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Innovation Academy for Microsatellites of
汉语词类 Academy of Sciences,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是我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2017年9月挂牌成立,位于
上海市。卫星创新院现任院长为
胡海鹰,党委书记和副院长为
朱振才。
卫星创新院实行“一院两区”运行模式,即一院(卫星创新院)、两区(临港园区总部、张江园区),现有科研和管理人员1000余人,科研生产面积15.2万平方米。
卫星创新院主要从事
小卫星、微、纳、皮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实验,学科方向主要涵盖卫星系统与工程、卫星科学与技术,重点开展通信、
遥感、导航、科学、微纳等五个领域航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卫星创新院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
暗物质粒子
探测卫星、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
太极一号卫星、
爱因斯坦探针等101颗卫星。2018年9月29日,卫星创新院研制的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23年6月,卫星创新院张永合同志获“
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孙思月同志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通信卫星总体研究所一支部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正文
此次改革将围绕“立足
卫星技术创新,加快航天技术发展”等战略目标,在院市共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整合和集聚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在中国空间科学卫星创新研制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试点期间设立3个研究中心、4个卫星事业部、5个技术研究单元,形成科学分工、相互衔接、协调有序、富有活力的矩阵型、
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并积极探索建立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
研究所分类改革是
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牵动其他各项改革的“牛鼻子”。通过先行试点,旨在开辟“政策特区”和“试验田”,积极探索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引领创新。首批试点建设的
信息工程、
微小卫星2个创新研究院,旨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合院内外优势力量,组织开展高水平协同创新。
基本情况
卫星创新院实行“一院三区”运行模式,即一院(卫星创新院)、三区(临港园区总部、张江园区、松江工厂园区),现有科研和管理人员1000余人,科研生产面积18.6万平方米。
临港园区12.5万平方米,包括7个
卫星总装大厅和一个卫星智能工厂,拥有完善的力、热、噪声、
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每年承担300颗
微小卫星的研制能力;张江园区2.7万平方米,包括质量特性试验区、力学试验区、空间环境试验区和卫星总装厂房,能够同时承担1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松江工厂园区(在建)3.4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拥有两条脉动生产线、智能立体库及自动化物流配送系统,可承担500
千克以下卫星
星座的批产任务,产线设计产能为300颗/年。
学科方向
卫星创新院学科方向主要涵盖卫星系统与工程、卫星科学与技术,重点开展通信、
遥感、导航、科学、微纳等五个领域航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面向通信领域,设立通信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通信卫星总体设计研究,突破
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飞行器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升“复杂卫星系统”设计能力;面向导航领域,设立导航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导航卫星总体设计研究,突破高可靠长寿命自主可控卫星总体和平台关键技术,提升“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面向遥感领域,设立遥感
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对地遥感与探测研究,发展低成本、网络化遥感探测
星座,提升空间探测、军事气象和海洋环境“遥感探测”等能力;面向科学领域,设立科学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突破超净超稳超精卫星平台、载荷平台一体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精尖卫星系统”设计能力;面向微纳领域,设立微纳卫星总体研究所,开展型谱化、智能化、批产化微纳卫星研究,突破微纳平台模块化组装等关键技术,提升“高功能低成本卫星系统”设计能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设立新技术中心;为提升重大任务论证能力设立战略与论证中心;以航天卫星工程核心技术攻关、航天产品研制为导向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面向
仿真、运控、信息化运维等关键领域设立仿真与运控中心。
组织架构
职能部门
综合管理部
综合办公室
保密处
产业发展处
信息化处
科研管理部
科研一处
科研二处
质量处
科研综合处
资产财务部
资产管理处
财务处
基建处
党群人事部
党委办公室
纪检审办公室
科研部门
导航卫星总体研究所
科学卫星总体研究所
微纳卫星总体研究所
技术研发中心
新技术中心
战略与论证中心
支撑部门
AIT中心
可靠性中心
历史沿革
1999年2月,由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了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
2003年12月,上海
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挂牌,作为
中国科学院和
上海市共建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应用。
2017年9月,作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研究所分类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2019年10月,临港园区(—期)正式启用,
建筑面积9.5余万平方米,包括7个
卫星总装大厅,拥有完善的力、热、噪声、
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合作交流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贯彻国家、中科院科研战略布局和重大科技任务,深入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开拓多元化合作渠道。通过组建联合研究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组织高水平国际会议,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对提升卫星创新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国内外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24-02-28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24-02-28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24-02-28
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22-08-01
组织架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22-08-01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22-08-01
合作交流.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