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
法国籍华裔画家
赵无极(法文名为Zau Wou-Ki,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在南通市长大,法国籍华裔画家,世界抽象表现主义和书法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赵无极十四岁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41年赵无极毕业,至1947年期间,赵无极留校任教,1941年在重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1949年2月,赵无极获得由罗特和格罗梅尔组织的素描竞赛奖第一名。赵无极于1948年前往法国深造,研究近代名家画作,结识了很多艺术家朋友,1949年5月,他在法国克滋画廊举办个人画展。1951年,赵无极举办在法国第一次个人画展,开启了其在法国的艺术生涯。后经过中西融合、甲骨文时期的探索,1959年至1972年,赵无极迎来创作高峰“狂草时期”。1964年赵无极成为法国公民,他曾在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一百五十多次个人画展,其作品被四十多个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其中不少还以法、英、日语多种文本出版。他曾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如1955年获美国卡奈基国际画展奖;196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学与艺术勋章;1975年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和文艺骑士称号;1984年荣获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1993年,赵无极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98年上海博物馆以其3个特别展览厅举办赵无极绘画大型回顾展,展出画家105幅油画作品。
赵无极的主要作品有石版画专辑《赵无极八幅石版画欣赏》以及《皮亚扎》《二艘船》《威尼斯和群鸟》《锡耶纳广场》等。他的作品艺术视野开阔,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神与现代审美情趣巧妙地融为一体,色彩变化丰富,笔触充满节奏和韵律。赵无极遍游欧洲,每年举办画展,出版画册,也争相邀请其举办画展,五六十年代是就被西方美术评论界认为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名画家之一。
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在瑞士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人物生平
杭州时期
赵无极,法籍华裔著名画家,法兰西学院艺术学院院士,1921年2月13日出生于北平市(今北京),其家族族谱可上溯至宋朝(960-1279年),他成长于一个热爱艺术的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七个孩子中的长子。赵无极少年时代在杭州学习绘画艺术,1948年前往法国深造,他不但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杰出人物,也是“书法画”中的代表。
赵无极受其银行家父亲的影响,他十岁时便能画画,十四岁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二十岁毕业即留校任讲师,同年在重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这时期的赵无极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探索学习中国古代铜器、石刻、陶瓷与书法艺术,另一方面,则通过美国与西方的杂志,如《生活》《竖琴师》《商品》等刊物上发表的欧洲近代新美术流派的作品,进一步接触认识如保罗·塞尚、雷诺阿、马蒂斯、克里、巴勃罗·毕加索等画家的艺术。杭州国立艺专的留法教授吴大羽给了他许多鼓励和指导。
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期间,赵无极已经以国画的“没骨”技法,结合西画的色彩构图,创作一些新形式的作品。1940年起,他开始独立创作,1941年他在上海展出作品,其中有《穿杂色衣的丑角》《流浪者》《希腊罗马多神教的母爱》等,从这些画可以明显看出他受到毕加索的影响。
1941年至1947年间,赵无极留校任教。由于他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趣不断增长,校长林风眠也建议他去法国留学镀金,所以他决定于1948年4月赴法留学。
探索时期
