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
浙江省金华市。除笔名艾青外,曾用笔名加、克阿、林壁等。艾青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在新诗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他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新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艾青出生于1910年
金华市市金东区田蒋村,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1928年,考入国立
杭州市西湖艺术院,翌年到
巴黎学画。1932年初回国,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艾青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爆发后,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等。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艾青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等9部诗集。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章,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被划为右派,在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得到平反。平反后,艾青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1996年5月5日病逝于北京。
艾青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在中国新诗的几次的转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引领、推动和顺应着中国新诗的发展,他对诗歌创作和研究,影响着中国一批又一批的诗人、文人、文学研究者。如:30年代的七月派,40年代的九叶派,80年代的朦胧诗派以及新生代诗歌,都从艾青的创作中汲取过养分,同时,艾青诗歌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出现了“艾青热”,这也是继“
鲁迅热”“巴金热”后,在法国出现的第一个中国诗人热。此外,艾青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等职,出访了欧、美和
亚洲的不少国家。他的诗作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并荣获过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葡萄牙自由勋章等国际文学奖。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泰斗”。后人为纪念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艾青,建设了艾青文化公园、艾青诗歌馆、艾青纪念馆等艾青纪念所,创办了艾青的诞辰百年、艾青诗歌节、艾青诗歌奖等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艾青的诗歌理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0年3月27日,艾青出生于浙江省
金华县畈田蒋村一户地主家庭,因其出生致母难产,故被视为不详,3岁前被送到同村一贫苦农妇“大叶荷”(即大堰河)家寄养。艾青从小与农民接触颇多,对农村生活有很真切的体验,此处的“大叶荷”也成为后来《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原型。1925年9月,艾青考入金华城里的省立第七中学。由于艾青沉迷于美术,1928年9月,考入位于杭州的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进行学习,1929年春,赴法国巴黎学画。促成艾青赴法留学的,是西湖艺术学校年仅28岁的院长
林风眠的一句话。在艾青到学校学习不久以后 ,一次偶然,林风眠看了他的画之后说:“你在这儿学不到什么,你到外国去吧。” 这样的一句话,使艾青在第二年的春天敢于冒险,出国到巴黎。在巴黎期间,艾青的兴趣转向了文学领域,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和哲学著述,尤其喜爱美国诗人
惠特曼,
比利时诗人
凡尔哈伦,
俄罗斯诗人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
谢尔盖·叶赛宁和法国诗人兰波等人。并于1931年9月,在法国参加《世界》周刊主办的
左派集会以及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活动,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狱中磨难
1932年1月16日,艾青在巴黎写成《会合》一诗,同年7月发表在《
北斗》杂志上,这是艾青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同年1月28日,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艾青由马赛乘船回国,4月中旬到
上海市,加入“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后又成为受到鲁迅支持的“春地美术研究所”的主要成员,同年7月12日夜晚,艾青与一众左翼美术青年因“危害民国”“颠覆政府”的罪名被
中国国民党当局抓捕,被关押进位于建德路和思南路口、由
上海法租界管辖的第二看守所,艾青的编号是“P.65504"。在狱中,他创作了大量
自由诗,其中因自己囚徒的处境,心生无限悲凉,他深深地感到一种亲情永绝的痛苦,由此写出了他几乎最为著名的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悲惨境遇的深厚同情与关切,引起强烈反响。1935年10月,艾青才获释出狱。1936年,艾青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受到了高度评价。
抗日经历
1936年春,艾青出狱之后到江苏常州的武进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和绘画教师。暑期结束,又奔赴上海。同年11月,诗集《大堰河》由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发行,收入《大堰河——我的保姆》《巴黎》《马赛》等九首诗歌。第二年初至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艾青一直在上海担任《天下日报》的副刊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同志到武汉等地投身
