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链华游蛇
游蛇科华游蛇属动物
赤链华游蛇科学名:Sinonatrix annularis),是蛇目游蛇科华游蛇属的一种爬行纲,又称赤腹游蛇、半纹蛇、水赤链蛇、水游蛇、水火赤链。赤链华游蛇是中原地区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福建省、台湾、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其体形中等的无毒蛇,全长0.5米以上。
赤链华游蛇以鱼(泥鳅黄鳝)、蛙类及蝌蚪为食。捕食时多从猎物后部摄入,也吃蜥蜴、蛇、鸟及鼠,其10月以后活动减少,霜降前后进入冬眠,冬眠期多在田埂、塘地湿润泥土或洞穴中度过,翌年5月立夏前后才出蛰活动。
形态特征
赤链华游蛇为体形中等的无毒蛇,全长0.5米以上。头颈可以区分,通身具围绕腹背一周的多个黑色环纹,环纹在体侧及腹面清晰可辨腹面环纹间为橘红色或橙黄色。头背暗褐色,体背灰褐色,体侧有2行鳞片宽5行鳞片高的黑色横斑,间隔2~3片鳞片,并向下延伸到腹部中间,成隔行扫描排列。鼻间鳞前端极窄,鼻孔位于近背侧,通常仅一片上唇鳞入眶。背鳞19-19-17行,最外行平滑或微棱,其余均具棱。腹鳞145~158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60~68对。上颌齿23~26枚。雄性下唇鳞及颏片上有明显疣粒,深色环纹数目较多。
生物学习性
赤链华游蛇以鱼(泥鳅黄鳝)、蛙类及蝌蚪为食。捕食时多从猎物后部摄入,也吃蜥蜴、蛇、鸟及鼠。10月以后活动减少,霜降前后以鱼(泥鳅、黄鳝)、蛙类及蝌蚪为食。捕食时多)进入冬眠,冬眠期多在田埂、塘地湿润泥土或洞穴中度过翌年5月立夏前后才出垫活动。容易饲养管理,对温度、湿度、环境等养殖条件适能力比较强,但食欲比较旺盛,每隔6~8天便要摄食一次。在饲养过程鼠、鱼、泥鳅、水蛇、蟾蜍小鸡等不断轮换。有食蛇的习性,因此中,不要总用同一种饲料饲喂,要经常调换品种,如用喜欢静卧,此时不要去惊扰它,如果受到惊扰,它很可能会把吃进的食大蛇和小蛇、亲蛇和仔蛇都不宜养在一起。吞食食物之寸8~12天第一次蜕皮后开始进食,此时活动能力逐渐加强,开始投喂小物吐出来。随着卵黄等体内积蓄的营养物质的耗尽,经:昆虫的美国白灯蛾、小鱼虾及蝌蚪等活食,再经几天之后喂般成蛇的食物,隔3~5天喂一次就行。此后,可投喂小青蛙、小、鸟卵、蜥蜴和其他活昆虫。
生长繁殖
赤链华游蛇为卵胎生,怀卵数4~28枚,9月末到10月产仔蛇,初生仔蛇全长140~210毫米,重1.6~4.9克,第七到第十天开始首次蜕皮。
地理分布
赤链华游蛇是中原地区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福建省、台湾、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
毒性讨论
赤链华游蛇通常被认为是无毒蛇。对于“无毒”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它用来指那些不含毒液(传统的对“毒液”此词的综合定义为:被一种特殊器官所传输的,一种特殊腺体产生的复杂的物质,一定剂量会对有机体产生危害,被用于制服、消化猎物或防卫)的蛇,也用来指那些生产可能包含蛇毒中常见毒素的口腔分泌物,但并没有在其生存中扮演任何角色的蛇。因此,“无毒”的种类完全可能从医学角度上严重影响被咬者,而它们的口腔产物,分泌物,达氏腺分泌物等,不能在一个不同的术语系统中被认为是“无害的”。这意味着,以生物学角度严格意义来说,“毒液”不能被解读为在医学上是必然危险的,而“有毒的口腔分泌物”或“达氏腺分泌物”,同理地应不被解释为是无害的。但是,不同于名字上易与其混淆的赤链蛇,从未有人被赤链华游蛇咬伤后出现较严重不良反应的记录。应的记录。
保护级别
赤链华游蛇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3)ver3.1列为近危(NT),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参考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赤链华游蛇.2024-08-0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物学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毒性讨论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