赵无极在银行家父亲的资助下,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开始了法国的旅程,1948年到达巴黎后,他直接奔往卢浮宫,并在蒙帕那斯(Montparnasse)阿尔贝托·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家附近找到了住处。他学习法文,在大茅屋的奥东·弗里耶茨(Othon-Friesz)指导下画裸体素描。他在巴黎还认识了很多艺术家朋友,不仅有费尔南·莱热(Leger)、苏拉热(Soulages)、贾科梅蒂和让·杜布菲这些巴黎的重要的艺术家,还有来到巴黎的美国人(有些是G.I.比尔的学生)——萨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汉斯·哈通(Hans Hartung)、尼古拉斯·德·斯泰尔(Nicolas de Stael)等人。
赵无极在这个时期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画廊和博物馆里,研究近代大师的名作,并从中探索西方近代思潮与中原地区传统绘画讲究“气韵"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他此时期的创作受到巴勃罗·毕加索的素描、莫迪格里安尼、雷诺阿、马蒂斯和保罗·塞尚的影响,其中塞尚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中国画家属性。
1951年,法国人培那·杜里瓦尔(Benard Dorival)为赵无极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是他建立自己独特画风的起点,也是他在法国艺术生涯的开始,此后赵无极多次在巴黎皮埃尔画廊、伯尔尼克里斯坦画廊、巴塞尔市热尔画廊、芝加哥曼斯特劳特画廊、伦敦汉诺威画廊和纽约凯比-伯奇画廊举办展览。。法国现代美术馆馆长贝尔纳·多里瓦尔在展览目录册的前言里对赵无极早期风格做出了总结:“本质上是中国的,某些外貌是现代和法国的,赵无极的绘画成功地创造了最赏心悦目的综合。"同年赵无极访问日内瓦,见到保罗·克利的作品之后,在此后三年,克利作品中的符号式表达,对赵无极敏感的、梦一般的绘画和素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48年至1953年间,赵无极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手法,掺杂西方油画的色彩处理作画,使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交融。1951年他画的《皮亚扎》即是一例。1954年,在巴黎的赵无极开始进入抽象画的世界,画面开始体现中国书法和国画的线条美。
甲骨文时期
赵无极1954年创作的《风》标志着他开始转向了表面上的抽象,1958年作品《云》之后,赵无极不再给画作命名,仅仅注上完成的日期。
1954年起,赵无极的绘画已抛弃客观对象的造型,同时也摆脱了克利的影响,以书法的挥洒来代替自然的意境。如1954年的《火灾》,是灰白色晕影与燃烧般的赤色背景中出现的一片纷乱的象形文字。1955年的《淹没的城市》,符号形象愈来愈明显。
1956年后,赵无极到世界各地旅游,到泰国希腊日本,回到巴黎后不久,他的画风又为之一变。为了避免使他的抽象绘画有"中原地区趣味化"之嫌,赵尽力设法把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协调的文化感情结合在一起。
赵无极也做过一些石版画的文学作品插图,如1957年为雷尼·查尔的《花园中的伴侣》、1962年为安德列·马尔洛的《西方的诱惑》、1965年为圣约翰·佩尔斯的《诗品》、1966年为阿瑟·韩波的《灵感集》等作品所画的插图。
此时期的赵无极已经不满足于外在实体形象和对景物的具体叙事描绘,而是潜心回顾中国文化,关注十三世纪祭祀用的铜制礼器、金石、铭文碑拓和书法,开始生成一个崭新的空间意象,这便是他的甲骨文时期,其中《抽象》此时期的经典作品,曾被巴黎法兰西画廊收藏,后于1961年被芝加哥艺术学院购藏。
约1950年,《翠绿森林》是赵无极逐步脱离具象绘画的重要指标作品,也是此时期少有的大幅创作,他因此展开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在二十世纪中叶与西方艺术交融而新生的重要历程,也预示了他在1950年代中期以象徵符号书写情感的甲骨文系列作品。
狂草时期
1959年至1972年,赵无极迎来创作高峰“狂草时期”。1957年,赵无极在朋友彼埃·苏拉吉的鼓励下,先后游历纽约、日本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这趟旅程中,赵无极置身于战后国际艺术交流的中心,与战后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不期而遇,该运动主张摒弃标准的技法与构图方式,并在大尺寸的画布上释放出画面自有的动感,为赵无极开始了一场具有启蒙意义的艺术思考过程,为他六十年代的艺术探索提供了丰沃的土壤。1957年,赵无极首次来到纽约,与推动抽象绘画不遗余力的库兹建立友谊,定期在其画廊展出作品。随即结交了当时美国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与收藏家,在库兹的推动下,赵无极尽情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最盛行的黄金年代汲取灵感与养分,不仅画幅因受到美国藏家的品味启发而渐趋磅恢宏,画风亦更显豪迈奔放。