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担任
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师、育才学校文学组主任、陕西抗日艺术队队长、《文艺阵地》评委、《
广西日报》副刊《南方》编辑。在此期间,有不少现实针对性极强的诗作在
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发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他这一段时期心境的集中反映。武汉失守前夕,诗人前往
桂林市担任《广西日报》副刊《南方》的编辑,还同诗人
戴望舒共同编辑过出刊仅一期的诗歌月刊《顶点》。其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方》,诗集收《北方》《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作八首。
1939年8月,艾青离开桂林至湖南新宁县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1940年春,艾青再次辞去教师职业,转道
长沙市奔赴
重庆市,长诗《火把》就是写于四天的旅程当中,同年9月,诗集《旷野》由生活书店出版。1941年,“
皖南事变”后,在周恩来同志的帮助下艾青奔赴
延安市,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
诗刊》。1942年,参加了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的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4年11月,艾青被选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模范工作者和中央党校“
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参加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艾青任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
华北大学三部副主任。1949年初,北京解放,艾青同志任
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参加全国文联和
中国作家协会筹备工作,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担任国旗、国歌、国徽图案评选组组长。1953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
晚年磨难
1957年1月,《诗刊》创刊,艾青任编委,又兼任《
收获》杂志编委。不久,在反
右派运动中,艾青被错划为“右派”,接着被先后流放到东北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区劳动。1961年,艾青被摘掉“右派”帽子,然而数年后,“文化大革命”的大浩劫开始,艾青一再遭到批判斗争,被打成“
牛鬼蛇神”继续“接受改造”。1975年春,他才因眼疾赴京医治,并在北京定居。
1976年10月,“
四人帮”垮台,艾青重新获得自由写作的权利,他那中断了二十多年的艺术生命得到复苏,出现了第二个创作高潮期。1979年平反后,艾青回京重返诗坛,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编的《
艾青诗选》,11月,他被选为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并恢复了《诗刊》编委的职务。
两年后,艾青在上海《
文汇报》发表《
红旗》一诗,这是艾青复出后发表的第一首诗。随后几年艾青出访了欧、美和
亚洲的不少国家。晚期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1983年,艾青被选为第六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85年3月,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
勋章。1991年9月,获耳其伊斯布尔第12届诗人大会发的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学院奖与该学院
文学博士名誉学位。
因病逝世
晚年后,艾青大部分时间住在
北京协和医院,1995年以来,主要在医院和家中养病,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艾青在北京协和医院高干楼12号病房逝世。终年86岁。
家庭情况
家庭成员
感情生活
1935年底,艾青听从父母操办,与家乡附近
义乌市上溪村张竹如完婚。1939年8月,与原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生
韦嫈同居,与张竹如的婚姻关系结束。1955年5月12日,经由法院判决,艾青与韦嫈离婚,小女儿艾梅梅由韦婪抚养,而另外三个孩子则跟随艾青一起生活。1956年10月30日,与高瑛结婚。此后,再无其他婚姻关系。
主要作品
艾青将毕生的精力和热情致力于诗歌艺术创作,早期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给太阳》《光的赞歌》等大量思想深、感情真挚、艺术精湛的传世诗篇,复出后的艾青在诗歌艺术手法上更臻成熟和老练,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潮期,其代表作有《镜子》《酒》《拣贝》《希望》《墙》等。他的诗作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并荣获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葡萄牙自由勋章等国际文学奖,为中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创作特点
忧郁风格
艾青的诗神是忧郁的,他曾自称是“悲哀的诗人”。在艾青的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像
屈原、
杜甫、
