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描绘的是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远处峰峦起伏,白云缥缈,楼阁在云雾中半藏半露,把这里点缀得如仙若幻。近处奇松欹斜曲,古藤盘绕,
绛桃掩映,景致幽雅。三个穿白衣的人临溪而坐,一人抚琴,一人低首聆听,一人身倚石岩,挥舞着另一条手臂,似乎是被乐曲所陶醉,就连提篮的童子也为琴声所感动,静静地伫立着。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景色,人物的生动神态和优美造型,表达了无形的乐声之美。
图中上半部分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白云飘浮,
庙宇时隐时现。下半部分是流水
木桥,奇松虬曲,坡上的桃树林掩映于山石、树木之间,景致雅气,一副人间仙境景象。三位高士临流而坐,白色的文士衣着在山石、林木映衬下,显得格外鲜明。右下款题“仇英实父制”,“仇英实父”一印。画上另钤有“
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二方清内府藏印,并有“欣赏”“灵石杨氏珍藏”“杨曾之印”“燕翼堂”“颍川怀云子图画”等鉴藏印。
晋朝隐士
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描绘了人们理想中的隐居胜地,成为后世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
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也应是取材于此,描绘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乐。
这幅山水人物画的主体是人物,人在画中的比例不大,作者通过色彩衬托的手法,使得人物非常突出,通幅是大青绿,色彩艳丽而深重。三个主要人物衣着白色,不但表现了三个人的高雅,而且起到了突出醒目的作用。
此图在构图上取
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特征,视野开阔清旷,境界宏大,疏密对比强烈。全画以竖幅高远章法,分三层叠进,近景为深壑、小桥、流水,桥上有童子捧瓯而过。板桥过处,青草铺地,另一童子携食盒亢于岸头。隔小溪为山洞,内有
钟乳石悬壁,有泉淌漾而出,洞口水边有一位仙者弹琴,两位仙者于旁静听,传神入微。仙者傍依的山根岩石间,有
山桃杂卉伴卧松而开放,古松自右岸斜坡横卧于洞顶,
松树皮龙壳,
青风藤盘绕,与左岸山岩之山桃相呼应,境界超逸,非神仙之属,又怎能到这里生存!洞顶清霭虚掩处,有小路自云中显现,绕过山梁及松林,琼阁高筑与
松柏相辉映,山涧有清泉,挟乱石而流泻,涧边杂卉
逐风草属益发,石上小亭别具,山间浮云缭绕,斜晖之中,几组远山,一派云海,更使画面境界无尽。
所绘高山、泉水、白云、石矾、古木、楼阁等,笔墨均精丽艳逸,骨力峭劲,人物被刻画得生动而富有神采。图中山峰设色浓丽明雅,勾勒、染细密。山间厚云排叠,造成了云气迷蒙的幽远空间,展现出远离世俗、虚幻缥缈的人间仙境。画中人物是主体部分,画家通过色彩衬托的方法使人物非常突出,充分体现了
仇英在人物画和山水画上精深的艺术力。
中国
工艺美术师、
无锡市美协理事陈刚:“这幅《桃源仙境图》,有沉着文雅的兼工带写式“小青绿”,也有清逸潇洒的“水墨写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
谢志高:“《桃源仙境图》中的山水和人物都充分显示出画家仇英很高的艺术造诣,画面高水平的人物描写和山水刻画,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十分完美的图画。”
2018年3月到5月期间,
莱山镇联合
烟台美术博物馆举办了“艺苑掇英—中国历代经典书画高仿真展”,其中《桃源仙境图》的复制品在此期间展览。
仇英(1482~1559),字实父,号十湘,
太仓市人。比
文徵明和
唐寅小十二岁,都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但仇英出身低微,做过漆工,后学画,拜周臣为师,又结识文征明,得其点拨、影响,并由此步入一批文人学士的圈子中去,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