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
前苏联诗人、剧作家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别名弗拉基密尔·弗拉基密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英文:Vladimir Vladimirovich Mayakovsky,俄文: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的巴格达吉村,是前苏联诗人、剧作家。
1908年,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以下简称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即布尔什维克),曾三次被捕。1911年,马雅可夫斯基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1912年,他加入了达维德·布尔柳克组建的未来主义者圈子。同年,他与达维德·布尔柳克等人合作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并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首部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1915年,他的第一部“纲领性的作品”长诗《穿裤子的云》发表,由于显示了鲜明的“异教”色彩而遭到了沙俄审查机关的查禁。1916年,他发表了长诗《战争与世界》。1917年,他的诗句“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成为了革命水兵攻打冬宫时的战歌。
十月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与布尔什维克合作,参与新政权的文化建设工作。1918年,他创作了诗剧《宗教滑稽剧》。从1919年开始,马雅可夫斯基同未来主义右派分道扬镳,组织了“共产主义者——未来主义者”协会。1919年至1922年期间,他与一些诗人、画家合作,出版了一种名为“罗斯塔之窗”的宣传招贴画。1920年,他发表长诗《一亿五千万》。1922年,他的著名短诗《开会迷》发表。1923年,马雅可夫斯基创办了《列夫》杂志,同年,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著名的“楼梯式”诗体。二十年代后期,马雅可夫斯基在诗坛上的地位也急剧下滑。1928年,他创作的讽刺喜剧《臭虫》发表。1929年,他创作讽刺喜剧《澡堂》。1930年,《澡堂》在圣彼得堡“人民之家”演出时被观众喝了倒彩,这一年马雅可夫斯基的被认可度跌到了最低谷。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寓所饮弹自尽。
马雅可夫斯基属于“立体未来派”,在他的创作中讽刺体裁占据了特殊地位,他的作品对现实有强烈的不满,颠覆人们的思维惯性,用词夸张,意象怪诞晦涩,节奏短促有力。他是苏联文坛最具活力的人物,约瑟夫·斯大林宣布他为“我们苏联时代最好、最有才华的诗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3年7月19日,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以下简称马雅可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的巴格达吉村。父亲是当地的一个林务官,去世于1906年。此后,全家移居莫斯科。1908年,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即布尔什维克),从事地下宣传活动,曾三次被捕,在第三次被捕后被判了徒刑,在狱中待了十一个月,在狱中他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乔治·拜伦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同时尝试写诗。
1911年,马雅可夫斯基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达维徳·布尔柳克等一大批未来派的诗人、画家。1912年,在一次与同学达维德·布尔柳克的散步中,马雅可夫斯基向他朗诵了一首诗。由于缺乏自信,他声称这首诗是由一个朋友创作的。然而,达维德·布尔柳克立刻认出了这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并夸他是天才诗人,这件事成为了马雅可夫斯基命运的转折点。随后,他加入了达维德·布尔柳克正在组建的未来主义者圈子。
初出茅庐
1912年底,马雅可夫斯基与达维德·布尔柳克等人合作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并出版了俄罗斯未来派的首部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他们自称为“未来人”,宣称要将亚历山大·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等传统文学代表从当代文学舞台上排挤出去。在当时的俄罗斯文坛制造了一场震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雅可夫斯基受到革命形势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开始写作大量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作品。1915年,他的第一部“纲领性的作品”长诗《穿裤子的云》发表,在这首诗中,他向资产阶级呐喊着“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的口号,该诗原标题为《第十三名使徒》,由于显示了鲜明的“异教”色彩而遭到了沙俄审查机关的查禁。1916年,他发表了长诗《战争与世界》,控诉了帝国主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并发出了反对战争的呼声。