1958年与苏拉吉夫妇一起到访香港特别行政区期间邂逅了第二任妻子陈美琴,炙热的爱情与新艺术形式的碰撞,给予了赵无极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自1959年开始,库兹每年为赵无极在纽约举行个展之后,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专注创作120号画布,此种画布长达195公分,是常规画布的最大尺幅,成为狂草时期巨作之标志。而且也正是从1959年起,赵无极抛弃了作品标题的意义,开始用创作日期来命名作品,进而摆脱文字对绘画内容和意境的局限。他将中国的狂草书法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思想进行结合,进行了多次实验性的创作,最终形成了笔法狂放,情感强烈的绘画语言。比如“狂草时期”的经典之作《01.04.63》,以往“甲骨文”系列中的符号已不见其踪,赵无极转而重视绘画本体语言的建构,强调色彩、笔触、点、线、面组合形成的张力,构建出一个完全抽象的形式世界,从而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赵无极在抽象画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传统,而是吸收了中国书法的特点,如《无题》,视觉中心集中在中轴线上,整幅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三段,最上面部分整体中锋平铺与侧锋用线,中间的大笔触中锋用笔,底部饺子斑驳、点线相,精彩纷呈。1961年,赵无极先后在美国纽约库兹画廊和日本东京画廊举办个人画展。1962年,巴黎拉云画廊展出赵无极的10幅石版画。
无极时期
1969年,赵无极游历了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美国、墨西哥。1969年后,是他的无极时期,此时期他画上的符号与象征也消失了,他把这种画题名为“彩画”。1971年,赵无极的抽象绘画更多地采用了中原地区传统笔墨上的技法,甚至直接用中国的宣纸和墨来作画。1972年5月他的第二任妻子去世,此后一年之内,他放弃色彩,仅用单一的墨来作画。1972年和1975年他回国探亲并在中国旅游,1977年,赵无极在东京富士电视画廊举办画展,1982年他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客人再次归国访问,在这一年,先后在日本东京,香港艺术中心新加坡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展;第二年,他应邀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和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展览,并与他的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马尔凯再次回国访问。 1985年,赵无极赴浙江美术学院讲学。
90年代后,赵无极的绘画更加炉火纯青,画中进一步体现中原地区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1990-1992年日内瓦扬·克鲁治画廊展出赵无极油画和水墨画新作。1993年,赵无极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98年在马德里国际代艺术博览会中,泰萨·赫洛德画廊为赵无极举办个人画展。同年,赵无极大型回顾展在法国昂热展出。上海博物馆以其3个特别展览厅举办赵无极绘画大型回顾展,展出画家105幅油画作品。
2000年以来,赵无极的绘画与自然的联系愈发密切,重启带有形象含义的画作题目。从抽象到山水气象,再回到写生,他晚年的作品氤化醇、生机无限。2002年12月赵无极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91岁时赵无极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在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马尔凯的安排下,他离开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巴黎,前往瑞士,2013年4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逝世。
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作品列表(部分)
代表作品鉴赏
《争荣竞秀》
《争荣竞秀》创作于1954年,是赵无极黄金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在该作品中完美地展现自然界“土”的丰富意象,他在画中展现了即使面临环境的困境也要顽强对抗、无惧地向上生长的生命的韧性。
《秋之舞》
《秋之舞》是赵无极甲骨文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赵无极在该作品中以墨黑的画笔,以提、按、顿、挫、勾勒、擦等技法创造了许多和文字般的符号,大气磅礴又带有金石刻文的形体与不容忽视的量感。该作品1960年为美国私人收藏家收藏。
