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西亚战役(Mawqi'a Qadisiyya),是7世纪
伊斯兰教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军与波斯
萨珊王朝军队之间的一次关键性战斗。战役结果以
波斯军队的溃败而告终。637年5月末发生于
伊拉克南部纳贾夫以西的卡迪西亚(今伊拉克首都
巴格达以南),以此得名。为伊斯兰教发展初期继叶尔穆克战役之后的又一著名重大战役。
此战之后,波斯精锐部队基本损失尽,虽然末代国王
伊嗣俟三世仍然拼凑了一部分乌合之众在负隅顽抗,但他的错误策略导致这一最后的血本也在尼哈温耗光。卡迪西亚战役,可谓敲响了萨珊波斯的丧钟。
战役背景
公元619年,
萨珊王朝的国王——“帕维兹”
库思老二世占领了
埃及,将
波斯领土扩张到前所未见的地步。此时他大概不会想到,他的对手
希拉克略皇帝能够重新翻盘,自己最后也不得善终。他更不会想到,就在自己志得意满之时,
阿拉伯半岛上有一个叫穆罕默德的家伙创造了一个新的宗教。由这个宗教在十几年后刮起的绿色狂飙将会席卷他的国家!
公元7世纪初,
阿拉伯人还处于氏族社会,主要信仰多神教,所居住的阿拉伯半岛土地贫瘠,气候严酷,居民多数是游牧民,逐水草而居。公元6世纪起,阿拉伯西部成为拜占庭和
波斯争夺的对象,两个帝国相互厮杀元气大伤。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
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
冥想时,安拉派天使伽百利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
安拉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
伊斯兰教的活动。经过
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
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建立了
阿拉伯帝国,随后,阿拉伯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征服运动。
阿拉伯人展开对外征服之时,波斯萨珊帝国却和
拜占庭帝国之间一直处于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战争使得两大帝国国力空虚,疲惫不堪。
穆罕默德死后,艾卜·伯克尔成为继任哈里发,他的继位不仅是阿拉伯帝国四大哈里发时代的开端,也标志着阿拉伯扩张时代的到来。
最初,由于穆斯林的首选目标是拜占庭帝国治下的
叙利亚及两河流域南部依附两大帝国的
基督教阿拉伯附庸国,因此他们将主力部队投入到与拜占庭帝国的战斗中,没有多少精力顾及
萨珊王朝。但是,当他们在叙利亚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萨珊王朝的噩梦就开始了。
此时的萨珊王朝,已经摆脱了
库思老二世死后的无序混乱状态。
伊嗣俟三世继位后,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因战乱而秩序混乱的经济,同时又与拜占庭皇帝
希拉克略和好,
波斯国力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当他一开始得知南方穆斯林的攻击时,并不把这些游民当一回事,然而不久一系列失利的消息就传达到他的宫廷,尤其是希拉这个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小城丢失,令他极为恼怒,波斯国王立即派大将鲁斯塔姆前往收复失地。
战役过程
战役开始
633年秋,
伊斯兰教第一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在派遣穆斯林军向
拜占庭帝国属地
叙利亚进军、西线派遣阿慕尔攻克
埃及的同时,曾派“
哈立德·本·瓦利德”哈立德·本·瓦利德率领一支分遣队出征波斯