1917年,马雅可夫斯基积极参与了革命斗争,他的诗句“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被描述为轻蔑地宣判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死刑,成为了革命水兵攻打冬宫时的战歌。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明确宣布站在苏维埃政权一边,投身于维新政权的工作。他在广场、工厂等地方发表演讲、朗诵诗歌,进行革命宣传和鼓动工作。面对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诅咒,他于1918年创作了《革命颂》。
蓬勃发展
十月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首先与布尔什维克合作,参与新政权的文化建设工作。他们得到了苏联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的赏识,也遭遇了一些作家和诗人的反对和抵制,这些反对者涵盖了旧俄知识分子和年轻的无产阶级作家和理论家。在这一阶段,据报道,马雅可夫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口号——“接受社会订货”。他主张最好的诗篇应该根据第三国际的社会性订货而创作,以无产阶级的胜利为目标,用易于理解、新颖且有表现力的文字来传达。他主张在一张布置得很好的书桌上写作,然后利用飞机将作品送到编辑部。作为实践,他创作了许多“传单诗”和“诗体口号”。
1918年,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诗剧《宗教滑稽剧》,通过《圣经》中洪水淹没大地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十月革命的内容。从1919年开始,马雅可夫斯基同未来主义右派分道扬镳,组织了“共产主义者——未来主义者”协会,简称为“康夫”。1919年至1922年期间,马雅可夫斯基参与了俄罗斯电讯社(简称“罗斯塔”)的工作。他与一些诗人、画家合作,出版了一种名为“罗斯塔之窗”的宣传招贴画,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反映了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中的重大问题,马雅可夫斯基负责为这些画创作简短好记的口号和短诗,这些宣传画时常被称为苏联最早的社会海报。1920年,他发表长诗《一亿五千万》,以夸张和抽象的手法,表现了新旧世界的斗争,歌颂了一亿五千万苏联人民的伟大胜利。1922年,他的著名短诗《开会迷》发表,以辛辣尖锐的语言,讽刺嘲笑了苏维埃政府中那些整天浸泡在会议中的官僚主义者。
1923年,马雅可夫斯基创办了《列夫》(即《左翼艺术阵线》)杂志,并担任了主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诗篇,如《给艺术大军的命令》《给艺术大军的第二号命令》《魏尔伦和塞尚》等,马雅可夫斯基对未来主义者、想象主义者、阿克梅主义者提出了批评,并大声疾呼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为现实斗争服务,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服务。同年,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著名的“楼梯式”诗体。1922年至1924年间,马雅可夫斯基到过拉脱维亚法国德国,1925年,他前往美国,周游了许多城市,旅行的诸多印象都在他的作品中呈现。
地位下滑
二十年代后期,马雅可夫斯基在诗坛上的地位也急剧下滑。1928年,他创作的讽刺喜剧《臭虫》发表。1929年,他创作讽刺喜剧《澡堂》,揭露官僚主义。其中的协调管理局总长波别多诺西科夫是他为著名演员伊林斯基量身打造的,但后者拒绝出演,最后这出戏由梅耶霍尔德导演,马雅可夫斯基出任第二导演。该剧演出招致强烈批评,人们要求将他开除出党,殊不知他是无党派人士,还将他与“反苏分子”普拉托诺夫相提并论,他被禁止出国演出。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因为他并不反对苏联,只是想帮助苏维埃政权发现自己的缺点。但他并未放弃戏剧创作。在一次“辩论”中,他提到如果现在接到写剧本的邀请,还会再写一部《澡堂》。
到了1930年,马雅可夫斯基的被认可度几乎跌到了最低谷。新年伊始,他寄予厚望的讽刺剧《澡堂》在圣彼得堡“人民之家”演出时被观众喝了倒彩。同年2月1日,他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地同时举办了诗人创作二十周年文学活动展览,但参观者人数寥寥,而且除法捷耶夫、什克洛夫斯基和勃里克以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诗人以前的好友绝大部分都没到场。同年4月9日,马雅可夫斯基在普列汉诺夫学院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会,听众是各地来进修的基层党政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当马雅可夫斯基在台上朗诵得声嘶力竭、唇干舌燥的时候,得到的反响却是“听不懂”。这与他此前所到之处必定赢得的普遍的欢呼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自杀身亡