《29.09.64》
《29.09.64》尺寸230*345cm,是赵无极巨幅油画作品之一,也是赵无极60年代的巅峰之作,此幅巨作体现出赵无极在20世纪独特的抽象绘画精髓,在风格上不仅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美学特征,在人文上也跨越东方与西方地域的思维,并以诗意的视觉形式呈现出来。亚洲当代艺术专家芙莱(Clara Rivollet)认为该作品的抽象表现方式虽充满西方绘画特色,但本质上仍具中国色彩。
《19.10.2001》
《19.10.2001》是赵无极晚年作品,该作品的构图延续了赵无极常见的横向三段式空间分割,画面中段色彩的变化和上下方的单色留白的色彩表现形式,既在有形与无形景物之间取得平衡,也为观者保留了想象空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空灵美感。
书籍著录
赵无极的作品出版有法、英、日、中等多种文本画集。
创作特色
笔触运用
不论人物画、花鸟画、工笔还是写意,中国画作画过程中大多用线条来勾勒造型,而绘画跟书法又密不可分,赵无极从小熟得中国书法与绘画,所以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较为熟识。书法运笔分为露锋、藏锋、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赵无极从书法中找到了形式和灵感,将书法运用到油画创作中去,融合东西方差异,用大量的线条来表达物象,用书法的笔法勾勒出千变万化的形,相互交融的色彩,捉摸不定的画面。赵无极在绘画创作中,对画面进行塑造时,有时用刮刀技法,有时用颜料滴洒或喷绘。通过对颜料厚与薄的处理,以及肆意溅洒所产生随意的肌理效果,来使作品画面增强笔触肌理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赵无极绘画笔触的特点就是“枯中有润,润中带枯”,画面既有干枯皱涩的痕迹,也有光滑圆润的笔法,枯、润的形成的形成主要靠用笔力度和颜料调和的比例方法,如赵无极199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16.9.91》,点划、弯曲而干枯的长笔触,在画面中下部形成了一个巨大而丰富的符号,浓淡、干湿形成特殊肌理。大笔横扫的笔触把整幅画面分成了上下两部分,画面上半部分少许蓝色运用了特殊的处理方法,给人若隐若现的虚无感,同时也加强了纵深的空间感;横笔触与画面中下部分土黄珍珠般细碎的点洒和平铺的淡灰黄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赵无极用点、线、面以及将颜料看似随意的甩、泼、垂滴于画布上形成喷溅的视觉效果,以抒发自我情感与情绪。
色彩构图
赵无极将中国画的“没骨”技法和西方绘画的色彩结合起来进行构图,在创作中汲取中国写意山水的作画特点,借鉴宋元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将中国画用西方油画语言与绘画方式进行抽象化整合创作,以自己特有的理念和表现形式将色彩与构图表现出来,对世间万物进行抽象化、符号化的组织构成,他的作品中其色彩比对中的流动性、半透明性在水墨画般的构图下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例如《1990年9月22日》这幅作品,采用中国传统式构图中平远法的运用,通过深远、平远的视点游动,展现出了不同角度事物的多样性,这与西方的油画有着很大区别。赵无极在抽象绘画中运用极简留白的构图方式,使画面具有气息的流动与节奏的变化,体现虚实相生的境界。实处存在山的气势、天的缥缈与水的意境,虚处仿佛又有云朵在空中呼吸,虚实对比,使画面空间旷远寂寥,作品还运用了北宋郭熙“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的布局方法,在严谨中营造出一个合理化的抽象空间。在赵无极对构图的精心布置与营造之下,可以看到在画面左上角处隐约显现山的意象,具有简淡辽远的意境,画面小部分留白处十分考究,体现出了岩石特有的肌理与质感。
在色彩搭配上,赵无极善于用邻近色和同类色搭配,黑、白、灰也运用的如火纯青。有时用大笔渲染大面积纯色,有时画面整体又灰到极致,大面积的钴蓝或者玫瑰红配上黑、白,色彩具有灵活性。赵无极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色彩空间,用光来表现色彩的变化,实现了色感和光感的统一,将色彩纯洁的性质还原。赵无极的油画色彩“知黑守白”,部分画作运用了大量的红色作背景,渲染了一种独特的气氛,达到空白环境的转换效果。如作品《07.09.88》等,色彩非常的丰富,黑色在画面中相衬,其色彩的层次变化丰富,整个画面协调和完整,无论画面中的颜色如何变化,如何丰富,墨与色总是显得非常的和谐统一。
中西情趣
赵无极绘画生涯60余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在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下,他的作品由具象到抽象,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审美情趣巧妙地融为一。在1953年前后的作品中,受到了抽象艺术家保罗·克利绘画中“符号化”的启发,将中国古代文字具有符号性、代表性文化和西方20世纪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相结合,使传统元素更具表现力更加概念化。
