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鳍鱼类是
脊椎动物中演化最为成功的类群之一,而且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是
硬骨鱼纲中最原始的类群,为中、小型的硬骨鱼。辐鳍鱼纲(学名:Actinopterygii)指的是鳍呈放射状的鱼(条鳍鱼 Ray-
关刀宝石 Fishes)。辐鳍鱼是脊椎动物中最具优势的种类,共有超过27,000种,遍及淡水及海水环境。
辐鳍鱼是硬骨鱼纲的一个大类,辐鳍鱼类是鱼类自身演化道路上的主干,是
地球水域的真正征服者,也是现代最为繁盛的
脊椎动物。由于每年都有不少新的属种发现,而且还有难以估量的未知种类,如生活在
热带淡水水域和深海海域的鱼类,因此谁也无法准确统计出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辐鳍鱼类。据纳尔逊1994年的资料,现代的已知鱼类约有24618种,占脊椎动物物种总数48170的一半以上;其中辐鳍鱼类约有23681种,占鱼类种数的96%以上。如果再加上地质历史时期的化石种类,辐鳍鱼的数目肯定是大得惊人。据
理查德·道金斯1995年的粗略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物种应在30亿种以上,而现今的物种可能不及这一总数的1%。
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辐鳍鱼化石,发现于晚志留世的
地层中,距今已有4.2亿年左右。晚志留世和
泥盆纪的辐鳍鱼类还很稀少,目前已知的属种屈指可数。
进入早石炭世 以后,辐鳍鱼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迅速辐射发展出许多形态各异的新类群。早期的原始辐鳍鱼体内骨骼主要是
软骨,体表一般披有
菱形的厚重鳞片,因此以前把它们泛称为
软骨硬鳞类。近百余年来,先后发现和记述的软骨硬鳞鱼类,累计约有60科近300属,其中除了下一节将要介绍的鲟形鱼类外,其余全是早白垩世晚期以前灭绝的化石种类。
在
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辐鳍鱼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新老更替。大约有近20科的古老鱼类在交替之际灭绝,同时约有大致等同数目的新类群产生。早中生代
三叠纪的鱼类大多不同程度地具有一些比古老软骨硬鳞鱼类进步的特征,如上颌从固定逐步转为可以活动,尾鳍从歪型尾到半歪型尾等。但是,三叠纪的鱼类大部分仍是过渡性质的鱼类,不少类群仅限于三叠纪,有的可延续到早侏罗世。
中生代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辐鳍鱼是所谓的
全骨鱼类。全骨鱼类虽然体表仍然披有
菱形硬鳞,但体内已有不少
软骨骨化,头部骨骼,尤其是上下颌和颊部骨骼发生了巨大的结构变化,
尾鳍一般是半歪型尾,有的甚至已经是正型尾。全骨鱼类从晚二叠世开始出现,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较为繁盛,除了
雀鳝和弓鳍鱼延续至今,其余约120属均已灭绝。
辐鳍鱼中真正取得巨大成功的鱼类是
真骨下纲。与所谓的
软骨硬鳞类和全骨鱼类不同,真骨鱼类是严格按照鱼类的
系统发育关系确立的自然类群。现今的真骨鱼类主要是依据尾骨骼和前上颌骨等几个特征定义的,因而除了传统含义的真骨鱼外,还包括了一部分原来归入
全骨鱼类的类群,如叉鳞鱼类、针吻鱼类、厚柄鱼类。但绝大多数真骨鱼类明显有别于其他辐鳍鱼类的特征,还是体内
软骨大多已骨化,体表鳞片为柔软薄扁富有弹性的骨鳞,
尾鳍为正型尾。
真骨鱼类从晚三叠世开始出现,
侏罗纪和
白垩纪早期主要是原来归入全骨鱼类的一些类群较为繁盛,白垩纪晚期出现了不少传统真骨鱼类的早期类群,但
新生代才是真骨鱼类爆发式辐射发展的阶段。据帕特森1993年发表的统计资料,真骨鱼类包括494科,其中灭绝的有69科,现生的425科。
在现生的真骨鱼类中,以
鲱形目、
鲤形目、
鲑形目、
鳕形目、
鲈形目和
鲽形目鱼类最具经济价值。其中鲈形目的种类最多,除鲤形目分布于淡水,鲑形日多为溯河性鱼类外,其他各目主要分布于海洋。当今
渔业产量以形目和鳕形目最高,两者合计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一半。中国近海的海生真骨鱼类有2000多种,淡水鱼类700多种。
辐鳍鱼除了属种众多的特点,在形态、
栖息地及生活习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多样性。辐鳍鱼类的体形可以从线形到球形,色彩从平淡无奇到艳丽无比,运动姿势从优美动人到丑陋怪异。
辐鳍鱼的栖息地几乎包括了所有能够想像得到的水域环境,从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湖泊到7 000米以下的大洋深处,从淡水到含盐量达10%的
胆巴,从冰天雪地的南极到水温达44℃的温泉。
辐鳍鱼类的生活习性也是千奇百怪,居所从定居、洄游到远洋漫游,对后代的抚养从“含在嘴里怕化了”到“危在旦夕”而不顾,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从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到弱肉强食,不一而论。
传统上,辐鳍鱼分为三个类群:
软骨硬鳞类、
全骨鱼类和
真骨下纲。一些形态学上的证据认为第二类为并系群,所以应该废除;然而,最近从完整粒线体基因中来分析
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研究却倾向支持第二类的存在。几乎所有现存的
硬骨鱼纲皆为真骨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