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峨,男,一级编剧。
云和县人,1931年8月出生。1950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曾任文工团员、《俱乐部》刊物编辑、浙江戏曲研究所创作员、
浙江越剧团编剧、浙江越剧院三团团长、浙江越剧院常务副院长、浙江越剧团名誉团长等职。
魏峨,1931年生,为
辛亥革命者魏兰后人。他幼承家学,颇有艺术天赋。1950年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入
朝鲜。1955年魏峨从部队复员,1956年分配到
浙江省文化局,为《俱乐部》文艺半月刊编辑。
魏峨与
钱法成由刊物结识、共事,并因此而谱写了一段浙江当代戏剧创作中“魏峨与双戈”的历史。1958年秋天的一个午夜,省文化局第一副局长王顾明十万火急地交给魏峨一个任务,要求马上赶写出一个《赶上英国》的剧本,第二天晚上要在人民大会堂向全省劳模作汇报演出。魏峨接到任务后,立即赶到
钱法成家,两人一商量,旋即赶回机关,此时已是凌晨两点钟了。两人抓紧构思、创作,草稿就直接刻在蜡纸上,然后用油印机印出,剧本全部印好后已是早上6点。他俩一宵未睡,又马不停蹄赶往来杭演出的嘉兴越剧团驻地,将油印剧本交给剧团。剧团领导立即付诸行动,按照剧本分配角色,迅速投入排练,当天晚上就在省人民大会堂向全省劳模作汇报演出,第二天《
浙江日报》头版刊登专题报道,祝贺演出成功。如今,这个明显带有政治烙印的剧本,已随着那个时代的逝去而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这段两人第一次合作的创作经历却令他们终生难忘。
从五十年代开始,两人一起工作,一起下乡,一同编刊物,六十年代初开始合作戏剧创作,从艰难的《卧薪尝胆》,到后来的《胭脂》、《于谦》。他们一起熬夜,一起欢笑,一起苦恼,甚至一起流泪,在工作之余,同访名山,共游胜景,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在
钱法成戏剧创作生涯中,有几个代表性剧作是他们创作思想的宝贵结晶,也是两人情同知己的友谊见证。
1959年文艺半月刊《俱乐部》因纸张紧张而停刊,编辑部也因此撤销。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懊丧的消息竟为魏娥与钱法成打开了成为专业编剧的大门。由于两人之前写的《赶上英国》的剧本反响很大,两人的创作潜能也因此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重视。在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商景才及省文化局、省文联的培养下,已成为合作伙伴的魏娥与
钱法成,从原来的编辑岗位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1960年初,两人和浙江婺剧团的编剧
方元同志共同合作,开始创作《卧薪尝胆》的剧本。“当时三个人凑在一起,由于任务紧,赶时间,写得很辛苦,但彼此之间的合作都很愉快,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钱法成把这个三人创作组比作一只三足鼎立的香炉,脚是各自的,而肚子只有一个,三人共同合用,真是亲密无间。
剧本刚写了半个月,领导上就把浙江婺剧团拉到
杭州市,包下剧场,等他们写出一场,婺剧团就接着排一场。这样紧密的周期,使得剧本最后完稿的同时,舞台呈现也已形成。戏一公演,引起了极大关注。不久后,
茅盾到
浙江省,省领导请他观看了新戏《卧薪尝胆》。茅盾看后,写出了10余万字的评论文章《论历史与历史剧》,一时引起全国极大的关注,后印成单行本,《
人民日报》整版发表了其中的主要内容。这篇具有时代意义的戏剧评论的诞生,一定程度是因观看《
卧薪尝胆》而生发的。文章的首句写到“在
杭州市看了《卧薪尝胆》”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文中,茅盾对该剧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意见,这些对钱法成、魏峨、
方元三人今后的创作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20年后的1980年,魏峨、
钱法成和方元三人重又聚首,重温了茅公的这篇评论文章,并对《卧薪尝胆》重新作了修改。剧本在原有基础上突出了西施这一人物,剧名也由此更改为《西施泪》。修改后的剧本仍由浙江婺剧团排演,收获了许多殊荣。是年,该剧荣获中国剧协浙江分会戏曲创作奖。1981年,《西施泪》由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该片获得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百花”奖。
其主要
越剧作品有:《胭脂》(与
钱法成合作,获文化部
一等奖)、《乾嘉巨案》(获省一等奖)、《柳玉娘》(获省一等奖,与双戈合作)、《天之骄女》(获省一等奖及电视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巧凤》(获文化部
文华奖)、《大义夫人》(获电视飞天奖一等奖,与双戈合作);以及《
画眉》等。其他剧种的剧作有:婺剧《西施泪》(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婺剧《铁灵关》、
京剧《三过通天河》等。1991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魏峨双戈剧作选》,内载《胭脂》等10个剧目。2000年9月出版《魏峨剧作选续集》,内载《巧凤》等8个剧目。为
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剧协会员、
浙江省剧协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名剧作家、原浙江越剧院常务副院长、
浙江越剧团名誉团长魏峨,2012年3月1日凌晨因病在杭逝世,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