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蠹
贮藏谷物的重要害虫
谷(Rhizopertha dominica)也叫“米长蠹”,贮藏谷物的重要害虫,长蠹科。成虫体长约2.3-3毫米,暗赤褐色至暗褐色,略有光泽,头部隐藏于前胸下面与胸部垂直,触角末端三节膨大呈鳃片状;前胸圆筒形,背面有小瘤突。幼虫无足性,体形弯曲,头部细小,胸部肥大,全体疏生淡黄色微毛。一般年生2代。成虫及幼虫为害谷粒、豆类、面粉等。防治法:降低贮粮水分及温度,进行粮食贮藏的科学管理,必要时用氰酸气、氯化苦、溴甲烷二氯乙烷等药熏蒸。
简介
长蠹科昆虫的1种。分布于南北纬40°以内地区。中国发生在淮河以南地区。贮粮的主要害虫。食性复杂,吸食禾谷类、粉类、谷类、干果、中药材及竹木器材等均能危害,以稻谷、小麦、面粉最严重。幼虫在仓库内喜寻木质板壁,蛀孔化蛹,造成仓木的严重破坏。此虫在取食谷粒时大量咬碎颗粒,使贮粮遭受更多的损失。在野外,它生活在树木内。
物种对比
特征
成虫体长约3毫米。圆筒形,有光泽,深赤褐色至黑褐色,除后胸腹板前半部外腹面色淡。头被前胸背板覆盖,从上方不可见。触角10节,端部3节向内侧扩展。前胸背板前半部有一列弯成弓形的钝圆形的齿,后半部有许多大而密的颗粒状突起。鞘翅具数条纵列小刻点,并着生稀疏黄色毛。
习性
幼虫体略弯曲,乳白色。头部小,褐色。3对胸足细小,气孔小,环形.性喜温暖,能在较高的温度发育。幼虫为蛀食性。成虫产卵于粮粒表面或粮屑内。最适温度为34℃。产卵量高,发育快。成虫不能破坏完整的稻粒,只能从有伤口的地方侵入,能钻到粮堆的底部。气候温暖时则多飞翔。
在华中地区一年发生2代。在广东省可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常在发热的粮堆,或当粮温降低时会向粮堆下层转移,蛀入仓底与四周实木板内,以仓板和储粮接触处最多。也有潜伏在粮粒之中或飞至野外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成虫与下年四月开始活动,交配产卵,至7月间变为第一代成虫,八、九月变为第二代成虫,此时虫害最为严重,以九月份为甚。
每头雌虫一生平均可产卵200-500粒,每天产卵一般不超过10粒。卵单产或集产于谷粒裂缝之中,产在粉屑中或谷粒外面的较少,有时也会产于包装物或墙壁缝隙中。卵的孵化率极高,一般能达100%。孵出的幼虫会钻入谷粒取食,直至羽化成为成虫钻出。
谷蠹耐干耐热性很强,即使粮食含水量在8-10%或温度在38-40℃,也能发育繁殖。但对低温抵抗较差,在0.6°C以下,最多只能存活7天。
分布地区
在我国南部地区分布广泛,特别是华南地区(广东、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省份)。
发生规律
此虫在7~9月份,粮温达30℃以上、相对湿度60%左右时发育一代仅需25d。若温度在30℃以上、湿度增加至70%~80%繁殖加快,在最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每月的虫口增长率可达15~20倍。成虫寿命长达5~6个月。
1年发生2代,广东可发生4代。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常在发热的粮堆中,粮温降低时向粮堆下层转移,蛀入仓底与四周木板内。也有的潜藏在粮粒内或飞至野外树皮裂缝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开始活动,交尾产卵,至7月间变为第1代成虫,8~9月间变为第2代成虫,此时为害最严重。卵期11~13d,幼虫4龄共28~71d,预蛹期1~4d,蛹期3~7d。其耐寒能力较差,温度在0.6℃仅能生存7d,0.6~2.2℃时生存不越过11d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注意粮仓清洁卫生。
2.化学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油0.2~0.3克/米3喷在木板上,然后密闭仓库进行熏蒸,或用磷化铝熏蒸。农户或小型粮库也可使用粮食防虫包装袋。
3.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此虫不耐低温的特点,采用冷冻杀虫。冬季把库温降至0.6℃以下,持续7天以上,也可将虫粮在仓外薄摊后冷冻。也可以采用高温杀灭,把粮库内温度升到55℃,即可杀死该虫。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物种对比
特征
习性
分布地区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