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即“济南老火车站”,位于现
天桥区车站街57号,是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济南段的交会点。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是二十世纪初由
德国著名建筑师
赫尔曼·弗舍尔设计、中国清政府出资建设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哥特式建筑群。
1908年,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正式开工。1911年,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建成,成为济南的
新地标。1912年,
济南站投入使用。1938年日军占领
山东省后,为了侵华需要,开始将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和
胶济铁路改造为一条铁路。1940年改造完成,从此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成为唯一的济南站。1958年和1972年,铁路部门分别对火车站进行了改造,在西边新建二层候车室和三座站台天桥,并在售票厅和行包房之间新建一座直通站前广场出口的迎宾门。1985年,为应对高速增长的客运压力再次扩建,站舍总面积增至约8528平方米,车站前广场占地增至约9450平方米。1991年4月,原铁道部正式批复,同意拆除津浦铁路济南车站。1992年7月1日,因不能满足交通需求、“消除殖民象征”等原因,津浦铁路济南车站在众多反对和争议声中被拆除。从2008年开始,
济南市开展了复建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工作的相关论证。2013年8月,济南正式宣布重建旧址。其后不到一年,济南市政府宣布停建旧址。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曾是
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它曾登上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的建筑类
教科书;它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是我国一处享誉世界的著名地标。该车站还是故事影片《
大浪淘沙》的拍摄地之一。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19世纪末,
德国基于海外扩张的需求,曾多次派考察团对山东地区进行考察。为掠夺原料,销售商品,扩张
势力范围,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议修建一条由胶州湾至
山东省内地的铁路。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强占胶州湾。次年,德国强迫
清朝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条约的第二项规定了铁路矿物事务,于是德国人攫取了
胶济铁路的筑路和运营权,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德国本计划未来胶济线与
津浦铁路在
济南市共用一座车站,但因当时中国正在进行收回路权的运动,清政府担心自己拥有主权的津浦铁路在济南与德国控制的胶济铁路共用一个车站后会受制于德国,故放弃了这一节省费用的方案,决定另行修建津浦铁路济南车站。
建设过程
1908年,由
德国建筑大师
赫尔曼·弗舍尔设计、中国清政府出资建设的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正式开工。1911年,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建成,气势宏伟,造型精美,成为济南的新地标。该站建成时占地面积947平方米,主体站房建筑面积为1574平方米,成为当时
亚洲最大的火车站。1912年,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投入使用。
1938年,日军占领
山东省后,为了侵华需要,将铁路原来的线路管理模式改成了区域管理模式,将津浦铁路济南车站和胶济铁路济南新站合二为一。1940年,铁路改造完成,从此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成为唯一的济南站。
升级改造
1958年,铁路部门对车站进行了扩建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铁路客流量压力,并将售票功能转移到原有主人口大厅,在原有站房西侧新建3层的候车室,并建造了3座站台天桥,站房总面积达到4954平方米。1972年,为迎接
柬埔寨诺罗敦·西哈努克来
济南市,铁路部门在售票厅和行包房之间新建了一座直通站前广场出口的迎宾门。1985年,为应对高速增长的客运压力再次扩建,此时站舍总面积为8528平方米,车站前广场占地约9450平方米,站房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候车大楼、钟楼、售票处、迎宾门、行包房、签证处、铁路车站公安派出所和车站出口。候车大楼楼上为快车候车区,楼下为慢车候车区。为方便旅客,在候车大楼内设有军人及母子候车室、问询处、小件行李寄存处、售货部、医药亭、邮政亭等服务设施。
彻底拆除
相关争议
支持拆除
老火车站不堪重负是拆除的重要原因。据铁路局内部工作人员反馈,1990年左右,
济南站全年的客运量在400万人次左右,每天平均有1万多人次的客运量。客流高峰期,旅客从候车室流向广场,站前广场成了候车场,旅客队伍长至数百米。尤其春运期间,广场成了旅客的宿营地,拥堵不堪,故需要建个更大、更好的火车站。
“老火车站是殖民地建筑”的观点是拆除的另一原因。部分观点认为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是列强侵华、
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会回想起中国人民那段受欺压的岁月。更有观点认为老火车站四面钟塔楼的绿色弯隆顶像是
阿道夫·希特勒军队的钢盔,。这类立场鲜明的观点对这座建筑最终被拆除起了重要的作用。
反对拆除