萨珊王朝统治下的
伊拉克。
公元634年夏,由于叙利亚战场吃紧,阿拉伯名将哈立德·瓦里德奉哈里发之命撤离美索不达米亚战场,率领数百名穆斯林勇士星夜驰援叙利亚前线。帝国首相鲁斯塔姆一看机会出现,从波斯腹地调集重兵,逼近
幼发拉底河。穆桑纳·哈里斯没有充足的兵员,又缺乏哈立德·瓦里德那样的军事才能,无力抵御波斯大军的攻势,只好放弃希拉诸城,退守沙漠。不久,阿布·欧拜德率领援军抵达
波斯边境,与穆萨纳·哈里萨会师。
当年年底,穆斯林在希拉北侧越过幼发拉底河,与波斯军队发生激战,这就是著名的浮桥之战。阿布·欧拜德及数千名穆斯林在此战中殒身不恤,穆桑纳·哈里斯侥幸生还。这样,
萨珊王朝又重新收复了失地,穆斯林在两河流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暂时无力进攻
波斯帝国,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得以出现短暂的平静。但是,交战双方都明白,这只是大决战前的序曲,因此双方都未放松戒备,不断厉兵马准备再度一决胜负。
公元635-636年,更多的
阿拉伯人从
阿拉伯半岛东南和奈季德高原相继抵达半岛东侧的沙漠边缘,穆斯林军队人数剧增。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场,
波斯人的优势不再明显,不断涌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逐渐形成对峙状态。鲁斯塔姆一面向国王报告情况,一面征召更多的士兵入伍,从而维持了对阿拉伯人的人数优势。
与此同时,
叙利亚前线的情况终于明了,穆斯林在雅穆克一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
拜占庭帝国的优势大军,这不仅标志着叙利亚的征服,也让穆斯林可以将叙利亚的兵力可以调动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636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派遣
穆罕默德曾经以天园许诺并誉为“雄狮”的著名圣门弟子
赛尔德·本·艾比·瓦戛斯率领6000人马增援
伊拉克。
这是哈里发派往美索不达米亚战场的第一支真正的征服队伍。无论是部落首领、战士,还是诗人、演说家,直到拥有马匹和武器的所有人,都被派往伊拉克战场。赛尔德·艾比·瓦戛斯在经奈季德前往美索不达米亚时,沿途不断募集兵员,许多部落的战士纷纷前往应征。到达美索不达米亚时,赛尔德·艾比·瓦戛斯的部众已达3万余人。
战役之前,赛尔德带兵驻扎好后,静观敌军动态,阿拉伯军长途跋涉疲军不宜作战,波斯军则想以逸待劳。开始双方皆按兵不动,相持一个月后,赛尔德致函向
欧麦尔·哈塔卜汇报军情,欧麦尔在回信中向赛尔德分析了敌我局势,告诫赛尔德他所面对的是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勇猛善战并称霸
中东上千年的波斯军队,敌军还处于有利地势,再加之卡迪西亚是波斯的大门,对此重地,敌军绝不会轻易让手,攻克它非常不易。他嘱咐赛尔德要以智取胜。欧麦尔还命令他先
派一个使团前往
波斯劝降。当时使团由多名圣门弟子组成,他们向波斯皇帝
伊嗣俟三世说明来意,劝他放弃迷误,接受
伊斯兰教真理。但遭到他的骄横拒绝。
显然,伊嗣俟不会仅仅凭着阿拉伯使者的几句话就把偌大的帝国交到穆斯林手里。他开始下令催促前线的大将——帝国首相鲁斯塔姆向
阿拉伯人发起攻击。
若非波斯国王急不可耐,鲁斯塔姆也会像赛尔德一样继续按兵不动。但阿拉伯军队已经跨过
幼发拉底河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波斯贵族的堡垒不断遭受攻击,大片土地荒芜。春去夏来,形势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原来在当地游牧的人被赶出牧场,穆斯林在不断的侵袭中获得较为充足的食物供应,同时还惩罚了那些不忠诚的同盟军。当地的波斯人早已难以忍受着汇总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向朝廷大肆叫嚷抱怨,宣称如果救援再推迟的话,他们就向阿拉伯穆斯林投降。
