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体副鳅
生长速度较慢的底栖性鱼类
短体副鳅(学名:Homatula potanini),绿背龟鮻钢鳅、包氏条鳅,隶属于辐鳍鱼纲鲤形目花鳅科荷马条鳅属。该物种是中原地区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大渡河流域及其附属水体。短体副鳅体长可达13.3公分,模式产地在青衣江。背鳍iv-8;胸鳍i-9—10;腹鳍i-5—6;臀鳍iv-5。第一鳃弓外侧鳃耙退化,内侧8—11。脊椎骨4+34--36+1。鳔后室退化,前室分为两个侧室,呈球形,包裹干骨质鳔囊中,其间为骨质峡部。
形态特征
短体副鳅胃大,呈“U”字形;肠管粗短,绕折成一个环,后肠较细长。腹腔膜为白色。标准长为体高的4.6—6.2倍。为头长的4.2--4.6倍,为尾柄长的6.6—8.8倍,为尾柄高的4.6—8.6倍。头长为吻长的2.0—2.8倍。为眼径的4.6—6.0倍,为眼间距的3.2--3.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2倍。体长形较红尾副鳅粗短。前段呈圆筒状。后段侧扁,尾柄短而侧扁,上下具发达的皮质棱,尾柄上部皮质棱前端达背鳍基部后端。头稍短,上下扁平,其宽大于高。吻短,前端圆钝,两颊部膨大。口下位,口裂呈横裂状。上颌中央有一较尖的齿形突起,下颌为两个月牙形的骨片组成,中央连接处为一深缺刻。唇稍厚,其上有许多褶。须3对,吻须2对。外吻须后伸可达鼻孔下方,口角须伸达眼球中部下方。眼小,位于头侧上方。鼻孔位于眼前方,离眼前缘较近,在一短管中。鳃孔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面相连。鳃靶细小,两端的鳃耙呈突起状,排列较稀疏,鳃丝较长。背鳍短小,无硬刺,其起点在身体中部。胸鳍短小,呈圆形。后伸可达胸鳍至腹鳍基部的一半。腹鳍短小,末端圆,无硬刺。其起点与背鳍第一、二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后伸不及肛门。臀鳍甚短小,末端圆。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截形。尾柄短而高。肛门离臀鳍起点较近。鳞片细小,体侧和尾柄上密被细鳞,体前段稍稀,后段鳞片紧密,常被粘液层覆盖,腹部无鳞。侧线完全,在背鳍起点以后侧线常被粘液层埋藏。生活时灰褐色,头背面有灰黑色斑点。体背部和侧上部为褐色带浅灰色,体侧有许多较宽的深褐色横条纹,腹部黄褐色。背鳍前缘和外缘具鲜红色边缘,其中部有一列黑色斑纹。胸鳍、腹鳍和臀鳍呈黄褐色。尾柄上部皮质棱的边缘呈鲜红色,尾鳍上具许多小黑斑,其基部有一鲜红色横条纹。体型小,数量少。
分布范围
短体副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包括大渡河流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衣江
生活环境及习性
短体副鳅在渔业上价值不大,生长速度较慢。属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江河或溪流的底层。食料主要是底栖无脊椎动物或昆虫幼虫等。第二年性成熟,第一次性成熟的体长随栖息环境不同而异,一般体长50mm,体重3.5g。
繁殖
成熟卵为橙黄色,卵大,呈圆形,卵径2.0--2.5mm。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常见个体怀卵量为150--400粒。
饲养
短体副鳅饲养难度比较容易。短体副鳅是喜欢清澈干净水质的小型鱼类,有一定适应力,体质强健,爱好掘沙,生态鱼缸中种植有水草的要注意。杂食性,对各种人工饵料均能很好接受,推荐喂食柔软、颗粒小的下沉性饲料。短体副鳅喜好钻洞,建议提供部分躲避物供其躲藏。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环境及习性
繁殖
饲养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