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西北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36年创刊。季刊,16开,每期发行1000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于1934年,原名
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西北农学院,1985年更名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前身是1936年创刊的《西北农林》,这是
西北农业方面最早的学术刊物,
于右任题写了刊名。从1936—1938年,《西北农林》出版4期后,因抗 日战争财力维艰,停办了8年,1947年4月复刊。《西北农林》共出版5期,刊登科学论文56篇。1948年仍因经费困难,与1946年9月创办的《西北农报》月刊合并,仍名《西北农报》,改为季刊。《西北农报》共出版13期,发表论文102篇。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开始办《西北农学院院报》,季刊。1960年7月停刊,1978年12月复刊,仍为季刊。1986年随校名更改改名《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73—1976年间,为满足学报停刊后科技信息交流的需要,该校编印了5期《科技资料》和9期《国外科技资料》。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自然科学版,内容主要报道该校
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农化、畜牧、兽医、水利与建筑工程、农业工程、农经管理、食品科学、古农学研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仅解放后,该刊就发表了875篇论文,为推动教学和科研,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为
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以后,每年除完成4期学报正刊任务外,还出版增刊1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坚持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刊登观点新颖、论证科学、资料可靠的研究论文为主,对稿件实行“三审”制度(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二人评审,责任编委及主编终审),保证了稿件的质量。1989年该刊发表的论文中,有41篇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各项基金资助科研题产生的论文,在全国高校系统居第二十七位,在农业高校中居第一位。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在编排规范化、标准化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组织编辑部全体人员学习有关科技写作和编辑规范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他们根据ISO和GB的有关资料,于1987年编写了《高等农业院校编排规范》单行本,近几年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基本实现了学报编排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了学报的编辑质量。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提出的期刊编辑7项评价指标,该刊基本上已达到要求。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和国内200多家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固定的交换关系。从1987年开始,该刊参加了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英文摘要磁带版的制作工作,成为CUJA中心的首批成员。几年来已向CUJA中心输送工作单314份,其中
软盘交换82篇,使该刊进入国际
检索系统,为扩大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刊许多论文被《中国农业文摘》转载,发行量也在不断增加。学校领导对该刊非常重视,历届编委主任都由主管业务的副校长或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教授担任。1988年成立的新一届编委会,由23名各学科专家教授组成,著名
农学专家
沈煜清教授担任主任,聘请
万建中、
周尧、
孙华3名著名教授担任顾问。编辑部设主任1人,专职编辑2至3人。现任编辑部主任李汉章。