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画家、艺术教育家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本名绍琼,字凤鸣,后改名风眠,广东省梅县人,中国近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主要绘画作品有《柏林之醉》《孤鹜》《芦苇孤鹜》等,主要出版书籍为《林风眠画集》《中国绘画新论》等。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1917年他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1919年12月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1920年入读于法国迪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到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及进入Cormon的工作室学习,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1925年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西画系主任。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创作油画《人道》。1928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市主持筹办杭州国立美术学院并任院长。1938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委员。1951年,创作作品《单刀赴会》《霸王别姬》《宇宙锋》《马牟与张飞》《红娘与莺莺》《孙悟空大闹天宫》《武松杀嫂》等。1977年,移居香港,10月,在香港举办画展。1979年6月,编著出版《林风眠画集》;7月,在上海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9月,在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10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
林风眠是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在艺术上,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毕生努力主张“西体中用”。他的“方纸布阵”“东方水墨与西方色彩接吻”“新线条的使用”与作品抒情等独特的“风眠体”形式语言,都带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正像郑朝对林风眠艺术成就的总结:“为当代中国画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的效果,融合了西方的审美情趣,使中国画的语言带有世界性。”历史也客观地把他推向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地位——即林风眠前中国画与林风眠后中国画。
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以西洋画法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反封建题材的油画。他对中原地区传统绘图也有所研究,在创作上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代表作有《摸索》《人道》《痛苦》等。2023年,《2023胡润最畅销中国艺术家》发布,林风眠排名第9位。作为教育家,林风眠先后培养了如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席德进王式廓罗工柳等一大批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页,并具有国际影响。2023年5月5日,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体系,《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文物博发〔2023〕13号)林风眠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上中学时其绘画天分已让老师自愧弗如。傅雷曾说他对艺术的追求,正如他的祖父不论四时晴雨、赤脚凿坚镌石之精神。用林风眠自己的话来说,一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幼年时,母亲与人私奔未果,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祖父是为雕刻墓碑的石匠,父亲是一名画师并继承祖业,他从小随祖父和父亲学习石雕和绘画。
1904年,5岁的林风眠临摹《齐子园画谱》,取学名为风鸣。1908年,9岁画中堂《松鹤图》,名震乡里。1915年,以高小三年级肄业的成绩,越级考入省立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
留学经历
1919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结业。在暑假期间,他筹集资金往上海市,报名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并在12月搭乘法国邮轮赴法。
1920年,抵法后他入中学学习法文数月,并在DION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绘酬。在此期间,林风眠半工半读,在DUON美术学院时得到院长兼雕塑家YANCESSE的赏识,不但收购了他的一幅粉彩风景画,还推荐他去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攻读,并进入有“那个时代最学院派的画家”之称的FACORMON教授的工作室。YANCESSE教授曾去巴黎探望他,提醒他不要沉迷于学院派,也应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学习,尤其是应去东方博物馆研究中国人自己最优秀的艺术传统,林风眠尊嘱,一方面继续在美术学校的学业,一方面流连在东方艺术、陶瓷艺术和巴黎各大博物馆中潜心描绘、融会贯通。
