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麝凤蝶
鳞翅目凤蝶科麝凤蝶属的节肢动物
长尾麝凤蝶(学名:Byasa impediens)是凤蝶科、麝凤蝶属的蝴蝶,翅黑色或黑褐色,前翅脉纹两侧灰色或黄褐色。后翅外缘波状,有大弯月形红色斑,臀斑变形,尾突长。生活史中有成虫,卵,幼虫,蛹4个阶段。本种似麝凤蝶B.alcinous,但后翅淡红色的新月斑明显较大,臀斑变形,尾突较长。分布于中国的西部、中部及南部,如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等地。
形态特征
翅展86–95毫米。翅黑色或黑褐色,前翅脉纹两侧灰色或黄褐色。后翅外缘波状,有大弯月形红色斑,臀斑变形,尾突长。翅反面前翅色淡,后翅色变深而红色斑更明显,有的臀缘比正面增加1个红斑。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细长而尖;尾突三角形;抱器瓣长椭圆形,抱器瓣末端突出;内突长条状,与抱器腹几乎平行,边缘锯齿状,下端有1个大齿突。阳茎端基环音叉状,叉柄粗长,叉臂细小。阳茎短粗,端半部有1部分膜质,部分骨化。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多半圆形,具少量强刺。交配孔开口宽大,再深入则变小。前阴片长片状,前半部骨化程度比后半部强的多。囊导管膜质且很短。交配囊卵形,囊突长条形,基部略窄,端部宽而末端尖,由小突起组成有规则的波状褶痕。黄褐色,上生斑鱾及1对瘤状突。老熟幼虫体色紫黑色,有规则的灰色斑纹。突起暗紫色,末端红色而狭窄。
略呈球形,紫红色。顶部中心线上有1个红色附属突起,经线方向有20条黄色附属线伸达底部。
1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前胸背板甲壳质化,生有1对短的突起。突起的末端圆形具黑毛。臭角黄色。体色暗紫褐色,但前胸颜色稍淡,第8节以后泛淡黄橙色。亚背线上的突起在中胸至第2腹节为红褐色,3、4、7腹节为白色,5、6腹节为红褐色,第8、9腹节为黄色,在其他体节上则与体色同色。肛上板几丁质化,黄褐色,上生黑毛及1对瘤状突。老熟幼虫体色紫黑色,有规则的灰色斑纹。突起暗紫色,末端红色而狭窄。
头部两侧稍向外突出。前胸背面在背线两侧有1对圆形的栗色小突起,突起的外侧有长三角形的斑纹。中胸背面圆形,有1对红色隆起,隆起的外侧有1对暗红色的斑纹,该斑纹的大小随个体不同而异。后胸至第3腹节侧面有圆弧状突起,其外缘锯齿状。这些体节的背面有暗红褐色和红色的斑纹。第4-8腹节亚背线上有1个圆板状的突起,第9腹节该突起明显变小。第4腹节气门下线上有1个耳状突起,第5–6腹节气门下线上有1个小的突起。体色淡红褐色,体长26-30毫米。腹部显著向下弯曲,整个身体从侧面看呈S形。
近种区别
长尾麝凤蝶似麝凤蝶(Byasa Alcinous),但后翅淡红色的新月斑明显较大,臀斑变形,尾突较长。
生活习性
成虫可见在稀疏林间穿梭滑行,或在路旁花丛间、公园、花坛中采蜜及缓慢飞舞,平地至2000米山区都有发现。
飞翔:飞行缓慢,易于捕捉标记,捕捉标记释放后不会产生记忆而改变行为。雄虫飞翔能力强,经标记重捕,雄虫可以逆山坡而上,最远飞行7.5千米。羽化后从出生地飞到沟底访花,嬉戏,待性成熟后寻找雌虫交尾。寻找交尾的行为可能影响蝴蝶的活动。这种寻偶行为分为等候和巡游。长尾麝凤蝶为巡游型。雌虫羽化后则就近访花、交尾,寻找寄主植物产卵,较少作远距离飞行,最远飞行5.3千米。蝴蝶的飞翔、活动范围还受到访花植物分布的影响。4月下旬至5月下旬,访花植物主要为广布野豌豆火棘苦绳、川;5月下旬到6月下旬,访花植物主要为合欢、粉叶羊蹄甲,分布于沟底,成虫多飞到沟底活动;7月份为粉叶羊蹄甲、臭牡丹;7月中下旬合欢、粉叶羊蹄甲花已开败,主要访花植物为密蒙花、尖叶绣线菊、接骨草,接骨草在平石板、木林里有很多分布,且花期较长,吸引了附近的成虫在此访花、产卵,因此成虫主要在此活动。
寿命:雄成虫平均寿命为6.9天,最长26天;雌成虫寿命平均为7.6天,最长为21天。
