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皮河
发源于荆山山脉的汉江支流
竹皮河,发源于荆山山脉的圣境山,是汉江的小支流,也是荆门市中心城区内唯一的自然河流。上游有海会沟和浏河镇两条支流,在北门桥汇合成竹皮河,流经城区15.51公里。竹皮河全长75.5公里,流域面积755.6平方公里,最终在钟祥市石牌镇的石牌闸注入汉江。竹皮河被誉为荆门的母亲河
地形地貌
竹皮河发源于荆门砂子岭西麓,属汉江小支流,是荆门市城区内惟一的自然河流,也是钟祥市汇入汉江的八大支流之一。竹皮河上游有海会沟(3.4公里)和浏河(4.8公里)两条支流,在北门桥汇合成竹皮河(6.16公里),流经城区15.51公里。流经钟祥市两个乡镇一个农场(贺集镇、石牌镇康桥湖农场)的西南边陲,在石牌闸(荆门市马良何家大桥附近)注入汉江。流域总面积755.6平方公里,河道长75km,在钟祥市境内流域面积267平方公里,河长38.8km,河道两侧为浅丘夹围冲击平原。
气象条件
竹皮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光照时间长,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热同期。该区多年平均气温15-16℃,年无霜期达27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912mm,最大年降雨量1349.7mm(1980年)最小年降雨量573.9mm(1981年),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越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3%左右,大暴雨多发生在7-8月份。
水文条件
竹皮河属季节性雨源河流,规模不大,流域内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产水总量为9286万立方米,其中钟祥市境内产水量为3458万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径流量2.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6.92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立方米/秒(不含工业及生活弃水)。原河道断面为梯形,河宽5—42米,水深0.5—4米。出口石牌闸闸底高程37m(吴淞镇高程系)。
文献记录
据《荆门州志》记载,竹皮河古时称“权水”,绕城区段称“蒙水”(古时象山称蒙山),下游称竹陂河,后来才演变成“竹皮河”。其源头有两支,北支出自城区西北郊圣境山东麓,流入城区浏河镇;西支出自城区西郊罗汉山麓,经海会沟,汇象山东麓蒙、龙、惠、泉四泉水,绕大、小南门流至北门桥,与浏河水汇为正流向东南流去,经钟祥天鹅院注入汉江,全长约50公里,流域面积473平方公里。传说竹皮河的上游以前种满竹子,荆门市城内的居民要用竹子做竹器,就到上游去砍伐,将竹子放入河中漂流而下,城内的人再将竹子取走,竹皮河由此得名。 《竹皮河记》云:“壬午仲春,古老竹皮河新姿出浴。都市风情入画里,政通人和写盛世。往事两千年,竹皮河北源圣境山,西发罗汉坡润泽权国城池。日月轮回,朝代更迭,行政治所不替蒙山东麓竹皮河畔。‘波澄拟却暑,地迥忽如秋’。修竹郁郁葱葱,碧水汩汩悠悠,合城尽染。地灵人杰,老莱子曾国而来斑衣娱亲,陆九渊建院筑台以讲心学。”
综合整治
荆门市市委、市政府从1998年着手进行竹皮河的综合治理工作,经过河道整治、河床硬化、部分岸边景观改造和部分污水截流综合整治后,在2003年建成荆门市夏家湾污水处理厂(一期5万吨/日)并投入运营。主要解决了泄洪安全和城市污水部分截污处理问题,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品味。
2008年荆门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竹皮河第二轮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是扩建夏家湾污水处理厂(二期5万吨/日),新建杨树港污水处理工程(5万吨/日)等工程。两轮治理,先后投入资金8亿多元。
为保障第三轮竹皮河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荆门市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和市直部门群策群力,本着职责分工,根据“截污、清淤、提标、治污、补水、修复”综合治理思路扎实开展工作,完成了竹皮河上游至汇合口段截污干管和底泥清淤工程,关停了福岭化工等污染严重的10家企业,清除了历史遗留的沿岸磷石膏渣场,完成了格林美公司高含盐废水的脱盐工程。2015年4月,竹皮河正式建立了生态补水长效机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地形地貌
气象条件
水文条件
文献记录
综合整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