反对拆除老火车站的一位专家表示,当时是领导的意志决定一切,“领导说了算,不重视专家的意见。”1990年火车站要拆的消息在职工内部传开时,职工都非常不舍,建议保留老火车站。但建议最终没有音讯,老火车站依然被拆除。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省政协也曾质疑过拆除决议。经查实,所有关于最终拆除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的文件都是正式文件,均同意建新客站不保留钟楼。此外,作为近代建筑物,老
济南站未进入文保单位,也成为反对声无济于事的原因之一。
决定拆除
1990年1月,铁道部部长李森茂来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视察。济南铁路局局长张同生陪同检查了济南火车站,并向李部长提出了济南车站重建的意愿,当即得到‘济南车站,可以重建’的回复。济南铁路局随即向
山东省和
济南市的领导传递了这一消息。1990年6月,济南铁路局开始着手新站建设设计方案,并且致函济南市政府和山东省政府请示关于济南站钟楼的去留问题。两级政府都答复说钟楼不再保留。1991年4月,铁道部正式批复,同意拆除老火车站。
拆除过程
1992年7月1日8点05分,老火车站钟楼的老钟停止转动。8点10分,
济南站开出最后一趟25次旅客列车。8点20分,拆除工作正式开始。拆除工作均人工的方式完成。工人搭上梯子,从房顶开始,一层一层地揭掉瓦片、门窗。拆除初期,围观群众较多,后从安全角度考虑,工地被围挡。据主持当年拆除工作的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济南站改造配套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姚广宏回忆:“当时我在工地上指挥,一些学生模样的人过来训斥我说,怎么随便就把火车站拆了,谁让拆的?我说上面的领导定的,下面也没办法,我也是服从命令。具体的拆除工作由我手下的一个段长负责,火车站修得非常坚固,拆了一个多月,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包括石料、木头、砖瓦,都被那位段长卖掉了,钟楼上的老钟拆下来就放进了铁路局的仓库。”
交通区位
济南站位于现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车站街57号,是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济南段的交会点,站房平面呈东西走向,
坐北朝南。
建筑设计
建筑师简介
赫尔曼·弗舍尔,男,
德国建筑师,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济南老火车站)设计者。
1884年4月,出生于德国哈茨。赫尔曼·菲舍尔从德国的希尔德堡豪森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建筑师。1909年-1913年期间,受中德两国政府委托,赫尔曼·菲舍尔参与建设从
青岛市至济南府的铁路线,并设计了济南老火车站。1962年,菲舍尔在
菲律宾的家中逝世,享年78岁。
设计理念
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吸取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建筑理念,设计了可与
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津浦铁路济南车站。车站具有典型的
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是当时津浦铁路线上规模最大、外观最奢华的车站,曾与周围的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医院、胶济铁路济南站等建筑组成一片气势恢宏的德式建筑群。
建筑外观
整体风格
建筑师按照使用功能组织空间,
建筑形象高低起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它摒弃了西方的古典柱式和构图,采用追随功能的空间和较为简洁的体量,“现代主义”的特征已经显露。巴洛克的建筑元素在这座小小的建筑中有多处体现:钟楼立面的螺旋长窗、售票厅门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顶瓦面下檐开出的三角形和半圆形上下交错的小天窗等,既为建筑物增添了曲线美。又增加了室内的光亮度。入口砌以宽大的石台阶,与门前的柱廊形成了匀称、协调的沉实风格,传递给人一种笃实、稳重的感觉。墙角参差的方形花岗岩石块、门外高高的基座台阶、窗前种植的墨绿松柏、棕褐围栏都使这座老车站既有玲珑剔透感,又有厚重坚实的恒久性。
细节特点
从正面大门进入为候车大厅(后改作售票厅),平面方形,
拱顶高约13米,上覆双坡瓦屋面。南北两墙上嵌以宽大的拱形高窗,镶彩色玻璃。主入口相邻东侧有一突出的绿色半圆球形穹顶,是当时的售票室,站房西侧是一排3层 (含屋顶层)的辅助用房,后改为候车室,其开窗相对封闭,为防止夏日眩光,又在窗外栽植树木,屋顶设有老虎窗。
站房中心是位于主入口与辅助用房之间的高达32米的钟塔。塔身楼内分7层,设盘旋扶梯,立面有顺应楼梯走势的螺旋形竖向长窗,富有动感。塔顶用罗马式穹顶,塔身上侧四面均设有表盘。建筑外墙基用蘑菇石砌成,楼板和楼梯均为木制。高大的钟楼体现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理念,设计者把与他们信仰中的
雅威相衔接的尖顶改换成了罗马式的圆顶,并把圆顶下的
墙面装饰上四个圆形大时钟,用以替代只可用
听觉感知的教堂钟声,既增添了视觉观赏性,又为旅客提供了方便。
复建计划
提出建议
从2008年开始,济南市开展了复建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工作的相关论证。
2010年的两会提案中,有委员关于复建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的建议令人关注。委员认为,济南老火车站在济南城市发展史上特别是近代发展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它在大力推进济南旅游文化内涵和观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复建是非常必要的。相关专家表示,复建“老火车站”虽然在技术上有难度,但总体可行,关键是找到老火车站的设计原图和精心选址。”
选址考量
2010年的两会提案中,无党派政协委员崔安远就复建工作的
选址问题发表了建议。他认为济南火车东站(即大明湖北岸)位置非常好,建成后可建观景台,与大明湖、
护城河、四大泉群、
泉城广场及整个老城区连为一体,是旅游观光、市民休闲的最佳路线。马子恺、白龙等委员在此建议上联名支持。此外,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润武认为原地复建价值最高。还有人建议在西客站复建。截至2010年1月20日,复建位置未选定。