1923年,林眠结束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学习,赴德国研究艺术并创作《柏林咖啡屋》、《平静》、《古舞》、《克里阿巴之春思》、《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作品。在此期间,他与德国柏林大学化学系毕业生方·罗达相恋。
1924年,偕同夫人由德国返回法国巴黎,居住玫瑰别墅。2月,中国《艺术评论》杂志记者杨铮、名画家西蒙·布朗、名雕刻家约翰·亚勃来访,称赞其新作《摸索》,此作以专讯寄回中国。与此同时,留欧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在巴黎成立,推举林风眠、刘既漂林文铮、王代之等十人为筹备委员,主持其事,在法国蔡元培先生被聘为名誉会长。5月21日,中国美术展览在法国史太师埠的莱茵河宫隆重揭幕。同年秋,林风眠夫人方·罗达分娩时不幸染疾,母婴同亡于巴黎某医院。10月,林风眠作品《摸索》入选巴黎季沙龙展览。
国内经历
1925年,林风眠创作国画《生之欲》并回国就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之职。
1926年2月,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改名国立艺术专门学院,林风眠执掌该校并聘请齐白石、法国名画家克罗多等中外名家任教,学风大兴。10月,林风眠发表论文《东西艺术之前途》并创作油画《民间》。
1927年4月,北京国立艺专成立“形艺社”,推林风眠为会长。5月,由林风眠发起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章程公开发表。5月11日“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展出作品三千余件,于6月3日闭幕。7月,林风眠辞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兼教授之职,接受蔡元培之聘,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发表《致全国艺术界书》。11月,他参加蔡元培主持的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筹办国立艺术大学。12月,第二次艺术教育委员会会议决定由林风眠负责筹建艺术大学之事。同年,林风眠创作油画《人道》。
1928年1月1日至7日,第一届美术展览在南京举行。参展者有林风眠、王代之、王子云刘开渠等十余人,影响颇大。2月,林风眠等由宁至杭筹建中国美术学院。3月1日,国立艺术院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亲自到会并发表演说。9月,国立艺术院正式开学,合中西两系为绘画系。10月,创刊《亚波罗》为院刊。在创刊号上林风眠发表论著《原始人类的艺术》。同年,林风眠创作国画《白鹤》、《马》、《翠鸟紫藤》、《渔歌》、《猫头鹰》等作品。
1945年1月18日,林风眠在重庆参加现代绘画联展。同年夏,他与法国友人瓦迪默·埃利瑟夫相聚重庆市。8月15日,日本投降,教育部令国立杭州市艺专复员杭州原地,委派姜丹书来杭接收校舍并于秋天复员完成。10月10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开学,林风眠受聘为西画系教授,随校由重庆返杭州,与家人团聚。同年,林风眠创作《青衣女》、《黑衣女》、《少女人体》、《兰兰》、《夜鸟》、《秋艳》、《四川大川》、《独钓寒江雪》、《白鹤》、《仕女琵琶》、《宋瓶白桃》、《湖边积雪》、《红衣女》等作品。
工作中段
文革期间,林风眠烧毁大量作品,遭到批斗和抄家,一度因“间谍罪”蒙冤入狱。1972年底,林风眠被释放,收藏家柳和清称:“4年多不见天日的牢狱生活,使得他的胃病和心脏病更为加重,脸上一无血色”。因顾虑“时局难料”,林风眠不敢再提笔作画。1974年,水墨画《山村》又一次受到批判。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临行前,好友巴金收到的告别留念是他的一幅《鹭图》,学生吴冠中收到的是青蓝色调的苇塘孤雁,他为此赋诗一首,遥祝恩师“浮萍苇叶经霜打,失途孤雁去复还”。客居香港的10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等地成功举办个展,并在80高龄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
人物逝世
1991年8月12日上午10时,林风眠病逝于荃湾港安医院。逝世前他曾表达要回国的愿望。8月17日,遗体在香港哥臣角火葬场火化。8月22日,由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联合举行的“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悼念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9月1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中国文联会堂召开座谈会,缅怀、纪念和学习林风眠大师。
个人作品
代表作品
注:以上资料来源
作品介绍
《仙人掌、彩陶与静物》
创作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陶与静物》,是目前林风眠传世作品中少数有年代纪录的早期静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达的关键创作,标志其对中国水墨画形式表达的革新进入至一个全新的境界。
