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佛光(1853-1924),原名朱先照,字漱芳,晚年改字佛光,以字行。陕西三原人,清末
西安府三原县朱家湾(今三原县
徐木乡朱家湾)人。
朱佛光(1853~1924)1893中举。幼受家庭影响,不满
清代统治,自谓明秦王后裔,以种族革命为己任。甲午战后,国势日衰,朱认为救国之道,当以经学、科学并重。于是,二十三年(1897)与孙芷源在三原发起组织励学斋,广泛购买科学书籍和新闻报纸,以劝导有志之士,宣扬科学知识。曾设塾于三原县城,并曾执教于泾阳崇实书院,长期从事教职。
朱常以
明朝遗老的反清精神鼓励青年,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和崇敬。当康、梁保皇立宪诸说风靡天下时,他著《康氏纠谬》一书,申斥康、梁政治主张之错误。
戊戌变法失败后,自信自己见解之正确,更加努力对学生的教育和勉励。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他阅读了
孙中山的演说文集,甚为欢欣。虽未加入同盟会,但
辛亥革命前在
三原县谈论革命者,皆推朱先生为先进。他劝学生参加同会,以示
大西北响应孙中山的革命号召。在他的影响下,许多青年学生倾向革命。辛亥革命中,
渭河南北一批激进分子,多出自其门下。
辛亥革命后,朱虽任
陕西省督署顾问,但仍以教书为主,劳动自给。此后,他广结同仁,反对
袁世凯卖国复辟活动,并反复告诫周围的人,救国不容松懈。1916年因气衰失足摔跤,跌成
骨折。其时,恰逢
陈树藩初任陕督,因对陈背叛民主革命,滥杀革命党人的行为极为不满,遂借故辞去督署顾问,返回
三原县。1918年,
陕西靖国军总部设在三原,总司令
于右任常请朱到总部讲授经史和政治。同时,朱还在县城两所中学执教,课后便在街头买一饼一粥,以了一餐。就是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上课也绝不延误。他常对人说:“昔人遇父言慈,遇子言孝,我则遇人言革命而已。”
朱认为自己一生有两个心愿未能实现。一是自己是研究经学的,未能和国内各著名经师相会切磋;二是自己是提倡革命的,但未能和
孙中山相会叙谈,为此常感叹不已。1924年8月31日去世。于右任撰文,
茹欲立书丹,孙培良刊刻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