繁殖方式
成虫春、秋季节之间出现,主要发生在6-8月份,但数量不多。经饲养,卵期约5天,幼虫期约24天,蛹期约9天。雌蝶多选择日照充足的稀疏林间在寄主植物的茎蔓、叶背或附近杂物上产卵。老熟幼虫则多在寄主植物茎蔓和附近植物枝干上化蛹。
在中国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一年两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蛹开始羽化,5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通常5月底羽化结束,但若遇到春季多雨天冷,则推迟羽化到6月上旬。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卵期12-14天,5月上旬卵开始孵化,中下旬为孵化高蜂期。幼虫5龄,幼虫期约1个月,老熟幼虫于5月底或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中旬为第一代成虫末期。第二代成虫6月中旬出现,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高峰期,7月下旬数量减少,8月中旬后很少见到成虫。但不整齐,直到9月底仍可见到成虫。第二代老熟幼虫8月初开始化蛹,8月下旬到9月初为化蛹盛期。
羽化一般在9:00-12:00,气温在20-22℃时。羽化时蛹从背部开裂,成虫出来后爬到蛹壳或枝条上静止不动,翅尚软,慢慢将体液压到翅脉内,待翅变硬后体液回到腹内排除蛹便。这一过程一般需要2小时。羽化受天气影响大,高温干旱不利于羽化,大雨过后的第二天成虫大量羽化。通过标记重捕法和饲养得知,雄虫比雌虫早羽化7-12天。
雌成虫产卵时在开阔地带贴近地面飞翔寻找寄主植物,在林缘和林间空地则在林下缓慢飞翔寻找寄主,找到寄主后即产卵于叶背面。多产于大叶马兜铃叶片背面,散产,最多一片叶上产7粒卵,最多在一株异叶马兜铃上产卵不超过13粒。也有产在异叶马兜铃附近的杂草叶背、灌木树枝上,但幼虫孵化后不易找到马兜铃,容易死亡。雌成虫产卵受到密度制约,可能与幼虫寄生天敌有关。
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长尾麝凤蝶的最适生境为海拔1200-1500米之间,位于林缘,有少量乔木分布,并有大量灌丛和草本植物生存、有较多异叶马兜铃分布,附近有水源的斑块。长尾麝凤蝶幼虫的最适生境与大叶马兜铃的最适生境相同。但幼虫分布的最高海拔为1500米。
寄主:马兜铃科的异叶马兜铃、台花马兜铃、大叶马兜铃、港口马兜铃、蜂窝马兜铃等植物。
天敌:长尾麝凤蝶卵期、幼虫期的天敌主要有:蜘蛛目、蠼、猎蝽科胡蜂科姬蜂和鸟类。蛹期和成虫期的天敌有鸟类。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的西部、中部及南部,如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等。
保护现状
长尾麝凤蝶虽不属于濒危种类,未列入国家保护动物种类名单,但其幼虫多生活于林缘和林间空地,其生境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致使局部地区种群数量下降严重。导致长尾麝凤蝶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和退化。持续的毁林开荒、放牧、砍柴使生境不断丧失,片段化程度提高,减少了寄主植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人畜践踏、毁林开荒、喷洒除草剂对马兜铃和幼虫生存有重要影响。限制种群增长的原因是是天敌和异常的气候条件。
建议的保护措施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保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