确定复建
2012年,有
济南市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加快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原钟楼复建的议案》,呼吁尽快启动济南老火车站重建。2012年12月,火车站北广场的相关规划展开,由德国建筑工程师担纲设计,济南旧城开发投资集团承担老火车站整体建筑的复建工作。济南市副市长要求复建历史建筑要贴近原有意境,做到形似神似,并赋予文化、商业或二者兼顾使用功能。2013年8月,济南正式宣布重建,济南市旧城开发投资集团对外公布,投资15亿元修建济南火车站北广场,其中包括复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车站以及行包房。
计划搁浅
2014年1月,
山东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
唐家路委员表示文物和古建筑的生命一旦终结和破坏就再也无法挽回了,济南老火车站已经一去不复返,从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装饰工艺和周边环境的协调都已经不可能“原汁原味”地重建复现,且原有建筑空间是否能够适应现今的巨大客流和快节奏的交通方式不得而知,希望终止老火车站复建工程项目。2014年11月,济南规划局对唐家路委员的建议进行答复,表示从2013年8月火车站北场站一体化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老火车站历史建筑复建相关信息多次被网络、媒体报道引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巨大反响。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建设部门先后组织了专家咨询会、社会人士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等,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与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就老火车站复建事宜进行了沟通,对火车站北场站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随后,根据专家及群众代表对北场站规划设计及老火车站复建相关工作的意见,
济南市决定暂缓进行老火车站复建工作。2014年11月,老火车站复建工程暂停。
争论不断
2016年12月8日、9日,济南市工作务虚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表示老火车站建与不建应让市民参与,他说:“我们一直比较纠结的老火车站的问题,建还是不建,这是哈姆雷特的一个问题,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不建,大家说济南最美好的老火车站,远东第一火车站;建,说已经被拆了还要建,所以有专家说拆是蠢,建是一蠢再蠢。建与不建,为什么不让市民参与呢?市民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随后,一场关于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投票在济南展开。爱济南新闻客户端发起了“复原济南老火车站,您怎么看?”的民意调查,截至2017年1月2日,支持复建1637票,反对复建834票。有超半数的被调查者投了赞成票。是否该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话题在济南当地引起了舆论风波。
支持复建
济南市市民支持重建的观点众多,他们认为:老火车站承载了几辈济南人的历史情怀,而作为西方文化的典范,在济南重现光辉,还能体现齐鲁文化的博大胸怀;老火车站满载童年回忆;复建老火车站不仅能让济南再添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还能起到警示作用;复建可以选择众筹的方式,可激发市民对建筑的保护意识;复建即可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看到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又可有效减少周边“黑摩的”数量,若靠众筹捐款修建老火车站,愿意积极捐款;同意按照老样子和设计恢复老车站建筑,但是新建筑应当在原有基础上按比例扩大,面积更大,容量更大,以适应现代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应当保持原来老建筑的风格和形式,有历史感,再过百年又是新的历史文物;复建老火车站如果严格按照原有工艺、图纸、色调建设,就不能说其为赝品,古今中外,有很多知名建筑复建都是在原址建设的。
守护济南老火车站钟楼大钟30年的护钟师曹立沛表示,若能复建他定能修好大钟。
济南老火车站设计图收藏者、
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馆长
徐国卫认为复建老火车站越早越好。他认为,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是济南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和标记。当年不管是谁以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办了一件错事给拆了,现在完全可以恢复重建。从
建筑学角度而言,
中原地区古代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基本上一百年后都要加以修复和完善,哪怕
天安门也不例外。再如,
济南市的
孔子庙也在被拆20多年后再度重建。
反对复建
济南市民反对重建的观点包括:老火车站是经典,其历史和味道无法复制,当时拆除老火车站就已经错过一次,不要再犯第二次错误了;大部分年轻人都没见过老火车站,建造一个复制品无意义,但支持在原址附近建纪念墙,把老火车站的故事记录在上面,用来警示后人;火车站建了拆、拆了建,劳民伤财、浪费资源,若一定要重新修建,不如建设具有济南文化特色的车站;应该从现在开始创造历史,而不应该靠复制来弥补当年的过错。
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奎认为老火车站已不具备复建条件,他说:“复建第一是要在拆掉的原址建,第二是要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建筑材料。但现在就可触摸的材料而言,我们只剩下当年钟楼上的那口钟了。”