背景中,垂阵线条切割构成墙面与窗户,左右两个“十”字与撑满画幅的大圆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圆桌。倒置的梯形竖立于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白网纹样判断,应为半束于侧的窗帘。简化为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的对象,交错并置于桌案上:扁圆的水果与圆形仙人掌科,于上下分别紧贴中心轴线左右;菱形的陶罐与竖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陈列;陶罐、仙人掌、盆栽、水果,围绕着中间上下交叠的方巾,呈圆形分布,相互辉映,形成“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的布局特色。造型是构图的主角,色彩亦为其中的一部分。在水果与方巾、仙人掌的处理上,林风眠以绿、黄相对应,左上角窗外的白色天空与右下角的黑色桌面,以及左下角明度较高的白纱窗帘与右上角的黑沉墙面,共同形成明暗对比。白色的背景在整体的灰色基调中显现出颜色的调和之美,而窗外天空中的白云更为画面增添了空间的穿透性与另一空间的想象。
《白衣仕女》
20世纪50年代,林风眠在教育事业上虽隐退,创作却进入高峰期,其中仕女画是经典题材。根据时代影响,他笔下的仕女形象逐步为几何形体的构成,背景改为垂直几何分隔,更注重线条和颜色的经营。1954年创作的《白衣仕女》,捕捉了仕女外形美姿,将东方仕女的雍容风度和优雅气韵描写出来。
《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刷笔,将背景垂直分隔成具有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条和半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一种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为端坐于前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静幽柔美的空灵感。两笔弯眉、两画凤眼、一点文鼻、两笔晕染而出的樱嘴薄唇,一个长笔勾勒的椭圆脸型,用笔娴熟自信。流动的线条,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思,同时又率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到面,从实体转到空间,勾勒仕女丰润的身姿及薄纱的轻盈,显示出艺术家是在对画中人物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加以提炼才可到达纯熟、自信的表达境界。用色上,林风眠自创在重彩之上叠加白线、白粉,形成透明的纱质感觉,层层叠叠的白粉肌理营造出高古宋瓷般莹润柔和的透明光感,盖于白粉之下的重彩透过不同程度遮蔽,创造出隐隐若现、层次丰富的中间色调变化。
《鱼鹰》
1958年,林风眠与关良吴大羽等老画家在上海美协的组织下走访黄山洞庭东山舟山市新安江等地写生,积累了大量的绘画素材。作品《鱼鹰》便是他基于该次写生中所见所悟,于1960年创作的得意之作。
黑色五分的山河背景中,他以收放自如的运笔晕染,配合坚硬的直线,将两艘渔船简化为三角形块的抽象式结构,幷置于画面中央,船头船尾露出的水稻在两端零星交错,构成对应,缔造出视觉的稳定和空间纵深的层次。三只肥瘦不一的鱼鹰,被刻意安排站立于右侧船沿之上,打破了画面原本的构图平衡,形成一种向右下沉的动势。林风眠通过借鉴西方风景绘画的空间构图,将画面横贯分构为多个层次,并利用传统水墨画中留白的特点,引入西画对于户外光影变化的捕捉,随着近大远小的景物安排,画面由前至后,层次推进间,一股轻松自由的画面气氛洋溢而出,形成画面秩序上的新韵律。有别于40年代在杭州嘉陵河畔所作风景画中所散发的忧郁、沉闷的情调,《鱼鹰》中,右侧鱼鹰未见五官,却身姿活泼,简化的用笔苍劲姿媚,自成风调,流露出一种经久炼的孩子气,一如林风眠彼时的心境写照:虽历经战争流转、人生失意,却仍对自然、对艺术保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林风眠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他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原地区文化,创作过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另对中国传统绘图,如隋唐山水、莫高窟壁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国木版年画、皮影等也加以研究。在创作上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传统,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1926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林风眠的画作以油画居多,取材于军阀连年混战、政变屠杀、民不聊生等黑暗现实,呼唤人道主义,抗争意味浓烈。画风倾向于表现主义,构图简约,笔法凌厉,用色强烈而凝重;1931年后,遂转攻国画花鸟、风景和人物,在造型、设色、空间处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融汇中西的尝试,运笔简洁、迅疾,色彩斑斓,画面蕴藉、灵动,已具有了“风眠体”的雏形。所谓“风眠体”,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诗意中蕴含着淡淡的哀伤。他笔下的风景不是现实中的景色,而是记忆中的景色,是艺术家主观表现的景色,是林风眠自我心灵的呈现,清逸缥缈但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就像杜甫诗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意境,孤独地美着。“风眠体”是在孤独寂寞、痛苦贫困中诞生的。在艺术手法上,林风眠拓宽了融汇中西的语言构架,张力四溢的构图、灵动的笔势、如梦似幻的光色、信笔率真的写意,单纯素净的形体,这里面既有油彩之浓郁,又兼水墨之清灵。在精神层面上,不管是悲壮、孤独、沉郁,还是空灵、优雅的审美取向,始终都沿着生命的情状做多角度的演绎,淬炼成特立独行的林风眠格体。
艺术思想