陆游等人一样强烈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他的这种忧郁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注,来自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如抗日战争初期,艾青在《诗与宣传》中曾经说过一段誓辞般的话:“我们是悲苦的种族之最悲苦的一代,多少年月积压下来的耻辱与愤恨,将都在我们这一代来清算。我们是担戴了历史的多重使命的……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正因为有这样的创作思想,艾青亲身体验北方农村灾难现实后创作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我爱这土地》,具有直面现实人生而又浸透着忧郁的独特风格。
独特意象
艾青诗歌的形象不仅鲜明生动,而且内涵深远,善用象征意象,从来不“作诗必此诗”而是让它有音外之音、言外之意。如《
太阳》《火把》《光的赞歌》《黎明的通知》《东方是怎样红起来的》《我爱这土地》《旷野》等诗中,就是把太阳、黎明、火、红日作为光明、希望的象征,把土地作为母亲的象征,从而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内涵的象征意象。
感情真诚
艾青诗歌里的感情具有自己的特点,他创作出的很多作品,源于其对社会黑暗、人民苦难和时代悲剧的深刻感受与理解,并对此进行真实的揭示和批评。同时艾青写诗时任感情随意流动,随着对事物与景象的表现有节制地流露出来,让它和所描绘的形象、表现的事理一起活动,隐身于它们之中。如艾青写下的诗句:“流着温热的眼泪,哭泣我们的世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都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还有当他蒙冤归来之后,他一边痛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一边仍带着诚实、真率写下《迷人的春天》和《光的赞歌》,用这些真挚的话语,暗示和启发那时代人们的心灵。
想象生动
艾青的诗歌,想象自然而又新奇,形象鲜明生动而又内含蕴藉。艾青诗歌的形象鲜明、生动,这种特点可以从他所表现鲜明事物上看出来。从他写太阳、早晨、夜,写火把、野火、烧荒等等,可以看出他追求光明,热爱真善美的思想倾向。
风格自由
艾青就创作风格提出了“诗的散文美”的命题,其实质就在于提倡用比较自由的语言形式,最大限度地表现诗人对于他所处的伟大时代的真情,从而使诗更好地保有诗的本质内核:情感和形象。所以艾青写诗,多采用自由体的形式。他的
诗节里没有固定的行数,行间里没有固定的宁数,完全任感情的发展而自由地抒写下去。语言多为口语化,自然流畅,富有散文美。在早期三四十年代
自由诗中,艾青还喜欢大量使用虚词,但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艾青就有意识地减少了一些虚词的使用,使诗歌语言也更为简明、质朴。 艾青诗的语言不注意于
音节的整齐和韵律的押韵,而是注重于感情的起伏变化,产生内在的旋律和节奏,读起来顺口流畅,他用近乎白话口语的形式表现深邃丰富的内涵,达到朴素和深厚的结合,其代表作有《镜子》《酒》《拣贝》《希望》《墙》等。
作品思想
推翻苦难
早期诗人艾青的作品,在思想主题方面,从着力于对苦难现实及其抗争的描写。这与新诗受众的改变对其创作思路的影响和战时朗诵诗运动的影响有关,如这时期的代表作《芦笛》《
我爱这土地》《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其思想都表达诗人对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抨击,歌颂反抗和斗争,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暗,歌颂中国人民英勇壮烈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如在《吹号者》中:“他成了真正的吹号者。他的号音之中, 已经没有哀愁……”,诗人将人们的死创作得不再悲凉与凄惨,而是崇高与壮烈,从而呼唤起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解放的战争中来。
歌颂新生
20世纪50年代初,这时期诗人接受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平等、民主、自由等新思想有深刻地理解;同时诗人也受到了解放区文艺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主题上,诗人转向对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畅想和歌颂,如这时期的代表作《布谷鸟》;其次,这时期艾青也对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友谊的歌颂。1950年艾青出访
苏联,以赞颂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中苏人民友谊为主题写了一组诗歌,如《奥特堡》《车过贝加尔湖》《在菩提树的林荫路上》《巴库的玫瑰》《十月的红场》《宝石的红星》等。
回归朴素
20世纪70年代末,艾青重新获得自由写作的权利,重返诗坛,这一时期艾青的作品在思想主题上,大多都表现为诗人面对宏观事物的抒情以及归来之后的探寻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折磨,最后得到解放的诗人在灵魂深处认识到平等、民主和自由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诗人的诗歌中显示出一定的理性光芒,肯定了人类的价值,而这些转换与当时反思思潮的盛行与诗人家国意识的变化有关。其代表作有《鱼化石》《酒》《东方是怎样红起来的》《光的赞歌》《盼望》《老海员》《希望》《回声》《听,有一个声音······》《关于眼睛(二首)》《知了歌》《虎斑贝》等等,其中正如《光的赞歌》中所歌咏的那样: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
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但同时也告诫人们必须经过努力才能穿过漫长的黑夜,使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永远光明,这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整体思考。
主要思想
艾青因自幼就具有的反抗性格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以及与乡村、农民的天然的精神上和情感上的联系,所以艾青自然地将
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现实革命斗争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人民本位”的革命
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一方面,艾青关注中国社会,关心民族的前途命运,表现出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另一方面,他体验人民的苦难,渴望革命斗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对人民进行革命思想启蒙,表现出