赵无极的作品,受到巴勃罗·毕加索的结构、米罗的开放观念、马蒂斯的颜色的影响。从表现性的具象绘画开始,发展成符号化的意象绘画,再进而发展成为表现性的抽象绘画,这是赵无极艺术生涯的三级跳。毕加索作品中在一个平面内表现很多个空间的结构处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赵无极在自身艺术表现中的一次次突破。米罗开放观念在画面上表现丰富的精神思维启发了赵无极对空间的自由处置和对画面掌控的能力,使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抽象绘画和谐统一的融合,且不会过于生硬和不协调。赵无极从马蒂斯作品强烈大胆的颜色和大量使用对比色中吸取经验。20世纪80年代赵无极创作出了《向马蒂斯致敬》,用了极其纯粹的红、黄、蓝、黑色调,强烈的颜色表达了对马蒂斯的尊敬。
抽象语言
赵无极的抽象艺术语言形成过程中既受到了西方绘画及艺术观念的影响,同时又能从东方吸收养分,尤其是借鉴和吸收了传统书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用笔特点。赵无极大量借鉴吸收如甲骨文、金文、西方石板画语言等表达自发的抽象语言,并将文字进行解构,从章法框架秩序中抽离出来,保留书写的用笔习惯,因而他的抽象画语言在用笔上也体现出了书法的书写性,尤其是通过线条的强弱对比、呼应、过渡来完成的刚柔并济的用笔,体现出具有东方审美的意蕴。
赵无极在抽象艺术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传统,而是吸收了中国书法的特点,视觉中心集中在中轴线上,采用中轴、横轴、纵轴、对角轴布等布局,且善于表现“离心式”构图法,营造虚实相生的意境。
在赵无极先生的早期抽象绘画中,类似中国甲骨文的黑色的文字符号占据着画面的主要空间。文字间彼此的错综交替,形成了一种节奏、韵律之美,为自己的抽象绘画定下了一个“黑白”基调。而后来的抽象绘画,黑色文字虽不复存在,但“黑白”在其画面色彩中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地位,由于“黑白”所呈现的独特的韵味,使其画面中也隐含着中国写意山水的存在,营造出一种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的充满气息流动画面空间。
思想主张
诗画互文
赵无极在《赵无极自画像》一书中,解释诗与画联系的密切性和重要性,认为“诗歌与绘画本质上相互关联,两者都彰显着生命的精神之力。”自1950年起,他开始将他的创作与诗歌结合。赵无极喜欢中国的青铜器艺术,很是钟情范宽和米芾的作品,发现其间隐含着大自然的神韵、中国文人画的意境,以及东方的神秘与中国的诗情。而巴勃罗·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都启发了赵无极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他的创作受到了保罗·塞尚、马蒂斯、毕加索、雷阿诺、阿美迪欧·莫蒂里安尼等欧洲画家的影响。
中西互鉴
赵无极的抽象绘画的创作离不开对西方艺术家的借鉴,但是东方的艺术精神与美学思想,对他的创作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赵无极认为东西方的艺术总是相通的,好画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随着他思想的深入,他发现自己的创作源泉在中国,他后来的画作也自然而然地反映中国,但这种向深远本原的归复,少不了巴黎的经验。 他曾在自传中写到:“中国文化很丰富,当然对我帮助很大。他们说从我的画上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韵味。我的画有西方的味道,也有东方的风格 这是自然的融合。” 他还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 而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 他不仅是以东方传统美学为根基,同时也体现了中西艺术在精神与美学思想上的交融。
抽象唯灵
进入90年代,赵无极的绘画进一步体现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他一直认为抽象艺术,是属于唯灵世界的,1983年,赵无极曾经在中国美术学院授课时告诉学生:“不必把写实画和抽象画分开,唯一真实的,是内心的需要。一幅肖像或一张静物,其实是一回事,是创造某种东西的依托,你要主导这种创造,而不要为它所牵制。而‘需要’就是真诚的感情,要深化它,不要去讨好。只有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创新,因为你找到了绘画存在的理由,它与你创作和反思自己的能力、你的胆识相关。”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强调学生要注意画中的“呼吸”,要调动肉身的体察,以身体之,来感受绘画世界的节律。
