区军、民食用,而且还供应国统区人民;同时也是根据地和
中国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进行商品交换的物品,是联络双方感情的重要物资。《三边报》、《
解放日报》对此都有积极的反映,在报道内容上各有侧重,互相配合。
延安市《解放日报》从全局出发,常派记者到三边,从盐田的开发、资源的考察、技术的指导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古今历史的介绍,以引起全边区军民的重视。《三边报》侧重于宣传地委提出的任务,具体部署,集中力量在产盐季节报道产盐情况,报道本区群众组织运输食盐和边区各县群众到三边运盐的情况。记得《三边报》对于修建盐田的情景和担盐队伍的劳动场面作过这样的报道:食盐运输队在大道两旁架起的棚帐和野火炊烟,运盐队的脚户哼着信天游:“一道道水噢,一架架山,穿山越岭到三边,三边地方有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万宝囊噢,宝贝多,咸盐要算第一个,嗨哟,咸盐要算第一个!”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烽火战斗的年代。
《三边报》是8开石印报,由于条件艰苦,报纸版面所限,要求消息、通讯篇幅短小精干,内容要通俗易懂,语言要用当地群众的语言,文字尽量要精炼,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闻、通讯的乡土味,才能使群众喜闻乐见。为了活跃报纸版面,当时采取集中报道,兼顾其他的 方针,对于经济建设和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手工业生产以及一些文艺作品也给予刊登。
李季的长诗《
王贵与李香香》就由作者自己改编后分段在《三边报》上发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各地基层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增加报纸的份数。
1947年春,
马鸿逵部侵占三边后,《三边报》社随同三边地委、专署撤出定边城。在条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三边报》不得不由石印报改为油印报。但刘山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干部战士更加爱看《三边报》。有一次刘山到农村去采访,就发现区、乡干部在他们那不离身的挎包中装着一叠叠《三边报》,有空就看。当时刘山们不仅报道边区的、全国的战局,还不失时机地宣传生产的情况,教育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保障供给,鼓励群众参战。经过一段时间,军民对于战争生活都熟悉了。《三边报》又开始重新组织起通讯队伍,使刘山们能尽快收到游击区、边沿区、
武工队、游击队的稿件,以补充报纸采访力量的不足,使斗争情况、生产活动情况得到及时报道。通过报纸使群众对当时形势及敌刘山两个政权形成的对比有了认识,对三边分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1947年秋、冬两季,是边区敌刘山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分区领导机关的流动,报纸也随着流动。根据环境的变化,报纸有时是大张的,有时是小张的,有石印的,也有油印的,不论人多人少从不间断。对于各解放区大的战役还出捷报,虽然只是一页16开纸,但它所起到的鼓舞斗志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947年夏季的一天,
李季传达了地委的指示:派刘山到
靖边县进行采访。刘山到靖边很快了解到一些情况。
蒋军胡宗南部动员数万兵力向刘山党中央、毛主席活动的靖边县
青阳岔镇、龙洲方向进行清剿,形势很险竣。这时党中央与强大的敌人相距只有10多华里,而刘山西北野战军主力已西出
庆阳市,保卫党中央的部队只有一个团,还有当地站岗放哨的群众在监视敌人。一天下午,下着蒙蒙细雨,山大沟深,又没有路,敌刘山隔沟相望,彼此不知对方虚实。一会儿雨大了,天空乌云密布,加上夜已降临,漆黑一片,远远可以望见对面敌人放起的烟火。敌人时而盲目放枪,时而胡乱打炮。在一阵枪声后,出现了可怕的寂静。毛主席率领着党中央机关向天赐湾方向转移,形势十分紧迫。正在此时传来彭总率部在羊马河地区歼灭敌一个师,活捉师长
麦宗禹的消息。敌人闻讯后像惊弓之鸟,调头回窜,刘山党中央机关转危为安,毛主席、周副主席又回到了小河村。敌人退走后,刘山们一行数人,到
蒋军住过的杜家调查。回到区政府所在地小河村时,区上的同志为刘山们烧了一锅开水,大家边休息边喝水。忽然区政府院内进来一些人,刘山们从窑洞出来,仔细一看,噢!原来是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等同志!刘山们很自然地围上去蹲成一个圆圈,只见干部头上都扎上一块羊肚子手巾,穿着打扮真有点军不军,民不民。刘山那时头上留有头发,穿着一身褪了色的灰色学生装。毛主席询问了每一个人。毛主席问刘山:“你是哪个单位的?”刘山回答:“是《三边报》的。”主席又说:“你们的报办的很好,最近没有看到。”刘山听了很惊讶,主席这么忙,还看刘山们的小报。刘山连忙回答:“家里刚刚寄来几份。”刘山回窑洞拿出《三边报》交给主席和周副主席。毛主席握住刘山的手说:“谢谢同志们。”周副主席说:“《三边报》以后能经常给
刘大杰们吗?”刘山激动地应声答道:“一定。”这件事刘山写信告诉
李季,从此《三边报》一直给党中央寄送到迁进北京的前夕。
在谈话中间,区委书记给毛主席送了一碗水,又向各位领导汇报了敌人清剿时破坏的景象和刘山们调查的具体情况。周副主席说:“你们统计一下,看看小河村人民受了多大损失。要向人民控诉敌人的罪行。”
《三边报》能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的喜爱,是和在这个地区活动的中央机关领导同志的重视,及报纸坚持了党所制定的政策和方针,反映了人民的意见和呼声分不开的。最基本的一条:报纸坚持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