人道主义情怀和进取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后来在左翼文化阵营的影响下,艾青对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由同情、理解到支持、融入,并逐步走上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与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他的人生观、
世界观也在逐渐地发生着蜕变、转型:将自我融入集体,将个人的理想统一到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目标中去,在为民主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人生的价值。
所获荣誉
1983年3月16日,诗集《归来的歌》获
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3月12日,接受法国驻华大使马乐代表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和文化部长授予的法国文学与艺术最高
勋章。
1986年1月30日,诗集《雪莲》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1983—1984)全国优秀新诗奖。
1991年9月,获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第12届诗人大会颁发的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学院奖与该学院
文学博士名誉学位。
人物影响
编入教材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艾青诗歌一直是教材中的“常青树”。如《我爱这土地》《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三篇常被编入中学教材中。
诗歌领域
艾青对中国新诗有着不同的意义,他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在中国新诗的几次的转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引领、推动和顺应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是诗歌大时代的见证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艾青的作品不仅是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对诗歌创作和研究,影响着中国一批又一批的诗人、文人、文学研究者。如:30年代的
七月派,40年代的九叶派,新时期归来诗人,对当代的朦胧诗派、新生代诗歌,都从艾青的创作中汲取过养分。艾青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人。
另一方面,艾青诗歌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也辐射到了国际上。其在海外的接受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前、"17年"时期和新时期这样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可以是艾青诗歌国际上接受的肇始期,"17年"是政治/战争性接受期,而1978年以来则是综合性接受期。如在1980年,
巴黎召开中国抗战文学国际研讨会中,学者们赞美了包括艾青在内的现代中国作家,会议结束后
欧洲也出现了“艾青热”,这也是继“
鲁迅热”“巴金热”后,在法国出现的第一个中国诗人热。此次研讨会,将以艾青等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研究在欧洲推向了一个高潮。甚至美国文学评论家罗伯特·C·费兰德认为:“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是当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文学研究
世界研究
据现有资料所知,世界上较早较成规模地译介艾青诗歌的是英裔意大利学者罗伯特·白英。1947年,伦敦路特里齐出版社出版了他编选的《当代中国诗选》,此选集中即有由Ho Chih-yuan翻译《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八首诗,白英也在该书序言也极大的赞美了艾青的地位。除此之外,世界上最早专题研究艾青诗歌的海外汉学家是日本的岛田政雄。1948年11月,日本《世界文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他的《艾青的诗》,这是国际上第一篇评论艾青诗歌的学术论文。接着,1954年,苏联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艾青的学术专著——B·彼特罗夫撰写的《艾青评传》。
而后在中西
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对抗时期,国际上对艾青的纯学术性研究减少,但也有一些汉学家能够尽量排除意识形态干扰,从做真学问的角度,专心致志地译介和研究艾青的诗歌,比如秋吉久纪夫,从1950年上大学时就着手翻译艾青的《手推车》,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中断过译介和研究现代中国诗歌,此后还出版了《现代中国诗人艾青集》。
随后1978年以来,国际上学者对艾青诗歌的接受度逐渐恢复,有汉学家专门撰写了研究艾青的学术论文,如美国汉学家李黎的《北方的吹号者》和张错的《艾青的独白与共鸣》等;也有学者对艾青诗歌作了高度评价,如1980年
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
许芥昱和丁望合编的《
中原地区文学》和1995年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约瑟夫S.M和霍华德·格尔德布拉特·罗夫合编的《哥大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等,丰富了国际读者对艾青诗歌的深刻认识。同时学者们不仅译介和接受了艾青的诗歌,还译介了艾青的《诗论》,比如,1982年,
巴黎第八大学研究基地出版了陈安多和王扎元合译的法文版《诗论》,甚至在宏观的“
中国文学史”的谱系中对艾青的文学创作进行纵横定位,如苏联汉学家H·
尼古拉·费德林在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史》中专门列有《艾青》一章。