1985年4月,赵无极应邀回国,为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讲学一个月。赵无极在教学中强调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倾注情感与对象交流,以此获得独到的心灵体验。
创新与个性
赵无极认为16世纪以来,中国画就失去了创造力,画家们只会抄袭汉代和宋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但艺术不是技巧的一种堆砌,美和技巧不能混为一谈,而一旦章法和用笔都有了模式,就再也没有想象和意外发现的余地。所以他觉得,只有抽象才能带来最大的自由和力度。赵无极认为,中国画已经沦为对技巧的崇拜和模仿,陷入重复传统的泥淖之中,为此,他曾花了整整五十年的功夫来倾听和消化塞尚、马蒂斯,并寻找传统中他认为的最美唐、宋绘画。
赵无极希望借助绘画教学恢复学生自由的创作天性,变得大胆自信。他常常提示学生,绘画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不要用他人的眼睛,也不要用过去的眼睛。他曾说过:“绘画要呼吸,用笔绘画也必须要,还有画家本身要大胆、忠实和诚恳,假如对自己说谎,是不能做一个画家的。”
荣誉与成就
荣誉奖项
艺术成就
艺术地位
在中国艺术史上,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通常被视为林风眠三位最优秀的学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第二代艺术家的优秀代表。他们先后赴巴黎学习西洋绘画艺术,被称为“留法三剑客”。除此之外,赵无极还与熊秉明和朱德群合称为“巴黎三剑侠”,代表着华人在西方艺术之都所能获得的最高成就。
在绘画创作上,赵无极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同时,赵无极与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赵无极遍游欧洲,每年举办画展,出版画册,美国、日本也争相邀请,从五六十年代被西方美术评论界认为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名画家之一。
后世影响
1985年5月赵无极同夫人来到母校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这被视为赵无极对中国20世纪美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一次。参加这次讲学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八所美术院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赵无极的这次“85讲学”对中国的影响意义相当深远,赵无极用他的行动影响着中国20世纪绘画的发展。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人,赵无极的这次讲学不但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眼界,也为抽象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继承人。
作为一名留法艺术家,赵无极在寻找自身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带到了法国,从而让世界发现中国。赵无极的抽象绘画艺术,不仅丰富了中西现代艺术表现的内容,而且还开辟了油画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扩大了抽象艺术表现的视野,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对自身文化体系的构建,使其更具话语权和竞争力。
人物评价
《冯骥才艺术谈》:“在法国,最成功的中国画家是赵无极。”
法国《每日邮报》:“赵无极开创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美国《生活》杂志:“从东方来的画家在西方的高峰上。”
法国学者雷玛里在《论赵无极》中表示,1953年至1957年是赵无极走向全面抽象的阶段。他构思出了一些符号作为依据。这些符号,不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来源于书法,而是更远更神秘的源头——公元前十五到十世纪的甲骨文商朝的钟鼎文,那里新近发现的古物有着谜一般的动人心魄的美。
法国人勒内艾蒂安布尔这样评价赵无极:“由于中国书法以及保罗·克利作品的启发,赵无极在这双重影响下就在自己画上加了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有些像中国字,有些就是中国字。"
中国书画》杂志创刊者之一的王东声在《意向油画研究》的导语中评价赵无极:“赵无极心无旁骛,他的生命与艺术合二为一。东方精神,西方方式,纯粹,坦荡,大气恢宏,贵族气质,意味深长。可以说,赵无极注定是继德·库宁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艺评人达尼埃尔·阿巴迪认为,赵无极一直在不断思索如何用合乎现代的观点赋予中国绘画中那个特定的空间的一种全新的内涵吗“为这一传统填写它自己所不能表达、填写的新篇章。为此,他必须靠自己的传统、借助油画、抽象和强烈色彩的运用,来检验这一传统中具有普遍性的东西。