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寓所饮弹自尽。自杀前两天,马雅可夫斯基写下了自己的遗言:“致大家:不要为我的死责怪任何人,不要发布谣言。死者对此深恶痛绝。妈妈,姐姐和同志们,请原谅——这不是办法(我也不建议其他人这么做),但我已没有出路了。莉莉娅,爱我吧。政府同志,我的家庭成员——有莉莉娅·勃里克,妈妈,姐姐和维罗尼卡·维朵尔多夫娜·波隆斯卡娅。假如你能给他们安排一份将就的生活——那就谢谢了。已经开始的诗作交给勃里克夫妇,他们可以进行整理。”这则遗言还引了作者一首未完成作品的片断:“据说发生了严重的事故/爱情之舟撞上海礁/我与你两不相欠/彼此的不幸与委屈的苦恼/又何必计算。”
马雅可夫斯基死后,他的所有档案材料都转到了布里克夫妇手中。莉莉娅·地可蕾丝布里克试图保存他的创作记忆,尝试建一个纪念室,却不断遭到官僚主义的阻挠。马雅可夫斯基死的作品几乎没有出版过。当时布里克决定写信给约瑟夫·斯大林,她在信中请求斯大林帮助保存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遗产和对这位革命诗人的记忆。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马雅可夫斯基于出生在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的巴格达吉村。父亲是当地的一个林务官,他还有一个姐姐,1906年父亲去世后,他和妈妈姐姐一起移居莫斯科
感情生活
马雅可夫斯基形象俊朗,才华横溢,有很多女“粉丝”,并与多位女性有过密切的交往,但终生未婚。与他相处时间最长、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女性是莉莉娅·勃里克,她是有夫之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相爱后,把这种关系告诉了自己的丈夫奥西普·勃里克。但最终两人分手。
1928年,马雅可夫斯基在出访巴黎期间结识了一位名叫塔吉雅娜·雅可夫列娃的女子,两人很快堕入情网。第二年春天,诗人再次来到巴黎,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他在给塔吉雅娜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你别犹豫,/别犯愁。/来吧,/来到我这双大手——/这双笨拙的手的/十字街头。/不愿吗?/那你就留下,/冬眠在此地。/这屈辱/咱就和总的屈辱/串在一起。/不管怎样,/总有一天/我要娶走你,/娶走你一个,/或许/还捎带上巴黎。”诗中流露了作者对爱情的憧憬和对组织家庭、开始新生活的渴望。但当马雅可夫斯基五月份回国料理有关事务,准备在十月再次出国去与塔吉雅娜结婚时,他的申请被拒绝了。后来,马雅可夫斯基与莫斯科高尔基剧院的演员维罗尼卡·波隆斯卡娅又有过一场热恋,但维罗尼卡也是有夫之妇,并且因为担心伤害丈夫而不愿离婚。
美国女儿
马雅可夫斯基有一个女儿小艾丽,小艾丽名为帕特里齐娅·汤普森,是一位心理学家。1935年,小艾丽的母亲带着她嫁给了美国人汤普森,并告诉了她关于生父的身份。1985年,小艾丽的母亲逝世。小艾丽将母亲珍藏的信件和照片保存起来,于1990年向有关部门出示各种证件,公开了自己是马雅可夫斯基女儿的身世。1991年7月,纪念马雅可夫斯基诞辰98周年前夕,小艾丽和她的儿子从美国赶来纪念马雅可夫斯墓前凭吊。母子俩一下飞机便直奔两周王陵。她含泪跪在父亲墓前献花,并为母亲圆梦——将其骨灰埋入墓中。1993年,马雅可夫斯基诞辰100周年之际,她再次到莫斯科出席纪念活动,并去墓地缅怀父母。
生活习惯
马雅可夫斯基曾游历过苏联的54座城市和7个国家。在出行时,他通常会自带餐具,甚至还会携带便携式浴缸。他喜欢将酒杯藏在柜子里,这样别人就无法使用。他从不使用别人的餐具,即使是看起来很干净的杯子,也会先仔细擦拭一遍。受到父亲死于血液感染的影响,他对卫生有着极端的注意,认真洗手,他还经常使用古龙水,保持身体清洁。即使是身体的轻微擦伤,他也会非常认真地处理。
社会关系
主要作品
诗歌作品
出版书籍
以上信息来源:
诗剧
杂志
宣传画
创作特点
马雅可夫斯基属于“立体未来派”,他起步于未来主义,得益于未来主义,但他又突破了未来主义的束缚,最终超越了未来主义。他擅于将非诗的元素入诗,扩大诗歌的容量和功能,用诗意的态度来面对人人终日面对的柴米油盐,标语口号。他不仅将音乐、绘画、小说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因素带入诗歌,甚至能使政治词汇、人名地名等等成为他诗歌的抒情对象,成为人人读来上口、过目不忘的佳句。
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表现的天真和纯真,并非出于个人目的或功利原则,而是真实动机的体现,因此,他的诗歌在苏维埃时代之后仍然保持着吸引力。他歌颂革命和革命领袖,并且这些歌颂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抒情愿望。在他看来,完美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自由而有诗意的,而不是充满官员的世界,而是有着充满自由的劳动的人们聚集起来的地方。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在于自由,其次在于诗意。在他的诗歌中,革命被描绘成一场浪漫的创世运动,社会主义被赋予了诗意。例如,他对列宁的歌颂并非仅仅因为他是一个革命领袖,而更多地在于他认为列宁是一个最人性的人。