波斯国王伊嗣俟或许为他们的呼吁所感,对波斯统帅鲁斯塔姆暂不进攻的建议充耳不闻,坚持立即出兵,结果酿成了大祸。
阿拉伯胜利
公元636年11月16日,受到国王催促不得不选择决战的鲁斯塔姆下令部队渡过阿提克河,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波斯人的部队大约有6万余人,由重骑兵、步兵和战象部队组成。其中步兵4.5万,分成四个战阵排开,每个战阵相隔150米。骑兵部队约1.5万,同样分成四部排在步兵战阵之后作为突击力量。鲁斯塔姆把他的33头
战象布置于战阵最前方,希望通过发挥
大象的威力赢得战役胜利。波斯军队的战线长约4000米,由左至右分别由霍尔木赞、加里努斯、比尔赞和巴赫曼指挥。鲁斯塔姆本人身披双层甲,戴上头盔,坐在一头战象的镀金宝座上观战。
波斯人在通往
泰西封的路上,每隔一段就站着一位传信使者,他们相互可以听得见彼此之间的呼喊,通过接力。这些使者一个接一个把前线的最新消息传达至泰西封,使伊嗣俟对战况了如指掌。
战役开始前,阿拉伯士兵高声齐颂
穆罕默德的启示:你应当鼓励信士们奋勇抗战,如果你们中有二十个坚忍的人,就能战胜两百个敌人。如果你们中有一百个人,就能战胜一千个不信道的人。安拉会让不信道者内心充满恐惧。
安拉知道你们的坚忍,确实,安拉会与坚忍的人同在的。
随后,穆斯林的指挥官按照惯例发出进攻信号安拉至大,军队应跟随连呼三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时候军队应该准备好他们的武器和战马。第四声的时候,士兵全部向前冲锋。但穆斯林的秩序被波斯人打乱了,因为他们听到穆斯林第一次呼喊的时候就立即进军了。不耐烦的穆斯林勇士并没有等指挥官的呼喊就冲了上去,并与
波斯军队短兵相接,显现出匪夷所思的勇猛。
波斯象军开始冲击
阿拉伯人的阵线。这些巨兽蹿来蹿去,像一座座移动的城堡,使阿拉伯人的马匹因受惊而四处逃窜。恐慌的气氛弥漫于穆斯林全军。波斯军借混乱之际不断向前推进。赛尔德用尽了他最后的办法,他派阿西姆出去,要不惜一切代价制服那些
大象。阿西姆立即领命,挑选了一队弓箭手,缓缓接近波斯军的大象。阿西姆等人首先将象轿上的波斯士兵拉下来,没有人驾驭的大象四处逃散,阿拉伯人的压力顿时得到了缓解。穆斯林军队重新占领了根据地,并稳住了阵脚。此时,夜幕开始降临,两军各自回营歇息,待到天明再战。
天亮时分,两军的战斗再次开始。正在那时,由卡卡率领的穆斯林援军有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战场。
里卡多·伊泽克森·多斯桑托斯·雷特将手下1000人分成100人一队,每个队相隔一段距离。他自己一马当先,猛冲进敌阵将波斯军队的指挥官巴赫曼砍倒在地。而后,穆斯林的连队全线出击,奋勇杀敌。
波斯人看见自己的指挥官阵亡以后显得十分沮丧,接二连三地在卡卡和他的部下手中败下阵来。因为头一天损毁的
大象的装备并没有完全修复,所以波斯人今天没有了象军的支持,威力锐减。同时,
波斯军队的战马也受到惊吓而逃跑,鲁斯塔姆本人也是被自己的部下冒着生命危险救回去的。不过波斯步兵却仍在坚守阵地一直到入夜,因此这一天的战斗双方再度未分胜负。一天的战斗残酷而惨烈,穆斯林军队死伤达到2000人,波斯人则据说接近10000人。
整个晚上,
阿拉伯人不停地高呼几个家族的名字,强调家族血统。波斯大营里也是一样,双方都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鼓舞士气,都在等待着一场生死决战。
第三天清晨,双方军队都在执行一个令人悲痛的任务,将阵亡士兵的尸体拖离战场。在两军之间数公里的范围内尸横遍野。穆斯林伤员由阿拉伯妇女照料,死者的尸体被埋葬在战场后面的山谷里。阿拉伯妇女和儿童会很快在那儿挖好墓穴,受伤的人也会送到那里去治疗。
由于前一天的灾难,波斯人的士气已然非常颓废,但他们仍然对自己的象兵寄予厚望。现在
大象的装备都已修复,它们得以重回战场,每头大象都由一组骑兵和步兵保护。战斗即将打响之际,由哈希姆率领的
叙利亚增援部队突然出现了。这些新到的援军横扫平原,冲击敌阵,最后大胜而归。
