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仁
明朝的耆宾
袁仁(1479-1546年),字良贵,号参坡,嘉善魏塘人,明代学者。
袁仁父亲叫袁祥,祖父是袁灏,他们都有着才学,袁仁的学问更加精深。袁仁觉得行医虽然是被人看低的职业,但却可以借此隐匿自身、救助他人,于是就隐居起来做了医生。昆山市的魏校生病,派人来请袁仁,使者来了三次,袁仁都没有去,并且加以推辞。袁仁去世那天,先是沐浴更衣,然后题了一首诗,诗中有 “附赘乾坤七十年,飘然今喜谢尘缘” 的句子,写完后扔下笔去世。
袁仁著有《一螺集》传世。
袁仁简介
袁仁,袁黄的父亲。生于147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公元1546年)。字良贵,号参坡。袁仁“博极群书”,天文、地理、历书、兵刑、水利、医学等,无不精通,家有藏书两万余卷,号称文献世家。
袁仁以医为业,又以贤能闻名于地方,曾被选为“耆宾”,主持地方的祭典。袁仁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与本县郁九章(天民)、谭舜臣(稷)、沈(一之)、平湖陆文选(中坡)、嘉兴包凭等,以及沈周、唐伯虎等为诗文好友。袁仁还与大学者王守仁王艮(心斋)、王畿(龙溪)等有交往。袁仁写得一手好字,以致当时所谓“赵孟頫书法”,大半出自他的手笔。
袁仁博学又善于教育,对袁黄早年的影响极大。他对袁黄教导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袁仁临死前将藏书全部托付给了袁黄,沐浴更衣,笔录“附赘乾坤七十年,飘然今喜谢尘缘”一诗,投笔而逝,达观潇洒。袁仁夫妇信仰佛教,袁仁还把敬信三宝当作必须遵守的家法。家庭的教育为袁黄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袁仁家庭情况
袁了凡共有兄弟姐妹8人。袁仁38岁时妻子王氏(魏塘王孟次女)去世,王氏生子袁衷、袁襄。袁仁又娶继室李姓,生3子,即袁裳袁黄袁衮。袁仁还有3个女儿,长女嫁钱南壬,次女嫁嘉兴市张高标,三女嫁钱晓。袁了凡14岁时父亲去世,41岁时生母李氏去世。袁仁的墓在嘉善县惠民镇双溪村孙家浜。
袁了凡各弟兄记录父母平日训导,由袁仁女婿钱晓将其整理成《庭帏杂录》一书。《庭帏杂录》是我国古代家训著作的佼佼者,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由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在1985年出版。
根据《庭帏杂录》记述可知,袁了凡的母亲李氏,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女性。她不仅对前夫的孩子视如己出,而且以身作则,给他们以勤俭持家、体恤贫穷、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等美德的熏陶。钱晓盛赞说:“李姓贤淑有识,磊磊有丈夫气,观兹录可以想见其人矣。”
譬如,由于袁黄母亲的宽厚,使在魏塘镇东亭桥比邻而居的袁沈两家,不仅化解了世仇,且结为姻亲。《庭帏杂录》“袁襄录”记载了这段由仇转亲的过程:“比邻沈氏世仇予家,吾母初来,吾弟兄尚幼,吾家有桃一株,生出墙外,沈辄锯之。予兄弟见之,奔告吾母,母曰:是宜然。吾家之桃岂可彼家之地。沈亦有枣,生过予墙,枣初生,母呼吾弟兄戒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并诫诸仆为守护。及枣熟,请沈女使至家,面摘之,以盒送还。吾家有羊走入彼园,彼即扑死。明日,彼有羊窜过墙来,群仆大喜,亦欲扑之,以偿昨憾。母曰:不可。命送还之。沈某病,吾父往诊之,贻之药。父出,母复遣人告群邻曰:疾病相恤,邻里之义。沈负病,家贫,各出银五分以助之。得银一两三钱五分,独助米一石。由是沈遂忘仇感义,至今两家姻戚往还。”
日本学者酒井忠夫在其《中国善书研究》中指出:“袁黄的学问和思想,创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传统对他的影响。”袁黄在袁氏家学传统的培养中成长,他的曾祖父袁在《袁氏家训》中,提倡救世助人、修身积德、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规范训诫。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袁仁简介
袁仁家庭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