阿兰·儒弗鲁瓦在其《艺术》一文中写道:“赵无极的作品清晰地反映了中国人看宇宙万物的观点,遥远而朦胧的画境反映了默念的精神,而非默念的具体事物,这种看法已成了最新锐而又广为全人类接受的看法。
程抱一在为赵无极画展图录而写的专文中说:“赵无极的艺术生涯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与一个千年的绘画传统的演变密切相关,这一根本的事实远未减弱画家自身探索的价值,却使其显得更加感人。其实,这个创作大概回应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长久的等待,第一次完成了一种真正的结合,早就应该实现的中国与西方的结合。”
贝聿铭认为赵无极是欧洲画坛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后世纪念
纪念展览
2016年1月28日至5月25日“浩渺行无极,春风归故里——赵无极2016中国(南通)版画展”在江苏省南通博物苑举办。展览展出赵无极的版画作品73幅、书籍7本。这是赵无极作品第一次回故乡展出,也是赵无极逝世后首次在中国办展,更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大规模的赵无极版画专题展。
2018年6月1日 - 2019年1月9日“赵无极:无言的空间”(Zao Wou-Ki: L’espace est silence)在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是自2003年以来,十五年后,巴黎再度呈现赵无极大型回顾展,此次展览以赵无极在20世纪50年代至2006年创作的大型绘画作品为主。
2020年10月23日“一世纪 思无极——献给赵无极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在上海外滩111艺术空间举行。本次展览展出了《小船》《无题》《等待假日》《爱的记忆》等不同年代的赵无极版画作品共35件。
2023年在赵无极逝世十周年之际,“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9月19日在西湖之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启幕,作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要文化项目、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项目、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赵无极基金会联合策划,共展出赵无极的油画作品129件,及重要作品和相关文献共200余件。展览9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延续到2024年2月20日。
人物轶事
杭州美专风波
赵无极在杭州美专时曾两次面临开除风波,一次是潘天寿要赵无极临摹古画,赵无极不同意,乱画,潘天寿为此要开除他的学籍,多亏林风眠校长和吴大羽的保护,才留了下来;还有一次是赵无极与庄华岳一起逃避集体军训,玩失踪到上海去了,后来幸好赵无极的爸爸发现得早,把他们送回军训总队,才避免被开除学籍。
师徒情深
1972年,赵无极从法国第一次回国访问,就到处打听恩师林风眠的下落,后来1975年,赵无极再次回国,他与恩师在上海终得相见,赵无极见到久别的恩师更是激动地叩拜大礼,落魄中的林风眠与赵无极抱头痛哭。1979年,林风眠应法国政府之邀到巴黎办画展,赵无极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众多杭州艺专的老校友约到巴黎,庆贺老校长画展开幕,他由衷地说:“没有林校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遗产争夺
赵无极晚年患上阿兹海默症,生活起居及与外界的联系,由其第三任法国妻子弗朗索瓦·玛尔凯安排,因不满继母对父亲的“控制”,并担心继母将父亲的画作据为己有,赵无极的独子赵嘉陵曾向巴黎地方法院递交诉状,打起了“夺父之战”。赵无极过世后,赵嘉陵与继母、法国策展人弗朗索瓦·玛尔凯产生了遗产纠纷。两年后,赵无极的妻子弗朗索瓦·玛尔凯宣布双方和解。
作品拍卖
2010年以后,赵无极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价格连创新高。在2011年3月31日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11胡润艺术榜》上,90岁的赵无极以3.4亿元的总成交额排名第三,成为该年度胡润艺术榜的“油画之王”。2012年4月,香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会,总成交价前十名的作品中有6件是赵无极的作品。2018年5月26日晚,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与“融艺”夜场拍卖创造了香港佳士得自2008年设立夜场以来的最好成绩。其中,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的作品其成交额占到全场成交额的40%,表明21世纪以来赵无极在东西方艺术品市场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藏家认可,市场地位趋于稳固。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赵无极1921年出生在北京,后随全家迁往上海,是宋朝皇族的后裔,父亲是位大银行家,母亲操持家务。赵无极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雅士,酷爱收藏古画和名砚,六岁起,赵无极就跟着祖父学习读书写字。