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具有独特性和进步意义,从其留存的文献如《东西艺术之前途》《致全国艺术界书》等可窥其一二。面对美术界对“西洋画”的争论,林风眠指出其“不过是个嫩嫩的新芽”,应该去找寻一个可以调和二者的方法,而不是一味诋毁与嫉视;并且提出:“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对于中西艺术的特点,林风眠认为,西方艺术倾向于写实,而东方艺术偏向于写意,并且此二者为互补关系;对于中国艺术的处境,林风眠指出,“中国缺乏艺术的陶冶”,“绕在国人眼前的是缺乏生命的赝造品”,这使艺术在中国的地位逐渐下降。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他提出需要一位艺术家“奋其腕力”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并且应该“专在西洋艺术之创作与中西艺术之沟通上做工夫。”1927年5月,林风眠主持北京艺术大会,主张艺术不是少数贵族的独享,应是全民族各阶级共享。林风眠将“中西融合”视为中国美术发展的新出路。而对于绘画本身,他认为不应根据绘画种类选取画法,而只需凭创作需要选取画法与材料即可。
在美术教育方面,林风眠始终秉持“融合中西”的理念。1928年,林风眠担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提出学校的教学宗旨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将此教学宗旨延续至今。实现艺术社会化的教育思想贯穿在林风眠一生的艺术活动中,他当时认为“国人懂得艺术的是太少了,无论乡村与都市,多数人欣赏的还是很丑陋的月份牌这类东西,就是绝无仅有的老艺术家们,仍在抱着祖先们的尸体,好像正在欣赏腐烂的臭味,不惜自禁在冷冰冰的墓洞中,拒绝一切曙光与新味!”他相信艺术救国与科学救国一样,同样可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林风眠学成归国之初就抱着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担任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校长。任教之初,林风眠就树立了明确的教育目的,他在《致全国艺术界书》中就写的道:“故在长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之决心,俾能集中艺术界的力量,扶助多数的青年作家,共同奋斗,以求打破艺术上传统模仿的观念,使倾向于基础的练习及自由的创作;更以艺人团结之力,举办大规模之艺术展览会,以期实现艺术化理想。”
绘画技法
在抗战期间,林风眠仍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他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这种“调合中西”的尝试,绝非患得患失、流于皮相的“修补”或“妆点”,而真正是由内及外、由个性语言到气质内涵的涅。林风眠兼容西方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重视外师造化,悉心体会感悟自然中的生机、节奏与诗意,遂融合中西,尽脱臼,别开生面,独创出一种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其画好用正方形构图,不留或少留空白;笔法灵动奔放,富于变化;墨与色的交融郁勃淋漓,浑然一体。
画面构图
林风眠的画幅基本采用方形布阵,向四方等量扩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实的内涵表现。在方形画面中,他善于将所有的空间集中调配,或方中有圆,如大理花、绣球等各式盆花及水果、瓶罐等静物组合,令人感觉饱满热烈;或平远取景,其常见的风景画习惯把主要的景物置于前景或中景,层层深远,平和宁静中蕴涵动势与活力;或均衡布置,他的仕女和静物非常注意左右与上下的均衡,在形、色、线的变化和呼应中达到统一和谐。他在方形画幅中还擅长图案构成,既爱方圆,也爱锐利,他用心地将所有画面元素服从背后完满的几何秩序。
色彩运用
林风眠绘画中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色彩,这个特点使得其作品流露出一种意境和感情。他将西方重体量、光色的特点与中国画的黑色相互调和,解决了水墨易褪色、不易保存、不易表现层次等问题,引入了色彩。正如吴冠中所言,林风眠作品的特点“在于黑白和彩色之浓重与衰艳”。从林风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色彩是源于主观的设置颜色,并不太追求立体效果;对西方色彩只是吸收了其光色;比较注意物体色彩层次,强调对比色、互补色以及冷暖、明度对比;将墨色作为颜色的一种,或以墨入色,或以色入墨,不同色墨的交融程度和比例差异渲染出不一样的画面氛围。这样的处理让我们能从他的画面中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境,如苦痛、宁静、凄苦、伤感等。林风眠也时常感叹传统水墨画是很难加入强烈色彩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对色彩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随类赋彩”上,色彩之间很少会相互调色。因此,画面中会缺少一些由中间色带来的层次感。重墨轻色一直是我们对中国水墨画的认知,林风眠的绘画可以说是在尝试打破这样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将水墨与水粉交替使用,给予画面一种浓厚又轻盈的视觉效果。林风眠将黑色作为黑色这一色彩元素加入画面,利用墨色的清透空灵和彩色的层次相互堆叠,进行色墨交融,并按不同的色墨顺序、不同比例的色墨来绘制具有不同情感的绘画作品。这就是“还墨以黑”。
线条运用
林风眠作品中用线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倾向,一是来源于瓷绘的线形,流畅、迅捷、奔放,既露头又出尾,这种自由的线条与形象结构混化无迹。林风眠另一种线形来自马蒂斯的白描,线条在自由、顺畅的同时,体现出中国式的行云流水,并且在韵格上也更多中国味道。
家庭生活
家庭情况
