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上帝》是由
科尔内利·蒙德鲁措执导,Zsófia Psotta、Sándor Zsótér、Lili Horváth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2014年6月12日在
匈牙利上映。
2014年5月23日,该片获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大奖。
布达佩斯的政府部门为了应付杂种狗和流浪狗问题,明令市民只可以养纯种狗,其他犬只必须要申请许可证和付重税,市民若不依法就要罚款或将犬只拘留在收容所。这项政策的出台导致全城弃犬,连本来与莉莉(Zsófia Psotta饰)形影不离的爱犬哈根也无法幸免。13岁的莉莉在父亲(Sándor Zsótér饰)的强迫下和爱犬失散,纵然她四处奔走也寻找不到,而哈根被恶意遗弃后便流落街头,更被训练成残酷斗狗场上的战犬。终于,哈根深深体会到人类的无情,失望激起它的复仇怒火,它率领二百多只同类大反击,在城内大开杀戒。
导演
科尔内利·蒙德鲁措之所以选择“White God”作为影片的英文名,是因为他一直对神的特征很感兴趣。标题的两个字包含很多对立冲突,这也是令导演着迷的地方。影片的创作启发自越来越严重、极荒谬的社会问题,种姓制度在好坏难定的全球化现象下,却得到“白人、西方文化至上”这样的清晰定义,而人们会加倍利用这个定义以显示自己是优越的群体。所以,导演想拍一部电影,让人瞥见另一群人内心的熊熊烈火,批评令人讨厌的自信、谎话和不平等的现实,即人们表面在驯养弱小,实质却是希望否定、摧毁他们,并不是要跟他们和平共处 .
《白色上帝》的剧情采取双线进行,自从莉莉和哈根被迫分开之后,他们各自展开一段不愉快的生活。当哈根在流落街头,莉莉除了拼命想找回狗儿,她不断遭到来自父亲、老师,甚至收容所的阻挠,表面上莉莉是一个正值青春期,倔强又叛逆的女孩,事实上她在电影里所代表的是人们最后的良善之心,与同格格不入,和整个社会机制在对抗着。这样电影结构,其优点让观众在一个时空中,看见同时发生中的不同观点,既独立进行着,又互有深刻的影响。《羊男的迷宫》剧构也与此相同,以
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在观众体会人们生活为战争残酷所苦的时候,又由小女孩的眼光发展出一段奇幻冒险旅程,格外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能以狗儿为主角拍摄出动作剧情长片,要说哈根演技不简单,剧组在幕后一定下了许多心血,特别是摄影与剪接,不只有两百多只奔跑的大场面,在情绪点与节奏掌控都相当到位。最后,套句朋友说的话:欺负狗的人,都该被追杀。在我们需要陪伴的时候,狗儿总会待在身边,绝对不是用过即扔或拿来戏耍的物品,就像莉莉和哈根最终的相遇,在失去对人类信任后,莉莉用良善感动了哈根。毕竟,以平等角度相待彼此生命,这才是对待忠实朋友的方式。
导演以寓言手法,去探讨被边缘化的人类弱势社群。有趣的是,这部电影不但讲述狗,更尝试以它们的角度观看世界。导演刻意运用低角度的手持镜头,细腻捕捉每只狗的眼神、表情,让人不知不觉间能感同身受。这部充满寓言的电影作品充满警世作用,狗象征受尽欺压的弱势族群,最后作出无情的反抗,而英文片名“White God”则暗讽了人类的种族优越与自私,直指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社会问题。该片故事元素包括冒险、报复、起义、英雄主义。导演以震撼、惊栗、触动人心的方式,将传统的报复主题和动物寓言混合在一起。故事结束时的画面,表达出人类和野兽若要共享同一个世界,就只有将自己放在不同品种动物所处的位置,平起平坐,才有机会停止争斗。
值得留意的是,在影片细微处,导演摆放了很多重要的符码。例如交响乐团准备排练小号前,一名男学生吹奏的是“国际歌”的旋律,虽然时间短促,但是已经很成功为电影主题定调。此外,导演在收容所安插了狗狗看卡通片《
猫和老鼠》一幕,配乐
弗朗茨·李斯特的“Hungarian Rhapsody no.2”狂想曲亦是影片的主旋律。片中一个垂头丧气的男指挥,带领一群孩子演奏这部作品,与狗的怒气相连,这股怒气又与这支狂想曲反映的现实非常接近。其次,片中还有
德国作曲家
理查德·瓦格纳的
歌剧《唐怀瑟》的元素,反映出女主角对爱情的心理投射。因此,该片除了有感官刺激的画面,也有温柔浪漫的一面。(大公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