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中,讽刺体裁占据了特殊地位。他的作品对现实有强烈的不满,颠覆人们的思维惯性,用词夸张,意象怪诞晦涩,节奏短促有力,在艺术上抛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追求标新立异,强调诗歌意境的音响、色彩和运动的效果,其思想倾向则是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
主要成就
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文坛最具活力的人物。他以抒情诗为主,他的技术创新影响了许多苏联诗人,在俄罗斯以外,他的印象很强烈,1930年,约瑟夫·斯大林宣布他为“苏联时代最好、最有才华的诗人”。在1960年代,年轻诗人被前卫艺术和经常与共产主义教条发生冲突的激进主义所吸引,在莫斯科的马雅可夫斯基雕像下组织了诗歌朗诵会。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从他革命性的诗歌立意和社会性的诗歌立场,到他的楼梯诗体在词汇、韵律、节奏、力度、张力等方面对20世纪世界诗歌有着奉献和促进的作用,他解决了“大众诗歌而非精英诗歌”的问题。他是戏剧革新家,主张舞台应有强烈的剧场怀和假定性,反对自然主我地描摹生活。他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苏联戏剧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在世界现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事件
讽刺前人
1925年,谢尔盖·叶赛宁抑郁症而自缢身亡,此事件被当局批判为“颓废派”行为。为了肃清“颓废情调”的影响,教育人民,委员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撰写了《青年中的颓废情调(叶赛宁情调)》的报告,并发动全国青年参与批判。马雅可夫斯基在他的诗作《致叶赛宁》中对叶赛宁进行了口诛笔伐,诗末写道:“在人世间/死去/并不困难,/创造生活/可要困难得多。”这首诗获得了官方的好评,成为“肃清叶赛宁情调”运动的工具,推动了对“叶赛宁情调”的批判达到高潮。此后,谢尔盖·叶赛宁的诗作被视为“毒草”,被禁止长达30年。
在另一事件中,高尔基因与布尔什维克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有分歧,1921年被列宁逼到意大利“休养”。列宁逝世后,马克西姆·高尔基写了一篇回忆列宁的文章,却遭到约瑟夫·斯大林的不满,要求他按照官方提纲重写。这让高尔基感到非常愤慨,开始警惕,决定暂时不返回斯大林掌权的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对高尔基滞留国外的情况进行了讽刺,称之为:“我们每每想到痛苦的移民高尔基,就会感到痛苦。”(“高尔基”的俄文Γорький意思是“痛苦的”)。
奶嘴广告
马雅可夫斯基意识到,奶嘴广告的目标受众正是20世纪20年代咆哮的成年人,他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他设计了略带痞气的广告语:“没有奶嘴比这家更好,愿意吮吸到老”。这个广告语在巴黎世博会上获得了银奖。
喜欢奇装异服
马雅可夫斯基喜欢穿着黄色女装、粉色夹克上衣,有时他在演出时,警察曾警告他不允许再穿女装进场,但他会将女装交给粉丝夹在报纸里带进场,到了舞台上再换上。他还喜爱奇装异服,例如穿着高级礼服,戴着一顶大礼帽,胸前的纽扣孔里不塞纽扣,而是塞一根胡萝卜
遭受恶评
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诗作《略谈几句我自己》,开篇第一句是“我喜爱看孩子们怎么死去”,一反人们对孩子们惯有的“天真无邪”“需要保护”的认知,诗歌发表后,在媒体上遭遇排山倒海的恶评。
自杀之谜
1930年4月14日,年仅37岁的马雅可夫斯基选择在寓所饮弹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他的自杀成为苏联文学史上一个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事件涉及多种解释。在一些研究中,认为他的自杀与爱情挫折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与20世纪苏联文坛的斗争。一些学者认为,各种主客观原因综合起来导致了诗人的悲剧,没有必要分清主次。另一方面,对马雅可夫斯基的遗书《给大家》进行详细解读,认为其中涉及的“爱情的小舟”概念应被扩大理解为整个社会的爱与感情的缺失,从而导致了诗人的悲剧。在90年代,中国继续探讨诗人自杀的原因。有学者首先驳斥了诗人被谋杀的说法,并分析了诗人在1929年秋至1930年中受到的一系列打击,包括创作展失败、话剧演出不成功、与“拉普”人员的矛盾以及两次爱情的挫折等。这些打击加在一起被认为是导致“骄傲、敏感、自尊心强的诗人”悲剧的原因。此外,一些文章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的命运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指出他的悲剧不仅仅停留在自杀事件本身,而是受到了后人持续评价的影响。他的作品甚至他本人都被继续用作政治工具,被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与他的作品特质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还有其他研究表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充斥着政治,但再多的社会宣传也无法扼杀他个人对爱的需求,这种需求因重复而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出来 浪漫挫折。在他早期的歌词之后,这种需求在两首诗中表现得尤为强烈,《柳布柳》(1922年;“我爱”)和《普罗埃托》(1923年;“关于这个”)。这两首诗都是献给作家奥西普·马克西莫维奇·布里克的妻子莉莉娅·布里克的。马雅可夫斯基对她的爱以及他与丈夫的友谊对他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即使在马雅可夫斯基与莉莉娅·布里克的关系结束后,他也认为她是他最亲近的人之一,也是他家庭的一员。在他逗留期间巴黎即1928年,他爱上了一个难民塔季扬娜·雅科夫列娃,他想和她结婚,但她拒绝了他。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不成功。他对爱情失望,越来越疏离苏联现实,拒绝出国旅行签证,后自杀。