林风眠祖父林维仁石匠,以雕刻梁启超墓为业,父亲林伯恩,石匠兼画师,精通文墨。林风眠幼时,读书学画,闻名乡里。
婚姻情况
林风眠第一任德籍妻子罗达,1923年冬结婚,1924年7月,罗达在分娩时染上产褥热去世,婴儿随之夭折。林风眠悲恸之余写下“人生有情泪沾臆”的字句,亲手为罗达刻了一方墓碑。
林风眠第二任法籍妻子阿丽丝,1925年秋结婚,1927年8月,女儿蒂娜出生。
人物影响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历史中,林风眠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目的就是要重铸中国形象的“再东方化”。他是以调和中西艺术的策略作为实践的指南:在西方艺术的写实与中国艺术的传统中取长补短。他接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职务时,“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改进校务;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增设系别;第三,举办艺术活动。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改革、教育实践打破了旧北京艺专的死死沉沉、平平庸庸的局面。期问,他殚精竭虑地策划与完成了“北京艺术大会”。但是,他的艺术革命没有成功,反而招来杀身之祸,林风眠又辞去了校长一职。林风眠痛心疾首:“不期横逆之祸,不先不后,偏于此艺术运动刚刚有此复兴希望时来到,于是费尽多少心血,刚刚扶得起的一点艺术运动的曙光,又被灭裂破坏以去!这是艺术运动中多么可悲的事啊!”后来,林风眠接任国立杭州艺术学院院长一职,林风眠不分日夜地为艺术奔走,他继承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兼容并包,艺术自由”。提倡现代的、印象的、抽象的各种风格。1928年策划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并创办了《亚波罗》、《雅典娜》和《车神》多种刊物。其中1929年成立的以林风眠、克罗多为导师的“西湖一八艺社”是“艺术运动社”最为著名的一个。“西湖一八艺社”后来汇入了鲁迅掀起的新兴木刻运动并在上海举办展览。直到1937年,整整十个春秋,林风眠苦心经营了杭州艺专。可是代表着林风眠“艺术运动”精神的《亚波罗》终于不再出版了。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严峻的形势,林风眠终于离开了国立杭州艺专。从此,改造社会的运动对于林风眠而言又只得告一段落。“为艺术而战”,凝结着他对后继者的无限的希望。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他的艺术,不是在中国和西欧古代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是以新的意识在这一基础上搞他自己的艺术。所以林先生的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包括世界美术界,是独树一帜的新的创作,具有很高的水平。”(雕塑家刘开渠评)
“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知名画家吴冠中 评)
“每次创作先生的雕塑时,我都会想起他曾遭遇的苦难,边创作边流泪,林风眠是中国美术教育第一人。”(雕塑家廖慧兰评)
“林风眠先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艺术大师,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将他的故事传递出去。此次活动八大美院的老师们几乎都来到了现场,这是艺术界的盛事,也体现了先生的学术地位。”(叶剑英元帅孙女叶静子评)
“林风眠先生的作品体现了中西融合,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时代。林风眠的画作透露着忧郁感,传递着非凡的人生经历,这是画作的最高境界。”(世联地产联席董事长陈劲松评)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掌门人。”(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林风眠》评)
“林先生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奠基者,开创了我国艺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先河。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林先生更是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这不仅是由于他别开生面的个人创作,更是因为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激荡的大变局中,开辟出了一条中西会通、艺理贯通的艺术道路。林风眠执掌国立艺术院期间,创办「艺术运动社」,形成了一个囊括全国精英的艺术群体,掷地有声地发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宣言。这种主张、这种精神,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华彩乐章,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史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士明评)
后世纪念
1999年11月22日,为纪念林风眠百年诞辰,将杭州市林风眠故居按原样整修后,辟为林风眠故居纪念馆。该馆分上、下两层,楼下陈列室展示了林风眠生平事迹和遗物。