感情生活
赵无极一生曾有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也是赵无极的初恋,是现代舞舞蹈家谢景兰,1957年两人离婚,1995年谢景兰车祸去世,二人育有一子赵嘉陵;第二任妻子是电影演员陈美琴,1972年,年仅41岁的陈美琴因精神病自杀身亡,两人育有一女赵善美;1973年,52岁的赵无极认识了刚刚考取巴黎市立美术馆馆员资格的实习生、26岁的法国姑娘弗朗索瓦。4年后,相差26岁的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健康问题
2012年7月,法国费加罗报》报道,赵无极患阿尔兹海默症,由法国妻子负责其生活起居及与外界的联系,2013年4月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逝世。
人物关系
展览与收藏
展览
赵无极基金会的信息显示,赵无极在1935年至2008年间,约创作了1800件作品。1949年5月,克兹画廊为赵无极在巴黎举办了首次个展,赵无极的作品正式进入市场,直到2013年去世,赵无极曾在世界各地举办160余次个人画展。
收藏
赵无极的作品系统收藏于全球150余个重要博物馆及美术馆,如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英国泰特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关作品
1955-1956年,奈斯托·加科美提编写的《赵无极版画作品总目》由伯尔尼的古特坤·克里斯坦出版社出版。
1985年赵无极受邀回到中国讲学时,其学生之一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孙建平后来将自己的课堂笔记整理成册并结集成书,名《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出版后将此书送给赵无极,让赵无极感动,此书也将赵无极的艺术理念广为传播。
参考资料
赵无极.中国美术学院.2023-10-24
赵无极:艺术市场硬通货.艺术中国.2023-12-25
赵无极VS苏拉吉.凤凰艺术.2023-10-23
常玉和赵无极在内地的上位战.中国网 艺术中国.2023-11-18
“无极”瑰宝起步南通.南通网.2023-07-12
..2023-10-23
《赵无极研究报告》附录.新浪收藏.2023-12-25
..2023-10-23
赵无极,来了.腾讯网.2023-11-18
赵无极任法艺术院终身院士.新浪娱乐.2023-11-18
赵无极作品欣赏.新浪收藏.2023-07-16
19-10-2001.中国书画网.2023-11-18
赵无极自画像.豆瓣读书.2023-06-23
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豆瓣读书.2023-06-23
赵无极自传.豆瓣读书.2023-06-23
..2023-10-25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从中国到巴黎,从有形至无形 .搜狐 澎湃新闻.2023-11-18
王东声.中国美术家网.2023-11-18
..2023-12-22
黄隽:艺术家基金会与艺术家市场的力量.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23-10-24
赵嘉陵:我的父亲母亲.新浪财经.2023-11-18
著名画家赵无极的感情世界.艺术中国.2023-11-18
吴冠中.中国美术家网.2023-11-18
赵无极作品 市场的养成.新浪财经.2023-10-24
《赵无极研究报告》附录.新浪收藏.2023-10-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杭州时期
探索时期
甲骨文时期
狂草时期
无极时期
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作品列表(部分)
代表作品鉴赏
书籍著录
创作特色
笔触运用
色彩构图
中西情趣
抽象语言
思想主张
诗画互文
中西互鉴
抽象唯灵
创新与个性
荣誉与成就
荣誉奖项
艺术成就
艺术地位
后世影响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纪念展览
人物轶事
杭州美专风波
师徒情深
遗产争夺
作品拍卖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感情生活
健康问题
人物关系
展览与收藏
展览
收藏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