人物评价
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革命歌手”“苏维埃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地道的现代派诗人。在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里,就是其现代性的典型体现之一,因此,现在有人又将马雅可夫斯基称为“民主的现代派”,甚至“社会主义的现代派”、“革命诗人”、“大众诗人”和“现代派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更是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诗人。对于我们而言,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现代经典,也构成一种经典的现代。——(人民日报评)
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新艺术中,先前丧失了艺术性的大街又获得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形式,诗人并非透过窗户张望大街。他认为自己就是大街的儿子,而我们便根据儿子的容貌获悉了母亲的美丽,人们先前不会、也不敢去打量这位母亲的脸庞。——(俄罗斯著名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评)
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约瑟夫·斯大林评)
在中国新诗接受外来影响的历史上,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贺敬之郭小川、田间等著名诗人都各自模仿他的风格,写出了被批评家们称之为“楼梯式”诗歌的重要作品,至于论及其影响,甚至可以寻索到朦胧诗的一代。可以说,他堪称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诗人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他同时也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诗人。在整个俄罗斯未来主义诗歌中,马雅可夫斯基无疑当属第一男高音,他的诗歌赋有雄辩的风格,其句式往往短促有力,仿佛鼓点般直捣人心。——(光明日报评)
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双面诗人,他表面上漫不经心,内心深处却充满巨大的悲痛——生命充满苦难、忧愁和孤独。或许在他眼中,人类的生命越早结束越好。——(《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译者糜绪洋评)
若是生在当下,高大英俊、才华横溢的马雅可夫斯基可以胜任多种职业: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博主、广告圈大鳄或摇滚明星。他将自己比作基督的“第十三位使徒”,希望从敌人那里收获真爱,认为诗人的使命在于收集人类的所有痛苦并将之传递给雅威。他是未来主义者、先锋派代表,视革命为美学,在年轻时追求极端主义、极致夸张。——(俄罗斯劳动报》评)
马雅可夫斯基有两个主要面向,一个是作为未来主义者和宣传鼓动家的马雅可夫斯基,一个则是作为情人的、被爱所困的马雅可夫斯基。这两个面向如此矛盾反差如此之大,仿佛是被强行扭结在一起,并最终崩裂。——(界面新闻评)
后世纪念
墓碑
马雅可夫斯基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栗色的墓碑上是一尊他的胸像。
纪念碑
马雅可夫斯基的纪念碑由基巴利尼科夫创作于俄罗斯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广场,《马雅可天斯基纪念碑》获1959年列宁奖
纪念活动
2011年7月19日,“马雅可夫斯基诞辰118周年纪念晚会”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马雅可夫斯基的许多中俄爱好者聚集一堂,或解读他的创作,或朗诵他的诗歌。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初出茅庐
蓬勃发展
地位下滑
自杀身亡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感情生活
美国女儿
生活习惯
社会关系
主要作品
诗歌作品
出版书籍
诗剧
杂志
宣传画
创作特点
主要成就
相关事件
讽刺前人
奶嘴广告
喜欢奇装异服
遭受恶评
自杀之谜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墓碑
纪念碑
纪念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