不过波斯人也在奋力死战,因此战场形势再度变得变幻莫测。伊嗣俟为了应对危机,把他的
卫队也派来支援。象军依然是
阿拉伯人的克星,它们再次化解了穆斯林军进攻的努力。
千钧一发之际,赛尔德向卡卡求助。赛尔德现在知道大象最脆弱的地方是鼻子和眼睛,他要求卡卡专打这两处弱点。因此,
里卡多·伊泽克森·多斯桑托斯·雷特和他的兄弟阿西姆带领一队人马前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卡卡将目标锁定在两头巨象身上,它们是群象的首领。他勇敢地跳下战马,把
长矛刺进一头大白象的眼睛中。由于剧痛,
大象把驾驭的士兵都甩到地上,它的鼻子则将卡卡击出老远。其它大象更惨,因为它们的双眼被刺瞎,鼻子被砍掉。这些盲象愤怒的朝
阿拉伯人一方冲撞。但阿拉伯战士的叫喊声和长矛又把它们赶回
波斯人一边。于是,大象在两军之间来回奔跑,最终它们踩踏挡道的所有人,跳入河里游走了。这一奇特景象使双方士兵暂时停止了交战,纷纷注视着逃跑的象群。但很快,战端就再次重启,敌对两方一直战斗到天黑依然不分胜负。
夜幕降临时,赛尔德担心波斯人从后方偷袭,就派人守住渡口。入夜十分,一些阿拉伯部落首领召集各自部落的士兵去骚扰敌军,这使两军士兵不得片刻的休息。当这场夜战开始的时候,赛尔德并不知情,他专心于礼拜,整个晚上都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双方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天明,这时
波斯军队的阵形已然开始动摇。
就在此时,暴风乍起,鲁斯塔姆宝座上的华盖被风掀起,鲁斯塔姆本人则被吹落河中。可怜的首相根本没有时间逃跑,他只好遵在一头
骡子下面以图躲过追捕。然而,一个阿拉伯士兵认出了这位有着皇家血统的波斯敌人,便把他拉了出去处死。随后,这位士兵登上鲁斯塔姆的宝座,宣布波斯统帅阵亡的消息。
波斯士兵得知统帅已死,再无战心,纷纷逃跑,穆斯林军队因过于疲惫也无力前去追击,这场大战就此结束。
战役影响
以少胜多
卡迪西亚战役已载入
中世纪军事史册,为善于用兵、以少胜多的突出战例之一,被
伊斯兰教史书誉为奇迹。
卡迪西亚一战,波斯军队伤亡惨重,约2万人战死,伤者不计其数。这支军队是
波斯国王为击溃穆斯林而在全国范围内征召的精锐部队,这些精英分子的惨重伤亡意味着伊嗣俟短期内无法再筹集到数量多而又富有战斗经验的士兵。
更为严重的是,此战中大量军官阵亡,连鲁斯塔姆都被杀,卡维战旗也落入
阿拉伯人之手,严重挫伤了波斯人的斗志。
这次大战不仅造成了波斯军队的惨重伤亡,也动摇了
萨珊王朝的统治根基。国王伊嗣俟惊慌失措,和大批王公贵族逃出首都
泰西封。
阿拉伯人则以因此战士气大涨,不久就放手进攻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萨珊城市。
巴比伦首先投降,泰西封在围城三个月后也被攻破。阿拉伯士兵都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而萨珊方面则由4万贵族子女被卖为奴。塞琉西亚随后亦被攻克。第二年7月,阿拉伯人在伽卢拉一役中再胜萨珊大军,两河流域中部的大镇摩苏尔被占领,穆斯林大军冲到了胡泽斯坦边缘。
至此,萨珊王朝最富裕的麦达因七城均落入
阿拉伯人之手,
伊嗣俟三世只能逃到
伊朗中部,期望靠各地藩属前来勤王。这位国王如果能好好制定一个抵抗方针,军事上采取避战措施消耗阿拉伯人的斗志、外交上结好
拜占庭帝国的话,即使不能收复国土,仍然可以在某些防卫森严的山区地带割据一方,不至于最后国破家亡。
结果在公元642年的尼哈温战役中,
波斯大军五万尽没,标志着
萨珊王朝的彻底失败。伊嗣俟此后只能逃亡东部,虽然不断向中国求援,无奈唐朝皇帝始终拒绝出兵,最终这位国王众叛亲离,在谋夫被一个磨坊主谋害,萨珊王朝因此灭亡。
历史变革
卡迪西亚战役后,
波斯人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变革——伊斯兰化时代,随后的波斯历朝历代无一不是以
伊斯兰教奉为国教。伊斯兰教的进入使得波斯得以与外界快速交流,使得波斯的经济与文化得以较快发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