2010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传承林风眠的艺术教育理念,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投资在林风眠的故乡修建了“林风眠艺术产业园”。“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10月22日起在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院隆重开幕,从而拉开了纪念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同年,广东林风眠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出资四千万,成立“林风眠教育基金”,包括“林风眠助学金”与“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奖学金”各两千万。
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创办于1990年,2020年更名为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下设美术系和设计系,其中美术系有美术学专业,分国画、油画、水彩、书法、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设计系有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两个专业。
梅州市梅江区风眠小学承建于2018年,是为纪念林风眠而命名的学校,2020年,学校获评为“第四届梅州市文明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奖学金和林风眠毕业创作奖是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于2010年捐资设立的企业奖学金。自设立以来,威华集团累计捐助1000余万元,大量学子受惠于这项资助,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之路。
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梅州市举行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追怀画坛巨匠林风眠的世纪业绩,传承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打响梅州市梅州文化品牌,助力广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活动举行林风眠纪念馆落成揭幕仪式。纪念大会还举行了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和梅州市林风眠艺术基金会揭牌仪式。为更好地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传承林风眠的艺术教育理念,嘉应学院美术学院更名为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
2020年11月22日上午,作为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林风眠美术馆选址落地暨规划设计汇报会在梅州剑英公园大道举行。该项目拟投资5.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分美术展览馆、研创中心、大型活动场所三大部分。
梅州市作为林风眠先生的家乡,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弘扬和传承其艺术精神,先后成立了林风眠研究会、林风眠艺术基金会;兴办林风眠小学、林风眠美术学院;修缮了林风眠故居;建设了林风眠纪念馆、风眠艺术公园、风眠大道;规划建设林风眠美术馆,将在广东省文旅厅的指导下,在国美、广州美术学院、西美、湖美四川美术学院的帮助下,将林风眠先生的故乡西阳镇建设成后人朝拜的圣地,发展成制造美的风眠艺术小镇。
人物相关
2023年5月5日,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体系,《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文物博发〔2023〕13号)林风眠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参考资料
..2023-12-25
2023胡润最畅销中国艺术家.胡润百富.2023-06-27
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2023-12-25
历任院长.中国美术学院.2024-01-31
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2024-01-31
探秘林风眠的后半生.光明网.2024-02-19
林风眠的破与立.中国书画网.2024-01-24
林风眠: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澎湃新闻.2024-02-20
一代宗师林风眠.百家号.2024-02-04
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2024-02-04
林风眠年表.豆瓣.2024-01-05
通讯:探访艺术大师林风眠故居.中国新闻网.2024-01-31
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简介.meishu.jyu.edu.cn.2024-02-04
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成立.梅州市人民政府.2024-01-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留学经历
国内经历
工作中段
人物逝世
个人作品
代表作品
作品介绍
《仙人掌、彩陶与静物》
《白衣仕女》
《鱼鹰》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艺术思想
绘画技法
画面构图
色彩运用
线条运用
家庭生活
家庭情况
婚姻情况
人物影响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人物相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