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认为修复历史建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理念、技术和材料都达不到的情况下复建,只能成为一个赝品。
著名文博专家
谢辰生强烈反对复建济南老火车站:“《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原则上是这样。我并不提倡重建,因为它不光是一个形式,使用原来的工艺、结构、材料,那才叫真正的复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张杰认为复建的3个条件并不具备。他表示,在国际上,历史建筑复建的例子仅为个例,且是在具有特定条件下的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复建得原汁原味,需要考虑其是否还有原设计、原工艺、原材料。虽民意希望复建,但上面这3个条件不具备,也就没有复建的基本条件。另,复建之后的用途也是个问题。因复建的火车站在体量、附属建筑和环境上,和原来的完全不同,故其本来蕴含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建筑本身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本来复建是件民众感情上的事,但如果弄不好,就会成为一件四不像的东西。还有,复建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投入,不妨把资金用于
济南市其他需要资金进行修缮、保护的文物建筑和老建筑。
《
人民日报》于2016年12月21日发文《评复建济南老火车站:历史文物不能靠复制救回》,文章表示:“20多年前被拆的济南老火车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久的痛。最近,当地媒体就复建展开新一轮调查投票,似乎想弥补当年的遗憾。当初的粗暴拆除,事后证明是一个无知且短视的重大失误。想复建出于怀旧也好,出于纪念也罢,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历史建筑其实不可再生。面临损毁的建筑,可以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一定程度的修复,但这和重建一座“赝品”老车站,还是不同性质的事情。关于复建济南老火车站的讨论,反对与同意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并没有多少意义。就让市民的投票参与,成为一次普及历史文化、增强保护意识的过程吧。要建,不如在原址建个遗址保护纪念碑,昭示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意义与评价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曾是
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它曾登上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的建筑类
教科书;它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是我国一处享誉世界的著名地标。该车站还是故事影片《
大浪淘沙》的拍摄地之一。
“
济南市老火车站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它影响了济南城市的发展。”“建筑的灵魂最核心的因素是历史载体。济南老火车站见证了清政府的灭亡到民国的转变、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军管铁路,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这段历史,它是一段可以触摸的‘立体的历史’。”(济南考古研究所所长
李铭评)
“
济南站不论是群体的组合,还是建筑个体的造型,乃至精美的细节部分,都不愧为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是当时中国可与
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润武评)
相关事件
车站大钟失而复得
2008年6月25日,《
齐鲁晚报》刊出《当年护钟人苦寻“德国大钟”》一文,讲述了朱先生的工作曾是维护济南老火车站的大钟,后因火车站遭到拆除,四处寻找不到它的下落。后由众热心读者在一间库房里,将蒙尘沉睡十余年的大钟找到了。昔日明眸四顾的大钟如今在库房地上拆散放置着,完全没有了当年雄踞楼顶、万人仰慕的风姿。四个竖放在墙上的表盘直径在1.3米左右,阿拉伯数字都在,时针和分针以及上弦的摇柄等关键部件也在,不过大钟的
铸铁底座在拆迁时受了点轻伤,镶嵌有金属
猫头鹰的木质摆杆不见了,上面有
德国铸造商的徽记,令人惋惜。据保管部门介绍,这个大钟是2002年左右,他们段搬家时放置在这里的,本单位的职工基本不知情,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大钟消失了。从市里到郊外,大钟安身这里之前已经搬过了三次家。
设计师唯一一张彩色照片亮相济南
2023年4月11日,
济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报道了一则“设计师
赫尔曼·弗舍尔先生留存在世的唯一一张彩色照片亮相济南”的消息。这张彩色照片是菲舍尔先生去世前三个月和家人一起拍摄的。照片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为家人庆祝生日,菲舍尔先生正低着头看杂志。菲舍尔先生的孙女西维亚女士将其生前相册进行整理并捐赠给
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徐国卫馆长介绍,西维亚与他相识于2013年6月3日,距今已有十个年头,十年来她慢慢地把祖父的遗物整理捐赠。这次,她请两人共同的朋友托马斯先生将祖父生前相册一并捐赠给博物馆,也是希望它们可以被一同整合进关于菲舍尔先生的收藏中,让这段故事不会被遗忘。
影片《大浪淘沙》留存珍贵影像资料
1977年春,故事影片《
大浪淘沙》在全国热映。影片中,
济南市街景数次出现,老火车站在影片中的亮相引起了济南人的共鸣。该电影为历史留存了珍贵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