中国研究
艾青诗歌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始发期(1935—1955),随着艾青诗作的陆续发表及影响力的增大,一些评论家开始评析艾青诗歌的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并将艾青与田间、
柯仲平等作比较研究。二是混乱期(1956—1977),受左倾思潮的影响,1956年艾青被打成
右派,学界对其诗歌的否定性评价压倒了肯定的赞誉。三是高峰期(1978—1999),这一时期随着艾青结束流放生涯,以《归来的歌》重返诗坛,学界再次将研究关注点转向艾青。一方面追踪评论其新作,另一方面对艾青的整个创作道路和诗歌美学风格,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四是沉静期(2000年至今),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艾青诗歌研究热潮相比,新世纪以来的艾青诗歌研究稍显冷却。但这一时期的艾青诗歌研究仍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寻求研究思路与方法上的突破,以实现进一步的细化与深化。
人物评价
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对艾青的评价是:“艾青同志为华族奉献了丰富而优美的诗篇。”
诗人贺敬之评价艾青为:“继郭沫若之后,艾青是新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党、我们国家为有艾青这样优秀的文艺家而感到欣慰,感到骄傲。”
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在《艾青与田间》中这样评价艾青:“......但我们,我们能欣赏艾青,不能欣赏田间,因为我们跑不了那么快。今天需要艾青是为了教育我们进到田间,明天的诗人。”
作家玛拉沁夫评论道:“艾青是中国人民的天才的儿子。”
智利著名诗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巴勃罗·聂鲁达讲:“迷人的艾青,是中国的诗坛泰斗。”
美国文学评论家罗伯特·C·费兰德认为:“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是当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艾青是天才的语言艺术家,是具有世界性眼光的诗人。”
原法国驻华大使夏尔·马乐,在代表
法国总统和文化部长向艾青授予法国文学艺术最高
勋章时说:“在法国的朋友中间,我们为有一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而感到自豪。”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
江锡铨在《
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散论》一书中对艾青的诗论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艾青的诗论,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最成熟、最优美、最简的诗论之一,这是他对现实主义新诗艺术发展的又一突出贡献。”
张同吾评价艾青:“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他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
后世纪念
纪念场所
艾青文化公园
艾青文化公园是金东新区规划建设的二个
主题公园之一,位于区
行政中心的北侧,
义乌江南岸,是—个绿化与城防大堤紧密结合的景观公园,是金华
城市绿地系统,三江六岸公园绿带的一部分。此公园由艾青之子、艺术家艾未未设计,通过别致的造型以及光和影的旋律变化,从不同角度展示艾青诗作流动的意境。中心广场主题雕塑《光的赞歌》,由天然石柱按高度渐变排列组成,与在同一条走线上的城防工程主题雕塑"礁石"融为一体,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艾青纪念馆
艾青纪念馆位于中国浙江金华婺江之畔,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内设5个展厅、一个多功能报告厅、一个书画作品展览厅、一个珍藏品陈列室。展厅中所用文字部分大量引用艾青本人的话语,并精选了20余首艾青的著名诗句及各时期重要活动的照片穿插于文字之中。
艾青诗歌馆
艾青诗歌馆位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市,为纪念中国“红色”诗人代表人物艾青在石河子垦区度过的那段难忘岁月而修建的,是富含诗歌文化的场所,也是全国唯一以诗人本人命名的诗歌馆,为国家3A级旅游区。2000年,艾青诗歌馆被
中国作家协会选定为“中国作家协会生活创作基地”,同时成为石河子重要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海内外发行的全国三大诗刊之一的《
绿风》诗刊编辑部就在该馆内。
纪念活动
艾青的诞辰百年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艾青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于2010年3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翟泰丰,诗人学者李慎明、
文怀沙、
雷抒雁、张同吾吗和艾青夫人
高瑛女士等近300余人应邀出席会议,为纪念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艾青的诞辰百年。
艾青诗歌节
2018年5月5日是艾青逝世22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他,传承他的诗歌精神,金东区缜密筹备、精心组织了一场关于诗歌的文化盛宴。诗歌节期间举办了“艾青诗歌公园奠基仪式”、“艾青诗歌音乐会”、“金华文旅产业论坛”和“大堰河论诗”主题沙龙等系列活动,强调“节庆仪式”与诗歌研究的结合,拓展诗歌节内涵,提供诗歌研究与对话的空间。
艾青诗歌奖
“艾青诗歌奖”由
中国诗歌学会和金东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该奖为双年度奖,每两年为一届。2021年5月启动,首届于2022年的5月颁予。“艾青诗歌奖”的设立是发现和奖掖坚持不懈地以独特的想象和语言文字,驰骋在生命时空,并赋予万物生灵拥有诗的性格和气质,以实现每一个人的内心与这个世界隆隆震响的“三个轮子”——真、善、美——并驾齐驱。旨在催生一批批胸怀梦想和富有激情的诗歌爱好者,进一步弘扬艾青的诗歌理想,讲好中国诗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